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什麼就不能使清朝強大並多延續幾十年或上百年呢?

情戀中國紅


所謂的中興四大名臣,應該是近幾年的說法,一般指的是,曾國藩,張之洞,左中棠,李鴻章,時代不同了,人們看待歷史更加的客觀公正。我上學的時候,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是壞蛋,李鴻章更是賣國賊。也沒看出來有啥牛的,何況大清朝已經到了末路,大廈將傾,豈是人力所能挽回的


想當妖怪936


此題的意思大致這麼理解的話,個人能力高是不是可以改變整個清朝。

如果這麼思考的話,這個結論就容易出了

先說明一下四大名臣。

一、四大名臣是的這很容易混淆,中興四大名臣與洋務四大名臣是需要分開的。

中興名臣:

是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但胡彭會有異議,胡去世太早,彭沒有獨立成軍,一定有一個李鴻章。

李鴻章試辦招商輪船局奏摺

因為無論從戰績上說李鴻章的淮軍打敗了李秀成,實現了以滬平吳,對拿下南京有很直接的影響,這個從後期朝廷一再要求李鴻章去支援南京就可以看出,而且平定東捻西捻也是淮軍。從洋務中興的觀點看,李的洋務是數一數二的,也少不了李。

洋務名臣:

教科書通常是指洋務名臣,那就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四個人。因為彭玉麟比較守舊,缺乏世界觀,儘管人品極好,但對中國近代化沒有什麼貢獻。所以張之洞作為補充,這是有道理的。而且每一個都創造了一個有特色的新領域。

曾國藩:中國第一個洋務企業安慶內軍械所,然後與李鴻章合辦江南製造局,中國第一個派留學生出國,所以稱之為洋務領袖

左宗棠:第一個創辦製造與教育相結合的洋務企業——福州船政局,船政學堂,這一點有左的開創性。

李鴻章:創辦的洋務企業最多,規模大,涉及軍民教全方位。

招商局、漠河金礦、開平煤礦、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津沽鐵路、派留學生出國。建立武備學堂、水師學堂、電報學堂、廣方言館等。

而且他創辦的三家企業居然是整個大清能夠贏利的企業,招商局、開平煤礦、漠河金礦。而且傳為至今的還有三家。招商局、江南製造局、開平礦務局。都在為國家創造巨大的效益。

張之洞:

洋務後期的領袖,規模巨大,如漢陽鐵廠,亞洲最大,槍炮廠,紡織廠,自強學堂、三江書院。在教育上的貢獻較大,但是其辦洋務的浪費巨大,也為後世詬病,光漢陽鐵廠就用了500多萬兩銀子,可以買半個北洋艦隊,問題花了500萬兩還沒有合格鐵出來,事實上漢陽鐵廠還是李鴻章的手下盛宣懷、鄭觀應又集商股,重新搞起來的。張只能說是創辦者。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興名臣只能是穩定國家,但洋務名臣是可能使國家強大的。


為什麼那麼多洋務名臣不可以使國家強大?

首先,洋務名臣本身受限,從體制上不能改變國家觀念。

1、大多數洋務名臣不能從體制上進行突破。

受儒家思想影響或是大環境的壓力。雖然有少數提出建議。

1864年,李鴻章提出科舉改革,別設一科取士,這種就完全沒有采納。如果這一點採納,後來的官員也不至於全是保守派。

淮軍將領

2、其次洋務名臣不是多,而是少數,

在同治朝68位督撫中,真正支持洋務的才不到8位,包括丁日昌、沈葆貞、郭嵩燾等。

3、洋務名臣,同時在任的不多。

象曾國藩1872年去逝的又早,張之洞出任到了1886年才開始洋務,左宗棠大部分時間在西北平叛,只有李鴻章是孤掌難鳴。

4、中央集權體制的控制下,難有作為。

洋務名臣是疆臣,並來是中央樞臣。不能左右國家大政方針。別說改中央了,沒有中央支持,地方的洋務事業也開展不了。

如鐵路與電報事業,都是朝廷同意了才行。

光鐵路一事,李鴻章等先後三次上折,並多次說服。從1872年開始,就一直拖到1888年才勉強實行。其實如果鐵路早通,由於鐵路巨大的收益和經濟帶動力,或許能夠讓大清早日發生變化。

1906年峻工的蘆漢鐵路

5、洋務名臣不懂近代企業與事業:

如張之洞的洋務事業,漢陽鐵廠的500萬兩,以及他創辦的所有企業都是虧損的,很典型的就是浪費國家錢財,反給洋務帶來巨大阻力。張的貢獻更多是在甲午之後的思想變化,成為立憲運動的中堅人物,開明人士。

6、洋務名臣之間的矛盾:

張之洞與李鴻章之間的矛盾,比如修鐵路,本來清政府同意修津唐鐵路,但張之洞利用清流的支持轉而提出修蘆漢鐵路,蘆漢鐵路二千公里,跨越黃河、淮河、長江,當時根不不可能修,事實上也沒修,造成兩個鐵路在甲午之前都沒有完成。

以上情況,說明洋務名臣人數少、只有地方權限、自身思想侷限、不能改變中央政策、他們之間的矛盾使得國家難以發生根本性改變。

留美兒童照片

所以在當時條件下,既使他們個個是國家的精英飽學之士,也是不可能使國家變得強大,只是表糊匠的角色而已。

但他們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為中國後來的維新變法打下了思想、人才、樣板基礎,如晚清新政、革命的主要執行層官員都是前期洋務運動培養出來的,為中國教育、思想、建設、經濟等近代化事業做出了有力的貢獻。這是值得肯定的。

《重說中國近代史》

《晚清七十年》

《劍橋中國晚清史》

《洋務運動》

《秋風寶劍孤臣淚》


秋草獨尋


與其說晚清為何不能在四大名傑下走向強大,或者說晚清延續數十年,不如說說清朝為什麼會走向滅亡,它的滅亡靠幾個人真的有用嗎?

18世紀60年代,也就是清朝乾隆皇帝剛剛就位20多年時間。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興起,改良版蒸汽機出現在英國,令其國力大幅度增長和圈地行動同時並行,歐洲的原始積累在世界各地不斷湧現,英國最巔峰時刻佔據的殖民國面積高達3千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兩個俄羅斯那麼大。

為了進一步擴大貿易和殖民地,英國派遣外交使團攜帶禮品前往中土參拜大清帝國皇帝乾隆。不過,自我為中心思想早已根深蒂固的大清帝國,認為英國不過是前來參拜的附屬國。尾巴翹上天的乾隆,更是認為英國使團帶來的禮品,包括天球儀、地球儀、氣壓儀等等”,不過是些“奇技淫巧”罷了,遠不如大清物件之精美。

同時,乾隆拒絕了英國使團提出的開放港口的貿易計劃。乾隆自稱:天朝大國,物產豐盈,不需要與外邦蠻夷貿易。乾隆的“封鎖國門”做法,令大清朝徹底失去學習第一次工業革命成功的計劃,最終大清朝被英國的大炮打開了國門,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學習西方工業革命的機會,為什麼晚清時期不珍惜,原因很簡單,工業革命的基礎是科學的高速發展,比如接受“日心說”等先進科學思想,牛頓、伽利略等一批科學家的誕生。需要數百年的思想深入人心,才有可能改變民眾的想法。

但是,清朝末期並沒有出現發憤圖強的學習熱潮,反而出現清朝掌控者慈溪為了控制政權,崇推儒家思想,不斷鎮壓科學思想或者試圖變法的愛國人士,維新變法在鴉片戰爭結束近60年才開始,那時候的清朝已日薄西山,四方誌士雄起,脫離清朝的統治。所以說,光靠這四大名傑根本沒用,清朝掌控者已思想腐朽到無藥可救地步,覆滅是他們唯一的結局。





初見歷史


1.曾國藩,近代中國第一衛道士,儘管解散了實質上的私人武裝,但也開創了現代中國地方大員居勢自重,以至於軍閥混戰的局面。

2.左宗棠,近代中國第一守土保國者,對上據理力爭、向下激勵三軍,又統籌規劃、冷靜持重,維護了祖國的六分之一。

3.張之洞,近代中國文官第一好人,憂國憂民不憂自己,充分驗證了以中國傳統文化思維領導西方現代技術文明是不行的。

4.李鴻章,近代中國第一設身處地放眼世界大官,看了很多,明白的很少,用了很多,有用的很少,內戰成績喜人,外戰百無一用,裱糊匠還是裱糊匠。

可見,他們中大多數起到的作用或遺患無窮,或外行大V,或徒有虛名,又怎麼能使近代中國如近代日本那樣脫胎換骨呢?


