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思道:小隱隱身,中隱隱心,大隱隱魂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 晉.陶淵明


鄔思道:小隱隱身,中隱隱心,大隱隱魂


01

電視劇《雍正王朝》的前半部分,轟轟烈烈的奪嫡鬥爭中,四阿哥拿到玉璽,繼承了大統。

縱觀全局,可以這樣說:沒有鄔思道(鄔先生),四阿哥得天下只有兩分可能;有了鄔先生,四阿哥奪天下才有了九分勝算。

四阿哥奪嫡的每個拐點,都是鄔先生幫他實現了“彎道超車”,讓四阿哥在皇阿瑪的心中分量越來越重:

分析了拖欠國庫銀兩的三類人,他勸說四阿哥迎難而上,逆風而行,即使做一名“孤臣”,也要為皇阿瑪分憂;

眾皇子苑林圍獵,小弘曆嘟嘟小嘴“背”下了爺爺平生射殺的戰績,稱讚皇爺爺才是大清真正的“第一巴圖魯”(英雄)。鄔先生“教導”弘曆的這些內容,(鄔先生是弘曆的老師),讓自負“文治武功”的康熙心花怒放。小弘曆不僅誇了爺爺,還為自己的老爸添加了“敬父忠君”的砝碼;

平西北之亂,一個鄔思道,勝過滿朝文武,十萬精兵。他讓四阿哥保舉十四爺,可謂一箭三雕:讓受寵的十四爺遠離康熙,遠離朝廷,自己就少一個爭鋒的對手;讓年羹堯供給糧草,來牽制十四爺的行進;西北平亂的勝利,康熙龍顏大悅。這一碼“儲君”的天平,基本鎖定四阿哥。

鄔先生幫四阿哥妙計奪天下,但沒有幫他安天下。

精明的鄔先生要隱退了。

四阿哥做了皇上,有功之臣卻要功成而退,為什麼呢?

當十三爺心懷愧疚地與鄔先生餞行時,先生說到:“我是懷著天下蒼生的心願來輔佐四爺的,如今心願得償,夫復何憾吶?”

不為榮華富貴,只為天下蒼生;不為功名利祿,只為心願得償

所以鄔先生用心安排了自己的退路:

他先請求歸隱,說出自己“三不可用”:

“臣是殘疾人,歷朝歷代哪有一個瘸子居廟堂之上的,倘若皇上啟用了臣,雖至公也不公,雖無私也有私,有傷聖德,這是一不可用;

臣是先帝朝的犯罪之人,如今皇上啟用了臣,到底是先帝當年抓錯了臣?還是皇上用錯了臣?這是二不可用;

臣雖然小有才氣,卻是陰謀為體,皇上走的是光明正大之道,用的自然是光明正大之臣。臣在潛邸十多年了,蒙皇上言聽計從,縱然有些才智,也早已用盡耗光了,如同已經熬乾的藥渣,何堪再用?”

接著,他又提出了“半隱”的要求:

“找一個既能吃飯又能讓皇上找得到的地方半隱起來,既使臣有生之年有所依靠,又能全了我們君臣這段恩遇”

堪通世情的鄔先生,一個知道皇上所有秘密的人,皇上怎放心他全身而退?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多是功臣良將的可悲下場。

鄔先生已是雍正心頭的一根刺:他與皇阿瑪素昧謀面,卻能屢屢猜透他老人家的心事,睿智的皇阿瑪都在他的算計中,何況自己?

擔心雍正“拴住”自己,鄔先生又藉故“扎”了一下雍正:

恰逢有人通報十七爺求見,雍正正待接見,鄔先生阻攔道:

“十七爺若是公事,請張廷玉處置;若是關防軍務,請十三爺處置;若是私事,天子無私事”!

人打發走了,鄔先生假意問雍正:“皇上你看這樣回覆好嗎?”

