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怎樣理解?

55e4680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中講:

三十輻,

共一轂,

當其無,

有車為用;

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

有器為用;

鑿戶牖以為室,

當其無,

有室為用。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解釋如下:

車有三十輻條,共用一個轂,轂中空有孔,就因為轂中空可穿車軸,這個車輪才有作用,車才能行走。

摶和粘土燒成盛物器皿,要留著箇中空的地方,這樣器皿才能盛物。

建造房屋,開鑿門窗,要留有空間,人才能居住。

所以說有形的實體給人們芾來利益,完全靠無的功用。

有,有形體物器,能給人以利益,

無,無形的空間,才是真正發揮和產生利益。

對於修道之人,身體是個道器,為有,精神是指揮控制肉體的,為無。

老子在本章用三個例子說明了有與無的關係,有無相生而為用。


逍遙谷逍遙


首先老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他的話不能以字面的意思來單純的理解。

原文是: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字面上的意思是: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有和無本來就是一種哲學上的思維,你可以說他是有也可以說他是無,所謂無中生有,月滿則虧,是要學會用辨證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老子以車輪來比喻,車輪中空,便可以與車相連來實現其作用,若是車輪中實,無縫可擊,那麼車輪也就是一個圓盤,並無用處。再好比一間房屋,若是正正方方嚴嚴密密,那便不能稱之為房屋,進不去也出不來,完全廢掉了。

因此做人也是一樣,不管在哪一方面都不要做的太絕對,殊不知何時會有轉變,你有的東西或許將會變成你的累贅,而你沒有的東西或許對你來說是一件好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不可過於強求什麼東西,是你的終究會是你的,不是你的強行拿來反而不一定有好處。人的一生的氣運也是如此,如果你早年消耗的太快了,晚年便是無,若是早年沒有,那麼要相信你的氣運在積攢,不會因為你的作為而改變。

車輪不能實心,房屋不能無門,道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任何事物都要經歷從有到無,從無到有的經歷。


芯設霽


字面上的意思是: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王明宇書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及譯文

[原文]

三十輻①共一轂②,當其無,有車之用③。埏埴以為器④,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⑥。

[譯文]

三十根輻條彙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註釋]

①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

道德經從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說理,更令人信服。不過對於車輪輻條,我專門數過,是沒有30根的[耶]





願君多晴天


首先,題主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輻:意為車輪中連接周鑫和輪圈的輻條。

轂:車輪的中心圓木,有圓孔,可以插車軸。

埏埴:攪和泥土。

戶牖:門窗。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三十根輻條,聚集到一個車軸上,有了軸心的空隙處,才有車的作用。攪和黏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間的空隙,才有了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做成房子,有了房子中間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也給人效用。


生活中,有形的物體的作用常被重視,而虛空的價值常被忽略。


車輪的中間是空的,可正是空的部分起到了車子的重要作用。器皿中間是空的,正是因為空的那部分,才起到了器皿的作用,如果是實的,就不是器皿了。房子也一樣。


有形和無形,有和無,是相互依存、辯證統一的。


一行知讀書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道法篇)

意思是:用三十根輻條製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

老子在這篇文章中用車輪,器皿,房屋的門窗作比喻,說明很多物品正是它的“空",“無"才是它的有用之處。進一步用實例來闡述他的“無為而治"的思想。這是我臨寫的趙孟頫小楷《老子道德經》。





金星753


出處

本句話源自《老子》(注:即《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為:“三十輻(fú)共一轂(ɡǔ),當其無,有車之用。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釋義

三十根輻條集中到一個轂,有了車輪的空無之處,才有了車的作用。和土成泥以製成陶器,有了器皿的空無之處,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以成為屋室,有了門窗的空無之處,才有屋室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以便利,有和無配合起來才能起作用。“輻”,古代車輪上的輻條。“轂”,車輪中心的圓孔,即插軸之處。古代車輪用三十根輻條,以合每月的三十日。“無”,空處。埏,和(huó)。埴,土。“埏埴以為器”,即和土成泥以製成陶器。“戶牖”,門窗。“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和無結合起來才能有利、有用。

應用

陳賢臻認為,這句話體現了老子無為的自然思想,無為而無不為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一體兩面,如影隨形。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這就是人生。

就修身而言,治身者當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虛,神乃歸之也。意思即,放鬆身心,排除雜念,忘卻七情六慾,使身體處於虛無狀態,自然抱神守一,陰陽和合,神清氣爽,身心康泰。

