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唐樓村出土“夾層”革帶,帶內藏有寶貝,揭示明朝的一個祕密

1979年5月,在江蘇泰州西郊鄉唐樓村,村民在田間挖水渠時,發現了一座明代古墓。在這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條革制腰帶。有意思的是,考古人員在這條革帶裡,意外地發現了一件特殊的東西,這件東西,比革帶更加寶貴。這件寶貝是什麼呢?它的珍貴之處又在哪裡呢?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泰州唐樓村出土“夾層”革帶,帶內藏有寶貝,揭示明朝的一個秘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這座明代的古墓為典型的豎穴木槨澆漿墓,棺木為楠木,內壁塗了厚達6釐米的松香,外面還糊以麻布,刷上髹漆。而且,整個棺槨外,六面都澆灌了石灰糯米漿。石灰糯米漿,相當於今天的混凝土,因此,棺槨保存得相當完好。

泰州唐樓村出土“夾層”革帶,帶內藏有寶貝,揭示明朝的一個秘密


考古人員在墓中出土了墓土人生前穿戴的官帽,官服,日常衣服,還有一些隨葬用品。其中,就有一條革帶。革帶長132釐米,寬5.4釐米,主體用質地堅硬的牛皮製成。上有帶片19塊,其中有6塊是桃形的。在革帶的內側,有一層綠色的素緞裡子。考古人員把裡子拆開時,發現裡面竟然裹著6張摺疊的紙,紙上還有字。考古人員立刻興奮起來,難道,這是墓主人留下的密信嗎?還是什麼藏寶圖?如果是武功秘籍,那可就是震驚考古界的大事了。

泰州唐樓村出土“夾層”革帶,帶內藏有寶貝,揭示明朝的一個秘密


考古人員小心地將這6張紙提取出來,紙是白棉紙,因為棺液的侵蝕,已變成了薑黃色。紙張大小不等,有的甚至剪裁過,但均被摺疊成6釐米寬的紙帶。紙上果然有字,經過辨認,發現這幾張紙竟然是一份試卷。試卷的作者,是河南汝寧府汝陽縣的劉紳,這是在弘治三年會試時的試卷草稿,包括了第二,第三場考試的部分內容。更具有說服力的是,開頭還有紅色的官印兩方,試卷上還有橢圓形彌封編號。想再具體看一下試卷的詳細內容就困難了,一是、這份試卷是考生用的是草收(草稿),書法過於潦草,而且還有多處塗改的痕跡;二是、因為年代久遠,又出現了多處的汙損,估計除了本人,別人很難認出了。

泰州唐樓村出土“夾層”革帶,帶內藏有寶貝,揭示明朝的一個秘密


古墓的主人叫胡玉,是明朝的正四品官員,官至陝西布政司右參議。這份河南人劉紳的考卷,為何會出現在江蘇的四品官的腰帶裡呢?在古代,科舉考試絕對是件國家級的大事,尤其是試卷,應該是很敏感的東西,私帶試卷,搞不好,是要掉腦袋的啊。可這位官員竟然把應該藏於秘庫的試卷縫在腰帶裡,這背後究竟會有怎樣的內幕呢?
仔細一查,劉紳這個人也能在河南當地的縣誌中找到記載,他和墓主人胡玉一樣,兩人都是清白的,沒有任何案底。又一個謎團產生了,這份試卷是怎麼跑到胡玉的古墓中,考古人員又糊塗了。

泰州唐樓村出土“夾層”革帶,帶內藏有寶貝,揭示明朝的一個秘密


最終,通過專門研究明代服飾和研究明史的專家聯手,才破解了這個謎團。明代的科舉制度確實很嚴格,但明代,尤其是成化年間,大明朝卻是很樸素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明代成化年間就提出了廢物利用的說法。在製作官員的腰帶上,為了保證襯裡的形狀,需要用襯紙來製作支撐。官府的作坊就想到了每年科舉考試過後的捲紙,本來寫了字後就不能再用了,而且考試的紙質量還不錯,做襯裡再合適不過了。胡玉的這條革帶中的試卷,基本上就是這麼來的。

泰州唐樓村出土“夾層”革帶,帶內藏有寶貝,揭示明朝的一個秘密


就這麼簡單嗎?這邊考完試,成績一出來,直接拿來用唄?當然沒那麼簡單,明代還有個試卷解密期--十年。劉紳這幾張試卷是弘治三年所作,而胡玉這條革帶,正好是弘治十三年秋的產品。
革帶中的試卷謎團,就這樣如同許多的考古謎團一樣,一步一步解開了。回過頭來看,如果大明朝能始終保持著如成化年間的勤儉,如果大明朝沒有之後的奢靡,估計也不一定輕易被清朝取代。雖然歷史無法假設,但成由勤儉敗由奢,卻始終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