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為什麼叫做“精神分裂症”?

張興雨


精神分裂症為什麼叫做“精神分裂症”?

在精神病學診斷標準中,有一個精神分裂症的診斷。患者有時候表現出思維和行為的怪異,他的思維和現實反應差別太大,甚至完全不一樣,成為分裂。再解釋這種疾病的時候,還說這種病人,沒有自知力,沒有求助慾望,感覺不到內心痛苦,很多普通人就理解為是馬路邊撿垃圾吃的瘋子,隨便打人,無所顧忌。

在和很多被醫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交流中,會發現,這些人並不是什麼瘋子,他們往往有很好的自知力,也有想好的動機,也知道自己有問題,並且感覺到自己很痛苦。我們平時接觸到的這類病人不多,但是如果進相關的qq群,微信群,就會發現,他們很痛苦到處找方法,可惜的是能找到康復方法的很少,多數時候,會告訴他,只能吃一輩子藥,讓他們更絕望,症狀更重。


霍體清


精神分裂通常會和人格分裂混淆,實際上精神分裂患者並非都是在不同人格之間來回切換。精神分裂也經常被人們當做“瘋”,當做人理性的喪失。但實際上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時候並不喪失理性,比如《美麗心靈》的原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翰·納什。

近現代中國,大量科學名詞由日本人從英語翻譯而來,再傳入到中國。精神分裂症就是其中之一。在日本,明治時代,就有人把精神分裂症的英文Schizophrenie稱作精神分裂病,但同時也有其他翻譯在使用,比如精神解離症、精神分離症。1937年,日本精神神經學會下屬的精神病學用語統一委員會提出,把Schizophrenie翻譯為精神分裂病,主要原因是Schizophrenie的詞根可分為schizein(撕裂)和phren(精神),合起來就是分裂的精神。但Schizophrenie最初是用來形容人格、思想、記憶、知覺等功能的分離,而非單純人格的分離,加上當時對精神分裂症狀的定性還不明確,所以這個名稱給人帶來了人格分裂的印象。給日本,也給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帶來了負面影響。“精神分裂”這個詞也經常被用作侮辱人的名詞。

2002年8月,日本精神神經學會通過提案,把“精神分裂病”這個名稱改為了“統合失調症”,使病名更符合病本身的特性,並且降低了病名帶來的汙名化現象,減輕患者和親屬的精神壓力。2014年,臺灣也正式將“精神分裂症”這個名稱改為了“思覺失調症”,意指思考和知覺的失調。而大陸醫學界前幾年提出改變“老年痴呆”這個名稱的汙名化現象,到現在好像還沒有什麼進展,“精神分裂症”的改名估計也遙遙無期,對這些病的誤解也將繼續下去。


周不潤


你說的很對,大部分人對於精神分裂症的認知缺失類似於分裂型人格障礙,但真正的精神分裂症並沒有這麼簡單,“分裂”二字指的並不是腦子裡分裂出兩個不一致的意識,而是感知覺、思維、情感與患者行為上不協調,不統一的表現。通俗的講:你感受到的是A,你想的確實B,你表現出的可能是C,但你卻做了D,此“分裂”非彼“分裂”。

說一說精神分裂症

什麼是精神分裂症?

  • 一種常見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瞭的精神疾病

  • 常有特殊思維、知覺、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

  • 一般無意識障礙

  • 多青壯年起病,首次發病年齡多在青春期至30歲

  • 病程多遷延,起病多隱襲,少數患者為急性發作

再來說一說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特徵是什麼?

