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奇人王阳明到底有多牛?

微斯


想理解王阳明首先要理解儒家思想到朱熹时代的问题。朱熹创造了理学,也就是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也就是说他创造了当时世俗的标准,士大夫标准。一个士子只要生下来读书,考科举做官,忠君爱国就可以完成他内部的世俗认定,也就是士大夫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逐渐形成了士大夫可以依据的强行道德标准。这个标准的优点在于它稳固和固定了所有士子所需要保留或者遵循的道德标准,缺点就在于它逐渐形成了一个非常严格的道德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封建礼教。所以王阳明想突破的便是朱熹的理,使他的心学的知行合一,就是按照自己所想和自己所信仰的去做。而理学的道德标准和心学的知行合一之间所形成的冲突,就是王阳明在当时想要突破的了。

——王阳明


但是从总体来看,王阳明在历史的作用并没有起到很大,因为知行合一,虽然能够要求自己,但是不能要求别人。就好像我所遵循的道德标准和你所遵循的道德标准往往存在不同,所以想让大家认同同一个道德标准,就必须要认同同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士大夫标准,同时也就是理学。从这个角度讲,理学并没有真正的被心学所击败。

而王明之所以兴盛,是因为他在日本受到了热捧。因为日本是一个阶级社会,每个阶级都有自己阶级所应执行的标准,中国的士大夫标准是一个所有人遵循的标准,而日本的阶级标准是不同阶级所遵循的不同标准。知行合一所真正知行合一的是自己的标准,也就是自己所在阶级的标准,贵族所遵循的就是贵族的理,武士所遵循的就是武士理,每个阶级都遵循自己的利益,最终符合自己所在的阶级。这样一来,王阳明的心学就变成了阶级壁垒,自然受到了追捧。

所以综合来看,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想突破的是理学的统一标准,但它不能形成一个新的统一标准,也不能提出一个更先进的思路,最终所导致的结果自然是失败,心学并不能撼动理学的标准。而人们在当时想要对抗理学,往往希望出现一个新的思路,所以心学逐渐成为对抗理学的标准。这个标准就让王阳明看起来有存在的价值。

——王阳明心学代表作—传习录


如果单要谈王阳明思想或者学说的价值,你可以通过自我修炼或者说自我提高的角度来吸取它的价值。他的文章从某种角度来说更像是一种高级的心灵鸡汤。对自己内心起到一个促进作用,或者对自己内心起到一个加强的作用。但是想要从根本上取代理学,就必须要创造一个新的时代或者创造一个新的思路,而在当时心学都未能创造这一点。就比如说一个坏官他认为如何的获得利益就是他的知行合一,那么他的知行合一和当时的社会必然有冲突。

到底知行合一是对的还是道德标准是对的,关键要看谁能形成对于社会全体的认知标准,而不能像心灵鸡汤那样单独举出一个人如何的天生丽质,如何刻苦努力,这样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不公允的。因为作为一个社会来说,社会的道德就是要能够约束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而不是创造一个简单的标准,让人们认为这个高标准是完美无缺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达到一个完美的标准。所以他所谓的完美标准或者说提炼的理想概念,只适合于你不断的进化和修炼自己,并不适用于真正的约束所有人。

——朱熹


你可以从各种角度批判朱熹的失败,不管它是如何形成对各种思路的压制,他仍然成为了一个可以执行的社会标准。并在当时给大量的寒门士子机遇,通过士大夫的标准,最终成为登堂入室的官员,这一点是心学无法做到的。所以从现实角度来说,清朝之后仍然举重理学,就是这个原因。


真的很博通专栏


说实话,昨天跟媳妇才讨论过王阳明,今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

其实对于王阳明,大家回答的都是生平,为什么牛。而我是深有体会,况且还连皮毛都没看完。

只能这样说,人生初遇王阳明的时候,是个巧合。那时候父亲送给了我一本书--《活法》稻盛和夫。

年轻的我是真不喜欢看书,也不爱学习,这本书至今正文也就看了十页左右,陪着我从中原到深圳,到上海,到郑州。。。。大约也有十年了。但十年,也就看了十页。

送书的契机很巧妙,那时候我多人生很迷茫,甚至有些惶恐,连与人沟通都很困难,大脑不断选择应该说那句话才能让别人有个好印象,在选择过程中就死机了,干脆没话了。而且对于人生目标,价值观完全没有想法,一片空白。于是就有了这本《活法》。

