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奇人王陽明到底有多牛?

微斯


想理解王陽明首先要理解儒家思想到朱熹時代的問題。朱熹創造了理學,也就是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慾,也就是說他創造了當時世俗的標準,士大夫標準。一個士子只要生下來讀書,考科舉做官,忠君愛國就可以完成他內部的世俗認定,也就是士大夫的道德標準。這個道德標準逐漸形成了士大夫可以依據的強行道德標準。這個標準的優點在於它穩固和固定了所有士子所需要保留或者遵循的道德標準,缺點就在於它逐漸形成了一個非常嚴格的道德標準,也就是所謂的封建禮教。所以王陽明想突破的便是朱熹的理,使他的心學的知行合一,就是按照自己所想和自己所信仰的去做。而理學的道德標準和心學的知行合一之間所形成的衝突,就是王陽明在當時想要突破的了。

——王陽明


但是從總體來看,王陽明在歷史的作用並沒有起到很大,因為知行合一,雖然能夠要求自己,但是不能要求別人。就好像我所遵循的道德標準和你所遵循的道德標準往往存在不同,所以想讓大家認同同一個道德標準,就必須要認同同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士大夫標準,同時也就是理學。從這個角度講,理學並沒有真正的被心學所擊敗。

而王明之所以興盛,是因為他在日本受到了熱捧。因為日本是一個階級社會,每個階級都有自己階級所應執行的標準,中國的士大夫標準是一個所有人遵循的標準,而日本的階級標準是不同階級所遵循的不同標準。知行合一所真正知行合一的是自己的標準,也就是自己所在階級的標準,貴族所遵循的就是貴族的理,武士所遵循的就是武士理,每個階級都遵循自己的利益,最終符合自己所在的階級。這樣一來,王陽明的心學就變成了階級壁壘,自然受到了追捧。

所以綜合來看,王陽明的心學知行合一想突破的是理學的統一標準,但它不能形成一個新的統一標準,也不能提出一個更先進的思路,最終所導致的結果自然是失敗,心學並不能撼動理學的標準。而人們在當時想要對抗理學,往往希望出現一個新的思路,所以心學逐漸成為對抗理學的標準。這個標準就讓王陽明看起來有存在的價值。

——王陽明心學代表作—傳習錄


如果單要談王陽明思想或者學說的價值,你可以通過自我修煉或者說自我提高的角度來吸取它的價值。他的文章從某種角度來說更像是一種高級的心靈雞湯。對自己內心起到一個促進作用,或者對自己內心起到一個加強的作用。但是想要從根本上取代理學,就必須要創造一個新的時代或者創造一個新的思路,而在當時心學都未能創造這一點。就比如說一個壞官他認為如何的獲得利益就是他的知行合一,那麼他的知行合一和當時的社會必然有衝突。

到底知行合一是對的還是道德標準是對的,關鍵要看誰能形成對於社會全體的認知標準,而不能像心靈雞湯那樣單獨舉出一個人如何的天生麗質,如何刻苦努力,這樣從某種角度來說都是不公允的。因為作為一個社會來說,社會的道德就是要能夠約束社會當中的每一個人,而不是創造一個簡單的標準,讓人們認為這個高標準是完美無缺的,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達到一個完美的標準。所以他所謂的完美標準或者說提煉的理想概念,只適合於你不斷的進化和修煉自己,並不適用於真正的約束所有人。

——朱熹


你可以從各種角度批判朱熹的失敗,不管它是如何形成對各種思路的壓制,他仍然成為了一個可以執行的社會標準。並在當時給大量的寒門士子機遇,通過士大夫的標準,最終成為登堂入室的官員,這一點是心學無法做到的。所以從現實角度來說,清朝之後仍然舉重理學,就是這個原因。