很多人都會說,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特徵是幻覺?是妄想?是那些稀奇古怪的精神病性症狀?都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徵就是感知覺、思維、情感之間相互的不協調,以及患者的反常或紊亂行為。就像我在文章開頭說到的那樣,明明一件很悲傷的事情,患者卻感受到了快樂,而且表現出的行為卻是無法控制的放聲大笑,這就叫不協調,也可以視為分裂之處。

關於精神分裂的公眾認知

精神分裂症是最嚴重的精神疾病,這一點大部分人都知道,但少有人能說清楚精神分裂症的具體樣子,人們一般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生怕避之不及。但其實很多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顧慮都是沒有必要的。雖然精神分裂症是嚴重的精神障礙疾病,但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不會給周圍人造成危險的。只有處於發病期的分裂症患者,在精神病性症狀影響下,才可能出現衝動傷人或者肇事肇禍等惡性事件。

其實,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被認定為可憐人,因為發病後根本無法控制自行的言行,而且長時間造成的不可逆的認知功能損害會嚴重的影響患者患病後的工作和生活。所以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很難能堅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手打不易,謝謝關注!


我說精神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精神分裂症是一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發病於青壯年。常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活動的不協調。一般沒有意識障礙和智能障礙,病程多遷延,自知力不全或缺乏。在成年人口中的終生患病率將近1%,男女患病率大致相等。我國大多數流行病學調查資料提示,女性患病率略高於男性,城市發病率高於農村。無論城鄉,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均與家庭經濟水平呈負相關。精神分裂症的發病高峰年齡段集中在成年早期:男性為10-25歲,女性為25-35歲。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精神分裂症病因複雜,發病機制並不十分清楚,現有的研究顯示,與遺傳、神經發育、神經生化、神經免疫、心理社會因素有關。

1.遺傳:

國內外大量的家系調查、雙生子及寄養子研究均發現遺傳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發生中起重要用。與患者血緣關係越近、親屬中患病的人數越多,則患病的風險度越大。精神分裂症的遺傳學模式複雜、是具有多種表現型的疾病,確切的遺傳模式不清。近年來,分子遺傳學的連鎖與關聯分析的大量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1斷裂基國、代謝型穀氨酸受體3基因、兒茶酚氧位甲基轉移酶基因等與精神分裂症的發生密切相關,但這些基因對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只起了部分作用。

2.神經發育異常:

通過神經影像、神經解副、神經心理、神經軟體徵等研究結果,精神分裂症的發生可能與神經發育異常有關。精神分裂症的神經發育假說認為:由於遺傳因素(易感性)和某些神經發育危險因素的相互作用,在胚胎期大腦發育過程就出現了某種神經病理改變,導致心理整合功能異常。在外界環境因素的不良刺激下,導致了精神分裂症症狀的出現。

3.神經生化:

精神分裂症神經生化基礎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假說:

(1)多巴胺(DA)假說:

即認為精神分裂症是中樞DA功能亢進,或由於DA受體增加導致對DA的敏感性增加所致。該假說的證據主要包括:長期使用促進多巴胺釋放劑如苯丙胺,會使正常人產生幻覺和安想;抗精神病藥物因拮抗多巴胺D2受體對精神分裂症的陽性症狀有效;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DA主要代謝產物高香草酸(HVA)增高,屍體腦組織中DA或HVA高於對照組;PET研究發現未經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紋狀體D2受體數量增加等。然而,DA亢進假說不能解釋精神分裂症的陰性症狀和認知缺陷,最近的研究提示可能與前額葉DA

功能低下有關。

(2)5-經色胺654HTD假說:

該假說源於5HT激動劑麥角胺二乙能皮(LSD)能導致幻覺。近年來,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除了對中樞DA受體有括抗作用外,還對5-HT2A受體有很強的拮抗作用。5-HT2A受體可能與情感,行カ控制及DA調節釋放有關。5-HT2A受體拮抗劑可使DA神經元放電減少,並能減少中腦皮層及中腦邊緣系統DA的釋放,這與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抗精神病作用及錐體外系反應的減少均有關係。

(3)穀氨酸假說:

該假說認為中樞穀氨酸功能不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之一。該假說源於穀氨酸受體拮抗劑如苯環己啶(PCP)拮抗穀氨酸受體亞型N-甲基-天門冬氨酸(NMDA)受體可在受試者身上引起幻覺、妄想及情感淡漠、退縮等症狀。相當多的證據表明,與正常人群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腦某些區域(如中顳葉)穀氨酸受體亞型減少,抗精神病藥物的作用機制之一就是增加中樞穀氨酸功能。