我是个很好奇的人,稻盛和夫在书的开头一直在追捧“阳明学说”,篇幅还不小,我就转而去查阳明学说,查王阳明,大致了看了看简介,就看到了“天道即人心”,这五个字。当时只感觉到很震撼,仅仅五个字,似乎对于我,需要想很久才能看清内容。

随后我就尝试在生活中利用这五个字,只能说很神奇。在遇到事、人的时候,当大脑再次选择各种话语,各种对错的时候,我会问问我自己,这件事正确的选择是什么。

后来仔细想想,很多为难的选择,并不是因为事情复杂,而是在我们内心有太多的自私、情感、利益来左右,蒙住了内心的双眼,其实任何事的答案一直就在我们心中,只是你不想看见他。人之初,性本善,你的内心永远不会对你说谎话。这也是天道永远不变,因为内心永远不变。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一直认为“事无对错,对错在人”。每件事情的对错,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而之所以有对错,是因为影响了人的利益,才回去评判。

阳明学说在人生上给了我最重要的指引,还仅仅是十页书。最近几天打算重新研究一遍。

——————————————

我是郭主任,一个和蔼可亲喜欢谈天说地,坐在胡同口的躺椅上喝茶聊天的年轻人。


贫嘴郭主任


王阳明有2个非常牛地方,是前人、后人都无法比拟的。

1、文人之身,领兵作战,用时43天,以1.5万人马灭掉20万人的造反王爷

自古以来,领兵作战打胜仗的多了去了,曾国藩就是超牛的一个人。乍一看,王阳明比不了曾国藩,带的兵不如人家多,打的仗也不如人家厉害。

但曾国藩打仗是打“呆”仗,到了一地方,先挖壕沟、扎营寨,步步为营,打一场仗能打2年。而且兵力上至少没有太大差距,10万对10万,或者5万对10万。

但王阳明不是,王大师不仅超级神速,仅仅用43天就平掉了一场可能“灭国”的王爷造反。而且,在兵力上更是1.5万对20万,差距是1:13。这速度、效率、兵力差距在历史上也是没谁了。就冲这点,王阳明在不仅在明代是奇人,在古代更是能留下一笔的人。

2、王阳明独创“心学”,门生遍布天下

自古以来,能算的上是一个学派的,基本是都是很厉害的人,比如孔孟的儒家、墨子的墨家、法家、纵横家等等,都是一个学派。

但自从先秦百家争鸣以后,基本上就没什么人开山立派了,顶多就是宋朝的程朱理学。所以,朱熹、程颐才是一代大师。

但王阳明也是大师,明代在学术圈里能算的上的也就王阳明了,一人开创了“心学”。所以,有人称王阳明为“明朝一哥”,这称呼不是白来的,王阳明的确够的上这个称呼。他的门生更是遍布天下,上到王爷、一品大员,下到普通老百姓,更是数不胜数。

所以,不管是论“文治”,还是论“武功”,王阳明都是明代的超级牛人。哥表示,很佩服王阳明!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打开新的世界!

在下千城


华夏历史上有三个人用兵最强:毛主席、诸葛亮、王阳明。

历史上谁可以做到,立功、立言、立德,只有:孔子、王阳明和半个曾国藩。

几百年来谁能把学识表现的最完美,那么只有两个人:王阳明、曾国藩。

1905年,被日本称为军神的东乡平八郎,大胜俄国舰队,日本天皇为他举办庆功宴时,只见东乡平八郎挂着一个腰牌,上面写着:一生俯首拜阳明

1917,24岁的毛主席在看完王阳明的心学后,感慨万千,写下了《心之力》,他的老师在看完这篇文章后惊叹其文章的气魄,在原来的100基础上又加上5分。

与此同年,一名叫“蒋志清”的男子,深思看阳明格言,突然顿悟,全身一震。遂将“志清”改名为“中正”。而“中正”一词正是出自王阳明心学中的“大中至正”。

王阳明何许人也,为何让历史上众多名人对他的心学趋之若鹜?

