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买保险,我总算看清了保险的套路,你曾遭遇过保险套路吗?

小熙带你看世界


🌴保险是骗人的,还是卖保险的人骗人。

🌴1.起初保险部分公司入坎低,学历低,被增员到保险公司卖产品,只知道拉人买产品和增员,却没有学习产品的基本内容,人云亦云而导致。

2.或者本身出于利益驱使,按照保险预期高档利率去演示收益率,说优点,避缺点。

🌴保险是保障多于收益,如果想收益高,它并不如基金股票等金融工具,它最大的好处是稳定性和安全性高于其他工具。

🌴按题主所说,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只能追究保险合同的销售员的责任,进而看公司怎么补偿。


保险经纪人李盛艳


保险是国家的正规公司,如说一些难听的话,会有负面影响。不过我是不买,因为我钱不多。人身险吗花了钱也保不了命,保了赔些钱给你又有什么用。汽车方面一些强制险对社会还是很适用的。至于套路,我想讲一点,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月工资还只有四十多元,保险公司业务员向我推销保险业务,那我支持吧,买个人身险每月五元,当时一次性买了十个月,后来我才发现当月钱交了,业务员确从下个月算起,等于有一个月保费就落在业务员口袋里,我看清后,有点不高兴,感觉有坑人的味道,后来我再也没买,那几十元钱我也没去要求退,算是为保险公司做了贡献。

如果钱有余,还是可以买的,如果一些事确有风险,为转移风险也可以买。总之个人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保险公司他是家企业,他有那么多人要养活,他还有确实要赔出去的亏本生意,有时候赚你点钱也在情理之中。


皆大欢喜一一王喜保


常见的保险套路

我这个产品保障特别全面连猫抓狗咬都能赔,其实这就是一个意外医疗险而已,一万的保额才十几块钱

买这个保险最合适了,有病了,管病没病了,返本

很多人都被这个烦本给坑了,为了这个版本要多花同等保障四五倍的价格,要知道保险的作用就是防止突发状况导致的经济风险,追求的是高杠杆

万能险一点都不万能是最坑的了,我们常说的交六万赔五万的产品,大部分都是此类产品,而且此类产品多半是需要终身缴费的

像你这种天天在路上跑的交通风险太高了呀,你就应该买一个百万任我行啊,交通这一类的保障,100万呢.不知道,综合意外100万的保障也才299块钱,然而交通100万,需需要花1600,太坑了

给孩子买了一个终身寿险,例如某某福其实是终身寿险搭配一个提前给付重疾,最坑的就是这一类产品了,相当于是给,孙子留了遗产!

保险是个好东西,但是很多人买的不对,因为大部分的从业人员他是保险公司的销售员而已,他只会销售保险公司主推的产品,而不是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综合业内情况,选择产品

所以坑人的不光是保险产品,更是不负责任的销售人员


袋鼠观保


◇曾经有了解过保险,知道一点其中的道道!

32岁女客户,2016年4月购买保险产品,保费8622元,交了2年,共17244元,赔付45万。

48岁男客户,2015年3月购买保险产品,保费6360元,交了三年,共19080元,赔付20万。

嗯?画风怎么不太对?我们常听到的,不是下面这种吗?

"老人花6万买养老保险,10年过去却只能领5万:我们在养保险公司?"

"65岁老人5年前购买保险,到期取本金却被告知:100周岁后再来取吧"

再看看新公布的2018年各公司的保险理赔率:

不仅去年理赔率均在97%以上,2017年的理赔率也同样如此。纵观所有保险公司,最低综合获赔率也在92.31%。

怎么肥四?说好的保险骗人呢?到底谁在骗人

高付出低回报,谁在诬陷?

  • 送个东西就能收买——不骗你骗谁?

有个保险中介帮客户看保险,见面之前做足了功课,光看资料规划就花了三天时间。

见面几杯茶下去,建议解释清楚了,原因也说清楚了。客户没给答复,转身去买了某全是坑险。只是因为该险的业务员说买一万某险送Apple Watch。

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买保险可以免费旅游,买保险可以送米送面送冰箱……

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保险费在这些小恩小惠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可理赔的时候大家傻眼了:原本是要买重疾险

的,因为Apple Watch,改成了年金。没问清具体功能,只因为当初争取眼前的利益,到头来反搭了几万进去。

保险送到家里的各种文件,从来也不会仔细看买个电饭锅都要看半天说明书保险合同这种关乎未来的产品,竟然将其束之高阁,理赔的时候才发现问题……

这个时候他们哀嚎:保险就是骗人的玩意儿!