4.心理社會因素:

儘管不少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發生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但至今為止,尚未發現任:何能決定是否發生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會因素。目前認為、心理社會因素可以誘發精神分裂症,但最終的病程演變常不受先前心理因素的影響。

(二)臨床表現:

精神分裂症的臨床症狀複雜多樣。不同個體、不同疾病類型、處於疾病的不同階段,其臨床表現可有很大差異。但患者均具有感知、思維、情感、意志及行為的不協調和脫離現實環境的特點。

1.前驅期症狀:

在精神分裂症明顯的精神症狀出現之前,患者所出現的一些非特異性的症狀。

最常見的驅期症狀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①情緒改變:抑鬱、焦慮、情緒波動、易激惹等;

②認知改變:出現一些古怪或異常觀念、多疑敏感:

③對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變:

④行為改變:如社會活動退縮或喪失興趣、社會功能水平下降等;

⑤驅體改變:睡眠和食慾改變等。

2.疾病充分發展期症狀:

在精神分裂症充分發展期,患者可以表現出豐富的精神症狀。

①感知覺障礙:幻聽、幻視、幻嗅、幻味、幻觸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均可出現。一般來說,在意識清晰狀態下出現評論性幻聽、爭論性幻聽或命令性幻聽常指向精神分裂症。

②思維內容障礙:最主要的表現是妄想,且妄想的荒謬性顯而易見。臨床上以被害、關係、誇大、嫉妒、鍾情、非血統、宗教或軀體妄想等多見。在意識清晰情況下出現的原發性妄想、妄想心境、妄想知覺、妄想回憶以及某些離奇古怪的妄想常提示精神分裂症的診斷。

③思維形式與思維過程障礙:包括思維散漫離題、思維破裂、思維不連貫、詞的雜拌、語詞新作、模仿語言、重複語言、刻板言語、內向性思維、緘默症、思維中斷(插入)、思維雲集、思維被奪走、持續語言、思維貧乏、邏輯倒錯性思維、病理性象徵性思維等。

④情感障礙:情感遲鈍淡漠、情感反應與思維內容及外界刺激不相符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徵。

⑤意志行為障礙:多數患者意志減退甚至缺乏,少數病人表現意向倒錯,有的病人可表現違拗、被動服從或緊張性抑制及緊張性興奮交替出現。

⑥定向、記憶、智能:精神分裂症病人意識清晰,對時間、空間和人物一般能進行正確的定向。一般的記憶和智能沒有明顯障礙。目前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注意、記憶、智能、概念的形成與抽象等認知功能存在或輕或重的損害。

⑦自知力:病人常對自身疾病的性質和嚴重程度缺乏自知,即自知力缺乏。

(三)診斷

精神分裂症是以特徵性的思維和知覺歪曲、情感不恰當或遲鈍為特點。通常意識清晰、智能完好,但在疾病過程中可出現某些認知損害。近年來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存在幻覺妄想症狀群、陰性症狀群、瓦解症狀群、焦慮抑鬱症狀群及激越症狀群。

其中前三類症狀對診斷精神分裂症特異性較高。

(1)ICD-10精神分裂症診斷標準

1)症狀學標準:

確實存在屬於下述①到④中至少1個(如不甚明確常需兩個或多個症狀)或⑤到⑧中來自至少兩組症狀群中的十分明確的症狀:

① 維鳴響,思維插入或思維被撤走以及思維廣播;

②明確涉及軀體或四肢運動,或特殊思維、行動或感覺的被影響、被控制或被動妄想;妄想性知覺;

③對患者的行為進行跟蹤性評論,或彼此對患者加以討論的幻聽,或來源於身體一部分的其他類型的聽幻覺;

④與文化不相稱且根本不可能的其他類型的持續性妄想,如具有某種宗教或政治身份,或超人的力量和能力(例如能控制天氣,或與另一世界的外來者進行交流);⑤伴有轉瞬即逝的或未充分形成的無明顯情感內容的妄想,或伴有持久的超價觀念,或連續數週或數月每日均出現的任何感官的幻覺;

