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寫後看還行,用手機拍了後變的不好看了,為什麼?

湖邊農夫


這種情況,與三個方面有關。

第一,與手機像素和拍攝角度有關,有的手機拍出的效果不行,若想拍出好的照片,必須選擇質量優良的手機,比如三千塊以上的華為手機,尤其是帶徠卡攝像頭的,用來拍攝書法作品,效果很好。這可以歸為手機方面。

第二,與書寫的紙張有關。比如用色濃的宣紙,或者其他色宣,如果寫的是草書,有很多枯筆,飛白。看書寫的真跡,還不錯,但拍成照片,就顯得有點兒醜了。這可以歸為選材方面。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作品質量問題。這個質量,指的是在文字結構上,尤其是章法處理上。換句話說,也就是要有臨習古帖的基礎,然後加上自己長期的創作實踐,那麼寫出的作品,才會有非常好的視覺表現力。這可以歸為書法本身的質量方面。

綜上,可以發現,之所以寫了一件書法作品,但是拍成照片不好看了,主要還是取決於作品的書寫質量。你可以去看看其他名家的作品,或者有實力的中國書協會員的作品,做一個參考。


歸真的書畫與文字


這個問題困惑了很多年,終未解惑。

經常寫作品,寫好後要拍攝、上傳、發佈。用手機拍攝後發現字體嚴重變形,與原作異常。小字作品還能忍受。特別是大字如榜書作品,拍攝後變形嚴重。

嘗試過很多辦法,但改變不了這種現象。

有人說,寫的作品挺好,但用手機拍攝後,會變形的情況有三種。一:拍攝角度的問題。二:手機像素的問題。三:書寫質量的問題。我回答都不是。拍攝角度很簡單,與作品中心點保持垂直,就能保持原作品的風貌。手機像素與作品字體變形沒有關係。更重要的是與書寫質量,也沒有任何關係。

從事書法三十多年。 其中有一副四個字的榜書,前後寫了上千遍,長達三十年左右,美輪美奐空前絕後。裝裱後的效果,更是非常的震撼。但儘管這樣,拍攝後還是異常變形。我的這個測試是在十多個人在場的情況下進行的。 沒有人能解釋是什麼道理。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才大概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是相機鏡頭的問題。

因為有一次我要拍攝一幅十米長的巨幅作品。 請了一個搞攝影的專業攝影師,他用的是可變焦的廣角鏡頭。拍攝後保證了作品的原樣未變形。

所以說,書法作品,拍攝前後的變形異常,不在作品本身,而在手機的鏡頭。


自在堂書法


手機是現在人們最常用的攝影攝像工具之一,但是還是有一些攝影愛好者說:為什麼我拍的照片不好看看呢?特別是書法愛好者自己寫的作品看起來還不錯,挺好看的,可一用手機拍出來就變得不好看了,為什麼呢?

第一.保持你的背景簡單:因為背景雜亂複雜,你的被攝主體書法越不突出。在你按下快門的時候,你要想一想你要拍攝的主體是什麼,突出了書法主題的作品就是一幅成功的作品。

第二.構圖是手機攝影的關鍵:好的構圖不是為了讓你炫耀自己的攝影知識好,而是讓你在拍攝過程中將好的畫面呈現出來。黃金分割與對稱式構圖不管是初學者或者是攝影前輩都是最常用的構圖方法。

第三.開始瞭解景深:隨著手機智能的發展。很多手機也有了感光度設置.光圈和攝影速度的設置。景深手機攝影的解釋是,1.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光圈越小、景深越長。在拍攝距離不變的拍攝情況下,使用大光圈來拍攝時,因為景深變淺,被攝體的前後景物會變得比較模糊。而使用小光圈時,被攝體前後景物清晰的距離就會變長。2.鏡頭的焦距越長、景深越淺,鏡頭的焦距越短、景深越長。在光圈、快門都不變時,拍攝同一個場景,使用長鏡頭會讓景深變淺。而使用廣角鏡時,景深就會變長。3.距離拍攝體越近時、景深越淺,距離拍攝體越遠時、景深越長。在光圈、快門、鏡頭焦距都不變的情況下,拍攝同一場景,離被攝體越近時,景深就會越淺。離被攝體越遠時,景深就會越長。因此我們要拍攝好的書法作品必須保證景深夠長.這樣才才能拍攝清晰的畫面,如果你的手機暫時沒這些功能,可以在光線充足的地方以獲得長景深。

第四.注意拍攝角度。不要大頭小尾.針對拍攝書法作品而言,要使書法作品平面與鏡頭平行。以免拍攝變形。

以下圖例:大家討論以下有什麼問題?



