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銀翼殺手》到特斯拉皮卡: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1

  1982年,邵逸夫爵士投資拍攝了一部科幻電影《銀翼殺手》,電影上映後市場反響一般,票房大虧。也沒有得到學院派重視,參戰奧斯卡和金球獎,顆粒無收。

  在當時科幻電影本是最深歡迎的類型片,但《銀翼殺手》由於過於超前的思想和陰暗晦澀的氣氛,所以有此遭遇。

  此後多年,隨著錄像帶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後人”看到了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呈現的AI、視頻通話、智能汽車、圖片社交、智能家居等應用在後來都成為現實,其所探討的“人和未來如何相處”的深奧話題,愈發的給人們帶來啟迪。

從《銀翼殺手》到特斯拉皮卡: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今天,《銀翼殺手》早已經成為了電影史甚至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神作,影響了很多很多人,包括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

  11月21日晚,埃隆·馬斯克在洛杉磯舉行發佈會,宣佈將《銀翼殺手》中的造型特異的鋼鐵皮卡變成了現實,並且帶到了現場,全場沸騰。

從《銀翼殺手》到特斯拉皮卡: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從《銀翼殺手》到特斯拉皮卡: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2

  在這場發佈會之前,馬斯克的發了一條推特,配圖為“LOS ANGELES, NOVEMBER2019”,1:1的致敬了《銀翼殺手》的電影片頭。

從《銀翼殺手》到特斯拉皮卡: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這個梗懂的人都懂,在科幻電影《銀翼殺手》中故事的設定場景,正是2019年11月的洛杉磯,而馬斯克也選擇了2019年11月的洛杉磯。

  這臺銀翼殺手”版(Blade Runner-like)電動皮卡——賽伯朋克卡車(Cybertruck),是特拉斯籌備已久的顛覆性的產品。馬斯克展示了這款車與福特F150的拔河比賽的視頻,福特F150最終被特斯拉Cyber truck拖走了。百公里加速時間為2.9秒,根據現場的視頻展示,加速性能優於最新款的保時捷911。

  當然,對於這種把科幻電影變成現實的車子,談配置就顯得格局太低了。它最大的意義是對現有皮卡乃至汽車產業的一次徹徹底底的顛覆,它像SUV、像是飛行器,又很像是科幻電影道具車的現實化演繹。

  之前,馬斯克說,這是近來最讓他感到熱血沸騰的產品。被問及消費者是否會買賬時,馬斯克說“你知道,其實我不知道是否會有很多人買這款皮卡,但我不在乎。我最終在乎的是,我們想讓汽、柴油皮卡從道路上消失。”

  沒錯,這就是馬斯克,一個與眾不同的馬斯克。

  3

  馬雲有句名言“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因為看見,然後相信。但像我們,則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是啊,因為相信,所以看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當大部分廠商因為“沒有看見,所以不信”,繼續死守燃油汽車的時候,是馬斯克代表行業真正走上了電動汽車的新時代。

  馬斯克因為相信《銀翼殺手》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所以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換來了Cybertruck電動皮卡的“看見”。

  很多用戶在沒有摸到真車的前提下,也選擇了“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僅僅是因為21日的那場發佈會(中間還有幾次“翻車”,比如玻璃被砸碎)。

  馬斯克週六表示,電動皮卡車發佈至今已收到約15萬份訂單。

  在美國,一臺起價為39900美元的汽車,絕對算中高檔汽車,約15萬份的訂單很能說明問題。而且相比國內廠商喜歡玩的“意向訂單”文字遊戲,特斯拉的訂單顯然含金量更高:目前訂購這臺電動皮卡需要立即支付100美元的定金。

  4

  特斯拉電動皮卡,牆裡開花牆外臭。

  當特斯拉在牆裡獲得15萬份訂單的時候,在中國這邊,畫風完全變了。

  前文提到這場發佈會有一點“翻車”:在現場,馬斯克請特斯拉首席設計官Franz von Holzhausen演示皮卡玻璃的強度。後者將一個圓形的金屬球扔向玻璃,讓人意外的是,連續扔了兩次玻璃都碎了。

  就這一個問題,在中國的社交網絡爆了,各種差評洶湧而來。從專業媒體到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網絡,我所看到的幾乎全是類似“特斯拉皮卡發佈 網友崩潰”、“手工耿:如果這能算車,那我也行”之類的評論。而這款車的馬力、速度等性能優勢,少有媒體版面提及。

從《銀翼殺手》到特斯拉皮卡: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關於中國汽車市場或者任何一個消費市場,依然處在“因為看見,然後相信”的局面,所以不僅僅是馬斯克這臺汽車了,就連中國電動汽車代表賈躍亭、李斌、何小鵬們做的汽車,這兩年也是差評遠多於好評。

  我們一直反思“中國何時能有特斯拉這樣的車企”? 很多時候也應該反思“中國何時擁有願意為一款莫名其妙的汽車下單的消費者群體”。

  5

  《銀翼殺手》當年上映時,不被人理解,名利雙敗。

  同樣今天的特斯拉電動卡車也經歷了類似的遭遇,汽車發佈後特斯拉股價大幅暴跌了6%,媒體稱這反映了外界對於馬斯克發佈的新款皮卡車“並不感冒”,擔心它未來的市場潛力。

  這一切似曾相識。蘋果的iPhone、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卡梅隆的3D電影,乃至中國今天新銳科技企業拼多多、瑞幸一樣,哪一個不是一開始備受質疑、不被看好的?

  當資本市場對這臺汽車持有悲觀態度後,很快馬斯克得到了15萬用戶的信賴。這說明我們的用戶,在經歷了一次次“我當時怎麼把它錯過了”的遺憾後,也願意為看起來不靠譜但有可能顛覆產業的產品堵上一把,進行付費。

  馬斯克是一個超脫現實的鬼才,從電子支付到電動汽車,從發射火箭到移民火星,野心越來越大,也來卻不切實際。但科技產業的向前發展,不正是被這些“不切實際”的人來推動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