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如何解更合理?

陽光明正


簡單地講,就是如下意思:

沒有無明這種事物,也沒有無明本身的滅盡!

這是佛教最短的經典《心經》中的一句。

我們首先得理解什麼叫做“無明”。

很多人會誤以為“無明”是一種事物,但是實際上“無明”並不是一種東西,它不是實有的,它只是心的一種狀態。

說白了心性處於糊塗、無知、不明白時,這就叫做“無明”。因此消解“無明”的方法就是“覺悟”。

比如我們對一些數學知識的無知,就是一種“無明”。沒有學過高等數學的人,對於高等數學自然就是是充滿了“無明”;而一旦通過學習,精通高等數學後,這種“無明”就開始消解了,但是也不可能真的就滅盡這種“無明”。因為,總有無窮無盡更精深的數學知識等待著你去掌握。

正因如此,生命的“無明”必然是無窮無盡的,從而也就無法被滅盡。

不過在種種無明中,存在著“根本無明”,這是我們對終極的生死問題的疑惑,對事物的本質是空性的不瞭解。對此沒有覺悟的話,才是真正障礙我們的解脫的。

所以我們只需在根本問題上“打破無明”即可。在這過程中,不要以為“無明”是一種事物,也不要認為可以滅盡無明,因為沒有人是全知全能的。


建章君


假如你沒有任何佛學基礎,你也能看懂我的解釋。

這句話的意思,我們首先要知道“無明”是什麼?佛又是如何提出“無明”來的。

佛陀在菩提樹下證得正覺的時候,在定境中發問“苦的根源是什麼”,他想到了“死”,然後推演“老,死的根源是什麼?”得到“生”,,,,以此類推,得出了十二緣起。限於篇幅我不全部打字,有點累,你就知道,佛陀的這種推理的最後一步,得出的結果就是“無明。他就是苦的根源”

你理解成佛陀在提出苦的根源是什麼的問題後,他進行了十一次邏輯推論,在第十二步得出了“無明”,這是無明的由來。

知道了由來,再明確它的意思。無明的意思就是“以假為真,以真為假,不僅指沒有知識還指錯誤的知識”。十二緣起論在佛教中是什麼概念呢,是重要的教法。是屬於因果論的範疇。佛陀有非常詳細的介紹這個因果論的,在這裡我們也不說了,你知道無明還意味著“不知因果,不知這個世界本質”

你需要注意的是,無明是十二緣起,環環相扣的,依次推導出來的。它不是憑空出現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對於無明的解釋,歷代高僧都是有見解的,我的這種解釋可能比較簡單,來源於“雜阿含經”。以後得註解既多也雜,不再多費文章。

在“心經”中,這句話,如果單獨解釋,你即使解釋好了,也讓人無法看懂。心經也是按照一個層層相扣的過程寫下來的。大概知道了無明以後,佛就繼續推導,,,,,

十二緣起論,是因果論,在輪迴中繼起生滅,無始無終的循環,無論你身處其中的任何環節,你即是上一環節的果,也是下一環節的因,如何可以斬斷其中一環,讓因果鏈條徹底終結呢?

需要證悟自我的空幻本質。破除自我的執念。斷盡因果。心經中所展示的般若智慧,以此觀察因果,就可以發展空性,就可以在因果中解脫。接著,心經進一步說,因果的斷滅也是空,因為如果發展因果已經是空了,又有什麼可以斷滅的呢?

這段話有點繞,讓人不是特別容易理解,尤其是你不能貫穿心經前面所講的內容,單獨說這個的時候,在所難免。

觀察十二緣起的順序流轉,領悟到了無明以及生老病死,佛陀又詳細具體的把十二緣起各組成部分進行了詳解,又稱十二“支”。解完了以後,說十二支自性皆空,所以說“無無明”

這就是無明和無無明是怎麼來的,大概如此。打字太累。。。

然後佛陀逆向觀察因果,可以理解為倒著去推演十二因緣,為何逆向觀察呢,是為了反著推導這每一緣如何斷滅,這樣就推演之後,佛陀領悟出來無明根本是空,無可斷滅,所以說“無無明盡”

限於篇幅,我只能最簡單化的這樣說出這句話的意思。由來。這句話如果解釋意思,很難直接會懂,所以要說由來。但是為了不迷惑大家,我必須說,這是偷工減料的解釋。歷代法師,也確有多種解釋。因為僅僅說十二緣起,就有多種分類方式,有生滅可言的屬於三藏教,無生滅可言的屬於通教,無止境的,別教。無分別的,圓教。這就是說,即使我再打上萬把字,也很難給普通讀者解釋清楚和更加精確。即使這樣呢,我覺得也可以對這句話的意思,大概瞭解個差不多啦。


超級小勇勇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句話是描述般若空性境界之事,這隻有開悟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它的真實義,普通人乃至二乘人都不可能理解!

