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第一天,手裡持倉如何取捨


春節假期終於在各種鬧心的醜劇中結束了,明天迎來A股開始的第一輪考驗。

這不是A股第一次迎接疫情的考驗。

當年SARS橫行的時候,A股一樣面臨殘酷的現實。

有區別的是,現在自媒體和通訊發達,很多謠言傳播的速度太快擴大了恐慌。

那麼明天持倉的應該怎麼辦?

SARS的市場經驗能不能借鑑?

肯定會有錯殺的板塊,什麼時候是機會?

疫情相關的概念能不能參與?

什麼時候市場會有轉機?

這些問題,是大家最關心的,其實也是各路機構關心的議題。

這兩天已經多家券商陸續發佈了最新的電話會議。

基本上內容大同小異。

可以總結為8個字。

短期承壓,中期看好


可能大家會覺得這是一句廢話。

短期承壓,這個應該是全社會達成的共識。

連西貝,韓都衣舍這樣的大企業都只能有3個月流動資金支持。

何況大多數的小企業。

中期看好,疫情如提前結束了可不就看好了。

如果你能深刻理解這八個字,那麼其實後面的策略都不必看了。

因為你已經有信心度過這個短期,等到中期的到來。


如果還無法深刻理解,對短線巨震依然非常恐懼,那麼一步步解析給大家看。

首先要明白,何謂短期,短期是多久。

這個誰說了算 ?

鍾南山這樣的疫情專家說了算。

假期期間大家應該都看了不少科普,新肺炎和sars結構類似,氣溫回升後傳染率會大幅度降低。但氣溫回升按照正常的季節回暖時間看起碼要到4月份。

在目前舉國之力對付疫情的前提下,這個週期會大幅度縮短。

縮短到近期的兩週內。

但近期隨著武漢兩個指定醫院交付,確診人數會大幅度上升。

武漢周邊的城市,如黃岡,因為醫療力量無法集中,反而會是近期疫情更為嚴重的區域。

這些數據都會公開透明的展示給大眾。

按照目前整個國家對待疫情的態度,只要武漢周邊的情況快速緩和,基本就可以宣告第一階段結束。

這個點,就是短期!


機構普遍的預測短期點位都是兩週左右,為何這麼有底氣。

因為都是帶著疫情專家來參與做的決策。

包括像普通人日常使用的非N95口罩,這樣的生產工藝不高,阻礙產能的是生產流通牌照而不是技術。

相信我,舉國之力做一件事,中國的生產效率世界第一。

物流和原材料流通隨著返工開始恢復流通。

2周內就會徹底緩解大家買口罩難的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先不說短期的低點什麼時候來。

持倉的怎麼辦?要不要先止損。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

只要簡單換位思考一下。

假設你現在是一家實體餐飲店的老闆,你面臨這樣的社會氛圍。

你是先處理囤積的食材,還是直接遣散員工把整個店賣掉?

能理解這個思路。

你再去看手裡的票,哪些是食材,哪些是店了。

在我的投資理念裡面。

和疫情關係不太大的業績股,就是店。

疫情緩解了,行情恢復了,手裡有業績股,才能等到中期。

這裡面有大量的科技股是不受疫情影響的,最多影響個開工時間,甚至部分產業鏈還在加班生產。

甚至部分因為疫情可能會增加業績。如在線教育,遊戲,雲辦公。

什麼是食材呢?就是短期衝擊巨大的關聯個股。

個股板塊比如餐飲類,影視類,零售類, 這些短期衝擊巨大的,業績肯定下滑。這就像實體店囤積的食材,已經沒有機會用了。

這些板塊,業績向下幾乎是肯定的,即使已公佈的年報業績增長,也會被機構拋棄用腳投票。

所以這部分的止損是無條件的。


那麼出來的倉位,什麼時候還能玩?