摊手,你们还记得当初认真为你们规划的保险中介和家里白纸黑字的合同吗?

  • 只想收益和省事——不坑你坑谁!

某网友吐槽自己的爸爸,好不容易想买保险了。保险人员来家里先问家里的情况,他爸爸绕过问题,直接让业务员推荐。

业务员开始耐心讲解每个险种的关键

,还没听几个,他爸爸就打断业务员:别说这么多,直接推荐哪个收益好,能一次买全的最好。

业务员哑口无言……

这样的购买者,长时间下来,业务员也见怪不怪了。

郎咸平有一期节目,痛批保险业务员:作为工作人员,知道长篇大论却

不指出人们最容易忽视的关键节点,让人民忽略了最重要的要点,这是你们保险专员的不负责任。

负责的业务员出现了,然后呢?

当业务员问家庭情况的时候,并不是闲聊,而是根据家庭状况规划应该用什么险。

一个千万富翁买个100万的重疾险,算一算,得个病最多花70万,还不如不买

一个刚够温饱的家庭买分红险下个月房租还不知道怎么出呢,等退休了都不知道能不能拿到分红。

就像看医生,不让诊断直接开药一样。诸如此类,总以为买什么险都能保,注重收益,但不根据情况随意选择保险,就像用钱投江,可能连水花都看不到。

这个时候又有人抱怨:

保险果然是骗人的!

业务员又要背锅了。


小熙带你看世界


保险公司到底有没有套路,总能引起一阵讨论,保险公司是商业性质,如果说一点套路都没有,我都不信。但是其实这个所谓的套路,多半,是由人造成的。

那么拒绝套路,第一要素,看条款,看条款,看条款!

如果不会看,拿到保单,第一时间找明白人解读,看看有没有接受不了的地方,犹豫期退保不会有啥损失。

至于你说的这种套路,不得不承认,确实是无良或者无知代理人的套路。这种代理人,只会跟你说产品好的地方,缺点只字不提,公司多么大世界五百强,服务多么好住院车接车送,每天给你带小礼品哄孩子让你很不好意思,但是产品确实差,又不跟你说,最后买了一年发现性价比确实很低,就会有种被套路的感觉。

怎么避免呢,当然就是找专业的代理人,每个人都会说自己很专业,你如何判断她是真的专业还是假专业呢?让她给你解读合同,多对比几个公司区别,从价格,保障,条款宽松程度,等等。重疾险的核心疾病25种都一样,那么评判标准,关注点放到高发轻症上,因为轻症的患病概率大于重疾,所以容易理赔,性价比高。如果条款差距不大,就可以对比一下价格和各种附加服务了,比如绿通,接送之类。买到一份不适合自己的保险,其实很麻烦,因为保险需要长期缴费,所以如果跟自己收入不相符,久了就会成为负担,一旦中断没了保障也愁人。

还有一种套路方式,就是代理人鼓励带病投保,告诉你两年不可抗辩,结果埋下隐患,投保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如实告知,否则买了拒赔更闹心。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保护消费者得利益呢,可以找专业的咨询,争取权益。如果遇到这种无良代理人,怎么保护自己,可以私聊我,我给大家出主意。

保险说到底,是很深奥的金融产品,集合了精算,法律,医学各个专业,几句话就能说清楚是不可能的,我一向赞成所有人学习一些法律,保险的常识,真的会让人受益终身,因为这些早就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甚至呼吸都离不开了呦。

我是带你解读条款的“小医聊保”,欢迎关注留言讨论



理赔医生


其实不只买保险,只要是消费,就难免遇到销售套路的坑,而关于保险行业的销售套路,这里说说3个比较常见的典型的保险误导宣传套路,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会如何辨别误导信息。

套路一:饥饿营销类

宣传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或限时销售,常用词语有“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等。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用“炒停”等营销策略开展保险业务都属于违规行为。

其次,监管是不会禁止销售对消费者有利的产品的,

而且,一般情况下,为保证自身的业务量,保险公司也不会下架富有竞争力的保险产品。

套路二:夸大收益类

这个套路主要是利用了消费者想利用保险进行“理财”的心理。

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如发布“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复利滚存”等。