真的很博通專欄


說實話,昨天跟媳婦才討論過王陽明,今天就看到了這個問題。

其實對於王陽明,大家回答的都是生平,為什麼牛。而我是深有體會,況且還連皮毛都沒看完。

只能這樣說,人生初遇王陽明的時候,是個巧合。那時候父親送給了我一本書--《活法》稻盛和夫。

年輕的我是真不喜歡看書,也不愛學習,這本書至今正文也就看了十頁左右,陪著我從中原到深圳,到上海,到鄭州。。。。大約也有十年了。但十年,也就看了十頁。

送書的契機很巧妙,那時候我多人生很迷茫,甚至有些惶恐,連與人溝通都很困難,大腦不斷選擇應該說那句話才能讓別人有個好印象,在選擇過程中就死機了,乾脆沒話了。而且對於人生目標,價值觀完全沒有想法,一片空白。於是就有了這本《活法》。

我是個很好奇的人,稻盛和夫在書的開頭一直在追捧“陽明學說”,篇幅還不小,我就轉而去查陽明學說,查王陽明,大致了看了看簡介,就看到了“天道即人心”,這五個字。當時只感覺到很震撼,僅僅五個字,似乎對於我,需要想很久才能看清內容。

隨後我就嘗試在生活中利用這五個字,只能說很神奇。在遇到事、人的時候,當大腦再次選擇各種話語,各種對錯的時候,我會問問我自己,這件事正確的選擇是什麼。

後來仔細想想,很多為難的選擇,並不是因為事情複雜,而是在我們內心有太多的自私、情感、利益來左右,矇住了內心的雙眼,其實任何事的答案一直就在我們心中,只是你不想看見他。人之初,性本善,你的內心永遠不會對你說謊話。這也是天道永遠不變,因為內心永遠不變。而在這個基礎上,我一直認為“事無對錯,對錯在人”。每件事情的對錯,在本質上沒有區別,而之所以有對錯,是因為影響了人的利益,才回去評判。

陽明學說在人生上給了我最重要的指引,還僅僅是十頁書。最近幾天打算重新研究一遍。

——————————————

我是郭主任,一個和藹可親喜歡談天說地,坐在衚衕口的躺椅上喝茶聊天的年輕人。


貧嘴郭主任


王陽明有2個非常牛地方,是前人、後人都無法比擬的。

1、文人之身,領兵作戰,用時43天,以1.5萬人馬滅掉20萬人的造反王爺

自古以來,領兵作戰打勝仗的多了去了,曾國藩就是超牛的一個人。乍一看,王陽明比不了曾國藩,帶的兵不如人家多,打的仗也不如人家厲害。

但曾國藩打仗是打“呆”仗,到了一地方,先挖壕溝、紮營寨,步步為營,打一場仗能打2年。而且兵力上至少沒有太大差距,10萬對10萬,或者5萬對10萬。

但王陽明不是,王大師不僅超級神速,僅僅用43天就平掉了一場可能“滅國”的王爺造反。而且,在兵力上更是1.5萬對20萬,差距是1:13。這速度、效率、兵力差距在歷史上也是沒誰了。就衝這點,王陽明在不僅在明代是奇人,在古代更是能留下一筆的人。

2、王陽明獨創“心學”,門生遍佈天下

自古以來,能算的上是一個學派的,基本是都是很厲害的人,比如孔孟的儒家、墨子的墨家、法家、縱橫家等等,都是一個學派。

但自從先秦百家爭鳴以後,基本上就沒什麼人開山立派了,頂多就是宋朝的程朱理學。所以,朱熹、程頤才是一代大師。

但王陽明也是大師,明代在學術圈裡能算的上的也就王陽明瞭,一人開創了“心學”。所以,有人稱王陽明為“明朝一哥”,這稱呼不是白來的,王陽明的確夠的上這個稱呼。他的門生更是遍佈天下,上到王爺、一品大員,下到普通老百姓,更是數不勝數。

所以,不管是論“文治”,還是論“武功”,王陽明都是明代的超級牛人。哥表示,很佩服王陽明!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在下千城


