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窮日子過多了,現在條件好了但還是捨不得買貴的、好的東西,怎麼辦?

愛折騰的小蝦米


繼續堅持下去,勤儉持家是光榮的,當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應該對自己好一點。


自由飛翔87531301


我跟你一樣,小時候過年連一頓小麥面的水餃都是奢望,更別說大魚大肉了,衣服都是撿著穿,大的穿了小的再穿,等結了婚,婆家就一套新房一套舊房,新的他二弟一家住著,並且拒絕分家,不拿一分錢,舊房子公婆住著,就三間既矮又小,也住不進去,老公義務兵的補助,也都交他父母了,我自己掙錢自己養孩子,租房住,有孩子的第一年,過年就買了一塊錢的肉,包了一頓餃子,孩子一歲時,老公退伍回來,親朋好友幫著我們蓋起來一處平房,錢全部是借的,哪裡敢亂花一分錢,記得有一次回孃家看孩子,看見飯桌上蔫了的幾根黃瓜,那是母親打算扔掉的,我撿起來拿了回來,被父親看見,父親眼裡都泛了淚花,並埋怨了母親好久,責怪我母親為什麼不給我幾塊錢買菜,那一年我就沒買過菜,即便去趕集,也不敢問那些好菜多少錢,只是看那些賣剩下的歪瓜裂棗不像樣的,檢點便宜的回來,湊合著吃幾頓,內心只想攢錢給孩子買奶粉,把欠款還了。後來出來打拼,在外面安了家,錢也慢慢寬裕起來,但是,仍然不敢隨心所欲的消費,一門心思想著存錢,就怕哪天遇到難事,那種苦日子真的好怕!現在孩子們掙錢比較易,他們也沒經歷過缺吃少穿的日子,對我們很不理解,經常發火我冰箱裡成年累月積攢的魚蝦,經常說:吃不完就扔掉!哎!也知道我們的習慣不被年輕人認可,但是想徹底改掉,也不是那麼容易,只是看到孩子需要的,就去買,咋也不能成為頑固不化的守財奴吧!



日出霞滿天


勤儉持家是一種傳統的美德,小時候窮日子過多了,現在條件好了但還是捨不得買貴的、好的東西,這有啥不好的,

我是從窮山溝裡出來的,小時候真的是苦,看到鄰居家有紅薯粉蒸的窩窩頭,那個想吃是無法形容的,畢竟肚子裡總是咕咕叫。

一路讀書,一路餓肚子,一餐飯吃下來,吃不吃好像沒有什麼感覺,菜是沒有油水的梅乾菜,飯只有一小塊,吃下去也不見飽多少,就想著什麼時候可以吃一頓飽飽白米飯,最好是來一碗香噴噴的豬肉,至於牛肉羊肉和魚等是不敢想象的,花菜蘿蔔蓮藕等根本就不認識沒有聽說過。長大成家以後,那種節儉的不敢花錢的習性自然多少會保留。

現在有了孩子,就有代溝了,孩子買東西似乎不在乎價格,也不看是不是經常用到,反正喜歡就買了,所以收包裹拿包裹就是經常的事。

承認有代溝就可以,避免與孩子發生衝突爭議,但是作為長輩,對孩子購買的衣服鞋襪等日用品,還是需要給與贊助和寬容,不能以自己的眼光和消費觀念強加給孩子,人要衣妝馬靠鞍,現在是一個看臉社會,看臉不僅僅是看長相,還看衣服穿戴,如果一身地攤便宜貨,說不定也會影響孩子的工作發展,雖然未必需要買奢侈品牌,但至少要買國內知名品牌。避免太寒酸。被人看輕了。

窮日子過怕了,該節約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不捨得買貴的,是針對自己而不是孩子,年齡大了,穿差一點也沒有人會在乎你,只要乾淨即可,孩子不同,不能以老眼光看問題,孩子丟臉就是丟自己的臉,場合要分。

對孩子消費不習慣,就睜一眼閉一眼,別囉嗦。


杜坤維


我自己就是這樣,小時候家裡很窮,飯都沒得吃的那種。現在生活好了,可是自己平時穿的衣服基本都是網上買的,一天褲子幾十塊。一件外套穿好幾年。你問我為什麼不買貴的,好的東西,是因為吝嗇麼?我當然說不是,因為在我看來適用的就是好的,沒有必要追求名牌,專買貴的。