我们需要明确:保险的最基本作用是提供保障功能,万不可只看重理财而忽视最基本的保障内容,更不能盲目相信销售人员承诺的高收益率和高额回扣。


套路三:曲解条款类

故意曲解政策或产品条款来吸引消费者,如宣称“过往病史不用申报”、“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

对于明显异于常理的信息,我们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要明白,如实告知是投保人应尽的义务。

总之,在投保前,一定要充分学习保险知识,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选择适当的保险产品,并弄清楚需要所选产品的保障责任、保险金额、除外责任等重要信息。

除了我们自己能辨别、不轻信这类误导、虚假信息外,我们还要学会不传谣、善咨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与保险有关的问题,欢迎关注汇全保交流讨论,还有专业的保险顾问为您提供咨询和保险方案定制服务哦。


汇全保


作为一名曾经有良知的保险从业者,我只能说和提主一样被骗的人不在少数,你只是一个代表!而且你知道的套路也是保险套路的冰山一角!

先看一个数据!

这是北京人口的平均寿命,你说的100岁才能领,基本上就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是第一个坑。

这个坑是挖的呢?保险公司的精算师和保险销售业务员!

第二个坑,保险业务员的嘴,骗人的鬼(当然有一些好的业务员,但是大多数都存在误导销售)!

这是保监会对保险误导的处罚决定书,我不大马赛克,你们仔细看完,我相信,这些一定对你有用!

在回答之前,先纠正这位答主的一个问题,保险是正规的行业,但他不是国家的,如果是国家的,你也可以发表个人看法,难道是因为合法的,你就不敢发表一些保险行业存在的问题。

另外,我们先看一下19年11月份保单的成交额。

看到这里,不是专业的人员,可能解读不出任何信息,而专业的人会看出很多问题。我简单的说几点,

第一、为什么寿险成交那么多,而健康险那么少;第二、为什么一线城市成交那么少,而二三线城市成交那么多。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逐个看一下:

第一、为什么寿险成交那么多,而健康险那么少

寿险也就是商业的养老保险,根据不同的条件来给付养老金。其实,中国有有句古话叫做养儿防老。也就是说,寿险这个产品并不适合大多数中国人,更何况大多数人现在都有社保,基本都会够用。而恰恰这个保单的销售量最高,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可能不清楚。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1、保险公司逐利

因为这些保单的时间周期长,赔付率低,甚至很多保险代理人都是通过和合法的手段来欺骗投保人。

2、保险公司佣金提成设计

大多数保险公司对于这些保单的提成设计都是比其他产品的高,所以,保险业务员为了拿到更高的佣金,就选择推销这些产品。

3、客户不懂

很多客户并不知道保险的产品种类,以及都保的什么内容,所以只能听保险业务员的推荐,被误导,甚至被骗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上面的几个原因,就导致保险产品出现寿险多,而其他险种少主要原因。

第二、一线城市成交少,而二三线城市成交那么多

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到这个数据,我看到之后,难免让我发出疑问,难道一线城市人没有二线成功人有钱吗?还是一线城市的人的认知提高了,不好开发了,这个我不方便公开说,这个大家自己理解就可以了。

我在这里提醒大家,买保险的时候,大家再不要轻易的相信保险业务员,而要自己去学习,调查,甚至花一点咨询保险专业人员,而不是咨询保险业务员和保险公司。

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熊猎手


你列举的这几个案有几大疑点和误区:

①第一个案例: "老人花6万买养老保险,10年过去却只能领5万。我们在养保险公司?"在这里你并没有告之大家这位老人买的这份养老保险的领取方式。是一次性趸领,还是定额领取,或是定时领取?不同的领取方式肯定在不同年限领取的金额不同。

领取方式是必须会在保险合同中有明确写明的,应该是你自己都不了解该老人买的养老保险,根本就没亲自查验该保险合同条款。保险合同属于格式化条款,保险公司设计出来后必须提交银保监会(原为保监会)审核通过后才能上市,不可能连银保监会都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一份养老保险连个领取方式都没有就同意上市销售。你这是断章取义,误导大家!!!

