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買保險,我總算看清了保險的套路,你曾遭遇過保險套路嗎?

小熙帶你看世界


🌴保險是騙人的,還是賣保險的人騙人。

🌴1.起初保險部分公司入坎低,學歷低,被增員到保險公司賣產品,只知道拉人買產品和增員,卻沒有學習產品的基本內容,人云亦云而導致。

2.或者本身出於利益驅使,按照保險預期高檔利率去演示收益率,說優點,避缺點。

🌴保險是保障多於收益,如果想收益高,它並不如基金股票等金融工具,它最大的好處是穩定性和安全性高於其他工具。

🌴按題主所說,目前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隻能追究保險合同的銷售員的責任,進而看公司怎麼補償。


保險經紀人李盛豔


保險是國家的正規公司,如說一些難聽的話,會有負面影響。不過我是不買,因為我錢不多。人身險嗎花了錢也保不了命,保了賠些錢給你又有什麼用。汽車方面一些強制險對社會還是很適用的。至於套路,我想講一點,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月工資還只有四十多元,保險公司業務員向我推銷保險業務,那我支持吧,買個人身險每月五元,當時一次性買了十個月,後來我才發現當月錢交了,業務員確從下個月算起,等於有一個月保費就落在業務員口袋裡,我看清後,有點不高興,感覺有坑人的味道,後來我再也沒買,那幾十元錢我也沒去要求退,算是為保險公司做了貢獻。

如果錢有餘,還是可以買的,如果一些事確有風險,為轉移風險也可以買。總之個人要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保險公司他是家企業,他有那麼多人要養活,他還有確實要賠出去的虧本生意,有時候賺你點錢也在情理之中。


皆大歡喜一一王喜保


常見的保險套路

我這個產品保障特別全面連貓抓狗咬都能賠,其實這就是一個意外醫療險而已,一萬的保額才十幾塊錢

買這個保險最合適了,有病了,管病沒病了,返本

很多人都被這個煩本給坑了,為了這個版本要多花同等保障四五倍的價格,要知道保險的作用就是防止突發狀況導致的經濟風險,追求的是高槓杆

萬能險一點都不萬能是最坑的了,我們常說的交六萬賠五萬的產品,大部分都是此類產品,而且此類產品多半是需要終身繳費的

像你這種天天在路上跑的交通風險太高了呀,你就應該買一個百萬任我行啊,交通這一類的保障,100萬呢.不知道,綜合意外100萬的保障也才299塊錢,然而交通100萬,需需要花1600,太坑了

給孩子買了一個終身壽險,例如某某福其實是終身壽險搭配一個提前給付重疾,最坑的就是這一類產品了,相當於是給,孫子留了遺產!

保險是個好東西,但是很多人買的不對,因為大部分的從業人員他是保險公司的銷售員而已,他只會銷售保險公司主推的產品,而不是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綜合業內情況,選擇產品

所以坑人的不光是保險產品,更是不負責任的銷售人員


袋鼠觀保


◇曾經有了解過保險,知道一點其中的道道!

32歲女客戶,2016年4月購買保險產品,保費8622元,交了2年,共17244元,賠付45萬。

48歲男客戶,2015年3月購買保險產品,保費6360元,交了三年,共19080元,賠付20萬。

嗯?畫風怎麼不太對?我們常聽到的,不是下面這種嗎?

"老人花6萬買養老保險,10年過去卻只能領5萬:我們在養保險公司?"

"65歲老人5年前購買保險,到期取本金卻被告知:100週歲後再來取吧"

再看看新公佈的2018年各公司的保險理賠率:

不僅去年理賠率均在97%以上,2017年的理賠率也同樣如此。縱觀所有保險公司,最低綜合獲賠率也在92.31%。

怎麼肥四?說好的保險騙人呢?到底誰在騙人

高付出低迴報,誰在誣陷?

  • 送個東西就能收買——不騙你騙誰?

有個保險中介幫客戶看保險,見面之前做足了功課,光看資料規劃就花了三天時間。

見面幾杯茶下去,建議解釋清楚了,原因也說清楚了。客戶沒給答覆,轉身去買了某全是坑險。只是因為該險的業務員說買一萬某險送Apple Watch。

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買保險可以免費旅遊,買保險可以送米送面送冰箱……

幾萬甚至幾十萬的保險費在這些小恩小惠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可理賠的時候大家傻眼了:原本是要買重疾險

的,因為Apple Watch,改成了年金。沒問清具體功能,只因為當初爭取眼前的利益,到頭來反搭了幾萬進去。

保險送到家裡的各種文件,從來也不會仔細看買個電飯鍋都要看半天說明書保險合同這種關乎未來的產品,竟然將其束之高閣,理賠的時候才發現問題……

這個時候他們哀嚎:保險就是騙人的玩意兒!

