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根部的叉子去掉還是留?

平淡人生1733302


昨天我回老家看到大部分的玉米地,都已經到腰部這麼高了,也看了很多農民在進行玉米追肥,合理及時有效的對玉米進行追肥,是接下來玉米拔節生長階段重要的營養保證。玉米是一種需要大水大肥的農作物,如果水肥跟不上就會影響玉米的快速生長。那麼如果玉米根部長出了很多叉子,玉米吸收的營養就會有很大一的部分被叉子吸收,相當於水肥的浪費,所以除去玉米根部的叉子很有必要。

玉米根部的叉子可以理解為玉米杆的枝條,如果不除去叉子,那麼它會附著在根部一直生長,生長就需要養分,就會分流玉米主幹吸收的水肥營養。玉米本來就需要大水大肥,一般施肥也是嚴格控制使用量,按照能量守恆法則,叉子吸收了營養玉米主幹就會缺少營養,自然就會影響玉米的生長髮育。

不僅是玉米根部叉子,在玉米完成授粉後,有很多農民還會把玉米抽雄打掉,或者對玉米進行打頂,都是為了阻止水肥流失,保證營養能被玉米更充分吸收。所以玉米叉子一經發現,就應該打掉,阻止水肥被浪費。



其實玉米長叉子也說了一個問題,就是地力太高,水肥供應太足,已經超過了玉米本身所需要的營養。所以農民在追肥的時候,也需要根據玉米品種,土壤肥力情況,天氣情況進行合理追肥,嚴格控制使用量,不然只能是浪費肥料,提高了管理成本,人工去叉也耽誤了人工成本。

綜上所述,玉米長出了叉子,需要及時去叉處理,阻止水肥流失。可以在進行中耕除草的時候,進行去除。


牧野小志


玉米分叉就是我們常說的玉米芽子,從玉米根部靠近地表的地方長出側芽,芽子從玉米出苗階段一直到玉米拔節階段,跟隨主莖成長。



分叉在根部,其中兩個分叉的玉米植株佔到59%的範圍,少量的玉米植株1個或3個分叉。玉米產生分叉其實就是分櫱現象,屬於生殖生長的範疇,收穫玉米時會看到芽子頂端會結出小玉米,不過顆粒很少。92%~98%玉米芽子會在抽雄後枯萎死亡,只有2%~8%的會長成結出玉米棒。






分櫱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外界環境條件影響削弱了玉米植株的頂端優勢所致,大概有以下幾點:



1.品種因素,分櫱現象是禾穀類作物的特性之一,不同品種在相同栽培條件下,表現出不同的分櫱現象。

2.密度,玉米種植密度過小,容易出現分櫱現象,這在分櫱性強的品種栽培上,表現更加明顯。分櫱性不強的品種,密度過小也會出現分櫱,所以合理的栽種密度有利於控制分櫱的產生。

3.病害,當玉米植株感染霜黴病,或除草劑產生藥害控制植株高矮的矮化劑都可能會產生分櫱。



4.土壤肥力過剩,玉米出苗期底肥施用過多,溼度適宜,幼苗吸收肥力有限,肥力過剩,同樣會產生分櫱。


5. 播種時間,玉米播種過早會產生分櫱,播種晚分櫱少一些。

當玉米出現分櫱現象,產生芽子時候要不要掰掉芽子呢?



前期幼苗階段,如果玉米田出現過多分櫱現象,應及時去除,為主莖植株保留養分。

穗花期以後發生的分櫱對產量沒有太大影響,可以不予去除,一來替主莖植株保留養分到後期養分不足時迴流主莖。如果這時候掰掉芽子傷口處容易感染細菌引發病害。



根據自家實際種植情況決定,如果種植過密可以掰掉玉米芽子供給玉米主莖養分,種植過稀就沒有必要去除。

小面積農戶,有時間可以在玉米出現分叉後去除,大面積種植的農戶,因規模太大需要僱傭人力增加人力成本且對增產或者減產沒有那麼大明顯,就不建議去除了。


嗨嘍農村娃


沒有必要去掉,原因如下:

玉米不去分櫱,能增加玉米整體的葉面積。吉林農業大學宋鳳斌等人的結論為:不去分櫱的實驗玉米品種每公頃的葉面積為35610-46510平方米,而去分櫱的每公頃葉面積僅為24690平方米,前者比後者葉面積大得多。瀋陽農業大學農學系史振聲的結論為:葉面積大幅度增加,留孽是去孽的2.5倍,達到極顯著平準。去孽葉面積指數為0.94而留孽為1.64。留孽處理葉片的衰老時間較去孽者晚3~5天。

1、在合理密度正常栽培的玉米品種(先玉335),完全沒有必要掰掉分櫱(丫子),掰掉丫子不一定能增產,反而會減產。建議把時間用在比去玉米分孽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2、由於以上引用的數據,都是在正常或者較小密度下進行的,這種情況下是完全沒有必要掰掉分櫱。但是如果種植密度過大,應該選擇適當時候去掉沒有死掉的分櫱,以防止主莖營養不足造成空杆或者禿尖。

玉米每個節位的葉腋處都有一個腋芽,除去植株頂部5~8節的葉芽不發育以外,其餘腋芽均可發育;最上部的腋芽可發育為果穗,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則形成分櫱。由於玉米植株的頂端優勢現象比較強,一般情況下基部腋芽形成分櫱的過程受到抑制,所以生產上玉米植株產生分櫱的情況也比較少見。玉米植株產生分櫱的時間大多發生在出苗至拔節階段,形成分櫱的原因主要是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削弱了玉米植株的頂端優勢作用所致。


農村芳妮


玉米根部的杈子就是玉米的分櫱。玉米的每個節的葉腋處都有一個腋芽,除去植株頂部5-8節的腋芽不發育外,其餘腋芽均可發育。最上部的腋芽發育成花穗,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形成分櫱。

分櫱的形成與下列原因有關:

1、品種問題。主杆粗壯,葉片肥厚寬短的品種長分叉多。

2、土壤肥力差異,使用氮肥過多,營養過剩分櫱多。

3、種植密度。種植密度大時分櫱少,密度小時分櫱大。

4、播種時間。播種早的分櫱相對多,晚的相對少。

5、玉米有粗縮病,我們這邊叫蘆蹲病,主杆不長了,養分全供了分櫱上去了。

6、除草劑或者矮化劑的藥害。

7、苗期高溫乾旱。

那麼玉米根部分叉要不要掰呢?

1、在玉米主杆比較矮小時,分櫱出來的分叉可以掰掉,分叉爭奪養分,會影響主杆生長。掰除分櫱選擇晴天上午9點到下午5點為宜,以便掰除的傷口及早乾燥癒合,防止潮溼腐爛。

2、當玉米長得比較高時,也就是大喇叭口時,這時玉米杆已經能完全遮住下邊分叉了,抽穗期玉米需要大量養分,分櫱養分會迴流主莖,分櫱會自動收縮枯萎,不會影響產量,這時的分櫱可以不用掰。





冰原落雪


玉米根部的叉子去掉還是留?

鄉鑑為您答疑解惑。因為玉米品種不同、肥水管理等,栽種的玉米植株出現一些無效分櫱現象,村裡人俗稱其“丫子”、“叉子”等。暫不討論這些分櫱對能否結實增產,根據實際情況看,大部分的分櫱並不能形成果穗,頂多能形成一個弱小的頂生果穗,而且還易感染病蟲害。因此,只要玉米分櫱繼續生長髮育,它就會不停地消耗植株的有機營養,從而削弱了主莖的生長勢,既影響主莖的玉米產量,不利於總體增產,還會增加種種植成本。下面,我們討論一下,

玉米叉子何時出現?到底要不要掰掉?怎樣防止其形成?

一、玉米叉子出現時間

玉米植株長出影響產量的無效分櫱,主要集中在兩個階段:苗期、大喇叭口時期。一般來說,玉米在苗期、拔節到大喇叭口時期,因為它們正是植株對肥水需求的旺盛時期,尤其是大喇叭口時期,在追施肥水一定的情況下,分櫱會削弱主莖的營養,這直接影響抽穗情況。

