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中“物無害者,無所可用。”怎麼理解?

袁少安


莊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代表性的人物。莊子與老子形成老莊學派,在漢代封為“南華真人”,《莊子》後來被尊稱為《南華經》。《莊子》的開篇之作《逍遙遊》最後的四句話是“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不用,安所困苦哉!”

《逍遙遊》是莊子人生的處世哲學高度概括,他嚮往一種飄逸空靈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主張清靜無為,以養天年。最後四句話說的是:一棵大樹巳經老朽,木工覺得沒有使用的價值。而莊子認為,如果把它移植在虛無的鄉土上,寬廣無際的曠野裡,它可以枝繁葉茂,來往行人可以在樹的底下逍遙自在地採涼歇蔭。大樹同樣可以逍遙適性,蔭庇蒼生。它既沒有受到斧頭砍伐的傷害,也不因為所謂無所可用而感到困苦。

“物無所害,無所可用”,是告訴我們遵照自然本性地生活,不讓許多的規矩和禮法約束自己。不讓自己受到傷害,由無用而無不用,無為而無不為,那就沒有任何憂愁與困苦。悠然自在,逍遙處世,何樂不為。

“無所可用”並不是要我們什麼都不做,而是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修為和境界,讓自己的內心無所欲求,具有最崇高的道德品質。這樣自己也有著聰明的智慧和創造能力,為大眾為社會奉獻青春熱血,成為有用之才而無所不為。

《逍遙遊》,看似逍遙不逍遙。莊子是通過這種方式更好地探索自然的發展規律,研究道的奧妙無窮不可言。通過逍遙處世,豐富他的哲學思想,開啟他的文學靈感,激揚文字,語出驚人。


朱八戒CC


“物無害者,無所可用”是《莊子·內篇·逍遙遊》中的最後一句話,是在回答好友、魏國前宰相、名家代表人物惠施的“答問”。原文是: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大意是:(大樹)不會遭到刀斧伐,一無所用的東西,沒有誰傷害它,怎麼會有招來什麼禍害呢?

本篇中,莊子認為“聖人無名”,他追求的是一種無拘無束的“逍遙”境界,達到如此境界就必須清靜無為,去己、去功、去名,最後達到“無用”之境界,恰與儒家追求功名利祿的思想相反。

“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就是對什麼是有用和無用的最後總結,重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志在不受拘束,追求悠遊自在的生活志趣。全篇反覆強調無所依憑的主張,闡述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他把人類的生活與宇宙萬物的生存相提並論,

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現實。

《逍遙遊》是莊子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也是莊子處世哲學的高度概括,這篇文章裡,莊子塑造了一種飄逸空靈的人生境界,他主張清靜無為、以養天年。他舉例說:烏龜是神龜,有用卻被剝皮供奉在宗祠,再也不能在汙泥裡徜徉自由;瘸子因殘疾無用而不被徵兵,就避免了戰亂的危險。

莊子的思想與他生活的年代息息相關,從東周開始,從孔子說“禮崩樂壞”到孟子說“春秋無義戰”,再到莊子所處的戰國時期,整個社會已經腐朽不堪“不足於莊子語”,所以他厭惡那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社會,拒絕入仕“害人”,鄙視功名利祿,他寧願借債度日,也不去魏國、楚國當宰相,認為那是對他的侮辱。因此他認為,在那樣的渾濁社會里,最安全的生存狀態就是“無己”“無功”“無名”。這也是他批評虛、偽的原因所在。

在這樣的整個不堪與莊子語的

社會里,“有用”反而會阿諛於上層,混跡於汙濁,害民於虛偽,最終遭致滅絕和殺戮,比如吳起在楚國變法,難逃殺戮之難;商鞅在秦國變法,最終被車裂。因此他提出“物無害者,無所可用”的主張,以圖“全生”,以養天年。


問道黃老


這兩句的全句話是:不夭斧斤,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意思是,不遭受斧頭砍伐,沒有東西來侵害他。無所可用,又會有什麼禍害呢?