只要認為值得花這個那我還是很捨得花的,比如家裡裝修的時候,我家裡的家電基本都是買好品牌的。我認為這些錢很值得花,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如過了兩年後,這些電器難免會有點毛病,然後你打廠家客服電話,只要報下你當時買物品時留的電話,他們就馬上能夠查到你的購物信息,儘管已經過去好幾年了,然後售後服務也做得很到位。

所以並不是不捨得,而只是覺得不值得,有些東西不是品牌,不是很貴,但只要質量好,夠用就可以了。而有些東西雖然很貴,但是物有所值,那就應該買。

比如好幾年前我因為用了快十年的筆記本壞了,然後就開始購買新的。當時ThinkPad系列的TP460剛出來不久,行貨普通配置都要1.2萬左右,然後我花了9000多買了個港貨,配置512G的固態硬盤,配置64G的內存。現在好幾年過去了,我電腦的性能比我現在公司用的臺式機性能都還強百倍。

我做期貨交易,經常要回測歷史數據,現在用自己電腦的虛擬機回測完幾個月的tick數據也只是花個一兩分鐘,可是用公司的電腦可能得跑幾個小時才能跑完,好的電腦對研究就是事半功倍。

所以不用糾結舍不捨得花錢,只要有些東西我們覺得值得花錢,然後我們願意花就行。


月牙亮投


我是70後。小時候家裡很窮,爸爸是民辦老師,每月領八元的工資。媽媽體弱多病掙不了多少工分。在爸媽的教育下,我們姐妹都養成了節約每一分錢的習慣。

大學畢業很快所在單位倒閉,我和老公艱難創業,生意時好時壞,收入也就每年20萬左右,但我有節約的心理,只過極簡生活,不購買任何多餘物品,不浪費每一分錢。

現在我已經有車有房,存款百萬之多,但我始終提醒自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我覺得這樣就挺好,沒有過多的物慾就沒有太大的壓力,只要家人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我覺得比什麼都好。幸福不是買貴的好的東西就能帶來的。



湖光映雪925


我與你相反,小時候家裡是地主,沒吃少穿還受岐視,平反家裡有錢了,我爸說我好吃懶做講享受,脾氣還大好[擦汗]。所以我一直是能吃好的不吃差的,衣服穿一年左右就淘給我姐。關鍵的問題是,一直要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你就敢花了。我公公評價我與我妯娌,說我家我怎麼花錢也不見少,妯娌家不花也不見多。精闢,花的多就會努力去掙,節約是美德,但也要去掙去錢生錢。


夢的衣裳之風鈴


即便現在結婚了,公婆對我們很好,全款買了車房,沒有車貸房貸,日子算是衣食無憂,可是花錢還是不敢大手大腳,除了給孩子花錢的時候不心疼。


👦王子滴額娘👩


我雖然是一個很節儉的人,那是這幾十年養成的習性,不該買的,堅決不買,但該買的,我很慷慨,錢花出去心裡也舒服。自己打打拼拼到現在 ,生活好點了,給自己花錢倒無所謂,給家裡親人,我是一點也不吝嗇。他們花的開心,我也很有成就感。咱節約的、掙的每一分錢,就是給家裡人花的。家裡人也清楚我的個性,一般也不亂消費。

一樣的東西,我不主張買貴的,實用就行,一樣的消費,我也不主張最好的,隨大流便可。


雲絲兒是我


深有感受。我是70後,生活在農村,小時候地裡打的麥子不夠吃,我們兄妹正是長身體的年紀,母親就把好面饃饃給我們吃,自己吃窩頭。平常不吃肉,有親戚來了,炒個雞蛋,親戚吃剩下的,我們嘗一口都覺得是人間美味。吃肉要到過年了。

現在條件好多了,吃啥有啥,和小時候不能同日而語。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母親也是非常節儉。從不浪費。有時候我勸她,現在啥也不缺,吃點好的穿點好的不為過。她總是說:吃囤尖要看著囤底。家裡有時要想著沒有時。

經歷過現實生活中沒錢時的尷尬,自己也變得節儉,即使條件好了,也感覺能省就得省。

該花的錢花,比如對老人的健康投資,對孩子的學業投資。對自己的知識投資。該省的就得省。比如衣服,有能穿的出去的就行,不必太多,吃的,吃好,營養,健康就好,不必太貴。


小鄭發芽


七十年代的我們是過苦日子過來的,生活的不易,讓我從小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太貴的,基本不買,也不是說捨不得,只是覺得沒有必要,尤其這幾年掙錢更難了,不浪費,不奢侈的好習慣還是要傳承下去,永遠不過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