攤手,你們還記得當初認真為你們規劃的保險中介和家裡白紙黑字的合同嗎?

  • 只想收益和省事——不坑你坑誰!

某網友吐槽自己的爸爸,好不容易想買保險了。保險人員來家裡先問家裡的情況,他爸爸繞過問題,直接讓業務員推薦。

業務員開始耐心講解每個險種的關鍵

,還沒聽幾個,他爸爸就打斷業務員:別說這麼多,直接推薦哪個收益好,能一次買全的最好。

業務員啞口無言……

這樣的購買者,長時間下來,業務員也見怪不怪了。

郎鹹平有一期節目,痛批保險業務員:作為工作人員,知道長篇大論卻

不指出人們最容易忽視的關鍵節點,讓人民忽略了最重要的要點,這是你們保險專員的不負責任。

負責的業務員出現了,然後呢?

當業務員問家庭情況的時候,並不是閒聊,而是根據家庭狀況規劃應該用什麼險。

一個千萬富翁買個100萬的重疾險,算一算,得個病最多花70萬,還不如不買

一個剛夠溫飽的家庭買分紅險下個月房租還不知道怎麼出呢,等退休了都不知道能不能拿到分紅。

就像看醫生,不讓診斷直接開藥一樣。諸如此類,總以為買什麼險都能保,注重收益,但不根據情況隨意選擇保險,就像用錢投江,可能連水花都看不到。

這個時候又有人抱怨:

保險果然是騙人的!

業務員又要背鍋了。


小熙帶你看世界


保險公司到底有沒有套路,總能引起一陣討論,保險公司是商業性質,如果說一點套路都沒有,我都不信。但是其實這個所謂的套路,多半,是由人造成的。

那麼拒絕套路,第一要素,看條款,看條款,看條款!

如果不會看,拿到保單,第一時間找明白人解讀,看看有沒有接受不了的地方,猶豫期退保不會有啥損失。

至於你說的這種套路,不得不承認,確實是無良或者無知代理人的套路。這種代理人,只會跟你說產品好的地方,缺點隻字不提,公司多麼大世界五百強,服務多麼好住院車接車送,每天給你帶小禮品哄孩子讓你很不好意思,但是產品確實差,又不跟你說,最後買了一年發現性價比確實很低,就會有種被套路的感覺。

怎麼避免呢,當然就是找專業的代理人,每個人都會說自己很專業,你如何判斷她是真的專業還是假專業呢?讓她給你解讀合同,多對比幾個公司區別,從價格,保障,條款寬鬆程度,等等。重疾險的核心疾病25種都一樣,那麼評判標準,關注點放到高發輕症上,因為輕症的患病概率大於重疾,所以容易理賠,性價比高。如果條款差距不大,就可以對比一下價格和各種附加服務了,比如綠通,接送之類。買到一份不適合自己的保險,其實很麻煩,因為保險需要長期繳費,所以如果跟自己收入不相符,久了就會成為負擔,一旦中斷沒了保障也愁人。

還有一種套路方式,就是代理人鼓勵帶病投保,告訴你兩年不可抗辯,結果埋下隱患,投保時一定要認真閱讀如實告知,否則買了拒賠更鬧心。遇到這種情況,如果保護消費者得利益呢,可以找專業的諮詢,爭取權益。如果遇到這種無良代理人,怎麼保護自己,可以私聊我,我給大家出主意。

保險說到底,是很深奧的金融產品,集合了精算,法律,醫學各個專業,幾句話就能說清楚是不可能的,我一向贊成所有人學習一些法律,保險的常識,真的會讓人受益終身,因為這些早就跟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甚至呼吸都離不開了呦。

我是帶你解讀條款的“小醫聊保”,歡迎關注留言討論



理賠醫生


其實不只買保險,只要是消費,就難免遇到銷售套路的坑,而關於保險行業的銷售套路,這裡說說3個比較常見的典型的保險誤導宣傳套路,希望能幫助大家學會如何辨別誤導信息。

套路一:飢餓營銷類

宣傳保險產品即將停售或限時銷售,常用詞語有“秒殺”“全國瘋搶”“限時限量”等。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用“炒停”等營銷策略開展保險業務都屬於違規行為。