星河大賽攝影頻道


這個問題,我感同身受。練筆時,自我感覺也是點畫到位,認真書寫,作品平鋪在桌面,自我感覺還行,但是要拍攝成照片,整體觀之,卻拙筆盡顯,漏洞百出。

仔細琢磨許久,我覺得主要的問題還是書寫不到位,不論是結構還是筆法,拖泥帶水、刻意描畫的毛病在照片中就會被毫無掩飾的彰顯出來,主要原因還是書寫運筆、結構方面欠缺很多。

其次,剛書寫完覺得還行,主要是自己的視覺效果還沉浸在單個字體或某個筆畫的觀察當中,還缺乏對作品的整體感知,但完成拍攝再看時,作品給你的視覺效果已經從局部觀察進入整體欣賞階段了,這時你的觀察已經帶有比較性了,也可以說你不知不覺進入到藝術鑑善和判斷的層面了,腦海中會閃現出某些名家字體的影子或你臨寫的範本字體和你的作品在做比較了。鑑賞標準的提高,整體“鳥瞰式”的觀察,你確實也會看出書寫時沒有發現的問題,這樣就會產生拍攝的作品比剛寫完的作品要難看的感覺。最後,我覺得還有拍攝角度的問題。手機拍攝,由於其拍攝的侷限性,會使部分字體不能從正面拍攝,書寫完成後,紙張的平整程度,也會使本來看著還行的字體變得難看了。

總之,拍攝觀看也是一種比較,就像一個人照鏡子一樣,能看出自己的不足和缺點未必是壞事,可以起到查漏補缺,認真打磨自己的運筆技法和整體佈局能力,使自己在對比中發現問題提高書寫能力。

愚知拙見,懇請指正!


8306385958304


中國書法,“無色而有圖畫之燦爛,無聲而有音樂之和諧(沈尹默語)”。自古而今,翰墨情牽,法書充棟,蔚為大觀;傳承文化,紀功明德,可感其圖畫之美,可悟其音樂之韻。故古來文人士子,多有為之傾心者。然書法之為藝術,實抽象難以評說。如禪宗之不立文字,觀妙跡,意會而感心,言傳卻語噎,可謂“翔羊掛角,無跡可求”。故書法以形寫意,得意忘言,寄至味於淡泊,寓妙理於毫端。唯深識書者可悟其妙。眼觀而後可會於心,能會於心者可謂知音。觀書法須用心體會,妙在筆墨之間。書法之“妙”,須“心悟”而顯,並非隻眼觀可得。如品佳茗,初而味淡,既而略苦,終而芳香溢出,久之彌深,回味無窮。

是故,佳書往往非一眼看上去就能認定,而有一“涵泳”、“心悟”的過程,而後漸感其妙。一眼看上去是好的字,未必是真的好。正如蘇軾評李建中書雲:“建中書雖可愛,終可鄙;雖可鄙,終不可棄。”開始看好,繼之又覺得一般,再看才覺得是真好,而“終不可棄”。真正好的書法作品,總是要經過好——一般——好這樣反覆體味的過程才行。所以說書法不以美勝,而以妙勝。美者,眼觀而立得,總是可以言說;妙者,心解方可領略,往往妙不可言。誠然,妙也是一種美,只是更高層次的美,蘊含豐富,引發哲思,由技而道,從有法而無法,達到天人合一,從審美境界進入哲學境界,故書法之大美絕非美麗、漂亮等詞語所能概括之。具有一定書法素養者或相當書法審美經驗者,品評書法往往在筆墨之外,這是“無形之法”,可稱之“妙”,書法之妙,往往溢於形質之外,惟觀神采不見字形,而不是拘泥於點畫結構的有形之法。越經得起回味者越是妙書,無味而至味,淡泊卻豐富,以心解之,方可得其內蘊之深,興味之厚,格調之高,天趣之足。

何謂“心解”?簡言之,心領神會也。《禮記·學記》中有“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句,漢鄭玄為之注云:“學不心解,則忘之易。”意思是學東西如果不用心解(用心領會),則容易忘記。只有通過心解,才能真正掌握,從而達到貫通。《隋書·經籍志》載:“陵夷至於近代,去正轉疏,無復師資之法。學不心解,專以浮華相尚。”此語點明為學問者不心解,則導致浮華之風。《論語》有“顏回居陋巷而不違仁,學一知十,為夫子最得意門生”的記載,國學大師錢穆在《論語新解》中說“獨顏子於孔子之言,觸類旁通,心解力行,自然不懈。此見顏子之高。”可見心解力行乃為學之道。