華夏曆史上有三個人用兵最強:毛主席、諸葛亮、王陽明。

歷史上誰可以做到,立功、立言、立德,只有:孔子、王陽明和半個曾國藩。

幾百年來誰能把學識表現的最完美,那麼只有兩個人:王陽明、曾國藩。

1905年,被日本稱為軍神的東鄉平八郎,大勝俄國艦隊,日本天皇為他舉辦慶功宴時,只見東鄉平八郎掛著一個腰牌,上面寫著:一生俯首拜陽明

1917,24歲的毛主席在看完王陽明的心學後,感慨萬千,寫下了《心之力》,他的老師在看完這篇文章後驚歎其文章的氣魄,在原來的100基礎上又加上5分。

與此同年,一名叫“蔣志清”的男子,深思看陽明格言,突然頓悟,全身一震。遂將“志清”改名為“中正”。而“中正”一詞正是出自王陽明心學中的“大中至正”。

王陽明何許人也,為何讓歷史上眾多名人對他的心學趨之若鶩?

王守仁,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省寧波餘姚人士。因曾住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人稱之陽明先生。

王陽明精通儒學、道學、佛學,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及軍事家。

1472年,浙江餘姚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出生了一個孩子,叫王雲。王雲聰明伶俐,但四歲還不會說話。有天,他在外玩耍是碰到一個和尚,和尚摸了他的頭後,嘆道:“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王雲父親知道這事後,琢磨了一下,便將他的名字改成:

王守仁。神奇的是,改了名字後的王守仁,沒過多久就會開開口說話了。

12歲時,在課堂上,王陽明問教書先生:“人生何謂第一等事?”先生回答:“像你父親一樣登科及第。”王陽明道:“恐怕這不是我想要的。”先生反問:“那你覺得什麼才是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說:“做聖賢!”王陽明父親聽到此後後拍案而起道:“狂妄至極。”

15歲那邊,王陽明隨他父親去了關外,領略了草原和大漠的風光,回家後把自己關在屋裡。過了幾天,他拿著奏疏對他父親說:“我已經寫好了平安策,你轉交給皇上,我願意出關,征討韃靼”王華聽後直接把奏疏一扔:“無知之極,狂妄之極。”

王華覺得自己的兒子有點走火入魔,便想著給他娶妻改改性子,就讓他去江西結婚。結果王陽明結婚前一天閒逛,碰到一個道士,聊著起勁把結婚的事給忘了,這件事傳遍了整個南昌,民眾驚呼:“真乃一異人也。”

1489年,王陽明待著妻子回老家,路過廣信時便去拜訪理學家婁諒:“如何才能成為聖賢?”婁諒道:“朱聖人書中自有答案。”

朱熹作為孔子的第二個聖人,他的思想在那個年代被視為“天下真理”,於是王陽明便埋頭苦讀朱熹的《四書集註》。朱熹一生所追求的東西叫做“道”,洞悉天下萬物,瞭解世間一切規律總和,“格物自知”,就是不停的琢磨事物,與其親密接觸,日久天長就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

21歲那年,王陽明讀完聖人著作後,便邀請朋友在家裡“格竹”,希望通過竹子能參悟世間萬物的規律。在格了七天七夜後他和他得朋友全都暈倒了。醒來後的王陽明對聖人的學說,頭一次產生了懷疑。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守仁格竹”。

有一次,他去杭州虎跑寺遊玩時,見到以僧人打坐,聽聞他已三年不視不言。王陽明對和尚大喝一生道:“你終日坐在這裡,說著什麼看著什麼?”,不知是什麼觸動了和尚,竟然睜開眼“啊呀”了一聲。王陽明盯著他問:“家裡可還有人?”和尚答道:“還有老母親”,王陽明問:“想她嗎?”,和尚良久後滿臉羞愧地說:“怎能不想啊。”。

這次的對話,讓王陽明陷入的深思,朱熹把時間萬物分成兩分,一份是“理”,一份是“欲”。他認為“理”存在於世界萬物中,但理的最大的敵人就是欲,所以想要存“天理”,就必須去“人慾”。而王陽明覺得朱聖人的學說有誤,他認為人的慾望是永遠存在於天地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泯滅,所以朱聖人的學說不符合人性。


這兩件事對王陽明的打擊很大,讓他對做聖賢的想法慢慢的破滅。從此以後他只沉迷於五件事:“任俠、騎射、詞章、神仙、佛學。”

