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作者--陳希民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瓷器在燒製過程後期,胎體中揮發出的氣態水分子和礦物質分子被粘性很強的釉層包裹,形成釉中氣泡,幾百年時間裡,胎釉自身變化和時光的洗禮、人為作用因素等形成死亡氣泡,死亡氣泡的形態和分佈狀況,是判斷古瓷年代的重要依據。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考古發掘證明,早在一萬年以前,我國已經出現了由人工燒製的陶器生活用品;陶器有素彩之分,唐三彩就是非常名貴的彩釉陶,素陶表面沒有氣泡,唐三彩陶器釉中也很少見到氣泡;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一千多年前,人們已經掌握了瓷器燒製技術,燒製出了原始青瓷,原始青瓷的釉中,也很少出現氣泡,瓷器釉中大量出現氣泡,是宋元以後。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陶瓷器釉中有無氣泡,與胎質粗疏或細密、胎體礦物質在高溫中反映產生氣體的揮發情況、瓷胎所含水分、釉層厚度和燒製過程中,溫度的上升速度等關係密切。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陶器由陶泥加工成型,胎質疏鬆,胎土表面又沒有覆蓋釉層,晾曬和燒製時,水分子和礦物分子很容易蒸發逃逸,成器溫度低,所以形不成氣泡。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釉下彩陶雖然陶胎表面覆蓋了一層薄薄的釉,但是,由於胎質依然疏鬆,在胎體晾曬和入窯燒製過程中,溫度也是逐步達到成器溫度的,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薄薄的釉層也構不成對礦物質分子和水分子的約束,因此,晾曬和燒製時,胎體中逸出的礦物質分子和水分子也可以充分揮發,釉中很難形成氣泡。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原始青瓷雖然都有釉層覆蓋,但是,同樣存在胎質疏鬆和燒成溫度較低(800-1100度左右)等原因,胎體礦物質分子和所含水分子在晾曬環節和燒製前期已經充分揮發,燒成瓷器釉下也很少出現氣泡。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宋元明清瓷器釉下會普遍出現氣泡,主要是生產水平提高,生產工藝得到改進,用於製作瓷器的礦土研磨得更細,胎體分子與分子之間的結構更加密實,覆蓋在胎體表面的釉層也加厚,胎泥所含的水分子在晾曬過程中大部分得以充分揮發;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但也有一些水分子被密實的胎體裹脅在胎泥深處,僅靠太陽、風吹難以揮發出來,在燒製過程前期,也有部分水分子和礦物分子得以掙脫瓷胎包裹釉液的約束,成功逃逸揮發。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但是,還有礦物質分子和部分盤結在胎體深處的水分子,在達到一定溫度後,才被逐步升高的溫度驅趕,分解成氣體,從胎體中逃逸出來;這時,覆蓋在胎體表面的釉液,已經溶解為粘性很強的粘液狀包裹體,緊緊地包裹在胎體表面。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從胎體中逃逸出來被分解為氣體的礦物質分子和水分子,無力掙脫粘液狀包裹體的約束,最終成為粘液狀包裹體的俘虜而懸浮於胎體和釉層中間;當瓷器燒成冷卻以後,這些氣體狀礦物質分子和水分子便以圓形晶亮的空心球形狀,保存在於胎體和釉面之間。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這種如珍珠一般的空心狀球形物,就是我們所說的釉中“氣泡”,它們經歷了高溫的洗禮,以無色的球狀體形態而存在,沒有釉下顏色映襯,它們會以亮晶晶的球狀無色氣泡體存在,有釉下青花映襯,它們就變成亮晶晶的球狀藍綠色氣泡而存在。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古瓷‘死亡氣泡’的三個階段性特徵:不同年代的古瓷,釉下氣泡具有不同的死亡形態,也就是說,瓷器釉下的死亡氣泡有階段性特徵。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觀察結果表明,清代乾隆時期的一些瓷器釉中已經出現變色氣泡;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到了明代早中期,相當數量瓷器的釉中氣泡,已經由無色、亮晶晶的透明狀態,變成暗紅色或者黑褐色;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有的釉中的死亡氣泡頂部,出現了一條呈“一”字形的短線條,有的死亡氣泡頂部還會出現“十”字形短線條,這就是氣泡死亡的初級階段;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根據普遍變色這個特徵,可以稱其為氣泡死亡的“變色期”。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時間上推到明代再到元代,一些瓷器釉中死亡氣泡頂部的“一”字形或“ 十”字形線條,已經擴展成圓形破口,因此,可以看作氣泡死亡的中級階段;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根據其普遍破口的特徵,也可以稱其為氣泡死亡的“破口期”。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到了宋代、唐代,古瓷釉中氣泡死亡的特徵已經非常明顯,氣泡‘穹隆形’的上半部分已經沒有了;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我們不用放大鏡就能看到瓷器釉面,有一些圓形的坑洞,裡面還積滿了塵埃和生活垃圾小顆粒,這就是氣泡死亡的第三階段,“坑洞期”。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微觀痕跡鑑定可以通過對瓷器內部‘微觀’圖片分析知道瓷器的新老,以及是否作假等信息;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對於瓷器微觀形態造假者是不能模仿的一模一樣,每個瓷器代表某個時期某個環境下,會展現不同的微觀形態,這樣利用微觀痕跡+眼學就能很快鑑定出瓷器的真假;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用這種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眼學和科學相結合,是古代藝術品鑑定必走之路。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宏觀眼學’受制於個人的主觀認知不同,知識與眼力的多寡高低不同;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微觀科學’是古陶瓷與現代新陶瓷,在質與量上定有區別,藉助有效設備,將新老陶瓷在質和量上進行鑑別,可以形成系統的統一標準;

解析古瓷的‘死亡氣泡’原理

古陶瓷‘微觀痕跡’鑑定目的是發現新瓷器所不具備的微觀痕跡特徵;‘微觀痕跡’的關鍵是區分‘自然老化痕跡’與‘人工做舊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