顫動的丹田


一個國家體制腐朽到晚期很難靠幾個有能力的人讓他迴天,癌症晚期已經可以放棄治療了,最後一年半載該享受的盡情折騰完就安息。讓一個全新的健康體制從新再來。


tan-廣州


歷史的車輪是向前的。晚清時期,這些名臣確實為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做出了一些貢獻。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洋務運動”,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通過派遣留學生,發展民族經濟,開辦工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清的國力,甚至建立了亞洲最強的海軍艦隊。

但是,他們畢竟是讀四書五經的,骨子裡的封建意識還是很強的,加上對當時的世界格局的認識是不夠的,總是一副“天朝上國、四夷皆服”的姿態。這些認識,只能表明他們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爺,而不是歷史發展的推動者。

此時的世界各國,已經從舊封建時代轉換成資本社會,歷史總是向前的,腐敗落後的大清王朝只能被歷史的洪流淹沒,這是歷史規律,不是個人能左右的,即便你是名臣,能臣!


劉輯思維


有句話說得好,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晚清根本原因是落後的農耕生產力根本無法與工業革命之後物資豐富的資本主義相抗衡。落後就要捱打,是社會體制的原因,不是出幾個能臣就能改變的了的。


阿杜侃大劇


當時的晚清面對世界潮流正如癌症晚期病人,它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已經完全失去了活力,中華面臨著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我們來看晚清的政治制度與西方的差距

晚清依然是落後的封建時代,它的主要結構就是皇家與士族地主組成,而且皇家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也就是以一家之見去治理一個國家,這個龐大的國家在任何政治上的決策都必須按照皇家的意見,這就造成了國家的發展前景完全取決於極少部分人的意願,因此這樣的政治制度活力太低,一般不存在有什麼大的發展。



同時期的西方國家是民主主義思想,它們的國家內部分工明確,並且積極採納多個人的意見,話語權掌握在大部分人手裡,所以他們更多的時候可以進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因此集廣思益後出來的討論結果往往更利於國家的發展,這樣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強的活力,因此它會經常有大的突破與進步。

這也是同時期的晚清遠遠落後於西方的重要原因。

晚清在經濟上與西方國家的差距

晚清在世界發展工業經濟的大潮流之下,它的經濟體結構依然是傳統的農耕經濟與手工業經濟,這種落後的經濟體它的週期性太長,發展速度緩慢,而且農耕經濟完全是看天吃飯,常常因為天災導致發生大規模饑荒,一鬧饑荒也直接影響到手工業,因此這種經濟體是沒有多少活力的,它的侷限性太大。

而同時期的工業經濟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它的生產速度快,產量高,週期性短,能夠快速有效的為國家帶來經濟效益,並且工業經濟的發展空間很大,簡直可以用“日進千里”這個詞來形容它,所以它具有很強的活力。

這是晚清在經濟上與西方的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晚清四大名臣為清王朝續命幾十年也只是迴光返照罷了,清王朝拖著這副病弱之軀是註定走不了多遠的,因為它已經被世界大潮流遠遠的拋棄在了後方,西方殖民者只會加緊步伐將這個腐朽的王朝榨乾,所以就算農民不起義,清王朝遲早也會因不堪重負而轟然倒塌!


相忘江湖多少年


 “大清無昏君,大清無奸臣”,這句話是幾乎是史學界對大清的一致公論,雖然“同治中興”最終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光緒的“戊戌變法”也沒能成功,我們也不能抹殺了晚清幾位皇帝和幾位名臣的努力。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幾位,關於他們的研究和評論可謂汗牛充棟,功過譭譽皆不計其數。但是他們仍然是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範式人物。他們的人生,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以至他們雖已去世一百餘年,但是每當提起他們,人們仍然津津樂道。

 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人。 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 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 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中興名臣」之一。

 

 左宗堂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 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號湘上農人, 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陝甘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