其次,監管是不會禁止銷售對消費者有利的產品的,

而且,一般情況下,為保證自身的業務量,保險公司也不會下架富有競爭力的保險產品。

套路二:誇大收益類

這個套路主要是利用了消費者想利用保險進行“理財”的心理。

混淆保險產品和其他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如發佈“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複利滾存”等。

我們需要明確:保險的最基本作用是提供保障功能,萬不可只看重理財而忽視最基本的保障內容,更不能盲目相信銷售人員承諾的高收益率和高額回扣。


套路三:曲解條款類

故意曲解政策或產品條款來吸引消費者,如宣稱“過往病史不用申報”、“得了病也能買”、“什麼都能保”等。

對於明顯異於常理的信息,我們不要抱有僥倖心理。要明白,如實告知是投保人應盡的義務。

總之,在投保前,一定要充分學習保險知識,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和經濟能力選擇適當的保險產品,並弄清楚需要所選產品的保障責任、保險金額、除外責任等重要信息。

除了我們自己能辨別、不輕信這類誤導、虛假信息外,我們還要學會不傳謠、善諮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與保險有關的問題,歡迎關注匯全保交流討論,還有專業的保險顧問為您提供諮詢和保險方案定製服務哦。


匯全保


作為一名曾經有良知的保險從業者,我只能說和提主一樣被騙的人不在少數,你只是一個代表!而且你知道的套路也是保險套路的冰山一角!

先看一個數據!

這是北京人口的平均壽命,你說的100歲才能領,基本上就沒有多大的意義,這是第一個坑。

這個坑是挖的呢?保險公司的精算師和保險銷售業務員!

第二個坑,保險業務員的嘴,騙人的鬼(當然有一些好的業務員,但是大多數都存在誤導銷售)!

這是保監會對保險誤導的處罰決定書,我不大馬賽克,你們仔細看完,我相信,這些一定對你有用!

在回答之前,先糾正這位答主的一個問題,保險是正規的行業,但他不是國家的,如果是國家的,你也可以發表個人看法,難道是因為合法的,你就不敢發表一些保險行業存在的問題。

另外,我們先看一下19年11月份保單的成交額。

看到這裡,不是專業的人員,可能解讀不出任何信息,而專業的人會看出很多問題。我簡單的說幾點,

第一、為什麼壽險成交那麼多,而健康險那麼少;第二、為什麼一線城市成交那麼少,而二三線城市成交那麼多。

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逐個看一下:

第一、為什麼壽險成交那麼多,而健康險那麼少

壽險也就是商業的養老保險,根據不同的條件來給付養老金。其實,中國有有句古話叫做養兒防老。也就是說,壽險這個產品並不適合大多數中國人,更何況大多數人現在都有社保,基本都會夠用。而恰恰這個保單的銷售量最高,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家可能不清楚。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1、保險公司逐利

因為這些保單的時間週期長,賠付率低,甚至很多保險代理人都是通過和合法的手段來欺騙投保人。

2、保險公司佣金提成設計

大多數保險公司對於這些保單的提成設計都是比其他產品的高,所以,保險業務員為了拿到更高的佣金,就選擇推銷這些產品。

3、客戶不懂

很多客戶並不知道保險的產品種類,以及都保的什麼內容,所以只能聽保險業務員的推薦,被誤導,甚至被騙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上面的幾個原因,就導致保險產品出現壽險多,而其他險種少主要原因。

第二、一線城市成交少,而二三線城市成交那麼多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到這個數據,我看到之後,難免讓我發出疑問,難道一線城市人沒有二線成功人有錢嗎?還是一線城市的人的認知提高了,不好開發了,這個我不方便公開說,這個大家自己理解就可以了。

我在這裡提醒大家,買保險的時候,大家再不要輕易的相信保險業務員,而要自己去學習,調查,甚至花一點諮詢保險專業人員,而不是諮詢保險業務員和保險公司。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牛熊獵手


你列舉的這幾個案有幾大疑點和誤區:

①第一個案例: "老人花6萬買養老保險,10年過去卻只能領5萬。我們在養保險公司?"在這裡你並沒有告之大家這位老人買的這份養老保險的領取方式。是一次性躉領,還是定額領取,或是定時領取?不同的領取方式肯定在不同年限領取的金額不同。

領取方式是必須會在保險合同中有明確寫明的,應該是你自己都不瞭解該老人買的養老保險,根本就沒親自查驗該保險合同條款。保險合同屬於格式化條款,保險公司設計出來後必須提交銀保監會(原為保監會)審核通過後才能上市,不可能連銀保監會都會犯這種低級錯誤,一份養老保險連個領取方式都沒有就同意上市銷售。你這是斷章取義,誤導大家!!!