1499年,28歲的王陽明考中進士,當上了刑部雲南一個正六品的官。在官場歲月裡,他因得罪太監劉瑾,被貶去貴州龍場當驛丞,在一次躲過劉瑾的追殺後。王陽明無路可去,只能棲息在山東。從此後對功名利祿不再追求,自己鑿了一副石槨,有一心等死。

某一天夜裡,一聲大笑傳出山洞,隨後王陽明狂奔而出,大叫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陽明悟得“道”,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本心”,既我們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如感知外物、分辨善惡、判斷推理。王聖人說“道”本就在我們心中,不必刻意的去追求生命,“吾心即是道”,就是聖人之道。

從此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

王陽明“心學”的偉大我想很多人都想不到,在經過明清兩代後傳到了日本。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日本的崛起跟心學息息相關。日本能夠於歐美分庭抗禮得益於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的重要推手竟然是王陽明的心學。

章太炎說:“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

梁啟超說:“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

蔣介石說:“華夏於日本的差距就在於一個王陽明。”

王陽明的心學對日本的影響之深,竟成為日本戰後迅速崛起的神器。日本的稻盛和夫、三菱集團的創始人巖崎彌太郎、國立銀行創始人澀澤榮一、早稻田創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等,數不盡的日本的政治家、企業家皆對王陽明的心學奉若神明。


某一天,王陽明和朋友遊玩,朋友指著岩石上的一朵花問:“你說天下一切都在人的心中,但這花開花落,與我何關?”

王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於你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皆在你心中,如此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陽明厲害之處,不管在哲學上、思想上還是軍事上。他在指揮戰鬥時,從不安常理出牌,他的原則就是不管用什麼方法,能打倒敵人就行。與他對戰的敵人,最是苦不堪言。

王陽明的一生,立功、立德、立言,執行“知行合一”,聖人的一切舉止皆是我後人的楷模,他的“心學”影響的不止是華夏百姓,更是波及到世界各地。

這才是他厲害、偉大的地方


大國布衣


王陽明在應該說很牛,但是沒有那麼神話,是他的理論體系比較牛。

有一天一個僧人看見一群小孩子在玩,其中一個孩子坐在邊上不說話,就徑直走到他面前,孩子不會說話,僧人嘆了口氣說的意思是這孩子可惜了,洩漏了天機,這個孩子就是王陽明,到5歲還不會說話,他的父親後來聽說後發現是孩子的名字起的出了問題,因為王陽明出身前,他母親做了個胎夢,夢見有祥雲,所以給他起了個雲字,誰知道洩露天機導致他到如今都開不了口說話,像啞巴一樣,沒想到僧人一句話,點醒了他家人,給他改了名字,就是後來的王陽明。

後來他父親考中了狀元,他卻非常聰明基本上是出口成章,他的老師問他將來想和他父親一樣考狀元嗎?他說沒有意思,狀元太多,我要做千古留名的聖人,像孔夫子一樣。他的老師很生氣,覺得這個孩子太不著調,就辭去了老師的工作,他父親沒辦法只好到哪裡做官就代著他,自己教他學問。

後來他為了成為聖人拜訪了高人,高人讓他先學聖人的理論再看能否超越,他對大儒朱熹的理論提出疑問,閉關悟道,提出了自己的知行合一理論,並且在實踐中也非常有建樹。

他之後更是有打贏日俄戰爭的日本將領推崇他的理論,說一生只服王陽明,他也是用王陽明的理論打贏了對俄戰爭,到了近代他的理論更是被毛主席,蔣介石所推崇,個人覺得毛選當中的一些理論就有王陽明的影子,毛選可以說是近代唯一的一本奇書,現在不光我們國家還有其他國家都在研究毛選,可以說依託毛選中的思想建立了新中國,你可以想象國共兩黨的最高領導人都推崇的高人有多牛逼了。



紫玄修行


王守仁,字伯安,因曾經在會稽山陽明洞修行,自號陽明子,故世人多以王陽明稱之。在我的認知裡,“王陽明熱”是從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之後逐漸興起的,當年明月親手將王陽明捧上了神壇,而之後的《神奇聖人王陽明》《明朝一哥王陽明》更是將王陽明吹的不要不要的,而王陽明的確很牛,這次小編主要從兩件事來說明王陽明到底有多牛。