②第二个案例:" 65岁老人5年前购买保险,到期取本金却被告之: 100周岁后再来取吧。"你举的这个案例就更可笑,前面这个案例你至少还会把是什么保险产品写明,这个案例中连是什么保险产品都不告诉大家,你作为一个所谓的保险专业评论人士不会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吧。就如法院打官司,只原告没有被告。全程就是原告一个人在表演。这位老人是买的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养老险?年金险?万能险?投连险?...保险产品是定期型还是终身型?你说老人这保险金该怎么领,恐怕连法院法官都无法判决。你这种描述案例是一个非常不专业的行为!!!

③这第三个我不知道能不能称为案例。我们先不说对方保险代理人是否有违规行为。关键你怎么知道客户去买的保险就全是坑,客户需求是什么,买的是什么保险产品你告诉大家了吗?这保险产品哪里不适客户你说了吗?你凭什么就这么武断客户的行为!!!

如果你所描述的案例是真实发生,就请详细如实的把案例的来龙去脉和保险产品描述清晰,让大家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让你的正义得到申张,让违规行为得到制止,让客户的迷茫得到方向!!!

如果不是真实案例。请严谨,专业去评论,不要用你自己的偏激,狭隘,去误导大家!!!


范范谈保险与理财


业务员让你买保险的时候,说的天花乱坠,把保险里的条款说的如何如何的好,其实这些都是空头支票,一文不值。最主要的还是合同上写的才是重要的,但是这个时候,一般人根本不会去看合同上的条款,只会听取保险业务员的一面之词,如果当时看保险合同,有些地方和术语,我们也不会看懂,这就是我们事后感到后悔的原因。


福饺老大


今天的话题,我们从一条很有意思的留言说起:

这条留言非常典型,说出了很多想买保险的家庭的担忧:

互联网保险靠谱吗?小公司靠谱吗?便宜的保险别不是有坑啊?

很多代理人就利用咱们家庭的这种心态,明明好产品就放在那里,也要硬塞一些很差的产品。

某些代理人啊,你跟他讲道理:

你跟他谈责任,他就说自家公司大;

你跟他说公司,他就说自家理赔好;

你跟他说理赔,他就怒了,说网上买的保险你也敢买?

顾左右而言它,狡猾得像条鲶鱼,势必要把这水搅浑。

那好,你就算是条鱼,我也给你逮住了。

今天,公子一次性拆穿保险行业的谎言,

揭秘那些你所不知道的保险真相。

一、产品同质化

很多人以为,保险行业是「一分价格一分货」的,价格越高,保障责任越好。

这句话,也对也不对。

因为对于90%的保险产品来说,

钱多花了,保险责任很可能并没有多出来多少。

比如像超级玛丽旗舰版和X安福,价格差出来一倍,但是看保障责任,超级玛丽旗舰版反而更好,

多交的钱就白花了。

保险产品的比较,核心在于责任的差异。

可是,所谓的保障责任又是非常同质化的。

保险产品的同质化,已经是行业的普遍认知了。

无论是朋友圈业务员推荐的,

亲自去保险公司咨询的,

在网上找的,

打电话上门推销的,

还有你总听人说的怎么怎么好的香港保险。

所有的所有,都非常像。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是寿险,

寿险都是保死亡和全残,

A产品条款对死亡的定义和B产品有什么差别吗?

A产品赔,B产品就能不赔吗?

所谓免责条款的差异,差距不到1%。

意外险、医疗险也是同样的道理,产品之间的差异非常小。

重疾险要单拎出来说,

重疾险看起来复杂,但是产品间的差异也非常小。

我们从三方面看:

1、保障范围

首先,最为核心的25种重疾是保监会规定的,这就占到了实际理赔的95%。

其次,有个软性的行业标准在那里。

保险公司、保险产品普遍面对竞争,

别人都赔你不赔,是很容易被抓住狂怼的。

在互联网情境下,信息透明,保险公司也越来越收敛,不敢搞幺蛾子被全网黑。

事实上,所有产品在重疾上的差异,不足1%。

最主要的重疾,都在射程范围之内。

2、产品形态

保险产品形态看似纷繁复杂,从大类上无非这几种:

重疾险主要有单次和多次赔付两种,

而多次赔付又可以分为重疾多次赔付和特定重疾多次赔付:

这几类,类与类之间是很难比的,要看具体需求。

但是同一类产品之间,是完全可以进行比较的。

3、保障责任

保障责任是公子跟大家聊的最多的了,

只要掰开了往里看,它的核心责任其实也就那么几项:

而且公子已经按照对家庭的重要程度排了个序,

甚至可以说,像公子这种有经验的从业者,每项责任值多少钱心里也是有杆秤的。

大家发现没,保险其实就是一个排列组合游戏,

而且相比于电脑、手机这种电子产品会不断迭代,

保险的排列组合还贼简单,很多病都是多少年的发病率不变。

说个八卦,

保险产品同质化,其实是困扰行业多年的一个顽疾。

保险、同质化。

大家就能发现,从银保监会的高层到各大险企的负责人,都在发愁保险产品同质化。

很有意思。

所以,

那些告诉你保险怎么能比的人,一定都是在骗你,在掩饰自家产品差,欲盖弥彰。

保险能比,而且能比的很透彻。

相同的价格,谁责任好买谁

相同的责任,谁便宜买谁。

一张大表格就能比出一大堆产品的好坏。

如果业务员再说我家条款松,说自家产品和别人不一样,

让他把条款拿出来比,到底和其他保险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拿不出条款,信口开河,就保留证据举报他。

这是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件事情,

保险产品同质化。

二、保险公司,大小都一样

代理人说自己是大公司,世界五百强,大而不能倒,保单有保证,如何如何。

咱们老百姓自己也喜欢买大品牌,觉得大品牌才能安心。

如果这条规律放到保险行业就比较麻烦了,

保险产品比较特殊,大品牌往往不好,甚至还有点坑。

前面说,保险产品是同质化的产品,可大公司要花更多钱去品牌营销,去养更多的代理人。

不敢说大品牌一定不好,但是高性价比产品的数量,大品牌偏少。

事实上,从安全性上,大小公司都是一样的

公子有底气说这话,

核心原因是因为保险公司接受保监会同一套监管:

从成立到破产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1、保险公司成立高门槛

保险行业,没有小公司,只有小品牌。

目前市面上,你见到的每一家保险公司,背后都是顶级企业,或者资本巨头。

比如你听过平安、人保,但是没听过光大永明(代表产品:超级玛丽旗舰版)、招商仁和(代表产品:擎天柱3号)。

但你看看这些你没听过公司的股东背景,

光大永明,由世界500强的中国光大集团、加拿大最大的寿险公司永明金融集团等联合持股,中外强强联合;

招商仁和,能追溯到1895年的轮船招商局,目前的股东招商局、中国移动、中国航信,这才是真正的国家队。

你觉得平安、人保大,因为他们宣传多、代理人多,可真正的王者往往比较低调,在闷声发大财。

根据《保险法》第68条规定,想开一家保险公司,门槛是非常高的:

要求股东是必须干干净净的,而且净资产不得低于2个亿。

而在真实情况下,没有20亿以上真金白银是很难办成这事的。而且即便是有这钱,也得有足够的背景,不然就得排队,据说在保监会排队等批牌照的公司都超过了100家。

保险牌照有多难拿?随便举两个例子。

百度早在2015年,就联手高瓴资本,号称要注资10亿成立百安保险,保监会没给批。

刘强东在员工大会上吹牛,誓要拿到保险牌照,结果保监会也没批。

最后只能花4.83亿,买了安联财险30%的股份,间接实现了「保险梦」。

所以说,保险是大佬们的游戏,是大佬们斗技的舞台,真不是随随便便阿猫阿狗就开得了保险公司的。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保险公司只有品牌的大小,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是非常大的公司。

这是一,成立高门槛。

2、三大机制确保保险公司运营正常

拿到牌照以后可不是万事大吉,银保监会的监管严到每一个环节:

1)资金运用监管

保险资金的运用,也是要受到严格监管的。一般以固定收益类为主,股权等非固定收益为辅,

《保险法》第106条: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下形列式:

(一)银行存款;

(二)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

(三)投资不动产;

(四)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像某些共享单车拿用户的押金不知道干什么的情况,在保险行业是万万不会出现的。

2)偿付能力监管

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人称「偿二代」)于2016年1月正式实施,这套标准不仅与国际接轨,而且关键指标更是超越了欧美现行的标准。