⑥思潮斷裂或無關的插入語,導致言語不連貫,或不中肯或詞語新作;

⑦緊張性行為,如興奮、擺姿勢,或蠟樣屈曲、違拗、緘默及木僵;

⑧陰性症狀,如顯著的情感淡漠、言語貧乏、情感反應遲鈍或不協調,常導致社會退縮及社會功能的下降,但必須澄清這些症狀並非由抑鬱症或神經阻滯劑治療所致;

⑨個人行為的某些方面發生顯著而持久的總體性質的改變,表現為喪失興、缺乏目的、懶散、自我專注及社會退縮。

2)嚴重程度標準:

在自知力喪失或不完整的情況下,有以下情況之一:

①社會功能明顯受損;

②現實檢驗能力受損;

③無法與患者進行有效的交談。

3)病程標準:

符合上述症狀學和嚴重程度標準,精神障礙的病期至少持續一個月。

4)排除標準:

排除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等情況。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但病程不足一個月的情況(無論是否經過治療)應首先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樣障礙。

(2)精神分裂症亞型標準

1)單純型:

多以青少年起病,病情進展緩慢,以症狀學標準中第9條症狀為主,極少有幻覺、妄想或僅出現一過性幻覺妄想。病期在一年以上。

2)青春型:

青年急性或亞急性起病,以思維、情感和行為的不協調或解體為主要臨床表現。

3)緊張型:

本型目前少見。主要以緊張綜合徵為主要臨床表現,緊張性木僵和緊張性興奮交替出現,或單獨出現,以木僵多見。

4)偏執型:

較常見,以相對穩定、系統的妄想為主要臨床表現,往往作有幻覺。多中年起病發展緩慢。

5)未分化型:

主要表現以陽性症狀為主,又不符合偏執型、青春型和緊張型的患者。

6)殘留型:

指經治療病情在2年內未完全緩解,殘留個別陽性或陰性症狀的思者。

7)精神分裂症後抑鬱:

是指精神分裂症經過治療病情緩解而末痊癒時出現持2周以上的抑鬱情緒的類型。

陽性、陰性症狀分型:陽性症狀指精神活動功能的異常或亢進,包括幻覺、妄想、明顯的思維形式障礙、反覆的行為素亂和失控。陰性症狀指精神活動功能的減退或缺失,包括情感平淡、言語貧乏、意志缺乏、無快感體驗、注意障礙。I型精神分裂症以陽性定狀為主,II型精神分裂症以陰性症狀為主。


久違的笑容


精神分裂症的英文是schizophrenia。這個詞最早來源於希臘的字根,意思是分裂的心智,而中文翻譯就是有這個詞根直接翻譯而來。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對於精神分裂症的診斷在精神學具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因為精神分裂症的症狀非常的複雜,並且每一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症狀都有它的獨特性,幾乎很難做出一個簡單的歸類。對於精神病醫生對精神分裂症的定義也是非常的複雜。射精為止,精神病和其他疾病的誤診率還是相當的高。

精神分裂症這個名稱無論是在英文中還是在中文中,都會讓人產生一些誤解,覺得精神分裂症意味著大腦意識的分裂。並且因為都有分裂這個詞,一般人都會把精神分裂症和人格分裂相混淆。但是事實上,精神分裂症核分裂扯不上半毛錢都關係。精神分裂症更多是大腦在發育的時候神經網絡構建出現了錯誤,導致認知紊亂甚至認知退化。並不像人格分裂中的會出現多個互相沒有辦法識別對方的人格。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狀沒有分裂的人格,而是出現幻覺和妄想,然後伴隨認知衰退和情感衰退。在一些研究中發現,精神分裂症病人大腦的炎性反應比一般人更加的強,這也意味著精神分裂症別人可能因為大腦的免疫反應過強而產生的相關的發育錯誤和症狀。在一些醫學案例中也發現,大腦受到感染,比如說受到真菌感染或者細菌感染,也會出現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所以總的來說,精神分裂症可以看作是精神病界的疑難雜症。精神分裂症至今還沒有一個非常明確有效的定義,近年來越來越多被使用的腦成像手段也被用於嘗試判斷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疾病的差異。不過似乎結果並不樂觀,因為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比如說雙向情感障礙的,的誤判率非常的高。