②第二個案例:" 65歲老人5年前購買保險,到期取本金卻被告之: 100週歲後再來取吧。"你舉的這個案例就更可笑,前面這個案例你至少還會把是什麼保險產品寫明,這個案例中連是什麼保險產品都不告訴大家,你作為一個所謂的保險專業評論人士不會連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吧。就如法院打官司,只原告沒有被告。全程就是原告一個人在表演。這位老人是買的意外險?醫療險?重疾險?養老險?年金險?萬能險?投連險?...保險產品是定期型還是終身型?你說老人這保險金該怎麼領,恐怕連法院法官都無法判決。你這種描述案例是一個非常不專業的行為!!!

③這第三個我不知道能不能稱為案例。我們先不說對方保險代理人是否有違規行為。關鍵你怎麼知道客戶去買的保險就全是坑,客戶需求是什麼,買的是什麼保險產品你告訴大家了嗎?這保險產品哪裡不適客戶你說了嗎?你憑什麼就這麼武斷客戶的行為!!!

如果你所描述的案例是真實發生,就請詳細如實的把案例的來龍去脈和保險產品描述清晰,讓大家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讓你的正義得到申張,讓違規行為得到制止,讓客戶的迷茫得到方向!!!

如果不是真實案例。請嚴謹,專業去評論,不要用你自己的偏激,狹隘,去誤導大家!!!


範範談保險與理財


業務員讓你買保險的時候,說的天花亂墜,把保險裡的條款說的如何如何的好,其實這些都是空頭支票,一文不值。最主要的還是合同上寫的才是重要的,但是這個時候,一般人根本不會去看合同上的條款,只會聽取保險業務員的一面之詞,如果當時看保險合同,有些地方和術語,我們也不會看懂,這就是我們事後感到後悔的原因。


福餃老大


今天的話題,我們從一條很有意思的留言說起:

這條留言非常典型,說出了很多想買保險的家庭的擔憂:

互聯網保險靠譜嗎?小公司靠譜嗎?便宜的保險別不是有坑啊?

很多代理人就利用咱們家庭的這種心態,明明好產品就放在那裡,也要硬塞一些很差的產品。

某些代理人啊,你跟他講道理:

你跟他談責任,他就說自家公司大;

你跟他說公司,他就說自家理賠好;

你跟他說理賠,他就怒了,說網上買的保險你也敢買?

顧左右而言它,狡猾得像條鯰魚,勢必要把這水攪渾。

那好,你就算是條魚,我也給你逮住了。

今天,公子一次性拆穿保險行業的謊言,

揭秘那些你所不知道的保險真相。

一、產品同質化

很多人以為,保險行業是「一分價格一分貨」的,價格越高,保障責任越好。

這句話,也對也不對。

因為對於90%的保險產品來說,

錢多花了,保險責任很可能並沒有多出來多少。

比如像超級瑪麗旗艦版和X安福,價格差出來一倍,但是看保障責任,超級瑪麗旗艦版反而更好,

多交的錢就白花了。

保險產品的比較,核心在於責任的差異。

可是,所謂的保障責任又是非常同質化的。

保險產品的同質化,已經是行業的普遍認知了。

無論是朋友圈業務員推薦的,

親自去保險公司諮詢的,

在網上找的,

打電話上門推銷的,

還有你總聽人說的怎麼怎麼好的香港保險。

所有的所有,都非常像。

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說是壽險,

壽險都是保死亡和全殘,

A產品條款對死亡的定義和B產品有什麼差別嗎?

A產品賠,B產品就能不賠嗎?