王守仁,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省宁波余姚人士。因曾住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人称之阳明先生。

王阳明精通儒学、道学、佛学,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及军事家。

1472年,浙江余姚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出生了一个孩子,叫王云。王云聪明伶俐,但四岁还不会说话。有天,他在外玩耍是碰到一个和尚,和尚摸了他的头后,叹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王云父亲知道这事后,琢磨了一下,便将他的名字改成:

王守仁。神奇的是,改了名字后的王守仁,没过多久就会开开口说话了。

12岁时,在课堂上,王阳明问教书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先生回答:“像你父亲一样登科及第。”王阳明道:“恐怕这不是我想要的。”先生反问:“那你觉得什么才是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说:“做圣贤!”王阳明父亲听到此后后拍案而起道:“狂妄至极。”

15岁那边,王阳明随他父亲去了关外,领略了草原和大漠的风光,回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过了几天,他拿着奏疏对他父亲说:“我已经写好了平安策,你转交给皇上,我愿意出关,征讨鞑靼”王华听后直接把奏疏一扔:“无知之极,狂妄之极。”

王华觉得自己的儿子有点走火入魔,便想着给他娶妻改改性子,就让他去江西结婚。结果王阳明结婚前一天闲逛,碰到一个道士,聊着起劲把结婚的事给忘了,这件事传遍了整个南昌,民众惊呼:“真乃一异人也。”

1489年,王阳明待着妻子回老家,路过广信时便去拜访理学家娄谅:“如何才能成为圣贤?”娄谅道:“朱圣人书中自有答案。”

朱熹作为孔子的第二个圣人,他的思想在那个年代被视为“天下真理”,于是王阳明便埋头苦读朱熹的《四书集注》。朱熹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叫做“道”,洞悉天下万物,了解世间一切规律总和,“格物自知”,就是不停的琢磨事物,与其亲密接触,日久天长就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

21岁那年,王阳明读完圣人著作后,便邀请朋友在家里“格竹”,希望通过竹子能参悟世间万物的规律。在格了七天七夜后他和他得朋友全都晕倒了。醒来后的王阳明对圣人的学说,头一次产生了怀疑。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守仁格竹”。

有一次,他去杭州虎跑寺游玩时,见到以僧人打坐,听闻他已三年不视不言。王阳明对和尚大喝一生道:“你终日坐在这里,说着什么看着什么?”,不知是什么触动了和尚,竟然睁开眼“啊呀”了一声。王阳明盯着他问:“家里可还有人?”和尚答道:“还有老母亲”,王阳明问:“想她吗?”,和尚良久后满脸羞愧地说:“怎能不想啊。”。

这次的对话,让王阳明陷入的深思,朱熹把时间万物分成两分,一份是“理”,一份是“欲”。他认为“理”存在于世界万物中,但理的最大的敌人就是欲,所以想要存“天理”,就必须去“人欲”。而王阳明觉得朱圣人的学说有误,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永远存在于天地间,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泯灭,所以朱圣人的学说不符合人性。


这两件事对王阳明的打击很大,让他对做圣贤的想法慢慢的破灭。从此以后他只沉迷于五件事:“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学。”

1499年,28岁的王阳明考中进士,当上了刑部云南一个正六品的官。在官场岁月里,他因得罪太监刘瑾,被贬去贵州龙场当驿丞,在一次躲过刘瑾的追杀后。王阳明无路可去,只能栖息在山东。从此后对功名利禄不再追求,自己凿了一副石椁,有一心等死。

某一天夜里,一声大笑传出山洞,随后王阳明狂奔而出,大叫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悟得“道”,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心”,既我们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如感知外物、分辨善恶、判断推理。王圣人说“道”本就在我们心中,不必刻意的去追求生命,“吾心即是道”,就是圣人之道。

从此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王阳明“心学”的伟大我想很多人都想不到,在经过明清两代后传到了日本。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日本的崛起跟心学息息相关。日本能够于欧美分庭抗礼得益于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的重要推手竟然是王阳明的心学。

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

梁启超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

蒋介石说:“华夏于日本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

王阳明的心学对日本的影响之深,竟成为日本战后迅速崛起的神器。日本的稻盛和夫、三菱集团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国立银行创始人涩泽荣一、早稻田创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等,数不尽的日本的政治家、企业家皆对王阳明的心学奉若神明。


某一天,王阳明和朋友游玩,朋友指着岩石上的一朵花问:“你说天下一切都在人的心中,但这花开花落,与我何关?”