酷炫腦科學


  • 精神的第一個解釋是:大腦的思維活動。

  • 分裂的解釋是:使整個事物分開,也指使整體分開。

  • 好了,大腦的思維活動分開了,就是那樣了,那樣了就叫精神分裂症了

  • 人格的解釋是:個人顯著的性格、特徵、態度或習慣的有機結合 ,人的道德品質。近義詞是人品、品德。
  • 人格分裂症這個詞組好像不太嚴謹。醫學分科裡也沒有聽說過人格科吧?

  • 通過以上的名詞解釋,可以得出結論,“精神分裂症”實際上不是“人格分裂症”。對吧?


  • 通過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是:不要從電影,電視劇,小品,相聲,等非嚴肅的媒體信息裡學習嚴謹的知識。那些是娛樂的,不是做學問的。


女媧補天造人


對於現在的醫學研究來說,精神分裂症還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確的嚴重的精神疾病。在現實上會表現出各異的症狀,這幾種症狀是涉及感知、思維、情感還有行為關於這些的多方面的不協調還有精神活動的障礙的產生。患者的意識一般是比較清楚的,就是和平常是一樣的,智力也是好的,但是,有時候會有在認知上有一定的障礙。就如自己的精神有了第二種狀態,所以才會如說精神分類出來了的一樣。所以才被稱為“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對精神狀態的一種疾病。如感知上面的障礙,如幻聽、幻視、幻觸等,這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幻聽了。

二是思維上有著嚴重的障礙,分為思維形式上的障礙還有思維內容上的障礙。思維形式上的如有一些妄想的症狀,就是幻想一些不會發生的事情。妄想還會分為不同程度的幻想如被害妄想還有關係幻想這些。還有患者會常常有邏輯上的障礙,一些事情會顯得無條理,而在患者面前看起來卻是很符合邏輯。

三是患者認知功能上的障礙,認知功能如有些信息的記錄和收集上、還有一些工作上的記憶、還有學習能力和執行任務的能力都會下降,而且隨著病情的加深會逐漸加重。

最後就是意志和行為上的障礙。患者會顯得精神萎靡,什麼都沒興趣參加。對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下降,還有就是對未來一片迷茫,沒什麼其他的任何打算。

這種種的現象,使得患者看起來和正常狀態完全不一致,如分離出了另一種神經狀態。

指導專家:龐吉成,主治醫師,淄博市婦幼保健院心理科。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心理治療師,擅長焦慮障礙、抑鬱障礙、睡眠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礙的治療和康復。


醫聯媒體


精神分裂症就是"妄想”症?他想象的事物脫離現實?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寫的《唐吉訶德》?唐吉訶德就是精神分裂症?我們屯有幾個人也得精神分裂症了?把自家房子都燒了?現在去精神病院了,,,,,


通古博今老農民工


比如患者有幻聽,聽到了現實中並不存在的聲音(比如別人在議論他的聲音),這是認知與現實的分裂。

情緒情感方面,有的患者對親友的關心無動於衷,甚至情感倒錯,對悲傷的事情哈哈大笑,則是情感情緒與現實的分裂。

意志方面,患者通常有意志減退,比如懶惰,不出門,不愛洗澡等不講究個人衛生情況,或者有意志增強,對一些事情固執到常人不能理解的程度,是為意志與現實情況的分裂。

題主所說思想與現實之間的分裂,有一定道理。但情緒情感、意志與行為的分裂,恐怕不屬於思想範疇。這種分裂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是否一致,知、情、意、行是否協調,人格是否保持相對穩定性。這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的三條標準。


心理醫生安然


本病特徵是病人的精神活動,即思維,情感,意志,行為不協調,脫離現實環境,病程遷延,多不治,往往倒致人格缺損,精神衰退,故又稱"早發性疾呆"。屬祖國醫學"癲狂症"範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