這裡是講一個道理。有一種叫樗的樹,樹幹樹廇盤解,彎曲不能用。是無用之物。木匠不來砍伐它,反之,有用的好木材卻被砍掉了。有用的遭害了,無用的安全了。"無用"好?還是"有用"好呢?而且莊子還講了,可以將此樹栽在鄉土或曠野。能逍遙地躺在樹下。無用的樹就有用了。這就是說事物的好壞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而且是可以轉化的,這就有了樸素辯證法的思維。

莊子是一位思辨大師,善於用一些具體事例來闡發深刻的道理,這是其中的一個小事例。





木山文


“物無害者,無所可用”是《莊子·逍遙遊》中的最後一句話,原文是:“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莊子說,樹木要想不遭到刀砍斧伐,最好是不成材,因為一無所用的東西,沒有誰會傷害它,哪裡會有什麼困苦呢?

莊子繼承老子關於事物的對立面可以互相轉化的觀點,用他那比喻的手法和幽默的筆風,對於事物的相對性進行詳細論述。

莊子提出了“齊是非”,否定人類認識的正確性。認為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由此出發來追求精神自由,最終把樸素辯證法變成了相對主義主義。相對主義片面地誇大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取消事物之間的界限,從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觀存在。





哲學驛站


意思是 :沒有實用之處,又怎麼會有招來什麼禍害呢?

此句體現了莊子強調無用之用為大用的思想。莊子很注重事物的內在使用價值,“無用”是事物的外在價值,而“用”是事物的內在價值,無用很可能有大用。從逍遙遊角度來說,人應該注重內在的生命價值和自我價值,巧用“無用之用”來實現自我價值。


那朵蓮


首先要清楚莊子的哲學思想,莊子嚮往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他認為自由自在才能接近幸福,規矩越多越容易失去自我,他認為人為的規矩都是在破會幸福,人應該向往自然,拋棄禮和法,萬物應按照其本性去生活,這樣才能得到幸福。而“物無害者,無所可用”要告訴我們的是:“遵照自然本性生活,不參與與規矩有關的活動,不參與禮和法相關的活動,與他無用,也就沒有什麼傷害了”。






十七歲出門


易學中有體用相生相剋的道理,也就是說萬事萬物皆有【體】和【用】兩個方面。

所謂的體就是我們所能看到或看不到的萬事萬物的基本的物質結構。

所謂的用就是這種基本的物質結構(即上面所言的“體”)按照其規律進行運作而產生的其物質或影響。

萬事萬物皆有其物質構造,而其物質構造在運作的過程中皆有其對外在的影響,從而產生使用價值。凡是能夠產生使用價值的物體,包括人的個體生命,都會被其使用者所消耗,這對於被使用的物體來說就是有害的,因為是在消耗其自身的物質結構。

莊子所言:“物無害者,無所可用。”這句話可以反過來解讀,就比較好理解:一個沒有使用價值的物體,是不會受到消耗和傷害的。

莊子的思想其根源在於道家,在漢代被封為南華真人,而《莊子》這本書也被尊稱為《南華經》,其行文瑰麗奇幻,闊達無涯,究其本質,都是易學思想的展現。道家本於易學太極之道,《莊子》之論,亦不出其理。


國學復興號


原文來自莊子《逍遙遊》“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莊子在這裡談了他對有用和無用的看法。黃鼠狼的確有用,但卻死在了獵人的機關和罔罟之中。犛牛很大,雖然不能捕鼠,但是它生存的能力非常大。那麼大的牛,誰能傷它?你說的那棵樹無用,那麼你為什麼不把它放在“無何有之鄉”呢?什麼叫“無何有之鄉”?在道家學說裡,它是非有非無的這麼一種境界,用佛教的話說就叫涅槃寂靜的地帶。既是“廣莫之野”,就可以優哉遊哉地睡大覺,也不怕別人用刀斧來砍它,也沒有其他人來傷害自己。“物無害者”,任何東西都不能傷害它,同樣任何東西也不來傷害我。“無所可用”,既然沒有什麼用,那有什麼值得憂愁的呢?我們經常在道家典籍裡看到“無為而無不為,無用而無不用”。我們看到能幹的人,為眾生、為百姓奉獻青春熱血,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回饋於社會,回饋於人民。善用心的人,儘管他日理萬機,但不動心,要達到這樣的水平,可不容易。