第一件事是心學的建立:

在當時那個時代,程朱理學已經統治了人們的思想,人人只知讀聖人言,每天格物致知,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是朱聖人,當時的讀書人,大部分已經被理學禁錮了頭腦,成了只知空談,而毫無動手能力的“廢人”,但是王陽明不同,他不拘泥於理學,從實際出發,通過自己的領悟,完善並創立了完整的心學,從根本上改變了一部分讀書人的思想。

王陽明這人天資聰穎,而且想法總是驚世駭俗,在他11歲時,他就開始思考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麼,而他的回答是:做聖賢,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他人都把他的話當做小孩吹牛皮,但是王陽明是一個特別軸的人,而且他並不認為做聖賢是一件難事,也許是前幾項太空,因此他決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王陽明是一個只要立下目標就會灌注十二分精神的人,於是他開始為了這個目標而奮鬥。

他的第一步是學習當時的潮流理學,他曾向當時的大理學家婁諒請教,如何才能繼承理學,婁諒的回答是格物致知,以及鑽研朱熹經典。於是王陽明開始鑽朱熹,鑽各種各樣的理學大師,並且付之以行動——格竹子,他曾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就是盯著竹子看),但是他失敗了,他什麼也沒格出來,並且他還得到一個結論,朱熹的格物致知有問題,這相當於在否定朱熹,如果讓天下人知道,絕對會被世人的唾沫星子淹死,但是王陽明不怕,並且開始尋找其他的道路——心學。

王陽明在理學上處處碰壁之後,開始思考成為聖賢的真正道路是什麼,而考試落榜讓他明白自己心中的事才是大事,而“存天理,滅人慾”錯了,人慾就是人心,但是他怎麼也跟心學差那臨門一腳,直到得到劉瑾的“幫助”。

被貶貴陽龍場的王陽明感到心中無比苦悶,直到那一天的到來,1508年,地球發生了很多大事,而這一年的春天某天夜晚,在大明朝的貴陽龍場,王陽明從睡夢中驚醒,這就是心學的開篇“龍場悟道”。

自心學誕生就註定了它的不同凡響,在見年後,明陽明的門徒已達千人,在他離世之後,他的門徒已達萬人,而他的思想影響到了無數的偉大人物:曾國藩、康有為、孫中山等等,300年後,日本人在心學的影響下發動了“明治維新”,這一切都顯示了心學的強大,也更加襯托出王陽明的“牛”。

第二件事是鎮壓寧王叛亂:

上文我們提到,王陽明的目標是為萬世開太平,在他眼中,只有靠出色的軍事能力才能經略四方,在他鑽研理學的時候,他更喜歡的是談論兵法,而且他很擅長騎射,並且他曾向許璋學習諸葛亮兵法和奇門遁甲中的兵法部分,排兵佈陣不下於兵法大家。其中有一件事就可以看出來王陽明的軍事才能。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叛亂,當消息傳到京城時,兵部尚書已經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而此時有人舉薦王陽明去平叛,而王陽明也不含糊,帶著一個書童就上任了。而到任後的王陽明一點也不慌,有條不絮的召集部隊,整頓訓練,做戰爭動員,同時到寧王的大本營散佈謠言,並做出最有利的判斷,在鄱陽湖和寧王叛軍大決戰,於是轟轟烈烈的寧王叛亂在第二十二天就被鎮壓,而此前寧王預謀了8年,由此可以看出王陽明的軍事才能有多厲害。

而在王陽明平叛寧王叛亂時,他曾提出“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在三百年後,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在日本對俄國的戰爭中,運用王陽明的思想,大敗俄軍,此後,東鄉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陽明”。

通過上文的兩件事,我們就能看出王陽明不是手無縛雞的柔弱文人,也不是頭腦簡單的沙場莽夫,而是一位有勇有謀,文武雙全的完美人物,而且從他對後世的影響來看,王陽明是真的很牛。