  自幼聰穎,14歲考童子試中第一名,曾寫下「身無半文,心憂天下;手釋萬卷,神交古人」的對聯以銘心志。 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舉。1851年(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後,先後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為抗拒太平軍多所籌劃。為抓住展示才能的時機,他經常為一件小事而與人大吵大鬧;在當上巡撫,官及三品時,脾氣卻越來越小。「窮困潦倒之時,不被人欺;飛黃騰達之日,不被人嫉。」這句著名的話就是他說的。1856年,因接濟曾國藩部軍餉以奪取被太平軍所佔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後,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1862年(同治元年 ) ,組成中法混合軍 ,稱常捷軍 ,並擴充中英混合軍,先後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升閩浙總督。1864 年 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 。論功 ,封一等恪靖伯 。旋奉命率軍入江西、福建追擊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部,至 1866 年2月攻滅於廣東嘉應州(今梅州)。鎮壓太平天國後,倡議減兵並餉,回民軍,鎮壓了陝甘回民起義。破陝甘之亂軍後,力主遠征新疆。為表示自己討平新疆叛亂的決心,左公于軍中攜棺而行。歷時數年終平定新疆全境,無左公則無新疆。

  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作為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洋務運動時創造了中國「四十六個第一」。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日本首相伊籐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巖,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武漢大學)、三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湖北農務學堂(華中農業大學)、湖北武昌幼稚園(中國首個幼兒園)、湖北工藝學堂(武漢科技大學)等。

個人認為,一個國家的興亡,不在於國家的領導者是否勤勉。國家的興旺發達,我認為在於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明清就存在很大差別,明朝雖然閉關鎖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但是明朝的內閣制度很完善,就算皇帝不上朝,各種政策也能實施下去,朝政不回荒廢,明朝也是歷史上唯一個不和親不納貢的朝代。明朝的GDP遠超清朝。清朝是後金建立的滿蒙政權,遊牧民族跟農耕民族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清朝並沒有承襲明朝的內閣制,對漢人官員並不重視。用不到一成的滿人去治理九成的漢人,這在制度上本身就存在劣勢。

那除去這個循環開頭的興盛和末尾的滅亡,這個循環的中間是什麼樣子呢?其實中間就是一個毒素不斷積累的過程,社會底層土地兼併不斷嚴重,社會高層官僚的吏治越來越腐敗,社會中層國家的軍隊戰鬥力越來越羸弱。只要在這個死循環內,以上三點就是不可避免的過程。強勢有魄力一點的君王,能夠通過一系列的改革緩和這些矛盾,讓這個國家走得更遠一點。比如雍正在位時的改革,還有明朝的張居正改革,都起到了緩和社會矛盾,讓政權延續更長時間的目的。

但更多的君主都是平庸之輩,比如清朝中後期的所有皇帝,他們雖然不橫徵暴斂,也不窮兵黷武和大興土木。但他們不幸的處於這個死循環的中後期,只能被這個死循環帶著一步步往下走。這也表明了歷史的趨勢不是一兩個人就能改變的。當這個死循環把一個國家的內部力量消耗殆盡時,只要在外部出現一個強大的勢力,給他一記重拳,這個國家就會立馬倒下口吐鮮血。

一個國家即便是固步自封,閉關鎖國,但是在沒有外因的基礎上,也並不會這麼快速的走向滅亡。那麼相反,如果有了外因的推進,走向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在清政府末期,世界列強林立,清王朝就好比一塊巨大的蛋糕,如果清王朝有足夠的的格局,能夠認識到在那樣的環境下必須放棄以往的思想,那麼或許還能夠護住這塊蛋糕。可事實是在內因的作用下,清王朝並不覺得自己會有什麼危險,直到真正的危險降臨的時候,才意識到事實的嚴重性,已經悔之晚矣。在八國聯軍的長槍短炮下,很快就把不思進取的清王朝摧毀。

一個完全固化的政權會不停吸收借鑑歷朝歷代的經驗教訓來維繫自己的統治,中國上下五千年所有的歷史漏洞或是政權危機統治階級都會去堵,就像系統裡的漏洞好的程序員會不停的去填補系統裡出現的類似的疤哥是系統更完善牢固,但是一旦出現新的,歷史上沒有的新的危機就無所適從了,清朝遇上了歷史上從沒有出現過的工業革命和西方列強,以及後來的民主滲透,還有大的漏洞就是立即取消了科舉制度,使士族沒有了上升的階梯,總之一句就是他遇上了從來沒有發生過的類似事件導致無法借鑑去處理突發事件而引起的統治的崩潰。統治者都是要讀歷史的,因為歷史是可以借鑑的,只有發生歷史無法借鑑的事件才可能導致一個很穩固的政權崩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