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于你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皆在你心中,如此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厉害之处,不管在哲学上、思想上还是军事上。他在指挥战斗时,从不安常理出牌,他的原则就是不管用什么方法,能打倒敌人就行。与他对战的敌人,最是苦不堪言。

王阳明的一生,立功、立德、立言,执行“知行合一”,圣人的一切举止皆是我后人的楷模,他的“心学”影响的不止是华夏百姓,更是波及到世界各地。

这才是他厉害、伟大的地方


大国布衣


王阳明在应该说很牛,但是没有那么神话,是他的理论体系比较牛。

有一天一个僧人看见一群小孩子在玩,其中一个孩子坐在边上不说话,就径直走到他面前,孩子不会说话,僧人叹了口气说的意思是这孩子可惜了,泄漏了天机,这个孩子就是王阳明,到5岁还不会说话,他的父亲后来听说后发现是孩子的名字起的出了问题,因为王阳明出身前,他母亲做了个胎梦,梦见有祥云,所以给他起了个云字,谁知道泄露天机导致他到如今都开不了口说话,像哑巴一样,没想到僧人一句话,点醒了他家人,给他改了名字,就是后来的王阳明。

后来他父亲考中了状元,他却非常聪明基本上是出口成章,他的老师问他将来想和他父亲一样考状元吗?他说没有意思,状元太多,我要做千古留名的圣人,像孔夫子一样。他的老师很生气,觉得这个孩子太不着调,就辞去了老师的工作,他父亲没办法只好到哪里做官就代着他,自己教他学问。

后来他为了成为圣人拜访了高人,高人让他先学圣人的理论再看能否超越,他对大儒朱熹的理论提出疑问,闭关悟道,提出了自己的知行合一理论,并且在实践中也非常有建树。

他之后更是有打赢日俄战争的日本将领推崇他的理论,说一生只服王阳明,他也是用王阳明的理论打赢了对俄战争,到了近代他的理论更是被毛主席,蒋介石所推崇,个人觉得毛选当中的一些理论就有王阳明的影子,毛选可以说是近代唯一的一本奇书,现在不光我们国家还有其他国家都在研究毛选,可以说依托毛选中的思想建立了新中国,你可以想象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都推崇的高人有多牛逼了。



紫玄修行


王守仁,字伯安,因曾经在会稽山阳明洞修行,自号阳明子,故世人多以王阳明称之。在我的认知里,“王阳明热”是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之后逐渐兴起的,当年明月亲手将王阳明捧上了神坛,而之后的《神奇圣人王阳明》《明朝一哥王阳明》更是将王阳明吹的不要不要的,而王阳明的确很牛,这次小编主要从两件事来说明王阳明到底有多牛。

第一件事是心学的建立:

在当时那个时代,程朱理学已经统治了人们的思想,人人只知读圣人言,每天格物致知,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是朱圣人,当时的读书人,大部分已经被理学禁锢了头脑,成了只知空谈,而毫无动手能力的“废人”,但是王阳明不同,他不拘泥于理学,从实际出发,通过自己的领悟,完善并创立了完整的心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一部分读书人的思想。

王阳明这人天资聪颖,而且想法总是惊世骇俗,在他11岁时,他就开始思考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而他的回答是:做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他人都把他的话当做小孩吹牛皮,但是王阳明是一个特别轴的人,而且他并不认为做圣贤是一件难事,也许是前几项太空,因此他决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阳明是一个只要立下目标就会灌注十二分精神的人,于是他开始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

他的第一步是学习当时的潮流理学,他曾向当时的大理学家娄谅请教,如何才能继承理学,娄谅的回答是格物致知,以及钻研朱熹经典。于是王阳明开始钻朱熹,钻各种各样的理学大师,并且付之以行动——格竹子,他曾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就是盯着竹子看),但是他失败了,他什么也没格出来,并且他还得到一个结论,朱熹的格物致知有问题,这相当于在否定朱熹,如果让天下人知道,绝对会被世人的唾沫星子淹死,但是王阳明不怕,并且开始寻找其他的道路——心学。

王阳明在理学上处处碰壁之后,开始思考成为圣贤的真正道路是什么,而考试落榜让他明白自己心中的事才是大事,而“存天理,灭人欲”错了,人欲就是人心,但是他怎么也跟心学差那临门一脚,直到得到刘瑾的“帮助”。