大漢史談


在中國的思想界自古以來有四座豐碑——孔孟朱王,其中“王”就是王陽明。

1905年,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率領日本海軍,大敗俄國艦隊,取得東亞的制海權。天皇為其舉辦慶功宴。

在眾人的一片讚譽聲中,東鄉平八郎舉起一塊腰牌:一生俯首拜陽明。

1917年,一位湖南書生在讀過陽明書後,揮筆寫下一篇《心之力》,發出來對這個世界的一聲問候。

還是1917年,一位浙江青年在讀罷陽明書後,虎軀一震,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中正”,字“介石”。

王陽明在去世400年後,還讓中外英雄俯首。

1472年,在浙江餘姚出生了一位嬰兒,取名“王雲。”

但是很奇怪,這個孩子到5歲時還不會說話。有一天,一位雲遊道士路過,摸著王雲的小腦袋說:“還孩子,可惜父母不懂事,在名字裡把你的志向給洩漏了。”

王雲的父親王華聽說後,給他的孩子改名叫“王守仁。”

說來也怪了,王守仁改名之後,很快就開口說話了。

1482年,王家祖墳上冒青煙了,王華居然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職。

他們一家就從浙江餘姚舉家搬到北京,順利拿下北京戶口。

當他們路過鎮江時,一幫文人聽說狀元全家來了,於是就想見識一下狀元的學問。這時王守仁站了出來,吟詩一首: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鎮江文人還以為是王家準備好的,於是臨時出題,讓他以“蔽月山房”為題,再寫一首詩。王守仁稍微想了想,張口就來: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還是難不住這個小孩,眾人這下都服了。

到了大城市北京,王守仁開始接受正式的“九年義務教育。”

12歲時,他在課堂上問先生:“人生何謂第一等事。”這個老師說:“就得像你老子一樣,考科舉、當狀元。”

對於這個回答,王守仁不認同。他說:“人生當做聖賢。”

太狂妄了。

15歲時,他還是沒有成為聖賢,就寫了一封信,請父親交給皇上:“我寫了一封意見書,只要給我5萬人馬,我就能橫掃草原。”

王華沒傻,反手給了他一個大嘴巴子。

王華想:“這麼下去不行啊,得趕緊給他娶個老婆。”於是,就給他的一位江西朋友下聘禮,求娶他的女兒。王守仁只得在17歲那年,前往江西結婚。

要說牛人就是牛人,永遠與眾不同。

別人結婚都恨不得趕緊洞房花燭,他倒好,跑去跟一個道士聊天了。兩人越聊越High,竟然忘記結婚這回事了。

這件事,迅速傳遍了南昌城,吃瓜群眾都說:“真是個異人。”

在那個年代,朱熹是天下第二大聖人,僅次於孔子。

結婚後,王守仁專心學習朱熹的學問——格物致知。意思就是:你必須專心學一門技藝,把它徹底弄明白,在學習另一門。這樣一門一門的學下去,總有一天能夠融會貫通,這樣你就成聖賢了。

王守仁很專心的學習。

他從家中的竹子開始學。他就在那劈、砍、掰、看,要徹底弄清楚竹子的道理。但是過了七天,他始終沒有明白竹子裡有什麼道理。

王守仁的內心受到了成噸的傷害:“看來聖人說的也不一定對。”

這就是哲學史上的“守仁格竹。”

從此以後,他做聖賢的夢想就此破滅。他除了考科舉以外,只迷戀五件事:任俠、騎射、詞章、神仙、佛事。

1499年,王守仁考中進士,做了一個正六品的小官。

不規矩的人,在官場上也不規矩。當時正德皇帝和劉瑾等太監們打得火熱,敗壞朝政。1506年,戴銑、薄彥徽等人上書皇帝,要求嚴懲劉瑾一夥,結果反被打入死牢。

出於正義的立場、內心的嚮往,王守仁冒死上書:儘快釋放無辜人員。

理所當然的,王守仁被打的屁股開花,貶到貴州去當一名招待所所長。

當年的貴州,可不是現在的旅遊勝地。那裡的人聽不懂中原的語言,能聽懂的都不是好人:犯事了,跑路過去的。

王守仁來到這裡後,沒有氣餒、沒有悲傷,而是努力和當地人融合在一起。他把中原的文化、習俗,帶到了落後的山區。

常言道:無官一身輕。

王守仁在這裡,再也不用操心功名利祿的瑣事,而是徹底放寬心態,感受這個世界的真諦。

終於在一個夜晚,他放聲長嘯:“我明白了,聖人的道理都是出自本心,根本不必在外界求取。”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守仁的道,是“心之道。”