所以,要有自知之明,不是大乘根器人最好不要參究這部經典,否則浪費時間不說,還會落個謗法的因果。

看著這麼多的回答,正如大德所言:“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二百六十字的是五千多字的《金剛經》的濃縮精華。

所以《心經》的意思,必須從《金剛經》裡解讀。

《金剛經》作為一部究竟智慧圓滿的經典,從三個方面讓眾生契入究竟解脫法門,即“空、無相、無願”。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裡不斷宣說,無我相無人相眾生相無壽者相。

而且,這三解脫門也是一切眾生,破迷得悟超凡入聖的必經之路。

你如果證到了“空、無相、無願”,也就解脫了嘛!

還需要這些由言語文字組成的佛法(渡船)工具嗎?

統統要丟掉,否則是頭上安頭,多此一舉。

所以佛陀在《金剛經》裡言:“法如箋喻者,法且尚舍,何況非法。”

凡夫在求證這究竟解脫之道的時候,最不能放下的就是個人知見(我執+法執)。

一切眾生皆是幻,以幻人而起的知見更是幻,

這種妄想(幻)知見,即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所以,佛在【楞嚴經】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又在【金剛三昧經】說:“見即為妄。何以故?一切萬有無生無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身尚不有,云何有見?”



史記sj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明”源於“我相”,認為“五蘊”是真實的我,我所擁有的一切構成我,其實“五蘊”只是一輛智能車,是運輸工具,如果人生只是追求“五蘊”的滿足,相當於人生的所有努力都花費在運輸工具上,自身“無所得”。
“老死”是“五蘊”的消亡,實際就是換一輛車,如果不能利用寶貴的人身修行,擺脫輪迴(Samsara),換車的時候,很難保證再次獲得人身。


“無無明盡”,“無老死盡”,只要地獄不空,“老死”,“無明”會不斷上演,無窮無盡。擺脫輪迴,“老死”,“無明” 不存在,既然“老死”,“無明” 不存在,“無明盡”,“老死盡” 同樣不存在。
"心經”不是心靈雞湯,更不是哲學書,只是簡簡單單說明一個修行獲得的事實,這個塵世是虛幻,還有一個極樂淨土存在,這個簡單的事實需要修煉親自去驗證,沒有人能描述極樂淨土,不可說,只能自己體驗。


能量加持


學習佛法需要一個過程,就像從小學唸到初中、高中再念到大學一樣。在接觸佛法的初期,大家的根器還不夠,所以佛陀要“方便說”,就是按照我們智慧能理解的高度去講,要將就一下我們,不能直接給一年級的同學上六年級的課。

所以很多時候,開始,佛陀會告訴我們“有”這個東西。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智慧的提高,我們的理解能力上去了,到了高年級的課程,佛陀再告訴我們,這個東西實際上並沒有。而“無明”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句偈出自於心經。心經雖然很短,但他是高級課程。所以,他開篇就說明了,我們先前學習的佛法裡面,有很多東西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心經告訴我們:無明和破除無明、生老病死和跳出輪迴、苦、智慧與收穫......這些其實都是不存在的。

無明,是佛教的最基本知識,不瞭解無明,跟佛教就屬於不認識。

無明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根本原因。

佛家的世界觀是這樣的:我們本來都是明的,光明的,都是佛,我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我們都是以永恆和無限的狀態存在。但是,我們心動了,就起了妄念。這個妄念像煙霧一樣,遮住了我們的“明”,我們變昏暗了,就是“無明”。正是無明起了,我們就墮入到了“六道輪迴”,變成了眾生,變成了人。

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呢?為什麼要信佛呢?因為“眾生皆苦”,就是苦集滅道的苦。苦集滅道是四聖諦,是佛最開始講的法。而四聖諦中又把苦排在了第一位。可以說佛講的第一個字就是。我身體不好,總有病。渾身沒好受時候,所以要我信佛非常容易。我甚至不用讓佛給我講眾生皆苦,我早就這麼認為了。佛說眾生皆苦,我就得連連點頭:苦苦苦,太苦了。不用費心做思想工作,一尋思醫院的藥水味,苦的就不行了。

墮入輪迴,為人,有種種的苦。修行就是為了跳出輪迴,不再受苦。可不來了,煩死了。想跳出輪迴,那就要破除無明,讓我們重新回到明的狀態。就像很多佛菩薩的畫像,頭頂都有個光圈,那就是光明,比喻。不是佛菩薩頭上真有個日輪。