被贬贵阳龙场的王阳明感到心中无比苦闷,直到那一天的到来,1508年,地球发生了很多大事,而这一年的春天某天夜晚,在大明朝的贵阳龙场,王阳明从睡梦中惊醒,这就是心学的开篇“龙场悟道”。

自心学诞生就注定了它的不同凡响,在见年后,明阳明的门徒已达千人,在他离世之后,他的门徒已达万人,而他的思想影响到了无数的伟大人物: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等等,300年后,日本人在心学的影响下发动了“明治维新”,这一切都显示了心学的强大,也更加衬托出王阳明的“牛”。

第二件事是镇压宁王叛乱:

上文我们提到,王阳明的目标是为万世开太平,在他眼中,只有靠出色的军事能力才能经略四方,在他钻研理学的时候,他更喜欢的是谈论兵法,而且他很擅长骑射,并且他曾向许璋学习诸葛亮兵法和奇门遁甲中的兵法部分,排兵布阵不下于兵法大家。其中有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王阳明的军事才能。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叛乱,当消息传到京城时,兵部尚书已经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而此时有人举荐王阳明去平叛,而王阳明也不含糊,带着一个书童就上任了。而到任后的王阳明一点也不慌,有条不絮的召集部队,整顿训练,做战争动员,同时到宁王的大本营散布谣言,并做出最有利的判断,在鄱阳湖和宁王叛军大决战,于是轰轰烈烈的宁王叛乱在第二十二天就被镇压,而此前宁王预谋了8年,由此可以看出王阳明的军事才能有多厉害。

而在王阳明平叛宁王叛乱时,他曾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在三百年后,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日本对俄国的战争中,运用王阳明的思想,大败俄军,此后,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阳明”。

通过上文的两件事,我们就能看出王阳明不是手无缚鸡的柔弱文人,也不是头脑简单的沙场莽夫,而是一位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完美人物,而且从他对后世的影响来看,王阳明是真的很牛。


大汉史谈


在中国的思想界自古以来有四座丰碑——孔孟朱王,其中“王”就是王阳明。

1905年,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率领日本海军,大败俄国舰队,取得东亚的制海权。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

在众人的一片赞誉声中,东乡平八郎举起一块腰牌:一生俯首拜阳明。

1917年,一位湖南书生在读过阳明书后,挥笔写下一篇《心之力》,发出来对这个世界的一声问候。

还是1917年,一位浙江青年在读罢阳明书后,虎躯一震,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中正”,字“介石”。

王阳明在去世400年后,还让中外英雄俯首。

1472年,在浙江余姚出生了一位婴儿,取名“王云。”

但是很奇怪,这个孩子到5岁时还不会说话。有一天,一位云游道士路过,摸着王云的小脑袋说:“还孩子,可惜父母不懂事,在名字里把你的志向给泄漏了。”

王云的父亲王华听说后,给他的孩子改名叫“王守仁。”

说来也怪了,王守仁改名之后,很快就开口说话了。

1482年,王家祖坟上冒青烟了,王华居然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

他们一家就从浙江余姚举家搬到北京,顺利拿下北京户口。

当他们路过镇江时,一帮文人听说状元全家来了,于是就想见识一下状元的学问。这时王守仁站了出来,吟诗一首: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镇江文人还以为是王家准备好的,于是临时出题,让他以“蔽月山房”为题,再写一首诗。王守仁稍微想了想,张口就来: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还是难不住这个小孩,众人这下都服了。

到了大城市北京,王守仁开始接受正式的“九年义务教育。”

12岁时,他在课堂上问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这个老师说:“就得像你老子一样,考科举、当状元。”

对于这个回答,王守仁不认同。他说:“人生当做圣贤。”

太狂妄了。

15岁时,他还是没有成为圣贤,就写了一封信,请父亲交给皇上:“我写了一封意见书,只要给我5万人马,我就能横扫草原。”

王华没傻,反手给了他一个大嘴巴子。

王华想:“这么下去不行啊,得赶紧给他娶个老婆。”于是,就给他的一位江西朋友下聘礼,求娶他的女儿。王守仁只得在17岁那年,前往江西结婚。

要说牛人就是牛人,永远与众不同。

别人结婚都恨不得赶紧洞房花烛,他倒好,跑去跟一个道士聊天了。两人越聊越High,竟然忘记结婚这回事了。

这件事,迅速传遍了南昌城,吃瓜群众都说:“真是个异人。”

