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戲劇紹劇

紹劇,戲曲劇種。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杭州地區及上海一帶。紹劇是浙江三大劇種之一,已有300多年曆史,擁有400多個劇目。紹劇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獷樸實的音樂、豪放灑脫的表演和文武兼備等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悟空戲獨樹一幟,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一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電影后,發行七十二個國家和地區,曾風靡全國,聲播海外。1950年定名為紹劇。


紹劇是一種古老的劇種,來源於秦腔,明末清初時期形成於紹興地區,後興盛於清康熙、乾隆年間。受到弋陽腔、贛劇、徽戲等劇種的影響,並收了流行於紹興地區的餘姚腔、新昌調(高)腔以及民間戲曲的特色,逐步發展成為紹興亂彈,並在劇目、音樂唱腔和表演藝術等方面,有很大發展和提高。清乾隆年間(1723-1735)開始盛行。

紹劇是以唱亂彈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及部分小調俗曲的多聲腔劇種。其中亂彈以[二凡][三五七]為主調。流行於紹興、寧波、杭州及上海一帶。約形成於清康熙年間,乾隆時已十分盛行,歷道光、同治至光緒,盛勢未減。自清末民初開始,紹劇昇平舞臺等班進入上海,在虹口大春園戲院、鏡花院、笑舞臺、大世界等處演出。在紹興本地,紹劇亦很盛行,計有“越中第一舞臺”、“文明舞臺”等二十餘班。
至1934年前後,名伶輩出,先有筱鳳彩、梁幼儂、林芳錦等。繼而又有老生吳昌順、筱芳錦、陳鶴皋,大花臉胡福堂、筱揚松,二花臉汪筱奎,老外陸長勝等,演出連臺本戲《西遊記》、《濟公案》等。抗戰期間,班社雖少,名角卻多,有老生七齡童、十三齡童,武生六齡童,旦角筱玲瓏、章豔秋等。六齡童的悟空戲,聞名至今。解放後又有較大的發展,至1965年,除浙江紹劇團外,尚有其他專業紹劇團5個,至1982年減為3個專業劇團。本時期所演的劇目,以整理改編的傳統劇《龍虎鬥》、《蘆花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與新編歷史劇《于謙》等較有影響。其中《孫》劇還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評價,寫了著名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紹劇無論唱腔、表演或劇目,均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研究價值。

浙江戲劇紹劇

浙江戲劇紹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