意思就是:我們都具有一顆本心,這是我們生命的源泉。不論學習、交友、辦事、感情,都是由這顆“本心”在判斷、分析、決定。

所以聖人的道,原本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吾心即道”,就是“聖人之道。”

中國哲學中的“心學”,就此誕生。

這門學問的出現,也使得王守仁能夠與孔孟、朱熹並列,成為永垂不朽的一員。

這樣的成就,是歷代帝王、名將、大臣都達不到的。任你權利滔天、任你殺人遍野、任你財富滿堂,都不過時人死如灰、過眼雲煙。

唯有學問,才永恆。


溫乎


我來為您回答

王陽明有多牛,有歷史評價為證:明穆宗朱載垕評價他: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曾國藩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孫中山為探索救國之路曾潛心研究王陽明的心學。還有人說王陽明是中國五百年來第一等人物,他不僅是哲學家、思想家,同時還是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

作為思想家,他開創了儒學新天地,成為一代心學宗師,立言為後人留下思想學識。他的心學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之精髓,是心學之集大成者,與孔子、孟子並稱為聖人。

作為軍事家,他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冊。平定廣西內亂,平定寧王之亂,剿滅南贛盜賊,用孝道感化少數民族頭領歸服。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對於平叛大功,由於奸佞劉瑾干政,王陽明沒有得到朝廷賞賜,更沒有加官進爵,而是稱病回家,朝廷用人,帶病堅持,最後死於征途。

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絕頂,成就‘’真三不朽‘’,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其獨具一格的心學思想流傳至今,欲以仁而覆蓋天下蒼生,欲立德而利益世間人民,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在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宋代大學者張載曾說: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用這話來形容王陽明亦不為過。縱觀王陽明的生命歷程,雖然一路坎坷,但他懷著救世惠民的抱負,以天下蒼生為已任,創下了令人矚目的顯赫功勳,提出了振聾發聵的思想學術。成為中國歷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成就的大家。

王守仁是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因曾在會稽山陽明洞講學,桃李滿天下,人們對他由衷的佩服,故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王陽明的思想,大致有: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論。

首先是:心即理,告訴我們要自己觀照自心,覺悟自心,達到明心見性,王陽明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天理之心即聖人之道,良知之心就是天理之心,是君子之心,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仁義禮知是性之本質,聰明睿智是性之資質,喜怒哀樂是性之情感。心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主宰,是安身立命的根據,衡量是非的標準,天地間諸事諸物,舉凡綱常倫理,言行舉止,成敗榮辱,皆不出我心。王陽明認為心是人的根本問題,是產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都受思想的支配,一切統歸於心,為聖之道只需向自己內心深處去挖掘和尋找。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知行合一,王陽明的著名思想知行合一說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是未知,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也就是理論聯繫實際,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完善理論。

致良知,就是從良知出發,喚醒人的本體意識,樹立自覺正確思想,提高自我人生修養,規範自我生活行為,實現自我社會價值。明德格物,立己達人。自立而立人,自達而達人。心存良知,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明德致知,意誠心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旨在呼喚人的本性意識,著重強調個體本身價值和自我人性修養。強調內心的力量,良知人人都有;強調以高度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間。直面當下,對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作用,是啟發現代人修養身心的指導思想。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玉匠小楊


大家好,我是錟錟,本文1141個字,閱讀時間大約3分鐘

今天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明代奇人王陽明。

說到王陽明啊,大家可能最多能想到的就是在高中課本里創心學的他。而“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就是他提出來的。可以說他是心學創立的集大成者。那“王一哥”到底是有多牛呢?今天錟錟就和大家說一說這個話題。