所謂免責條款的差異,差距不到1%。

意外險、醫療險也是同樣的道理,產品之間的差異非常小。

重疾險要單拎出來說,

重疾險看起來複雜,但是產品間的差異也非常小。

我們從三方面看:

1、保障範圍

首先,最為核心的25種重疾是保監會規定的,這就佔到了實際理賠的95%。

其次,有個軟性的行業標準在那裡。

保險公司、保險產品普遍面對競爭,

別人都賠你不賠,是很容易被抓住狂懟的。

在互聯網情境下,信息透明,保險公司也越來越收斂,不敢搞么蛾子被全網黑。

事實上,所有產品在重疾上的差異,不足1%。

最主要的重疾,都在射程範圍之內。

2、產品形態

保險產品形態看似紛繁複雜,從大類上無非這幾種:

重疾險主要有單次和多次賠付兩種,

而多次賠付又可以分為重疾多次賠付和特定重疾多次賠付:

這幾類,類與類之間是很難比的,要看具體需求。

但是同一類產品之間,是完全可以進行比較的。

3、保障責任

保障責任是公子跟大家聊的最多的了,

只要掰開了往裡看,它的核心責任其實也就那麼幾項:

而且公子已經按照對家庭的重要程度排了個序,

甚至可以說,像公子這種有經驗的從業者,每項責任值多少錢心裡也是有桿秤的。

大家發現沒,保險其實就是一個排列組合遊戲,

而且相比於電腦、手機這種電子產品會不斷迭代,

保險的排列組合還賊簡單,很多病都是多少年的發病率不變。

說個八卦,

保險產品同質化,其實是困擾行業多年的一個頑疾。

保險、同質化。

大家就能發現,從銀保監會的高層到各大險企的負責人,都在發愁保險產品同質化。

很有意思。

所以,

那些告訴你保險怎麼能比的人,一定都是在騙你,在掩飾自家產品差,欲蓋彌彰。

保險能比,而且能比的很透徹。

相同的價格,誰責任好買誰

相同的責任,誰便宜買誰。

一張大表格就能比出一大堆產品的好壞。

如果業務員再說我家條款松,說自家產品和別人不一樣,

讓他把條款拿出來比,到底和其他保險有什麼不一樣。

如果拿不出條款,信口開河,就保留證據舉報他。

這是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件事情,

保險產品同質化。

二、保險公司,大小都一樣

代理人說自己是大公司,世界五百強,大而不能倒,保單有保證,如何如何。

咱們老百姓自己也喜歡買大品牌,覺得大品牌才能安心。

如果這條規律放到保險行業就比較麻煩了,

保險產品比較特殊,大品牌往往不好,甚至還有點坑。

前面說,保險產品是同質化的產品,可大公司要花更多錢去品牌營銷,去養更多的代理人。

不敢說大品牌一定不好,但是高性價比產品的數量,大品牌偏少。

事實上,從安全性上,大小公司都是一樣的

公子有底氣說這話,

核心原因是因為保險公司接受保監會同一套監管:

從成立到破產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

1、保險公司成立高門檻

保險行業,沒有小公司,只有小品牌。

目前市面上,你見到的每一家保險公司,背後都是頂級企業,或者資本巨頭。

比如你聽過平安、人保,但是沒聽過光大永明(代表產品:超級瑪麗旗艦版)、招商仁和(代表產品:擎天柱3號)。

但你看看這些你沒聽過公司的股東背景,

光大永明,由世界500強的中國光大集團、加拿大最大的壽險公司永明金融集團等聯合持股,中外強強聯合;

招商仁和,能追溯到1895年的輪船招商局,目前的股東招商局、中國移動、中國航信,這才是真正的國家隊。

你覺得平安、人保大,因為他們宣傳多、代理人多,可真正的王者往往比較低調,在悶聲發大財。

根據《保險法》第68條規定,想開一家保險公司,門檻是非常高的:

要求股東是必須乾乾淨淨的,而且淨資產不得低於2個億。

而在真實情況下,沒有20億以上真金白銀是很難辦成這事的。而且即便是有這錢,也得有足夠的背景,不然就得排隊,據說在保監會排隊等批牌照的公司都超過了100家。

保險牌照有多難拿?隨便舉兩個例子。

百度早在2015年,就聯手高瓴資本,號稱要注資10億成立百安保險,保監會沒給批。

劉強東在員工大會上吹牛,誓要拿到保險牌照,結果保監會也沒批。

最後只能花4.83億,買了安聯財險30%的股份,間接實現了「保險夢」。

所以說,保險是大佬們的遊戲,是大佬們鬥技的舞臺,真不是隨隨便便阿貓阿狗就開得了保險公司的。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保險公司只有品牌的大小,所有的保險公司都是非常大的公司。