莊子於是總結說“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莊子並不是要我們什麼事都不做,找一個沒人的地方,男耕女織養一群兒女,這是逃避社會現實。而道家所講的無為而無不為的修為和境界,首先是把我們的心田整理乾淨,不被我們內心的種種慾望所拘繫。因為嗜慾就像牛鼻繩,弄得我們一生團團轉。如果我們把這些束縛我們靈氣的、心靈的繩索斬斷,用佛教的話說,就是把煩惱斬斷,那麼我們就可以得自在。超越於煩惱,這時正好乾事。因為你的道德得到了昇華,你的智慧得到了昇華,同樣你的力量也得到了莫大的增長,這樣才能無不為。無論你做什麼事,都比別人優秀,這是題外話。

《莊子》大談無為,大談順乎自然,應該怎麼去理解呢?在先秦時代的意識形態裡儒家文化是當權派,道家學派是在野派。既然是在野派,就總要提出一些和當權派不同的意見,提點反面的意見。儒家講有為,我就講無為,但是我這個無為又是無不為的,這就比你高明。我們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呢?並不是儒家就沒有光明面,不僅有而且光明得很。但你要會用,不會用就成了迂腐的東郭先生,成了孔乙己之類,那就完蛋了。像范進這樣的人,儘管中了舉,卻成了神經病,痰迷心竅有什麼用?也有一些人打著儒家的旗幟,高談仁義以謀私,就是偽儒。當什麼吃香的時候,總有人混在裡面撈好處,莊子看透了這種現象,並不遺餘力地加以批判。

同樣,學道也有光明面和陰暗面,有些學道的消極而無所作為,不知道自己的社會責任,這樣當然不行。學了這些學問以後,我們應該更有智慧、更有力量為社會服務,這才是學道的優秀閃光之處。有些寺院的法師,帶了很多救災的錢款和物品與一群居士去汶川抗震救災,又是捐助,又是當義工,給佛教界爭了光。這就顯出道德的祥和與光輝。

莊子是從小處舉例,而我們應從大處著眼用心。這一小段的思想,在《山木》篇、《達生》篇裡展開,就更顯宏大輝煌。日用間的東西是小事,但也是道。禪宗就強調“平常心是道”、“日日是好日”。禪師們要你每時每刻、一切時中都把心思放在“明心見性”上,放在道上。若能如此,還有什麼不能悟道的呢?莊子全書三十三篇,以《逍遙遊》作為開篇之文,自有其深刻的道理。其後的堯讓天下、許由、連叔、接輿等相繼登場亮相,為以後的篇章做鋪墊。而小知大知、小年大年到至人、聖人、神人,則是《齊物論》、《秋水》、《天地》、《天運》、《天道》諸篇的開場鑼鼓。莊子後來的三十二篇都濃縮在這篇《逍遙遊》中。若能以禪宗“向上全提”的方式來參,則《逍遙遊》通篇都是活的話頭,這就看讀者以什麼方式進入(轉)


尹先生生生


我所理解的大意:由於地處偏遠,所以沒有什麼東西能傷害它?但是它也沒有什麼用。

放眼萬物,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畏首畏尾,倒不如躲入“溫室”祈求保護。人生在世,也一定會遇到很多艱難險阻,我們需要做的是,拿出你智慧的利劍,披荊斬棘,為自己的目標和理想鍥而不捨的努力奮鬥,才是硬道理。

朋友,不要再知難而退了,抖擻精神,為成功的到來,把目標或者困難分解,一步一個個腳印,永往先前!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到你。加油!


我與悠悠情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個開場白:吃得越好,死得越早;大自然淘汰人的辦法,讓管不住嘴的人先走。"物無害者,無所可用","物"萬物,"害"不平和;藥草是不是"偏性"食物?正是因為"害"(苦口),才是良藥,先解釋到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