第一,等到時間窗口。

就是上文提及的,武漢周邊城市的疫情緩解,這就是時間窗口。

我們以官方數據為準,這裡不做具體時間猜測。

第二,看政策。

疫情無情,政策有情。

先是央媽投放大量流動性。

2月3日將開展1.2萬億元公開市場操作投放流動性

接著停止融券。

融券是可以用於砸盤的工具之一。

更有傳聞券商自營盤接到窗口指導,大額賣出要先通報。

政策市,維穩是第一位的。

這還只是先手,還有多的是工具作為後手。

各種金融工具還未大力使用呢。

後續大家可能會看到,開放更多的外資入市途徑,保險資金。

多的是五花八門的金融工具給市場注入活水,只看有沒有必要而已。

政策一向影響市場,A股本來就不是一個可以自由震盪的市場。

認清楚這一點,就會對疫情後的走勢有深刻認識。


還有一個第三點,不容忽視。

就是在茫茫多的疫情信息中被大家忽略了。

就是今年的專項債用於基建,金額巨大,項目繁多。

這是疫情之前就制定的國策。

1月份已經有大量的專項債項目開始啟動。

被疫情耽擱,但我相信只要短期風險結束。

基建狂魔的執行力,會被市場認可。

武漢兩家專項醫院的快速建設,也從側面展示了國家動員基建力量的能力。

基建板塊風向標在中國建築和三一重工,可重點觀察機構調倉行為。

今年的國策裡面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疫情只是一個插曲。

等市場從短期恐慌裡面冷靜下來,還是會迴歸到正軌上。

難道因為疫情,我們的科技自主就不做了? 國家大基金就停工了?

相信很多人都持有科技股,現在還在糾結要不要減倉要不要死抗到反彈。

那麼一張圖給大家參考做決策。

也是很多平臺都發布了 ,來自中信證券的電子研究部門統計。

節後第一天,手裡持倉如何取捨

這個圖怎麼看?

第一優先級,不停工。比如面板行業訂單供不應求,春節就不停工。

第二優先級,節後加班補產能,舉個例子,比如蘋果產業鏈的需求。

不會因為中國疫情而降低,後續會用加班的模式補上產能。

既停工,又要評估後續需求的(沒有底氣說下游需求的就存在風險),就要考慮持倉是否要先出。

再比如三星產業鏈,三星在春節假期出了一個大新聞。

為了和臺積電競爭產能。

三星電子已在1月15日與半導體設備大廠ASML簽約,以33.8億美元採購約20臺極紫外光(EUV)微影設備,這一數據刷新了去年10月三星15臺採購量的預期,高於初步規劃。

消息人士說,這些EUV設備將在兩年內交貨給三星,用於晶圓代工事業與下一代DRAM的生產。據悉,三星電子最快在今年底首度採用EUV設備生產DRAM。

那這樣的需求在,三星供應鏈個股是不是就不用太擔心。


以上就是假期的思路。比較長,能看到這裡都是真愛了。

那麼開始的幾個問題,你現在看明白了嗎?

另外疫情相關的概念股,玩新不玩舊。

節前未涉及,節後比較新的有:

舉國控制人員流動,帶來在線辦公市場暴漲的巨大機會。

全社會關注疫情,帶來的醫療信息化的機會。

甚至如九州通這樣的醫藥物流,也是節前不涉及的。

還比如騰訊大年三十晚上賺了20個億,也是遊戲史的新記錄。

這些新的機會,不比口罩概念股更有價值?


明天短期巨震在前,要做好取捨。

持倉裡面哪些是必須處理的食材,哪些是你東山再起的店面,要想清楚,才能做好策略。

疫情無情,人有情,如果你身邊有湖北的朋友,多關心他,有什麼困難一起解決,共度難關,都是一家人!

相信大家很快就能等來疫情拐點,市場好轉。

有最新的機構觀點和產業機會我還會一如既往第一時間分享。


節後第一天,手裡持倉如何取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