鄔先生智“刺”雍正,如願半隱到了李衛那裡。

李衛是雍正的心腹,就不會再對他有什麼猜忌。

之後,鄔先生藉口幫田文鏡清點國庫銀兩,做了田文鏡的幕僚,知道田文鏡沒錢,偏偏“討價還價”,索要很高的幕酬。

數月後,遇黃河決堤,抗洪救災,田文鏡正忙得焦頭爛額,鄔先生趁火打劫,向田文鏡討要拖欠他的工資,激怒田文鏡下逐客令。

鄔先生借坡下驢,金蟬脫殼,徹底脫離了雍正的視野。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從此不見了先生的蹤影。

鄔思道:小隱隱身,中隱隱心,大隱隱魂


02

“隱士”《辭海》解釋:有知識卻隱而不仕的人。

這些人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權勢,不貪圖榮華,既是隱居“獨處”,也能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思想的自由。

做人有精神,做人更有骨頭

“邦有道而仕,邦無道而隱!”

他們像鄔先生一樣,不為功名,只因“心懷天下蒼生”!

介子推割股奉君,救活餓昏的重耳,晉文公(重耳)登基,“推不言祿”,攜老母隱入綿山,至死也不受封;

范蠡為越王勾踐復國雪恥,功成名就後激流勇退,以商致富,成名天下;

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劉邦入關建立漢朝後,他辭官回家,靜心修道;

嚴子陵陪劉秀出生入死,大業落定,嚴子陵歸而不仕,光武帝對其推崇,多次延聘,仍執意歸隱,設館授徒,解道著述,不問世事。

他們只為心中所願,不沽名釣譽,不貪戀富貴,保持了自己高潔明士之心。

還有一種人,他們是“世而隱”、“仕而隱”的典範:

弘一大師李叔同,前半生風情才子,後半生世外高人。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曉風吹拂笛聲殘,夕陽山外面”,悽美柔婉,詩情畫意的經典,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李叔同在經歷了世事的絢爛與黯淡、荒唐與苟且後,皈依了佛教。

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他曾在滾滾紅塵中一往情深的走過,最後做了“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的隱士。

鄔思道:小隱隱身,中隱隱心,大隱隱魂


陶淵明“誤入塵網”十三載,縱有“縣令父母心”,怎奈品格與當時政治社會極不對接,官場腐敗,讒上驕下。

他“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迴歸自然,“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房舍“環睹蕭然,不避風日”,衣著“短褐穿結”,食物“簞瓢屢空”,仍安然自得。

安貧樂道是隱士高潔人格的重要特徵。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出仕到入世,廟堂到江湖,忠誠到淡然,初心不忘,始終如一。

鄔思道:小隱隱身,中隱隱心,大隱隱魂


也有待仕而隱,相時而動的高人,他們赤膽忠心,濟世救民,至今還活在世人心中。

渭水河畔,“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心懷夢想的姜子牙,期待“願者上鉤”。紂王無道,塗炭生靈,遇得文王,年過古稀的姜子牙立馬抖擻精神,手扶軒轅,指揮若定。

諸葛亮躬耕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當劉備“猥自枉屈”,三顧草廬時,諸葛亮“隆中一席話,三分定天下”,“遂許先帝以驅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隱是苦心的準備,出是全力的報效。

“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世,小隱隱於野”。

我認為,小隱隱於身,中隱隱於心,大隱隱於魂。

張三丰,歸隱武當,潛心修行,精研勤修“內丹養生之學”及“武學技擊之法”,使道家內外雙修功夫達到了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為中國的道教史和武學史寫下了光耀千古的篇章;

宋代隱士林逋(bu),不屑做官,杭州小孤山隱居。攬清風,賞明月,水清淺處疏影橫斜,黃昏朗月暗香浮動,觀廳前花開花落,看天外雲捲雲舒。皇帝盛邀,不為所動,清心寡慾,修身著書。《省心錄》中金玉良言,至理天機,敲擊人心,震撼靈魂。

