《六國論》:奠定蘇洵“唐宋八大家”地位之代表作,好在哪?


《六國論》:奠定蘇洵“唐宋八大家”地位之代表作,好在哪?

三蘇詞楹聯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這幅嵌在三蘇祠門框上的楹聯,歌頌的是宋代蘇洵及其子蘇軾、蘇轍。蘇門三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佔據三個席位,美名歷代傳揚。

《六國論》:奠定蘇洵“唐宋八大家”地位之代表作,好在哪?

三蘇雕像

但是,後世對“三蘇"熟識度差別很大。蘇軾是海內外皆知,家喻戶曉;蘇轍憑藉《欒城集》和蘇軾之光,也有較高知曉度。

而父親蘇洵呢,則顯得有些落寞。蘇洵(1009年-1066年),據史書記載,蘇洵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1056年(仁宗嘉祐元年),領蘇軾、蘇轍去汴京,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讚賞他的《衡論》、《權書》、《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劉向、賈誼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蘇洵。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蘇洵文名因而大盛。

《六國論》:奠定蘇洵“唐宋八大家”地位之代表作,好在哪?


後代學界普遍認為:蘇洵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只可惜後世對蘇洵作品認可度不高,傳播也有限。如明清兩代編選的選文集《古文辭類篡》《古文觀止》,所選蘇洵的篇目都少得可憐,《古文觀止》甚至只選其一篇《六國論》。

一般人聽說蘇洵,恐怕都是從《三字經》中:“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等幾句經文開始,讀到中學畢業,能叫得出蘇洵作品也只有《六國論》和《初發嘉州》。

那麼,蘇洵的《六國論》,究竟好在哪裡呢?小編為大家試作分析如下:

《六國論》:奠定蘇洵“唐宋八大家”地位之代表作,好在哪?

首先,《六國論》題目明確。體裁是“論”論題是“六國”,言簡意賅。可以成為後世寫議論文,擬題的示範。

其次,《六國論》結構清晰。首段開門見山,直指要害,“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也”。觀點鮮明,立場堅定。《六國論》二三段分別圍繞“賂秦而力虧”和“不賂者以賂者喪”展開論述,脈絡清晰。六國的情況分門別類,可見作者思維之清。在第四段得出論斷,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的沉痛教訓。結尾的第五段引申,指出重蹈六國破亡之覆轍的不可取。全文脈絡分明,頭緒清楚。

第三,《六國論》推理嚴密。第二段中,作者指出賂秦的三個國家,賂秦此舉對國家的從實力到氣勢上的損害。第三段自然段從齊燕趙三國不曾以地賂秦展開論述,然而各國情況又不盡相同。作者分別做出論述,齊國是“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燕國與趙國相同點都是“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到了燕國派荊軻刺秦王,“始速禍焉”;趙國是“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最後又實事求是地分析:“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論據充分,講究邏輯,以理服人。

《六國論》:奠定蘇洵“唐宋八大家”地位之代表作,好在哪?

第四,《六國論》語言犀利。文章寫賂秦的三國土地來之不易,做了如下描述:“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運用三字句,簡明扼要,寫出創業艱難。而“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從四字句到五字句,一氣呵成,入木三分,將不肖子孫的“踢江山”的醜態畢現無遺。而“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中的“又”字,寫出了賂秦者的無奈與可悲。這段論述,駢散結合,讀來朗朗上口,作者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思完全表露出來。至於“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這樣的比喻句,一語中的,更是千古名句。全文字字珠璣,憤鬱激切,感慨至深。

第五,《六國論》主旨深遠。千古不朽的文章就在於所闡發的道理,在任何時代都是真理,永不過時。作者在第四段感慨:“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從北宋建國至老蘇成人,其見證著北宋面對契丹、西夏等遊牧民族的入侵時,採取“賄賂求苟安”的國策,併為此憂心。寫《六國論》也有借古諷今之意味。事實表明:宋廷的軟弱政策,最終導致靖康之難,宋欽宗、宋徽宗被俘虜,只得偏安一隅。

《六國論》:奠定蘇洵“唐宋八大家”地位之代表作,好在哪?

北宋疆域圖

其實,面對外族欺凌拼的就是一口氣,與其屈辱求和,不如奮起一戰。晚清政府對外戰爭,每次都意志不堅,習慣於割地賠銀、簽訂不平等條約平息戰禍,最終亡國。而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能勝,最先就勝在立場堅決。從這方面看,《六國論》主題超越時空,對今天依然有教育意義


除《六國論》之外,各位還讀過蘇洵什麼好作品,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