這是一,成立高門檻。

2、三大機制確保保險公司運營正常

拿到牌照以後可不是萬事大吉,銀保監會的監管嚴到每一個環節:

1)資金運用監管

保險資金的運用,也是要受到嚴格監管的。一般以固定收益類為主,股權等非固定收益為輔,

《保險法》第106條: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必須穩健,遵循安全性原則。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限於下形列式:

(一)銀行存款;

(二)買賣債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

(三)投資不動產;

(四)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

像某些共享單車拿用戶的押金不知道幹什麼的情況,在保險行業是萬萬不會出現的。

2)償付能力監管

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人稱「償二代」)於2016年1月正式實施,這套標準不僅與國際接軌,而且關鍵指標更是超越了歐美現行的標準。

按照「償二代」的要求,保險公司在季末和年末都要建立詳盡的數學模型,提交壓力測試報告,確保自己有能力在99.5%的概率下無論發生什麼事件都不會倒閉。

簡單理解,監管要求每一家保險公司都能硬剛200年一遇的大災難(像汶川地震這種是30-50年一遇)。

償付能力大於100%是最低要求,如果到不了保監會就會對保險公司做出種種限制了:暫停開設新的分支機構、暫停發行新保單、暫停銷售佔用資本金過大的產品等等。

3)再保險機制

你買一份保險,背後不只一家保險公司在保護。

還有很多「再保險公司」,也就是為保險公司提供保險的公司。

《保險法》第一百零三條:

保險公司對每一危險單位,即對一次保險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損失範圍所承擔的責任,不得超過其實有資本金加公積金總和的10%;超過的部分應當辦理再保險。

保險公司在推產品的時候,會在全球範圍之內,找一家或者幾家再保險公司,約定好:

我把一部分保險費用讓給你們;如果出險了,你們也要幫著我一起賠。

然後再保險公司也許還會再找幾家公司,再再保險,再再再保險。

這樣一層層的,把風險和壓力分散到全世界。

這個機制,確實能起到很大作用——尤其是發生像天津港爆炸、911這種巨大災難時。

曾有研報分析說中國有60%以上的保費最終分保到了全世界。

一家保險公司賠不起,還有全世界人民幫忙兜底.....

資金運用監管、償付能力監管和再保險機制,

共同構成了對保險公司在運營過程裡的監管,

確保每一筆錢,都能夠賠到我們手上。

3、保險公司破產,我們的保單仍有保障

可是如果保險公司真的經營不善,瀕臨破產呢?

也不怕,我們有三大保障:

1)大佬勇當接盤俠

保險牌照是個稀缺品,無數大佬都趨之若鶩。

所以假如任何一家保險公司說感覺要撐不住了,一定會有數不盡的土豪撲上來,哭著求著要接盤。

去年百年人壽就是這個情況,讓地產大佬綠城美滋滋地撿了漏,接了盤。

2)保險保障基金

「保險保障基金」目前擁有資產一千二百億人民幣,每當有保險公司真的要經營不下去要完蛋了,「保險保障基金」就會出手救一把,讓面臨破產的保險公司重獲新生,然後功成身退,深藏功與名。

「保險保障基金」自2008年成立至今,一共出手過三次,第一次是幫了新華保險,第二次是幫了中華保險。

後來的事情,新華保險上市,成為「品牌公司」之一,而中華保險,目前是償付能力最高的保險公司之一。

最近一次出手是去年,安邦保險被接管,「保險保障基金」又拉了一把。

3)保單可以轉移給其他保險公司

即便如此,還是有保險公司挺不下去了怎麼辦?

《保險法》八十九條、九十二條:

如果保險公司被依法撤銷或宣告破產,其持有的人壽保險合同及責任準備金,必須轉讓給其他保險公司。達不成轉讓協議的,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指定接受轉讓。

按照保險法,如果保險公司真破產倒閉了,保單會轉移到其他保險公司。

這也沒問題,換了一家公司而已,指定還會賠。

說了這麼多,大家就記著一句話:

大小公司都一樣!一定都能賠!

這時候有人要槓了:

能賠不一定會賠!

萬一保險公司耍賴不賠呢?

這就引到了公子今天要分享的第三件事。

三、理賠都一樣

很多人會擔心保險買了不賠。

要我說,這種擔心就純多餘。

因為理賠,是保險公司的口碑來源。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保險公司該賠的不賠,會發生什麼?

