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不敗而求和”其實是明智的

中法戰爭清軍“不敗而敗”,法軍“不勝而勝”,這是我們初中時期的歷史書上講的。

我們感覺可惜是因為清廷啟用老將馮子材後,獲得了鎮南關大捷、擊斃了法艦隊司令孤拔,迫使法國內閣總理茹費理的下臺

中法戰爭“不敗而求和”其實是明智的

中法戰爭形勢圖

但事實上,鎮南關、諒山大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法國軍隊的冒進主義,加上當地為山區地形,不利於法國的重型武器。但是雖然中國獲得了軍事上暫時的勝利,但並不能就說整個戰場中國取得了優勢。

茹費理的下臺也是多種原因造成的,法國並沒有放棄對越南的佔有,就整個戰場形勢而言,繼續戰鬥仍然有利於法國方面,法國在鎮南關只是損耗了小部分的軍隊,法國殖民軍的主力並沒有遭到嚴重的打擊,法國仍然保持著在經濟、武器和戰場上的絕對優勢。

先看清朝經濟實力

19世紀晚期的中國,是一個經濟落後的封建國家,1840年英國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後,中國不斷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和壓迫,中國的經濟結構從一種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體制,逐漸轉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勢力隨著侵略戰爭入侵中國,列強憑藉著他們從不平等條約中所攫取的種種特權,逐漸加強對中國經濟的侵略。

1854年,英、美、法三國利用上海小刀會起義的機會,竊取了上海海關的管理權,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平定以後,中國海關完全落入列強之手。外國資本主義利用不平等條約,加緊貨品的傾銷,中國的農民和小生產者連連破產,生活窘迫。

在太平天國期間,農民起義軍和清朝軍隊在蘇浙皖激戰,蘇浙地區農業等遭到了極大地破壞,蘇浙地區本是清政府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清政府重要的財政來源,但是太平天國鎮壓後,蘇浙一帶人口銳減,田地荒蕪。

中法戰爭“不敗而求和”其實是明智的

太平天國運動:江南富庶一帶均為戰區

除了戰亂,從60年代到80年代,自然災害頻生,黃河決堤15次,受災面積最廣,長江決堤15次,永定河決口16次,淮河年久失修,出現了“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現象。除水災外,旱災、風災、蟲災、地震等也陸續發生,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遲遲不能恢復。

中法經濟對比

1884年李鴻章上奏朝廷:“海防經費各省關歷屆短解,習以為常,以致購器、築臺規模遽難遠拓。”張之洞奏報清政府修建炮臺、造船等費用就高達2500萬兩,中央財政很難維持,清政府根本沒有銀兩可以調撥,浙江巡撫劉秉璋奏報說:“以三年兵餉,不敷支銷”,向各地籌集兵餉也因為地方政府本身的財政困難而沒有回應。

清政府還不得不向其他列強借款,外債高達1760萬兩,形成入不敷出的惡性循環。

法國雖然在普法戰爭中遭到重創,但是,法國的金融資本仍然是發展得相當迅速,1870年,法國第三共和國誕生,並逐漸站穩腳跟。1873年法國提前償還了普法戰爭的賠款,殖民主義的狂熱分子茹費理登上了法國的政治舞臺,法國開始積極向外進行殖民活動。

法國的經濟雖然受到普法戰爭的影響經濟有所滑落,但是仍然有“高利貸帝國主義”之稱,1883年向議會請求撥款550萬法郎,稱需要增兵4000人趕赴越南,之後上院幾乎一致通過兩項撥款,一筆900萬法郎,另一筆2000萬法郎。

再看軍事力量對比

自從1840年英國用軍艦和大炮打開中國大門後,閉關守國的清政府開始認識到自己在海軍方面的弱點,經過數十年的採購和自己建造,南洋、北洋水師的軍艦初具規模,但是法國卻是號稱世界上第二的海上大國,中國海軍的實力和法國可以說是相形見絀。

當時北洋艦隊還沒有鎮遠、定遠、致遠等先進鐵甲艦和巡洋艦,中國的軍艦在結構、航速、體型等各方面都和法國無法相提並論,所以南洋水師在赴臺執行支援命令的時候,遇到法國軍艦便倉皂而逃,完全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除了海軍以外,在陸軍的炮火上,清廷也是望塵莫及的。我國在東南沿海的港口防禦炮臺的設計上很不科學,臺內大炮只可以單向射擊,無法轉向進行多角度掃射,這個問題延續到了甲午戰爭。

到1883年11月初為止,法軍在北圻的陸軍有8600餘人,戰艦32艘,海軍4500人。面對中國國防的落後現實,對付外侮清廷也不敢心存僥倖取勝之心。

中法戰爭“不敗而求和”其實是明智的

進入中國西南的法國傳教士

戰場形勢對比

自從北圻事件以來,法國的援兵陸續抵達,1883年12月,孤拔率領法國軍隊6000多人從河內乘輪船往山西進發,清朝軍隊節節敗退,並且傷亡慘重,山西、扶良、北寧相繼失守,到公曆1884年3月15日到17日三天之內,法國軍隊勢如破竹,連續擊敗中國軍隊,取得諒江、郎甲等地,郎甲連接著北寧和安世,可以說是軍事重地,當北寧的軍隊退守到太原的時候,也抵擋不住法國軍隊的襲擊,太原相繼失守,可以說北圻境內桂軍全線潰敗,滇軍也相繼後撤,法軍在北圻完全得勢,還派軍艦到廈門一帶示威,法國殖民主義者氣焰囂張地在巴黎的報紙上說:“法所用東京兵餉,欲向中國取償,並風聞將取海南作質。”

中法戰爭“不敗而求和”其實是明智的

法國當時擁有的鐵甲艦是我們還沒有的

1884年7月7日,法國海軍部命令孤拔準備派軍艦前往福州和基隆,8月1日,孤拔奉令進攻基隆,立即派副司令利士比帶部分軍艦抵達基隆海域,並進攻了基隆炮臺。1884年7月,法國的艦隊又來到閩江,揚言攻取福州,清軍在毫無準備之下,

被擊沉軍艦7艘,死傷4000餘人,馬尾船廠遭到重創,馬江之役中國損傷慘重。

1885年2月初,法軍還瘋狂地向潘鼎新所率領的廣西軍發動猛烈地進攻,連續攻陷多座城池,潘鼎新捨棄了諒山、鎮南關,退守龍州,中法交戰以來中國可謂是節節敗退,法國的軍艦更是在中國東南沿海以及臺灣地區橫行無忌,臺灣也受到了攻擊。負責前線軍事的欽差大臣彭玉麟在奏報中說:“諸軍氣餒心離,軍民多怨,目前邊事益難。”

而且

當時的清朝政府四周邊境危機四伏,法國並不是唯一對清朝有侵略企圖的國家,中法戰爭如果進一步擴大態勢,很有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引起邊境的連鎖反應,將更直接地威脅到了清政府的統治,對於本就是在風雨中勉強求存的清廷來講得到的將是致命的打擊。

所以“乘勝即收”反而是明智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