雲夢山上,鬼谷子屏蔽外界各種干擾,憑著強大的意志力,參禪悟道,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在他的大腦中洞若觀火,一目瞭然。他把自己的大徹大悟留給後人,《鬼谷子》這部書是我國曆史第一部探索人的心理特徵和心理活動規律的智慧大全。

老子把內心思想的精髓注入在5000字左右的《道德經》裡,然後騎青牛出函谷關,雲霧飄渺,自此神龍見首不見尾。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尼采評價說:老子思想集大成者《道德經》,像一部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哲學家叔本華說:《道德經》是一部關於理性的學說。理性是宇宙的內在秩序,或萬物的固有法則。是太極,即高高在上的載著所有椽子,而且是在它們之上的頂梁。

大隱之人,智慧之人,因為他們修行的是強大的內心和意志,一種氣度和格局,一種思想和哲理。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是大隱之士留給後人的一種精神,一種力量

鄔思道:小隱隱身,中隱隱心,大隱隱魂


03

現代人也有一個隱居的夢想。

我曾規劃過:退休後,選一方空幽靜謐的山谷,搭個草菴,種片竹林,白天沐浴陽光花香,聽鳥兒鳴啾,夜晚看星光璀璨,聽山風私語。

快節奏的生活讓人身心疲憊,總想慢下來,挽起褲管,絲絲縷縷地趟過時間這條長河。

當然,我不是“士”,沒什麼文化知識,充其量只能稱為“隱居”。

時代不同,隱匿不同:現代人隱於野、隱於宅、隱於網。

道教聖地終南山,5000多現代人,他們棄平原塵埃取高山煙霞,遊離於主流社會之外,過“古老時代”的生活:住山洞草菴,穿破衣爛衫,生活簡單卻樂在其中。

他們放棄繁華,選擇隱居,有的是厭倦職場爾虞我詐;有的是生活失意,消極逃避;還有的是養生消遣,迴歸自然。

有報道,現在大學生出家隱居的越來越多。

曾看過一篇文章,是一位大學生自述出家的心路歷程:

出生知識分子家庭,卻一直受控在恐懼、自卑、嫉妒、敵意的念頭中,揮之不去,陷入思索。

之後,她不再囿於世俗的常規見解,當生死問題橫亙心頭時,她借鑑佛法的智慧繼續人生的觀察。

本以為痛苦能夠解脫,煩惱能夠平息,結果,一切無效。

最後明白,拯救自己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心的修煉。

志存高遠,心會迴歸清靜安逸的精神家園。

社會的發展,個人的成長空間天寬地廣,我們不需要藉助“雍正”、“勾踐”、“文王”這些載體、中介,就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網上隱士”足不出戶,夢想馳騁寰宇。

信息的來源,項目的敲定,技能的提升,業務的進展,都可“隱”在網上進行。

80後草根創業人董一萌,是東北大學生中電子領域創業第一人。

去年,董一萌一舉摘得“中國最具潛力創業青年獎”,其公司即將推出新一代社會化搜索引擎deyeb,下一屆中國IT創業英雄榜上,也許會出現董一萌的名字。

宅在寢室,大一時,他製作了中國第一部網絡劇《原色》;大三時,他創辦了自己的電子公司。

企業發展的後勁,必須有自己的核心產品。意識到搜索引擎銷售是一個黃金行當,幾個月後,公司就推出了自己研發的“善財童子”。

創業路上,董一萌一直在上下求索,新的研發項目不斷產生。

電子書、自媒體、新媒體,網絡文學創作,已是新世紀文壇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傳統文學帶來了全新的演繹,他們揮灑汗水,釋放激情,為讀者提供新知,提供價值,造就了新時代的“鬼谷子”。

總結:

出仕,入世,小隱,大隱,要有一種做人的精神;無論你是從人山人海隱居到高山大海,無論你是從沸騰喧囂的都市隱居到清涼寂靜的網絡,只要心在世外,不執著於功名,志存高遠,“心遠地自偏”,自然會“悠然見南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