破除了無明,我們就能回到明的狀態,不再受輪迴之苦。

所以,信佛修行,很長的時間裡,大家會追求怎樣去破除無明。但是,到了心經,佛、觀世音菩薩告訴大家:無明這個東西,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就是無無明。既然無無明,那也就沒有一個無明要大家去破除,就是亦無無明盡。

無明是什麼呢?就是你拿拳頭照自己的眼睛打幾下,打的自己眼冒金星。眼前的那個金星就是無明。那個金星存在不存在?不存在。但你還看見它了。金星是不存在的,只是你眼睛壞了,產生的幻覺。無明也是不存在的,只是你那個明的真心看到的假相。

我前面說了,有了無明,我們才來到這個世界。有了無明,才有我,才有你和他,才有生老病死,才有六道輪迴,才有山河大地,才有苦......

那麼無無明呢?無明是幻覺呢?無明是假相呢?那你我他,生老病死,六道輪迴,苦集滅道,宇宙人生......也自然都是幻覺,不存在的。無明是假的,我也就是假的,我身體不好,苦,也就是假的,就是:無我,無苦集滅道

無明就是做夢,你在夢裡掙了座金山,醒來也是了無所得。你在夢裡拜佛燒香,修行求道,醒了也是了無所得。修行,你什麼也得不到,因為你壓根就什麼都沒丟過。修行,升起來的般若智慧,本來就是你的,這就是:無智亦無得

有了無明,就有了出生和死亡。而無無明,就是說我們壓根就沒出生過,自然不會有病、老和死亡。就是:乃至無老死。生老病死,只是我們看到的假相,也就談不上修行、了生脫死、跳出輪迴去享福了,就是:亦無老死盡。生老病死是假相、無明是眼花,都是壓根不存在的東西,也就談不上去破除無明瞭,就是:亦無無明盡。

無明就是妄見生滅,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加在一起,總稱就是無明。你眼睛壞了,看見天上有第二個月亮。這第二個月亮就是無明。第二個月亮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眼睛壞了,以為那裡有第二個月亮。

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並不是真的“有”,而是你“以為有”。意識創造世界!

我們看著假相,無明,以為那個無明、假相就是我們自己,忘了在旁邊看熱鬧的那個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要想不再受苦,跳出輪迴,只要一扭頭,找到真正的自己。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就是: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銳度何老師


首先我要提醒一句,樓主提出問題,會有很多回答,有很多相同,也都是照本宣科,依某古大德或某法師講的,再加點兒自己意思,也有很多不同,都是按自己的理解憑想象而來,但不要把別人的理解當成自己意思,只能作為參考,佛經中的句子怎麼理解都只是個人的理解,不可以有我的理解對,別人的理解錯的想法,或者是這個理解高深,佛法的境界是離開語言文字的,解到和行到是兩回事,都有深淺不同,如《成實論》雲:“佛說內外中間之言遂即入定,時有五百羅漢各釋此言,佛出定後同問世尊‘誰當佛意?’佛言:‘並非我意。’又白佛言:‘既不當佛意,將無得罪?’佛言:‘雖非我意,各順正理,堪為聖教,有福無罪。’”從這裡就知道,無論我們動用思維理解,哪怕是覺得已經理解到了圓融無礙,都不是佛的本意,佛要行到,只有修行才能體悟到佛的境界,而佛的境界又不可言說,用語言表達也只意思接近而已,就是一層窗戶紙,說容易一捅就破,說不容易,如銅牆鐵壁,解容易而行難,理解經文是必須的,但不可以當作有所得,自己的理解在實際修習中也都要全部拋開,躡解成行,行起解絕,自己的知見一點也用不上,因為那用的是自己的思維,佛的境界思維是到不了的,而實際修習時如果還在用思維體思考,就不叫修習了,只是在生知見而已,弄不好生起一些邪知邪見,如果師兄是一位實修者,希望與師兄共勉


i空華影落i


這是心經裡的話,所以我認為要在心經的理論框架裡面解釋才合理,這樣才是這句話的最原本的含義,所以從其它經典其它宗教中去解釋這句話都已經偏了(哪怕解釋得再好也不是本意了) 。所以,要想解釋這句話,必須要對心經的理論有一個大概的認識,這是我之前的一個回答(https://m.zjurl.cn/answer/6702258550636282119/?app=news_article&app_id=13



如果各位已經看完上面我的連接,那麼可以分析出其實“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並不難理解,這句話應該斷為“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裡,無明就是指“人們不認識事物的空相幻象本性,自身本性如有眼障”。無明盡,盡就是沒有了的意思,無明盡就是指“人們已經正確的認識到了萬物虛幻的本性,自身本性已經清徹透明,已經沒有了本性的眼障”。

綜上,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我們要認識到萬物的虛幻,自身本性要不被塵世蒙敝,如果能到了這一步,那麼下一步就是要連我們自身的清靜的本性也是看破,因為這種清靜(這種佛法)本身也是虛幻的。

在這裡,再用一句話來點題: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佛法只是一個工具,上岸就要扔了,連佛法都要扔,更何況非法!

