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真的可以“雅俗共賞”嗎?

用戶68431221


雅俗共賞,語出明代孫人儒《東郭記·綿駒》――“

聞得有綿駒善歌,雅俗共賞。”這裡先強調一下,雅俗共賞是個褒義詞,辭海的解釋是――形容某些文藝作品既優美,又通俗,各種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夠欣賞

雅俗共賞本就應該是書法藝術追求的目標,好的書法藝術作品也理當是可以雅俗共賞的。抱庸之前在多篇拙文中已作出論證和闡述,於此再作重申――書法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書法藝術是大眾的藝術。


優秀的書法作品是要能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而歷史的主體是人民大眾。例引兩證:①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是舉世公認的天下第一行書,書法家說它好,大眾也說它好,這才是經過千百年歷史檢驗的雅俗共賞的好作品。②反觀今日有些標價很高的書法作品,書協裡有些人捧,收藏家有人炒,彷彿這類作品就是神品、作者真是大師了,我看未必,這要由時人和後人來評判。老百姓看不懂的書法作品,至多是一種商品,它就做不到雅俗共賞,也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優秀的書法藝術一定是具有最大規模的受眾,是為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務的。書法精英論有一定市場,有些人總是想把書法藝術無限拔高,高聳入雲,甚至將書法藝術與人民大眾對立起來,這是歷史觀出了問題,根本沒有搞清書法從何處來、要到哪裡去。悖離了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一切藝術,必將被歷史所逃汰。一定意義上,這正是空頭理論家、收藏家、投機商人的盅心之術、營銷策略。

雅俗共賞的俗,不是俗氣,是大眾化。抱庸看來,這其實才是藝術境界的最高標準。



抱庸妄談。


抱庸詩書


雅俗共賞,實際是很難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之所以譽滿天下,借用田蘊章老師的觀點――

王的字比張芝、懷素的字規範、易認;也就是張芝、懷素的字,太草太狂放,也太雅了,以致於大多數普通人都不認識,都欣賞不來!
王羲之的字也比顏真卿的秀美,顏真卿的行書,可能用壯美來形容了,有點偏於陽剛――
而若與趙孟頫比較,王羲之又比趙孟頫的字要陽剛,趙孟頫的字偏柔了一點。

也就是,王羲之的字――恰!到!好!處!

這個恰到好處,雅俗共賞,在我看來,背後的審美就是――中庸式審美

這個審美哲學,書法上可以理解為:不真不草、大眾能看懂;既有陽剛的一面,也有秀麗的一面;變化多,能玩味~

如此說來,可以稱為雅俗共賞的書法作品,也是大多數練字者的追求的――

以硬筆行書為例,在我看來,太剛太柔、太楷太草都不好!

太剛,整體上一定刺眼,寫著也累,尤其是保持實用速度的書寫。


而太柔,往往是主筆不突出,中宮沒收緊,又顯的沒力度,這樣寫,行書也會狀如算子的。

初學的朋友,很多把字寫得有力度作為目標,但是練到一定階段,就會發現,鋒芒畢露,不但刺眼,快寫時也會很累的~

太楷,寫著略慢,缺點流暢感;太草,又少點辨識度;

所以,行書,若能張馳有度,剛柔並濟,不真不草,也是有助於使字變得雅俗共賞的,有助於滿足大眾審美的最大公約數的,而且,寫著有節奏感,不累。

雅俗共賞,也是一種中庸,以上,只是個人陋見,請方家指點――


行書一點通


字的審美很特別,雅看不上俗,俗看不懂雅,共賞一般是不存在的。只能說有的字外行內行都喜歡罷了,比如臨帖很像的這類字。





雲雪書畫


雅俗共賞,對於藝術來說是一以貫之。書法是歷代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的手中物。但在今天,除了文化人之外,人民大眾也是可以欣賞的,不然在元日,人們都在自家門上貼喜歡的對聯?!雖然雅俗可共賞,但篆隸楷行草五體中,隸,楷,行書,人民大眾是能欣賞的,對於篆,草那就只好由文化人去賞悅了。








一葉小舟82704


書法達到"雅俗共賞",這不難,此本是書法份內的責職,是書法天經地義應該做到的義務,而且分分鐘都能做得到,而且必須做得到,這是天道,若逆天者必亡。書法不外就是用明白無誤的筆劃準確清楚,明明白白地書寫出漢字的結構,認平民百姓和孤家寡人的皇帝都看得懂讀得上,就這麼簡單,這就叫"雅俗共賞"。理解了吧?而最貼近"雅俗共賞"的第一書體為楷書,楷書橫是平的,豎是直的,整個字是方型的,現下世人使用的印刷體是最為"雅俗共賞"的字體,以印刷體為形質,運用古往今來,在書寫時使用的提按頓銼諸多筆法,令筆劃產生變化,讓字形產生欹側跌宕,使到整幅書作改變正常的單調乏味痴呆版面,改變為既活潑靈動,賞心悅目,又不失可認可讀的書作,這便是"雅俗共賞"的書法。"








林慶逢358


書法現在無法做到雅俗共賞。



不要說是普通百姓,就是書法的愛好者,或是,再升高一些那些所謂的書法家,能有幾個人能道出一篇書法作品好在哪裡?不好又在哪裡?



還有就是二田的書法,說好的固然是不懂書法的,即使是說不好的,又有誰能說出,怎麼不合書法審美的一二三來?



現代的書法迷失的太遠了,那麼在清朝時,乾隆皇帝不是也把館閣體的張照抬的很高嗎?



雅俗共賞也不是不能達到,需要的事提高全民族的書法審美觀。交響樂事音樂最高深的,奧地利那個國家不是也能做到人人可以欣賞嗎?前提是需要人人懂得欣賞,人人能寫一手好的書法。



現在的書法界有些混亂,各種聲音充斥媒體,彼此唇槍舌劍地互不相讓,我們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聲音,站出來主持正義,指引方向,才能使書法再正確的道路上前進發展。



我們在期盼!


