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到過的菖蒲塘村:四位“精英”和他們的“甜蜜”事業

總書記到過的菖蒲塘村:四位“精英”和他們的“甜蜜”事業

菖蒲塘村漫山遍野種滿果樹。何萌 攝

湖南省鳳凰縣城往西南約7公里,15分鐘車程,便到了菖蒲塘村。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村裡,瞭解村裡扶貧開發和特色產業發展情況。如今,全村漫山遍野種滿柚子、獼猴桃、葡萄等,只有零星幾棵松樹分佈其間。

“除了山上的石頭沒辦法,其他能利用的地方都用上了。”鳳凰縣駐菖蒲塘村工作隊隊長隆海江打趣道。

菖蒲塘村人腦子活,有個性,幹勁十足,勤奮又肯吃苦,2016年便通過水果產業實現脫貧摘帽。後與周邊的馬王塘村、長坳村、櫻桃坳村合併,成立新的菖蒲塘村。

2014-2019年,菖蒲塘村共有109戶357人通過發展產業實現脫貧,全村水果種植面積3862畝,90%的果農年收入達3萬元以上。通過多年實踐,菖蒲塘村利用自身優勢,帶動致富,探索出可複製、可推廣的發展經驗,實現了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的跨越。

今年春節,記者走訪了村裡的四位“精英”,聊聊他們的致富經和新生活。

总书记到过的菖蒲塘村:四位“精英”和他们的“甜蜜”事业

丁清清正在自家忙著剪枝。何萌 攝

“土專家”丁清清:反對聲中的堅守

菖蒲塘村原村支書王安全,是村裡有名的“土專家”和帶頭人。從種水稻,到改種西瓜,又改種蜜桔,再改種椪柑,之後改種獼猴桃和蜜柚。老王的每一步,都走在別人前頭,還帶動村民一起,嚐到了甜頭。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對於如何調整水果品種,老王有著獨到的眼光和思路。和老王並肩作戰的,還有今年快70歲的丁清清,他也是村裡產業開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80年代我種柑橘,所有人都反對我,沒過幾年就有了效益。90年代,我又在反對聲中,把柑橘樹全砍掉改種獼猴桃,1996年就賣到每斤10塊錢。”回憶起自己的種植經歷,丁老頗為得意。

在丁清清等村民的帶動下,1995年,菖蒲塘村率先引進“米良一號”獼猴桃品種,並大規模種植,2007年又引進紅心獼猴桃品種,頗有成效。但他並不滿足,不斷地嘗試“土實驗”,尋找解決獼猴桃的世界性癌症——潰瘍病的辦法。

“我通過砧木嫁接技術選育出的一個新品種,無潰瘍病,抗旱耐澇,我把它命名為‘9801號’,現在全村都在用這個技術。”說起獼猴桃的品種選育,丁老相當自豪,語速都快了不少。

2012年,閒不住的丁老,又在自家的獼猴桃地裡,研究起了無籽獼猴桃,“2016年就有了產出,今年我們準備開始大發展!”說到這,丁老笑得很開心,今年過年,他算了算賬,年收入30萬沒問題。

“繼續努力加油幹!”說起新年的打算,丁老信心十足,“年前州農科院都和我們簽訂了保底合同,我就可以放開手腳,開年就嫁接,大面積種植無籽獼猴桃。”

总书记到过的菖蒲塘村:四位“精英”和他们的“甜蜜”事业

女子嫁接隊隊員們正忙活著嫁接苗木。何萌 攝

如果說菖蒲塘村最早的一批“田秀才”,帶領村民搶先抓住改良水果的市場機遇,那麼以田香群為隊長的女子嫁接隊,可以說接過了老一輩的接力棒,成為第二代技術骨幹。

“有了果,就想育苗。想育苗,肯定要會嫁接。”田香群是丁清清的兒媳,從1998年開始學習嫁接技術,“削掉表皮,要剛好到木質層,把兩邊粘在一起。”

“我帶她們去貴州,一下車人家看全都是女的,就取笑我們,‘咦!你們嫁接隊怎麼全是女同志?’”提起這次外出經歷,田香群忍不住笑了。

為什麼幾乎都是娘子軍?“在嫁接方面,女同志好像比男同志有優勢一些,主要是更細心。不管是比速度也好,比成活率也好,女同志的技術都要好一點。”

臘月到二月初是嫁接的高峰期,村裡難見人影。原來,大家都躲在家裡,忙著起苗、賣苗、修剪。田香群介紹,每天從早7點到晚11點做苗木嫁接,最多可賺300-400元。

“村裡最近接了五十萬的單,在永順松柏,已經去了七個人,年後還要去。”田香群說,“就年前年後來算,一個人出去掙一萬多塊錢是沒問題的。”