記者會找上門;

銀保監會會找上門;

會惹上官司;

會被競爭對手抓住小辮子,瘋狂diss;

會惹得一身騷,把名聲搞得很臭。

百害而無一利。

要知道,保險公司的主要利潤並不來源於少賠幾單保費,反而,該賠的不賠,不利於公司的長期發展。

說句不好聽的,

保險公司的運營成本動輒幾億,幾十億,他們有必要為該賠的幾十萬跟你較勁?

但凡是保險公司,理賠都有個原則,叫不惜賠、不濫賠。

如果風險明確,符合理賠條款無異議,那麼保險公司完全沒必要為了一份保單而丟掉自己的名聲。

無論是大公司、小公司;也無論你是在線上買、線下買,這句話都適用。

公子拿到了部分保險公司的18年的理賠數據:

大家可以發現,各家保險公司的理賠率都能達到97%以上,並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97%的理賠率並不是說保險公司從100張保單裡隨便抽出來三張說,這三張咱們不賠了。

每一張不賠的保單保險公司都有理有據:

咱們買的保險,就是和保險公司簽訂的一份合同,關於保障內容、理賠約定,從簽訂的那一刻起,就以法律合同的方式確定下來了。符合條款,保險公司不敢不賠,不符合條款,親戚是保險公司董事也沒用。

就是一句話,該賠一定會賠,不該賠一定不賠。

既然大家都賠,那怎麼突出差異呢?

有很多代理人,很牛逼搞出來一個詞叫做理賠體驗

核心意思是說自己家的公司賠得快,服務好。

真相是這樣嗎?

我們還是用數據說話:

所謂的大公司理賠更快,就是個偽命題,大家會發現理賠時間上並不存在明顯差異。

而且理賠速度本身並沒有那麼意義重大,

我就瞭解到,現在不少醫院在得知患者有保險的情況下,能夠做到先手術再付款,大家不必太擔心理賠快慢的問題,該賠的錢遲早是你的。

所以,

產品一樣,

公司一樣,

理賠一樣,

我們很容易得出下一個結論,

在哪買都一樣

四、在哪買都一樣

保險也是一種商品,特殊一點而已。

它也要經歷從廠家到消費者手裡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裡,必然有運營成本,而這些成本,最後都要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所以,中間成本越低,商品本身價格越便宜。

我們作為消費者,當然希望中間成本越低越好,

哪裡中間成本低呢?

互聯網啊!

大家在線下買,自己想想有那些成本要從你那出:

門店需要成本吧,宣發需要成本吧,

一個幾十上百萬人的代理人制度得靠這份保單養吧,

你這是買保險,還是在做慈善呢?

舉一個大家身邊的例子吧:

大家都有過網購電影票的經歷吧,

同樣的電影票,在現場買就是要比在網上買貴30%。

你說為什麼?

是現場買電影放的是加長版,內容多30%?

互聯網有它的渠道優勢,就是能把中間成本降到最低,

價格就是最便宜的。

而且互聯網渠道條款透明,也方便大家比對;

關係也簡單,全憑自願,不會存在親戚朋友強行讓你買哪款。

有人還會擔心網上買保險的安全問題。

這個更沒必要了,

互聯網上的,每個產品都經過銀保監會備案,都可在銀保監會查詢到。

(查詢鏈接:

買過以後,錢直接進入保險公司賬戶,電子合同是由保險公司與你簽署。

幾天後郵箱會收到電子保單,電子保單都可以在保險公司官微或銀保監會查驗真偽。

如果實在是不敢直接買很貴的保險,你可以試試買個10萬保額的意外險,十幾二十塊的,你看看流程是不是如公子所說。

最後做個總結:

根據公子的觀察,身邊人買到不划算保險的人真是不少。

保費花了不少,卻沒買到足夠的保障。

你說某些產品坑吧,代理人還不認。

代理人說了,產品價格高,

是因為條款寬鬆,別人不賠的我賠。

呸!請看文章第一部分。

代理人說了,產品價格高,

是因為大公司,理賠有保障

呸!請看文章第二部分

代理人說了,

你買小公司的產品,互聯網的產品,能賠嗎?

呸!請看文章第三、四部分

請對方辯友繼續反駁。

公子寫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就一個:

遇到好的保險產品大膽買,

買了爛產品的該退就退。

公子群裡的朋友說,

退了X產品,30年能省下一輛奔馳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