一笑貫長天


雅俗共賞的可能只是一種中間層次的美,或者是一種根本不可能達到的希望。

大美不俗,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王羲之書扇,賣扇姥不悅。

藝術美的創造和欣賞是金字塔形的,高山流水中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早已告訴人們,俞伯牙為什麼摔琴?因為鍾子期死了,他的絕藝成為對牛彈琴了。

如果真的要了解書法的雅俗是否能共賞,不是空口說說白話,紙上寫寫謬理。可以把陸機《平復帖》、顏真卿《爭座位帖》、楊凝式《夏熱帖》和二田楷書一起拿到大街上去搞個展覽,看看反映如何。

人們只知道責怪藝術家為什麼要創作那些讓人看不懂的藝術品,不知道為什麼不去去提高自己的和人們的審美眼光。

人們只知道責怪江湖體和館閣體書法橫行書法界,不知道只有提高了人們的書法鑑賞能力之後江湖體和館閣體才沒有市場。

清代劉熙載《藝概》中說:學書先是“不工求工”,然後還要“工求不工”,因為後一個“不工”是“工之極也”!

這兩個不工(醜),外形是一樣的醜,本質是絕然不同的,前一個是不按筆法的亂寫,後一個是筆法的精彩揮灑,有多少人能分得清楚、說得明白?賞得了那個工之極的不工?

就說西方當代藝術的極品即杜尚的尿盆,我這個東方俗人也不會去共賞的,有錯嗎?






王乃棟說書畫


有些書法經典藝術風格雅俗共賞,同時為廣大民眾和書法家共同接受,這樣的作品也就更受歡迎、藝術地位更高。比如《蘭亭集序》,字體飄逸,點畫精妙,無論是專業書法家還是普通民眾,都是讚不絕口,故而被人們奉為“天下第一行書”。

而有些作品同樣是經典,卻往往是專業人士叫好而普通民眾不太喜歡,這樣的作品若是能經過時間的檢驗也最終能夠成為傳世經典。比如《祭侄文稿》,因為是顏真卿悲憤狀態下題寫的一篇文稿,所以看起來略顯凌亂潦草,這樣的作品乍一看不是非常美觀,所以不是那麼討喜,因而也就不太容易被普通民眾所接受,也許這也是這篇文稿屈居為“天下第二行書”的原因吧。

當下的某些書法家的作品偏怪,也就是所謂的醜書一流,不少專業人士也不認可,老百姓更是嗤之以鼻,這樣的書風談不上雅俗共賞,生命力也就比較微弱。

還有一種作品,創作的人沒有什麼書法功底,仗著略有一點天分或者只是膽量比較大,敢下手,出來的東西比較唬人,普通民眾看起來挺喜歡,受過傳統書法藝術薰陶的專業人士看來感覺俗不可耐,這樣的作品也只能淪為裝飾畫一類的,談不上有什麼藝術價值。






斐梵物語


藝術當然有雅俗共賞的藝術,但更多的可能是少數人的藝術。所以,書法當然可以超越雅俗共賞,從古至今也有不少這樣成功的例子。
王羲之《蘭亭序》

古質而今妍,東晉之前書風以質樸為主要風格,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在當時突破舊的觀念,開創了妍美遒麗的新書風。二王書法在當代絕對是雅俗共賞的典範,但在當時,仍屬於新鮮事物,一些思想觀念保守的古人可能也會難以接受。但歷史最為公正,王羲之最終還是成為了書聖。


王獻之《鴨頭丸帖》

楊維楨是元代著名書法家,但楊的書法與當時所流行的復古書風大相徑庭,不要說在當時,哪怕是在當代,可能還會有很多人把楊的書法劃為“醜書”範疇。但楊維楨所流傳下來的墨跡,都可稱得上是經典。
楊維楨書法


明清時期,徐渭、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等等他們的書法在當時都不能說是雅俗共賞,但他們的作品可能都高於雅俗共賞。
鄭燮書法

當代王鏞先生、沃興華先生、石開先生等等,他們的書法都稱不上雅俗共賞,但那又能怎麼樣呢?
石開書法


古風書法


我認為書法藝術應該可以做到雅俗共賞。

我們不要把雅與俗對立起來,應該辯證的來看。首先我們所謂的雅俗共賞是指大多數受眾認可的作品,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我想說不好的估計是少數,無論受眾藝術修養高低,因為大家都認同作品中書法的最基本元素。如果一幅書法作品既具備書法的基本元素又有作者特有創新和感受,那麼這幅作品也就基本可以雅俗共賞了。

但就藝術而言,當然又是小眾範疇,俗的可能稱不上藝術,於是乎雅與俗就對立了。而書法藝術恰恰又有特殊性,因為是文字藝術,是我們從小薰陶的、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可以說沒有其他的藝術門類可以比擬。各個個體受教育程度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但最基礎的東西是有共同或類似的感受的,因此雅與俗在書法這門藝術上又很容易統一起來。

另外,人們對於雅與俗的理解上由於各人的素養不同,也具有非常大的差距。有人認為越具有個性化的就有比較高的藝術性,如果這個性脫離了書寫的基本規律了,還能雅嗎?所以,雅與俗還有個個性張揚的度的控制問題,把握得好就是雅,掌控不好可能不是俗的問題而是醜!雅與俗既是作者的理解、把控、表達的問題,又是受眾素養、感受的問題,同一作品某些階段你可能覺得俗,過段時間你也可能覺得雅,有時候還真難說雅與俗,因為認識也是螺旋性的上升的。但是,我堅信雅與俗可以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