在那个年代,朱熹是天下第二大圣人,仅次于孔子。

结婚后,王守仁专心学习朱熹的学问——格物致知。意思就是:你必须专心学一门技艺,把它彻底弄明白,在学习另一门。这样一门一门的学下去,总有一天能够融会贯通,这样你就成圣贤了。

王守仁很专心的学习。

他从家中的竹子开始学。他就在那劈、砍、掰、看,要彻底弄清楚竹子的道理。但是过了七天,他始终没有明白竹子里有什么道理。

王守仁的内心受到了成吨的伤害:“看来圣人说的也不一定对。”

这就是哲学史上的“守仁格竹。”

从此以后,他做圣贤的梦想就此破灭。他除了考科举以外,只迷恋五件事: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事。

1499年,王守仁考中进士,做了一个正六品的小官。

不规矩的人,在官场上也不规矩。当时正德皇帝和刘瑾等太监们打得火热,败坏朝政。1506年,戴铣、薄彦徽等人上书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结果反被打入死牢。

出于正义的立场、内心的向往,王守仁冒死上书:尽快释放无辜人员。

理所当然的,王守仁被打的屁股开花,贬到贵州去当一名招待所所长。

当年的贵州,可不是现在的旅游胜地。那里的人听不懂中原的语言,能听懂的都不是好人:犯事了,跑路过去的。

王守仁来到这里后,没有气馁、没有悲伤,而是努力和当地人融合在一起。他把中原的文化、习俗,带到了落后的山区。

常言道:无官一身轻。

王守仁在这里,再也不用操心功名利禄的琐事,而是彻底放宽心态,感受这个世界的真谛。

终于在一个夜晚,他放声长啸:“我明白了,圣人的道理都是出自本心,根本不必在外界求取。”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守仁的道,是“心之道。”

意思就是:我们都具有一颗本心,这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不论学习、交友、办事、感情,都是由这颗“本心”在判断、分析、决定。

所以圣人的道,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吾心即道”,就是“圣人之道。”

中国哲学中的“心学”,就此诞生。

这门学问的出现,也使得王守仁能够与孔孟、朱熹并列,成为永垂不朽的一员。

这样的成就,是历代帝王、名将、大臣都达不到的。任你权利滔天、任你杀人遍野、任你财富满堂,都不过时人死如灰、过眼云烟。

唯有学问,才永恒。


温乎


我来为您回答

王阳明有多牛,有历史评价为证:明穆宗朱载垕评价他: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曾国藩评价: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孙中山为探索救国之路曾潜心研究王阳明的心学。还有人说王阳明是中国五百年来第一等人物,他不仅是哲学家、思想家,同时还是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思想家,他开创了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立言为后人留下思想学识。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是心学之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并称为圣人。

作为军事家,他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平定广西内乱,平定宁王之乱,剿灭南赣盗贼,用孝道感化少数民族头领归服。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对于平叛大功,由于奸佞刘瑾干政,王阳明没有得到朝廷赏赐,更没有加官进爵,而是称病回家,朝廷用人,带病坚持,最后死于征途。

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绝顶,成就‘’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其独具一格的心学思想流传至今,欲以仁而覆盖天下苍生,欲立德而利益世间人民,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在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宋代大学者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用这话来形容王阳明亦不为过。纵观王阳明的生命历程,虽然一路坎坷,但他怀着救世惠民的抱负,以天下苍生为已任,创下了令人瞩目的显赫功勋,提出了振聋发聩的思想学术。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的大家。

王守仁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在会稽山阳明洞讲学,桃李满天下,人们对他由衷的佩服,故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王阳明的思想,大致有: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论。

首先是:心即理,告诉我们要自己观照自心,觉悟自心,达到明心见性,王阳明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天理之心即圣人之道,良知之心就是天理之心,是君子之心,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仁义礼知是性之本质,聪明睿智是性之资质,喜怒哀乐是性之情感。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是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我心。王阳明认为心是人的根本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都受思想的支配,一切统归于心,为圣之道只需向自己内心深处去挖掘和寻找。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行合一,王阳明的著名思想知行合一说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是未知,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