二、玉米叉子要不要掰掉

無論從通風透光、肥水供給、病害防治、種植成本等哪個方面看,玉米出現叉子都對增產沒有什麼幫助,這些叉子是需要掰掉的。考慮到儘量減少勞動量,可以選擇性地掰掉那些影響主莖生長髮育的分櫱。那麼,如何才算影響主莖生長的分櫱?比如,苗期出現分櫱、主莖生長出幾個分櫱、分櫱生長勢(粗細程度、高矮程度等)與主莖差不多等。但像是抽穗揚花期以後,出現了很小的分櫱,是可掰可不掰的(不嫌麻煩,掰了最好),因為這些時期的分櫱對產量影響不大。

玉米叉子掰掉的方法:在去除分櫱時,一手穩住主莖基部,另外一隻手抓住分櫱的基部,向一側斜拉將櫱掰掉。注意,切不可損傷主莖,而這是很多種植戶寧願讓玉米叉子生長影響產量也不掰掉的主要原因

三、玉米叉子如何預防

1、合理控制種植密度。綜合考慮玉米品種特點(植株高度、葉片寬厚和夾角等),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避免過密或過低而出現分櫱。一般來說,緊湊型品種的莖葉夾角小,透光性和通風性都比較好,可適當密植,每畝可定植5500到6000株;平展型品種的莖葉夾角小,不宜密植,需每畝控制在4000株左右。

2、合理肥水管理。要看苗施肥,有條件的可以測土配方施肥。重視施肥對土壤肥力的改良和提高,避免造成肥害,以增加玉米植株的抗逆能力,從而減輕因肥水不均衡造成的分櫱現象出現。

綜上所述,玉米出現叉子建議將其掰掉,尤其是苗期和大喇叭時期出現的叉子,從而避免任由其生長髮育而影響玉米產量。


鄉鑑


玉米跟部“分叉”現象是玉米的品種特性即遺傳基礎和外部生長環境共同作用造成的。

玉米的遺傳基礎是玉米“分叉”的內因。玉米屬於禾穀類作物,“分叉”是禾穀類作物的固有特性之一。玉米每個節位的葉腋處都有一個腋芽,在受到外界因素的誘導時,腋芽會生長髮育,在根莖部形成“分叉”。

外部生長環境是玉米“分叉”的誘導因素。誘導玉米“分叉”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生長環境。在肥力較高、墒情充足、氣溫偏高的環境下,容易產生“分叉”。不同的品種,對外界誘導因素的影響敏感程度不一樣。二是種植密度。種植密度過小,容易發生分櫱現象,這在分櫱性強的品種栽培上,表現最為明顯。所以合理的種植密度有利於控制分櫱的發生。三是病蟲危害。玉米因蟲害、病害等因素生長點遭到破壞時,會刺激根部腋芽生長髮育產生“分叉”,病蟲危害引起的“分叉”多為個別植株。

玉米“分叉”多發生在苗期,這些“分叉”不但不能成穗,而且消耗養分和水分。所以,一旦發現“分叉”應儘早去除,去除之後不會影響產量。拔除分櫱的時間以晴天的上午9點至下午5點為宜,以便使拔除分櫱以後形成的傷口能夠儘快癒合,減少病害侵染和蟲害為害的機會。


壩上雲寶


【根據品種和種植方式,靈活掌握】同樣條件下,品種之間有差異,比如某外資玉米品種在東北地區前些年一直都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這與品種的特性有關。除此之外,同一的品種,
早播的、稀植的、遇高溫乾旱的、高肥水的、遭受苗後除草劑藥害、抗倒劑過量或過早、薊馬或瑞典稈蠅危害等因素,均會導致分叉相對較多。但要與粗縮病區分開來,因為粗縮病是毀滅性病害,一般病株明顯矮化且大多後期不能正常結實。


北方農村網科技總顧問


玉米在根部長出根叉,我們一般叫做分叉,如果用學術語言應該叫做分櫱。

玉米分櫱是玉米的一種生理現象,這就如同我們種植的水稻分櫱一個道理。只不過現在玉米經過不斷地培育改進,分櫱的概率還是相比以往低很多了。說到這裡,那分櫱出來的分叉要不要掰掉呢?

