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筆墨跡呈焦褐色是怎樣形成的?

手機用戶80083935574


根據本人長期毛筆寫字的經驗分析,在書法過程中形成枯筆墨跡呈焦褐色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是書法者在書寫過程中故意造成的,目的是想突出書法的藝術性,如果不注意掌握技巧,就可能弄巧成拙;2、墨汁自身質量問題,如果購買到價格低廉的產品,含膠量太多,在書寫過程中有拖不動(滯筆)的情況出現,也是創成這一現象的原因;3、墨汁太濃後為了書寫流暢,加了較多的水,創成墨汁淡而稀,也是造成枯筆墨跡呈焦褐色的原因之一。





馮彬書法


枯筆墨跡是書法中墨相(濃淡枯溼焦)中的一種,線條蒼勁、枯澀,多應用於草書,在行草中也有應用。

枯筆焦墨的表現需要筆鋒浸墨的飽和度和行筆的速度相配合。通常會在筆鋒浸墨後書寫的過程中按先後形成由濃到焦的不同墨相。

書寫者通過作品的需要,在五種墨相中進行取捨。比如在楷書創作中,不待墨盡就重新浸墨,而在草書創作中,則有可能一直用到墨枯。

同時,把握書寫的速度和用筆力度,也會形成不同的墨相。


西廨七叔


初學者生怕墨不足寫壞字,總每寫一字就續墨,這就犯了大忌,故沒有枯筆的效果,字顯得呆板單調。而正確的方法是,點一次墨寫幾字到枯筆後寫不出時再續墨,畫水墨畫也相通。這是以前私塾先生不傳之秘。


客家鄉音


大拙:保存不當,是主因。時間久,會變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