致良知,就是从良知出发,唤醒人的本体意识,树立自觉正确思想,提高自我人生修养,规范自我生活行为,实现自我社会价值。明德格物,立己达人。自立而立人,自达而达人。心存良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明德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旨在呼唤人的本性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价值和自我人性修养。强调内心的力量,良知人人都有;强调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直面当下,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作用,是启发现代人修养身心的指导思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玉匠小杨


大家好,我是锬锬,本文1141个字,阅读时间大约3分钟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明代奇人王阳明。

说到王阳明啊,大家可能最多能想到的就是在高中课本里创心学的他。而“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就是他提出来的。可以说他是心学创立的集大成者。那“王一哥”到底是有多牛呢?今天锬锬就和大家说一说这个话题。

1.少年得志

首先,王阳明可以说是继承了父母很好的基因,他的父亲是明朝的状元王华,更有传说呀,他的祖上是书圣王羲之,当然,每一个传奇人物的背后都有一些传奇的故事,相传他五岁的时候都还不会说话。被一高僧摸了摸头之后,神奇的事儿发生了,他竟然开口说话了。开始上学的王阳明就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当大家都在为科举考试而懊恼的时候,他却说:大家都在为不得志而感到羞耻的时候,我却为自己不得志懊恼而感到耻辱。(可能是学渣语录吧),

所以王阳明考进士考了三次才中。但抛开这件事不说,实际上,王阳明从小是想抓紧读书做圣贤之人的人。(从小就知道自己的使命)

2.格物致知

朱熹的“格物致知”可以说是王阳明的启蒙,刚开始他对此是深信不疑,于是开始钻研此论。为了能够真正的理解到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甚至做了一件当初类似耶稣做的事情,那就是格竹子,但是格来格去发现一点儿收获都没有,反而还生了一场病。从这以后王阳明放下了朱熹的理论,开始潜心研究自己的心学。

3.与孔子起名的超高思想境界

这个理论就是谈谈在文章前说到的“执行合一”和“致良知”具体含义谈谈就不在这里详讲了。大概的意思就是说“你的良知和你的行动要统一。”从而上升到人性上的“大爱,大智,大诚,大真。”用锬锬的话讲,“那就是做一个正儿八经的好人。”

4.军事大家

对于文人来讲很难做到文武双全,但王阳明他做到了,他的厉害,不仅仅只是创立了心学,更重要的是他把他的智慧,用到了现实。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正好正德统治,但大家都知道在他的统治下,国家可以说是一片混乱,叛乱四起,而其中最有名的叛乱就是宁王叛乱。这个宁王呢,是当时一个很有能力的王爷。由于见到正德皇帝如此情景,他就想通过叛乱来取代正德。可惜的是他遇上了王阳。当时担任赣南巡抚的王阳明直接攻击南昌并一锅端了宁王老巢。宁王看到南昌已失,便撤兵逃跑,王阳明和宁王的鄱阳湖决战。王阳明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最终打败了宁王的军队。到了嘉靖继位之后,王阳明又帮助嘉靖平定叛乱,到后来,叛军只要看到王阳明直接就举白旗了。

作为王阳明这样文能够创立心学,武能够平定叛乱的人。真的是为数不多的奇才,用明末清初的散文家魏禧的话讲: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你有什么有趣的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如果喜欢锬锬的文章请点个赞,如果对锬锬其它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锬锬,您的鼓励是锬锬继续码字的动力!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LongTime常锬


王阳明是被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牛人!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影响了无数的牛人,比如曾国藩,还有陶行知!包括日本明治维新,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王阳明可能就不会有日本的明治维新!

王阳明的心学,儒家修心思想的极致,只有有了强大的内心才有可能,不断的度过难关,进化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

王阳明的思想之所以没有那么被推崇,最大的原因就是王阳明的心学被扣上了唯心主义的帽子,与唯物主义相对应!那么看到唯心主义这个词语的时候,就没有几个人愿意去研究他,去看他的书了!

加上现在的人普遍的浮躁,根本就静不下心来去看书了,这也是最近所谓的流浪大师沈巍大红的最大的原因所在!人们更看重的是他能够静下心来看书这个事,而不是他的其他的缺点了!这个时候看书这个优点就被无限放大,加上他的特殊的捡垃圾的流浪汉的身份就使得浮躁的人们更是追捧的乐此不彼!

但是当你静下心来,看一段时间书之后,你会感受到看书的乐趣,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在升华,再进化,你也会越来越爱上这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