當然,能上船已經是萬中無一了。


評也


要了解性空緣起。讀心經之前最好讀一下金剛經。金剛經是般若部經書的精華,心經又是精華的凝鍊萃取。從十二因緣名義上的順次弟一無明,跳過10個因緣寫到第12個老死。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解釋五蘊皆空的。讀心經時,應知道佛學的一些應知應會的知識,不然讀起來是很乏味的。


張延禮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用禪宗的一句話就“煩惱即是菩提”。

“無明”來自哪裡,就是來源於對“心”、“物”的虛妄執著,佛教裡說的“顛倒妄想”。《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用唯識的話來講,就是第七識意根,執著前六識和第八識的見分而建立的“我”的概念,執著第八識相分建立起“他人”、“物體”、“世界”的概念,這就叫“根、身、器界”,這種認識並不是世界的本質,所以叫遍計所執(這是由第七識建立的,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並不是指人的思維和意識,思維意識是可以間斷的,是第六識意識的功用)。

舉個栗子,我們眼睛看到的並不是外界事物的本身,而是“物體”反射、散射、衍射產生的光波,而且只有特定的波長(眼塵),通過我們的視網膜、視神經、大腦的視覺功能區(眼根)識別出顏色、形狀(眼識),大腦再根據你的思維判斷(意識)(依靠眼塵、眼根見到的事物就是依他起的)產生好的、壞的、有用的、無用的(遍計所執,因為有取捨而產生的情感性功用)。所以眼見非真實,執著為有取。這就是“無明”產生的原因。

敲黑板,重要的事情來了。產生無明的這個功能,就是我們能看、能聽、能聞味的這個功能就是我們“覺性”的作用,我們所看到的事物、所聽到的聲音、所感覺到的身體,也是這個“覺性”的功能,所有的一切都是第八識的種子隨緣現行。因為你的執著妄想,所以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時間和空間的概念)。這就是“無明”。一旦開悟,就會發現,山河大地都是法身自性,無內無外,朗照乾坤,那就什麼都明白了,所以沒有說把無明去掉,或者無明的盡頭,都是你的自性真如,無明時是他,破無明後還是他。由於“無明”而產生的煩惱,升起貪嗔痴慢疑的本源也是你的自性真如,所以說煩惱即是菩提。


禪月水清音


無明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不明,不明白世界與人生的真相,時時處處都是問題,人生就是問題疊著問題,短暫的幾十年忙忙碌碌和各種問題做鬥爭,最後也沒弄明白這一切都是為什麼?

無明又分為無始無明和一念無明,無始無明這個暫不探討。只說一念無明,禪宗說了此一念,就是了此一念無明。這一念無明無始有終,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

此一念無明裡有個重要的無明煩惱叫做見一處住地煩惱,又叫見障或者見惑。見惑可以在見道時一時頓斷,也就是大家最喜歡講的頓悟。而唯識宗認為見惑屬於後天煩惱,因分別而起。

而分別來源於第六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意識。能第六識一念不起分別,把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跟著就能轉為平等性智,我猜這大概就算見道了吧。這是在理上能夠悟透的東西,見惑能斷,也算破除了一部分無明煩惱,剩下的就是慢慢修了。

佛教首重見地,見惑也是首要要解決的問題,八正道里正見也是關鍵。理不明談何修行。在見道以後是否就真的理解了無明的問題呢,這就不一定了,還有無始無明,這個超出我的理解範疇,實在解釋不了。

最後用《楞嚴經》裡的一個偈子做結尾,“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有位大和尚因此而悟道,他也做了一個偈子“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人稱破楞嚴。

也就這個能比較貼切的解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的問題。其實整部《心經》都在講諸法空相,最後說心無掛礙,讓我們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就是要破除我們虛妄的知見。因為妄知妄見才會有無明,無妄知妄見自然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其實不至佛地誰也不能真正體會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我也只是談點兒虛影兒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