就治世而言,治國者寡能總眾,弱共使強。意思即,一個統治者能領導一個國家,雖然自己弱,但有了大家的幫助和共同的努力,一個國家就能從弱小走向強大。談治理國家,稍顯遙遠,拿一個組織或者團隊的領導人來講,雖然自己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但如果善於籠絡人才,讓一群能人幫助自己,大家同心協力,就能讓一個組織或團隊由弱變強,實現偉大的理想。但前提是,這個領導人要虛懷若谷,懂得示弱。虛懷若谷能容人,懂得示弱別人才樂意幫你。


陳賢臻


三十輻是車輪的輻條,當其無是輻條按圓形排列形成中間的圓孔,圓孔中空所以可以插入車軸。就像杯子用陶瓷組成,陶瓷中間中空所以可以裝水。房子是有牆磚組成,牆磚中間圍成一塊給人活動的空間所以可以主人。有和無有時是相生,因為沒有所以才有用,是因為留出了有用的空間。佛家的杯茶禪理也是同一個道理,如果心裡裝滿了自己的思想就無法靜下心去傾聽別人的智慧,倒空自己是為了裝入別人的意見。莊子的無用之用,也是講了有和無鋒關係,沒用的樹木無人會用所以保全了自己,無用所以對樹木來說是大用。三個比喻都在講有和無之間的相互變化,以此認識到無的作用


雨落星平


三十輻共一穀,當其無,有車之用。一個車輪有三十輻條,車就可以代步了。

道德經相似的鑿戶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我用來理解:一間房子,沒人打擾我,就是當夜深人靜的無時候,拿出幾滴酒滋潤於嘴裡,心房裡這幾滴酒當神仙,這確實是有酒以為利益,蚊帳裡沒人真有空靈的作用。

天為被,地為床,一個醉酒的人不醒人事就在路上睡覺。,不醒人事就是無,手裡面水果丟了一地。有了蘋果存在,就知道這醉生夢死的人是有家的,我們就知道有家的作用,感嘆出當其無,有室之用。

聖人之治,虛其心,弱其志,強其骨實其腹,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自己的身體就是房子,虛其心,弱其志,就是修煉身體到無的境界,身體空靈的作用就顯示。

實其腹,強其骨,就是打通大周天以後,食量反而非常的好,食量好,身體就有了健康的利益。無以為用,有以為利。

那麼人為什麼要造房睡覺呢。天為被,地為床更好吧。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人在露天睡覺,甘露使人著涼傷害身體。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三十輻共一轂(gǔ):三十輻,古代車輪的輻條,三十根,以合一月數。轂,輻條所湊之處為車轂。輻、轂皆為實有之木,而轂與輻交結處有空隙,故稱之為“無”。後文器皿中的虛空、門窗之空間,都是“無”。故“無”,即是虛空與空間也。老子哲學的獨特之處在於,他不僅承認實有之物能提供直接便利,更重要的是他發現若無虛空或空間,很多事物的功能就不能實現出來。故實有之物的功用,其實是依靠虛空或空間來實現的。這是老子“貴虛”哲學觀念的形象化的論證,並不表明老子不重視實有,而只表明他的哲學側重點是在闡述虛空的作用。後來的正統儒家多將老子哲學與佛教哲學並列起來,系統地批評佛老貴虛、貴空,實際上是對老子哲學的誤解。中國古代哲學很少討論實物與虛空的關係,老子哲學則觸及了這一問題,後來莊子又以詩意的方式闡述了“以無有入無間”的問題。但在中國哲學史上,實物與虛空的關係問題未能得到充分的討論,只是在中醫的辨證論治的過程中討論了虛實的關係問題。

埏埴:即和土也。埏,和也。埴,泥土也。

三十根輻條共同湊集於一個車轂之上,正因為車轂有空隙,才能讓車子轉動起來發揮作用。和拌泥土以製作器皿,正因為器皿中的空間,才能有器皿的使用價值。

非常值得深思的是:老子將利與用分開來思考,一是沒有否定實有之利,二是強調實有之利需要藉助虛空來發揮其實際的作用與功能。而這種作用與功能,實際上是現實的、靈活的便利。如果僅僅是實有,沒有空虛,則物之多方面的價值就無法實現出來。王夫之批評老子強調虛無的價值,認為虛無的價值恰恰是依託實有而實現出來的,這也沒有錯。但老子思想的重點是在強調虛空的作用與功能,就老子思想在當時的社會而言,是了不起的思想發現。中國古代哲學,特別是氣論一系的哲學,在處理物質運動的問題上,始終沒有處理好虛空或空間的問題。氣充滿一切地方,如果它是極微的顆粒狀的物質,這些物質相互堆積在一起沒有任何縫隙或空間,那氣又是如何運動的呢?中國古代的氣論一系的思想家始終沒有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甚至根本沒有觸及這一問題。老子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思想在這個意義上說是一種貢獻,但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很好的關注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