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歐洲人特喜歡"折騰"嬰兒,孩子包裹、洗禮都得遭罪

西方人從古至今都不相信"多子多福壽"這種說法,以至於在幾百年前,西歐人對於嬰兒和孕婦的保護並不像中國人一般重視。從有大量歷史史料可考開始,我們就能發現很多西歐人喜歡在出門的時候把孩子包在籃子裡,同時有很多人喜歡用布把孩子包的像一顆蟬蛹,很多壁畫、油畫藝術作品都描繪過這種畫面。

歷史上的歐洲人特喜歡

這種包裹方式來源已久,強行掰直骨骼,中國也有類似的做法

看到這種粗獷的包裹,嬰兒的方式,相信很多中國人都不能理解,為什麼要把嬰兒捆成這個樣子?難道孩子不會難受嗎?其實早在古希臘出土的文物中就已經發現了這種蟬蛹包裹法,證明了這種包裹嬰兒的方式歷史悠久,之所以會這樣包裹嬰兒,是因為當時西方人認為嬰兒蜷縮會引起脊椎彎曲對生長不利,這種裹法可以把嬰兒強行"捋直"。

歷史上的歐洲人特喜歡

西歐人相信讓孩子從小保持筆直的脊樑,有利於它們的骨骼發育,而且可以幫助孩子"更聽話"。在目前V&A博物館裡保存著最古老的一件嬰兒裹布來自於16世紀末期。嬰兒出生後即用這種裹布纏好,有錢人家會在裹布外給嬰兒穿戴蕾絲質地的兜帽、圍嘴等。當然,這種方式雖然有效,但是操作不當也有可能造成孩子骨骼發育不完全的情況,畢竟要是裹得太緊了,孩子的骨骼發育也是會受到影響的。

歷史上的歐洲人特喜歡

不過這種包裹孩子的方式不僅僅出現在西歐國家,我國唐代出土的襁褓俑也能證明,中國古代也很喜歡用這種蠶蛹式的包裹方式包孩子,理由是中國人覺得這樣包括孩子可以預防羅圈腿,其實本質上和西歐人民差不多,都是為孩子的骨骼發育著想。

歷史上的歐洲人特喜歡

洗禮也得遭罪,嬰兒要全身浸泡到水裡,不怕嗆著?

除了包裹方式,對於西歐人來說,嬰兒出生後最重要的一個儀式就是基督教的洗禮儀式。貴族給新生兒洗禮的服裝最初只是嬰兒服裝基礎上,再加蓋一層豪華的"承託布",呈長方形,通常為絲綢、絲絨等貴重布料,四邊用金銀線蕾絲裝飾。這種承託布比較長,有些王室洗禮用的可以達到兩三米,如同宮裝拖尾一般需要好幾個人託持。當時是浸沒式洗禮,洗禮時嬰兒要全身沒入水中,承託布既能顯示富貴又方便洗禮時迅速脫去。

歷史上的歐洲人特喜歡

但是這種洗禮方式對於嬰兒來說是很遭罪的,穿著繁複手續複雜也就算了,主要是整個人都要沒入水中,嬰兒要是不聽話,隨便一撲騰很可能就會嗆水,在現在的西歐史書中也確實有一些洗禮嗆水溺亡的慘案存在。

歷史上的歐洲人特喜歡

到了18世紀,嬰兒洗禮方式有所改變,不再全身浸沒,而是僅僅用水灌洗頭部,嬰兒不需要脫衣服,女裙式專用洗禮裝就誕生了。這種洗禮裝長長的裙襬正是之前承託布的延續,洗禮裝也講究傳承,有些可以傳好幾代。目前,歐洲王室洗禮儀式上仍然繼續使用這種女裙式洗禮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