1.少年得志

首先,王陽明可以說是繼承了父母很好的基因,他的父親是明朝的狀元王華,更有傳說呀,他的祖上是書聖王羲之,當然,每一個傳奇人物的背後都有一些傳奇的故事,相傳他五歲的時候都還不會說話。被一高僧摸了摸頭之後,神奇的事兒發生了,他竟然開口說話了。開始上學的王陽明就和大多數人不一樣,當大家都在為科舉考試而懊惱的時候,他卻說:大家都在為不得志而感到羞恥的時候,我卻為自己不得志懊惱而感到恥辱。(可能是學渣語錄吧),

所以王陽明考進士考了三次才中。但拋開這件事不說,實際上,王陽明從小是想抓緊讀書做聖賢之人的人。(從小就知道自己的使命)

2.格物致知

朱熹的“格物致知”可以說是王陽明的啟蒙,剛開始他對此是深信不疑,於是開始鑽研此論。為了能夠真正的理解到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陽明甚至做了一件當初類似耶穌做的事情,那就是格竹子,但是格來格去發現一點兒收穫都沒有,反而還生了一場病。從這以後王陽明放下了朱熹的理論,開始潛心研究自己的心學。

3.與孔子起名的超高思想境界

這個理論就是談談在文章前說到的“執行合一”和“致良知”具體含義談談就不在這裡詳講了。大概的意思就是說“你的良知和你的行動要統一。”從而上升到人性上的“大愛,大智,大誠,大真。”用錟錟的話講,“那就是做一個正兒八經的好人。”

4.軍事大家

對於文人來講很難做到文武雙全,但王陽明他做到了,他的厲害,不僅僅只是創立了心學,更重要的是他把他的智慧,用到了現實。王陽明所處的時代正好正德統治,但大家都知道在他的統治下,國家可以說是一片混亂,叛亂四起,而其中最有名的叛亂就是寧王叛亂。這個寧王呢,是當時一個很有能力的王爺。由於見到正德皇帝如此情景,他就想通過叛亂來取代正德。可惜的是他遇上了王陽。當時擔任贛南巡撫的王陽明直接攻擊南昌並一鍋端了寧王老巢。寧王看到南昌已失,便撤兵逃跑,王陽明和寧王的鄱陽湖決戰。王陽明憑藉出色的軍事能力最終打敗了寧王的軍隊。到了嘉靖繼位之後,王陽明又幫助嘉靖平定叛亂,到後來,叛軍只要看到王陽明直接就舉白旗了。

作為王陽明這樣文能夠創立心學,武能夠平定叛亂的人。真的是為數不多的奇才,用明末清初的散文家魏禧的話講: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


你有什麼有趣的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如果喜歡錟錟的文章請點個贊,如果對錟錟其它的文章感興趣請關注錟錟,您的鼓勵是錟錟繼續碼字的動力!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LongTime常錟


王陽明是被稱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牛人!王陽明提出的“心即理心外無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影響了無數的牛人,比如曾國藩,還有陶行知!包括日本明治維新,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王陽明可能就不會有日本的明治維新!

王陽明的心學,儒家修心思想的極致,只有有了強大的內心才有可能,不斷的度過難關,進化自己,不斷的超越自己!

王陽明的思想之所以沒有那麼被推崇,最大的原因就是王陽明的心學被扣上了唯心主義的帽子,與唯物主義相對應!那麼看到唯心主義這個詞語的時候,就沒有幾個人願意去研究他,去看他的書了!

加上現在的人普遍的浮躁,根本就靜不下心來去看書了,這也是最近所謂的流浪大師沈巍大紅的最大的原因所在!人們更看重的是他能夠靜下心來看書這個事,而不是他的其他的缺點了!這個時候看書這個優點就被無限放大,加上他的特殊的撿垃圾的流浪漢的身份就使得浮躁的人們更是追捧的樂此不彼!

但是當你靜下心來,看一段時間書之後,你會感受到看書的樂趣,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自己的靈魂在昇華,再進化,你也會越來越愛上這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