個人認為這裡得看具體情況來了決定要不要掰掉了。

比如說,玉米竹竿還比較矮小的時候就分櫱出來了,就如上面提到的只有半米就長出分枝了,這個時候是可以掰掉的。因為半米左右的玉米正是拔節的時候,這個時候需要大量的養份,分櫱出來的分叉肯定會搶掉不少的養份,從而影響竹竿的生長,所以,在這個時候分叉是可以掰掉的。

但是,如果玉米杆生長得比較高了,已經到了大喇叭口期,這個時候長出來的分叉是不需要掰掉的。因為這個時候走玉米主幹生長得比較高了,這個時候主幹能夠吸收更多陽光,對分叉枝有遮蔽作用,所以分叉出來的小枝對竹竿的影響不大。而且這個時候掰分叉枝還容易導致掰掉的傷口被病菌感染,從而導致出現病害問題。

所以,對於分叉枝,個人認為應該根據情況來確定是否掰掉。

 當玉米出生時,總會出現分叉的當前情況。事實上,玉米分叉是玉米的增長。事實上,對於作物而言,分櫱是一件好事,分櫱也會產生,但玉米是不同的,玉米的分櫱也不會好。所以,今天我們來談談為什麼玉米是分叉。

  1、品種選擇

  事實上,玉米分叉中這種變化的原因相對較大。有專家證明,在同一地區,溫度,溼度,光照等管理因素是相同的,不同品種玉米分叉的情況不一樣。相同。有些沒有分叉,有些分叉幾乎是50%,由於種類繁多,因此為分叉。例如,較厚的刀片比較薄的刀片具有更高的生產機會。比不長的品種長得高的品種不太可能發生。

  2、種植密度

  玉米的種植密度也是玉米分叉的原因之一。每個人都知道玉米不宜過於密集種植。太密集會影響玉米田的通風和照明。但它不可能太罕見。如果玉米種植太低,玉米田的營養成分就會過多,而且營養成分的數量也不成比例。玉米吸收過多的營養。如果沒有這麼多營養素,它會在它旁邊增長分叉。在種植密度太低的情況下,玉米將具有高的分叉。

  3、過量

  雖然玉米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和肥料,但如果過量則可能不值得。特別是氮肥,很多人認為氮肥可以促進玉米生長,玉米芯是肥大而且可以增加產量。但是對玉米施肥與吃玉米是一樣的。吃太多太不舒服了。如果施肥過多,過量的營養物質就不會被吸收,導致其旁邊產生分叉。

  4、短因子

  在玉米種植過程中,由於土地選擇不當或管理不當,玉米植株由於病蟲害而短缺,可能是過量使用控制劑和粗糙病害。結果,某種玉米比其他玉米短得多,但它仍然不斷吸收養分。植物不能長大,長得更高,因此它們只能在它們旁邊生長分叉,形成分櫱並轉移營養。

  以上四種是分櫱的常見原因。事實上,玉米不需要太粗心,因為它太營養而且不能被吸收。分叉。然而,如果樹枝比樹幹高,則必須去除分櫱,因為分櫱所需的營養物質增加,這可能導致樹幹營養不良。


東龍海軍


導讀 :地裡春玉米,根部長分叉;本是同根生,應該咋處理?連日來,邢臺市新河縣西流鄉九門村老農張學珍、威縣方營鎮龐蘇莊農民馮書剛都為春玉米分叉的事鬧心,生怕玉米棵“跑勁”而減產。特別是張學珍老人,今年80歲,行動不便,他和老伴在地裡彎了兩天腰,才把3畝春玉米分叉拔光,仍擔心秋後會不會減產。