書法中國



莫非我們寫的字不上相?根據我的習書經驗來判斷,很有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就像人一樣,平時看著特別漂亮,但是一上鏡就差了幾分姿色。舉個例子,有很多模特我們平時看著特別醜,但是在鏡頭前面他們那鏡外很醜的五官卻如此的美麗。往往就是這樣,五官越明顯,越分明,就越上像。

書法也是這個道理,有些書體沒有很強的衝擊感,本來筆畫和用筆提按都比較均勻,儼然一副慵懶姿態,拍出來就更“難看”。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樣反而更能體現字的拙意。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拍攝的角度問題,如果想用圖片展現字的原貌,不改變作品的樣貌,那就一定要垂直拍攝!!不要有太大的傾斜角,這樣才能更真實的展現自己的做品!

舉個圖片例子,一看便知:


藝術小講堂


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人眼本身是具有一個圖像再處理的功能和自適應自協調的系統,而且獲取的圖像是動態的,這個在人照相的時候體現的尤其明顯。多數人感覺自己照鏡子的時候比照出來的照片好看,因為人照鏡子的時候是動態的,是一個三維立體的內容,而照出來的相片是二維平面的,二者是有不同的,這種區別也造成了一種心理的落差。再說回寫字,不管是枕腕還是懸腕,我們看字的角度和拍照的角度有所不同,同時經過人眼處理後的圖像和自身審美會不自覺形成一種微妙的協調,寫出的字就會顯得好看一些,這是自然規律,是無法避免的。如果是這個原因,大可不必太放在心上。

其二是一種不自知,是水平和眼界的問題。古人講,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如果自己設置的上線低,那麼有一點點進步就會滿足,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進步是緩慢而遲滯的,是不足道的。感覺已經寫的很好了,可是無論從筆力和筆意都和高水平差了十萬八千里,這是不可取的。因此,習字練字應以超一流或者一流的書家為法,這樣就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不會輕易感覺寫得好,虛懷若谷,方能進步長足。我想若能從形體和神韻上都能和二王或者顏魯公有九分十分相似,就是拍出的照片也不會不好看的。

其三也有可能是外界的影響。大家都知道世界上存在一種老幹部體,有時候外界的影響會摧毀藝術的審美,擊打到粉碎,某種自信可以讓你感覺出一種自己做什麼都能好的錯覺,離真正的真善美漸行漸遠,這是萬萬要不得的。

當然,都是建立在快樂的基礎上,如果感覺拍照不好看乾脆就不拍也不是不行,千萬不要純理性地看待一個問題,開心就好。






大大大大大司空


一、手機設備的原因,像素不高,再好的東西,總拍的模模糊糊的,有時好的效果出不來,瑕疵倒是顯現的淋漓盡致;

二、本身不善拍攝,使用手機拍照沒經驗、玩手機拍攝功能還很外行,擺不好作品的位置,對不好焦距、光線,沒有必要的輔助手段等等;

三、手機拍攝之外的原因,那就是作品本身的原因了,剛寫出來,新鮮感十足,覺得好得不行,這時大多是停留在感性上,沒有理性的分析,等你拍好,在手機上或貼在網上反覆品玩和欣賞了,新鮮感也過了,各種不足和敗筆接踵而至、紛紛顯現出來了,正所謂好字怕上牆,拍照後縮小看,跟上牆看殊途同歸,都是看整體;

四、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手機設備沒問題,攝影技術和作品本身都沒問題,剩下的就是“審美疲勞”了……


少看手機多練字


書寫的作品,寫完欣賞還可以,手機了以後不好看了?

一是終歸是書寫的不到位,二是所說的有道理,現場的筆墨作品,墨跡的氣象能夠真實的觀照,韻味特別的充滿,相比較拍照的作品,要有生機盎然性。

這是大家都有的體驗。若要面臨好作品的欣賞,看其書寫紋理侵淫之墨跡,會有澀逆勁力,因為筆鋒與宣紙的產生的摩擦力。具有一種運動的韻律感。

而在拍照作品中很難看出如此真實不虛的臨近j書境,再者筆墨的墨法也在拍照中無法真實的表現。

拍照的作品一般誇張化,從光影變化上,已經改變了原作的點畫的丰采。尤其是拍照低劣者,更是把書墨不是扁就是略長,形體也有了變化。

總之,拍照作品與原作有不同的視覺效果。



狂喜淡墨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