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港之夜、春天的故事的旋律都來自中華藝術文化瑰寶《汕尾漁歌》

軍港之夜、春天的故事的旋律都來自中華藝術文化瑰寶《汕尾漁歌》

汕尾漁歌,是指汕尾後船漁民所唱的福佬方言漁歌。這是汕尾市最具鮮明藝術風格和民俗特色的歌謠,它起源於古老的越族水居部落在勞動和生活中發出的歌吟,具有悠久的歷史民俗文化底蘊。漁民是一個喜歡用歌聲抒發和表達內心情感的社會群體,在長年漂泊無定的水居生活中,在艱險的捕魚生產勞動中,他(她)們有著刻骨銘心的體驗和內心的衝動,需要用歌聲表達出來。還有在紡線、織網、造船、搖艇、補網等日常勞作中,他(她)們會伴隨著勞動的節奏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來。這種從心靈深處抒發出來的歌吟,通過一代代的傳唱,不斷地修改補充,逐步豐富起來,形成一種具有獨特魅力和風格的民歌,以此抒發內心的喜怒哀樂,以及表達自己的愛憎和願望。他們在勞動中每每能夠觸景生情,隨編隨唱,增加新的漁歌內容。故此,汕尾漁歌曲調豐富多彩,旋律優美動聽,節奏徐緩抒情,充滿漁鄉特色和海洋氣息,流行於汕尾、甲子、碣石、湖東、馬宮、後門、小漠諸港口。

軍港之夜、春天的故事的旋律都來自中華藝術文化瑰寶《汕尾漁歌》

汕尾漁歌節奏緩和、樂音和諧、旋律優美細膩,是一個具有寶貴的文化藝術價值的音樂礦藏,現當代不少音樂名家所創作的小提琴曲、鋼琴曲和歌曲,都曾從中汲取豐富的養分。如著名歌曲《軍港之夜》、《春天的故事》等其中的開頭旋律是來自汕尾漁歌。

汕尾漁歌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疍歌,其優美纏綿的曲調,明代中葉就引起文人學者的注意,並在其創作的詩詞中進行模仿學習。明天順年間(1456-1460),惠州進士吳高就曾將海豐縣城龍津溪後船疍民月夜鬥歌的情景,列為“海豐八景”之一,並賦詩云:“曲曲清溪繞屋斜;數聲欸乃起汀沙。夜深月白知何處,餘韻風飄出蓼花。”迨及晚清,陸豐出現的“竹枝詞”,就是一種在漁歌風格影響下清新曉暢的新詩體,可以說是一種文人編寫吟唱的新漁歌。如“儂家自小生漁家,五月新魷六月鯊。瞥見天南紅一色,明朝又約打梅蝦”,“金廂石外水拖藍,一葉漁舟坐兩三。最是今年風信好,每逢早北晏東南。”

軍港之夜、春天的故事的旋律都來自中華藝術文化瑰寶《汕尾漁歌》

汕尾後船漁歌曲式簡短,一般由兩個樂句組成一曲,基本上保留著民歌五音調式。結構工整,整齊劃一,比較講究對偶關係,如行與行、音組與音組的對稱。歌調四句稱一腳,八句為一雙。講究押韻,一般要求一二四句押韻(海陸豐福佬方言韻)。一闋為一韻,第二闋便要轉韻,但歌詞內容實際上一樣。為追求第二闋轉韻,往往出現因韻害辭、因辭害義的毛病。汕尾漁歌可以隨意把某一首歌詞套上任何一個調子來唱,也可以隨時加減歌詞字句,還可以重複連唱兩句疊句。漁歌的詞、韻、襯字,以及主幹音、落尾音等都有自己固有的特點。節奏和緩,音韻和諧,旋律優美。約有六種調子,其中以《刺仔歌》、《受苦歌》、《海內歌》的調子最為流行,用福佬方言哼唱出來,別具原始歌謠的味道。

歌詞以“七字”句式為主,或“三、七”字句式以及“五、七字”句式,這是汕尾漁歌的基本規律。歌詞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大量採用閩南方言詞彙、俗語和諺語;多用比喻、象徵、起興的手法。語言簡樸、生動活潑、通俗易懂,反映漁民的海上生活和勞作,洋溢著濃郁的漁家風情和海洋生活氣息。筆者嘗試將汕尾漁歌歌詞按其內容歸類,大體可劃分為捕魚歌、戀情歌、婚嫁歌、鬥歌、生活情趣歌、後勤服務歌等分述如下:

軍港之夜、春天的故事的旋律都來自中華藝術文化瑰寶《汕尾漁歌》

(一)捕魚歌。反映漁船出海捕魚和返港過程的漁歌,統稱為捕漁歌。例如:

頭帆推起尾翹翹,中帆推起船轉頭。

大船細船去到了,放掉俺妹心頭焦。

這首《頭帆推起尾翹翹》的漁歌,描寫了一位青年漁民在漁船出港啟碇時的惆悵心情。當船隻駛向漁場的空閒時刻,他放聲抒發出來。舊社會,後船漁民生產工具落後,船隻陳舊破漏,一遇狂風,便即傾覆。但逼於生活,不得不冒著寒冬天氣到外海捕魚。對此,他們滿懷愁緒地唱起《採魚歌》:“海水深深索呀索原在, 四十日烏寒來。 刻苦耐,刻苦耐;心想死掉本命路,想著家貧呀又再來,又再來!”

(二)戀情歌。表達漁家青年男女戀情或愛情的歌曲。汕尾漁家姑娘是最善於用漁歌表達內心情愫的歌手,尤其在熱戀時期,她們利用織網、紡線、補網、搖艇、擺渡之機,借用身邊的景物,隨編隨唱;將其細膩真摯的少女情懷和追求幸福的憧憬,或大膽直接、熾熱如火,或隱隱約約、含情脈脈地通過甜美的歌聲向心中的情郎傳遞愛戀的信息。當情郎駕船出海捕魚之際,她們急忙忙地從碼頭上搖著小艇靠近漁船邊,將愛情信物——新繡的荷包拋給情郎:“目睇(看)兄船著頭前,妹繡荷包有一個。 送科(給)阿兄腰邊帶,祝兄捕魚萬萬千。(《目睇兄船著頭前》)” 還有一首《好花一苞貢貢香》,表達了漁家姑娘忠貞的愛情觀:“好花一苞貢貢香,好酒一杯面就紅。有情阿兄一個夠,無情阿兄難成雙。阿妹配有好情郎,海水煮飯也會香。賜個姻緣堵對著,力相(勤勞)賺食免相嫌……”同樣,疍家青年也有鮮明的愛情價值觀:

軍港之夜、春天的故事的旋律都來自中華藝術文化瑰寶《汕尾漁歌》

(三)婚嫁歌。就是舊時疍家閨女出嫁前夕所唱的詠歎調,以及出嫁時男女雙方在船上的對歌。具有濃郁的海上民俗文化色彩,是汕尾漁歌中的精華之作。亦是汕尾漁歌的主要構成部分,在全部漁歌中,數量上佔有最大的比重。後船漁民極為注重結婚這件人生大事,男女雙方家庭隆重莊嚴而又喜氣洋洋地舉行婚禮。整個婚嫁的過程,就是漁歌表演的過程。

(四)鬥歌,又稱對歌,是漁歌中最富於競爭性和欣賞性的歌曲。鬥歌雙方互鬥思維的敏捷、智慧、知識和技巧,吸引眾多聽眾參與,場面熱烈動人。如每當漁船出海漁工空閒之際,或漁家姐妹在海灘紡線織網之時,會有一位歌手發出挑戰的信號:一叢樹仔矮眉眉,愛鬥畲歌坐麻來。十千八百共恁鬥,鬥到今暝月斜西。

要鬥漁歌行麻來,鬥恁姐妹七八個。鬥恁姐妹無歌唱,無歌好雖勿麻來。(《愛鬥畲歌坐麻來》)如果有人應以:“恁勿欺負阮無歌,阮有漁歌幾千籮。三隻蝦船載唔了,搬起灘頭高過山。”那麼,這場鬥歌就開始了。參與者如果聲音嘶啞低沉,或者像破銅羅似的,就會招來《無好聲喉唱乜歌》的譏笑和嘲罵。

對歌雙方開始時以《鬥歌》、《辯歌》等傳統的基本調式應戰,歌詞到後來可以隨機編唱,來考驗對方的知識閱歷和理解應變能力。如《鬥歌》開始時唱:

問:你知乜魚著火燒?你知乜魚上戰場?你知乜魚好拍索?你知乜魚好哈腰?答:我知烘魚著火燒,我知鯧魚上戰場,我知鰻魚好拍索,我知帶魚好哈腰。問:乜人能曉天頂星?乜人能曉樹尾椏。答:神仙能曉天頂星,龍王能曉海底蝦?米篩能曉礱腳米,蝴蝶能曉樹尾椏。問:你知乜個直溜溜?你知乜個海底泅?你知乜個跟風走?你知乜個獨條須?答:我知大桅直溜溜,我知尾舵海底泅,我知風帆跟風走,我知錨索獨條須。歷代相傳的基本歌詞唱畢,雙方就開始鬥現編現唱的歌詞了,直至一方敗下陣來認輸為止。

軍港之夜、春天的故事的旋律都來自中華藝術文化瑰寶《汕尾漁歌》

(五)生活情趣歌。即反映漁家生活情景的漁歌。這類漁歌五花八門,有的生動諧趣,有的纏綿悱惻,有的如泣如訴,有的充滿怨憤和無奈。解放前有一首《疍民受苦歌》,以賦白的手法,直抒胸臆,傾訴生活的艱難和漁霸的迫害。漁民受苦慘多多,受人欺負無奈何。浮家散宅生活苦,受盡土霸慘拖磨。苦說不盡苦連天,漁民姐妹最淒涼……

反映生活各個層面的漁歌,短的有在搖籃旁哼唱嬰兒入睡的《催眠曲》,有以月份時令為起興、分段吟唱和帶有故事情節的《後船十二月歌》、《十二月吃菜歌》、《教姑歌》等長篇漁歌,尤以《長洲淚》最為聞名粵東和香港地區。該歌以敘述性的歌詞,述唱了清乾隆年間汕尾漁女初二與香港長洲漁民炎舵的長篇愛情故事。

還有一類情趣漁歌洋溢著幽默、生動、活潑的生活氣息,歌詞通俗、俏皮、諧趣、配上明快的調子,使人入耳難忘。如《十二個阿嫂》,以12個遞進的反覆句子,通過對12個阿嫂行狀的描述,加上風趣、詼諧的曲調,聞名海陸豐。筆者小時候在後門、馬宮漁港聆聽此歌后,至今想起,猶繚繞在耳畔。《阿嫂扒船伸啊伸》也是一首充滿生活情趣的歌:阿嫂扒船伸啊伸,無點水珠噴上船。有心送兄去聯絡,無心送兄返甌船。阿嫂扒船一下逗,無點水珠噴上頭。有心送兄去聯絡,無心送兄返回頭。

軍港之夜、春天的故事的旋律都來自中華藝術文化瑰寶《汕尾漁歌》

還有《阮家阿嫂愛唱歌》、《釣魚釣金鯪》等也頗具幽默自嘲感,使人百聽不厭。此外,反映漁業後勤服務生活的《造船歌》、《紡線歌》、《織網歌》、《搖艇歌》等等,都積澱了豐厚的疍家風俗文化,充分說明了汕尾漁歌是一種完全成熟的民俗文化藝術。

“白話”拖船漁歌,也是反映現實生活和生產的歌謠。它是以粵語方言吟唱的,俗稱鹹水歌,流行在汕尾、馬宮諸港。歌詞的結構是四句一組、八句一組或兩句一組,有時是對唱,有時是獨吟,內容時有變化。尤其是四句最流行,謂“四句歌”。其特點是取材時,多取粵劇中“古人”故事或拆字等手法。如薛仁貴、薛丁山、尉遲恭和濟、齊、柴、糧字等。這種“切”、“拆”字極富通俗文藝意味,也有白話拖船疍民鹹水漁歌嘆四句的特色。

軍港之夜、春天的故事的旋律都來自中華藝術文化瑰寶《汕尾漁歌》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改變,加上疍民子女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別是現代文明的迅速發展,漁歌不再是他(她)們溝通思想感情的唯一途徑。現在,大多數漁家子女不會唱漁歌,歷史悠久的汕尾漁歌有斷層之虞。汕尾漁歌是汕尾民俗文化的寶貴資源,也是海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存和研究原汁原味的汕尾漁歌,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重要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