春玉米根部長分叉 農民生怕“跑勁”想拔掉
6月15日,威縣農民馮書剛來電說,地裡種的春玉米長了很多分叉,長短不一,農民擔心玉米棵“跑勁”,影響秋季收成。馮書剛說:“村裡種春玉米的很多,有的玉米長分叉,有的玉米就沒長,這是不是種子出了質量問題?”
6月24日,新河縣老農張學珍向本報反映,他們村種的春玉米也出現分叉現象,農民怕減產,就找種子經銷商反映,經銷商說是天氣原因造成的。這一說法把很多人弄懵了,為啥一個村的春玉米長得不一樣,有的長了分叉,有的沒有分叉?張學珍老人希望記者來現場看一看,請有關專家給一個“定心丸”。
6月29日上午,記者冒雨來到新河縣九門村,實地查看了該村一些春玉米地塊。在張學珍的地塊裡看到,一把把掰下來的分叉“蔫”在地上,而“失去”分叉的春玉米長得正旺,看不出有啥異樣。張學珍說:“我這麼大歲數了,就認一個理兒,種玉米是為了多收糧食,不是為了要秸稈當燒柴,所以,一看下邊的分叉心裡就堵的慌。”接著,記者來到該村另一農民的春玉米地塊,發現很多分叉長在春玉米根部,其中兩個分叉的植株佔90%,有少量的植株長著1個或3個分叉。記者在這塊地中間選了兩畦,數了100棵玉米,發現長分叉的植株佔總棵數的68%。
據瞭解,威縣方營鎮、新和縣西流鄉曾是棉花主產區,受棉花改種的影響,春玉米播種面積增加。以威縣龐蘇莊為例,往年只有幾畝地春玉米,今年增加到300多畝。張學珍對記者說:“九門村以前沒種過春玉米,今年種了30多塊,有100多畝地。種春玉米的戶一年就靠這一季,萬一沒了產量,就沒指望了。”
分叉何去何從? 農民有經驗 專家有建議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面對簡單的玉米分叉,多數農民都在煩惱一個問題,是追求省肥力而儘早拔掉,還是圖省事讓分叉自然生長?
記者把玉米分叉的圖片發在網上,幾位種植戶網友均表示了應該“掰除叉子”;武邑縣“陽光則龍”的觀點是“玉米稀的地方,分叉就多,消耗地力,應該去除”;高邑縣“綠色”的觀點是“側生芽(分叉)不能留,因為長不成棒子,只在頂端長個小穗(浪費養分)”;而衡水“自由”、湖北“善為喜源”等一些從事農資經營的網友觀點則是“不用掰”。
關於玉米分叉問題,記者特意請教了本報特約農技專家王智廣高級農技師。他介紹說,玉米每個節位的葉腋處都有一個腋芽,除去植株頂部5~8節的腋芽不發育以外,其餘腋芽均可發育;最上部的腋芽可發育為果穗,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則形成分櫱(分叉)。由於玉米植株的頂端優勢現象比較強,一般情況下基部腋芽形成分櫱的過程受到抑制。但是,玉米植株產生分櫱的時間大多發生在出苗至拔節階段,形成分櫱的原因主要是外界環境條件的影響削弱了玉米植株的頂端優勢作用所致。
王智廣老師說:“同樣條件下,品種之間有差異,比如某外資玉米品種在東北地區前些年一直都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這與品種的特性有關。除此之外,同一的品種,早播的、稀植的、遇高溫乾旱的、高肥水的、遭受苗後除草劑藥害、抗倒劑過量或過早、薊馬或瑞典稈蠅危害等因素,均會導致分叉相對較多。但要與粗縮病區分開來,因為粗縮病是毀滅性病害,一般病株明顯矮化且大多後期不能正常結實。”
分叉是掰了好,還是不掰好呢?王老師解釋說,現在學術界對此的觀點有分歧,掰不掰掉分櫱對產量的影響並非絕對的。有學者實驗“掰掉玉米分櫱比不掰掉分櫱增產,但是幅度很小”;也有學者實驗“說明不掰掉玉米分櫱比掰掉分櫱增產,而且增產幅度很明顯”。而且有的學者認為“由於去分叉時所致的傷害(傷口修復、病蟲害侵害等)會造成減產”。
一般小面積農戶,看著田間的分叉“心裡不舒服”,如果有時間,可在出現分叉後儘早拔除,越早越好。拔除分櫱的時間以晴天的上午9點至下午5點為宜,以利於掰除分叉後形成的傷口能夠儘快癒合。一般種植面積較大農戶,因僱工費用較高且增產或減產並不明顯,不建議掰除分叉。
本文采寫 河北農民報記者 李月鋒
轉自7月3日《河北農民報》,感謝分享

蹲在牆角角看世界


玉米根部的叉子不用去掉,這是不用置疑的。因為長了叉子有三大好處:第一,節省播種量,一棵能分出兩到四個叉子的話,原本播種四千棵的播種兩千棵就能達到全苗效果,因此省了一半種錢。第二叉子到最後時頂部也結出一個雞巴頭小棒棒,因為在頂部,雖然籽不多,但脫水快,不易黴。第三,由於叉子分了主幹的養分導致主棒結得小,這樣收割時收割機幹活比較輕,省油。三輪往家拉棒孑時一車能多拉幾畝,而農民伯伯涼曬時也比較省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