客戶買了苗,還需要維護,客源就這樣慢慢積累起來。一傳十、十傳百,女子嫁接隊的業務範圍,從早期的周邊市鎮,拓展到貴州、四川、雲南、陝西等地,成員人數也從三年前的16人,壯大到如今的247人,一年可給村裡帶來兩百多萬元資金。

总书记到过的菖蒲塘村:四位“精英”和他们的“甜蜜”事业

向黎黎正在查看自家獼猴桃網站。何萌攝

電商達人向黎黎:擺攤擺到網絡上

既有產量,又有技術,這些年,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村裡的獼猴桃從不愁銷,紅心獼猴桃更是供不應求。好銷路的背後,是村裡早早發展電商的年輕人們不斷努力的成果,80後大學生村主幹向黎黎便是其中一個。

向黎黎是2013年嫁到菖蒲塘村的大學生,大學畢業於電子商務專業。“剛到村裡時,我跟著村裡人一起到附近的景區擺攤賣獼猴桃,一天就可以賣幾千塊,當時我主動加了很多顧客的微信,很多人覺得好吃便在微信上找我買。”

瞅準獼猴桃的商機,向黎黎便和丈夫一起做起了電商,還找同學給自家獼猴桃做了網站,如今她的微信裡已累積3000多位顧客。慢慢地,全村都開啟了線上和線上同步銷售模式。“每年8月到10月,微信和平臺上的訂單多得都忙不過來,現在家家戶戶掙個一二十萬是很基本的。”

獼猴桃種得好,不少外地種植戶來找她取經。這不,賣完獼猴桃,黎黎像田香群一樣,和丈夫張羅起獼猴桃苗木的銷售和技術輸出,今年春節,大量的苗木訂單又讓她們一家子忙碌起來。

怕吵著孩子,丈夫在隔壁房間裡準備著待售的苗木,黎黎則在家中一邊手機接訂單,一邊哄哄五個月的寶寶,有一搭沒一搭地,和丈夫聊著一年來的收穫。院子裡整齊擺放著的幾大箱獼猴桃苗木,正等待著生根發芽。

总书记到过的菖蒲塘村:四位“精英”和他们的“甜蜜”事业

春節前,菖蒲塘村口上不少村民擺攤賣蜜柚。何萌 攝

創業青年周祖輝:借旅遊抓住商機

“我們變廢為寶,以每斤八毛到一塊的價格收購柚子次果,以柚子皮為原料,做成蜂蜜柚子膏。”以往村裡的柚子次果,都會直接扔掉,現在,次果都有了新去處,那便是離村不遠的周生堂,負責人正是村裡返鄉創業的80後青年周祖輝。

“不想我的小孩成為留守兒童,也希望更多人不用外出打工,可以陪在孩子身邊。”2008年,孩子幾個月大時,周祖輝選擇回鄉創業,成立周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經過幾年努力,公司加工生產蜂蜜柚子膏、獼猴桃果脯、五穀雜糧等湘西特色食品,在湖南、湖北、貴州等地開設45家分店。

“我們可以說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幾百畝獼猴桃種植基地,八條生產線,每年有幾十萬遊客。”他介紹道,公司依託鳳凰旅遊資源,跟菖蒲塘村產業示範基地有效結合,鼓勵遊客觀摩產業轉化成果工廠,“僅5月1號一天,就接待了五千多人!我還記得5月2號早上八九點,路上堵車都堵了幾公里。”

搭乘鄉村旅遊的東風,村裡不少人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滕建秀是菖蒲塘村的貧困戶,也是周生堂的一名員工。她的日常工作,是身著民族服飾,在一樓接待遊客,銷售湘西特產,“我們家兩個老人都七十多歲了,婆婆是尿毒症患者,之前我在家帶孩子,只有我老公一個人掙錢。後來我也上班了,每個月有三千多元收入,日子好過多了。”

总书记到过的菖蒲塘村:四位“精英”和他们的“甜蜜”事业

村裡即將完工的遊客服務中心。唐金生供圖

2019年,隨著村裡旅遊接待人次的增多,村裡人普遍發現,村容村貌已面目一新,新建了村部、鄉村電影院、遊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配套更齊全了。

2019年12月中旬,縣裡還來了一支新的駐村工作隊,和村裡的扶貧工作隊、大學生村官、黨委班子一起,構成“5+3+4”模式,共同鞏固脫貧成果、探索鄉村振興的落地實踐,他們計劃,進一步依託旅遊資源,打造菖蒲塘村品牌,實施農旅一體化發展。

村裡新建的電子商務中心,年後將投入運營,以平臺促進全縣的土特產品銷售。鳳凰縣駐菖蒲塘村工作隊副隊長唐金生說,“下一步,隨著村裡產業壯大,我們還將探索對接附近的產業園,把產品變成商品,實現產銷一條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