按照「偿二代」的要求,保险公司在季末和年末都要建立详尽的数学模型,提交压力测试报告,确保自己有能力在99.5%的概率下无论发生什么事件都不会倒闭。

简单理解,监管要求每一家保险公司都能硬刚200年一遇的大灾难(像汶川地震这种是30-50年一遇)。

偿付能力大于100%是最低要求,如果到不了保监会就会对保险公司做出种种限制了:暂停开设新的分支机构、暂停发行新保单、暂停销售占用资本金过大的产品等等。

3)再保险机制

你买一份保险,背后不只一家保险公司在保护。

还有很多「再保险公司」,也就是为保险公司提供保险的公司。

《保险法》第一百零三条:

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即对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10%;超过的部分应当办理再保险。

保险公司在推产品的时候,会在全球范围之内,找一家或者几家再保险公司,约定好:

我把一部分保险费用让给你们;如果出险了,你们也要帮着我一起赔。

然后再保险公司也许还会再找几家公司,再再保险,再再再保险。

这样一层层的,把风险和压力分散到全世界。

这个机制,确实能起到很大作用——尤其是发生像天津港爆炸、911这种巨大灾难时。

曾有研报分析说中国有60%以上的保费最终分保到了全世界。

一家保险公司赔不起,还有全世界人民帮忙兜底.....

资金运用监管、偿付能力监管和再保险机制,

共同构成了对保险公司在运营过程里的监管,

确保每一笔钱,都能够赔到我们手上。

3、保险公司破产,我们的保单仍有保障

可是如果保险公司真的经营不善,濒临破产呢?

也不怕,我们有三大保障:

1)大佬勇当接盘侠

保险牌照是个稀缺品,无数大佬都趋之若鹜。

所以假如任何一家保险公司说感觉要撑不住了,一定会有数不尽的土豪扑上来,哭着求着要接盘。

去年百年人寿就是这个情况,让地产大佬绿城美滋滋地捡了漏,接了盘。

2)保险保障基金

「保险保障基金」目前拥有资产一千二百亿人民币,每当有保险公司真的要经营不下去要完蛋了,「保险保障基金」就会出手救一把,让面临破产的保险公司重获新生,然后功成身退,深藏功与名。

「保险保障基金」自2008年成立至今,一共出手过三次,第一次是帮了新华保险,第二次是帮了中华保险。

后来的事情,新华保险上市,成为「品牌公司」之一,而中华保险,目前是偿付能力最高的保险公司之一。

最近一次出手是去年,安邦保险被接管,「保险保障基金」又拉了一把。

3)保单可以转移给其他保险公司

即便如此,还是有保险公司挺不下去了怎么办?

《保险法》八十九条、九十二条:

如果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宣告破产,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保险公司。达不成转让协议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接受转让。

按照保险法,如果保险公司真破产倒闭了,保单会转移到其他保险公司。

这也没问题,换了一家公司而已,指定还会赔。

说了这么多,大家就记着一句话:

大小公司都一样!一定都能赔!

这时候有人要杠了:

能赔不一定会赔!

万一保险公司耍赖不赔呢?

这就引到了公子今天要分享的第三件事。

三、理赔都一样

很多人会担心保险买了不赔。

要我说,这种担心就纯多余。

因为理赔,是保险公司的口碑来源。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保险公司该赔的不赔,会发生什么?

记者会找上门;

银保监会会找上门;

会惹上官司;

会被竞争对手抓住小辫子,疯狂diss;

会惹得一身骚,把名声搞得很臭。

百害而无一利。

要知道,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并不来源于少赔几单保费,反而,该赔的不赔,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说句不好听的,

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动辄几亿,几十亿,他们有必要为该赔的几十万跟你较劲?

但凡是保险公司,理赔都有个原则,叫不惜赔、不滥赔。

如果风险明确,符合理赔条款无异议,那么保险公司完全没必要为了一份保单而丢掉自己的名声。

无论是大公司、小公司;也无论你是在线上买、线下买,这句话都适用。

公子拿到了部分保险公司的18年的理赔数据:

大家可以发现,各家保险公司的理赔率都能达到97%以上,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97%的理赔率并不是说保险公司从100张保单里随便抽出来三张说,这三张咱们不赔了。

每一张不赔的保单保险公司都有理有据:

咱们买的保险,就是和保险公司签订的一份合同,关于保障内容、理赔约定,从签订的那一刻起,就以法律合同的方式确定下来了。符合条款,保险公司不敢不赔,不符合条款,亲戚是保险公司董事也没用。

就是一句话,该赔一定会赔,不该赔一定不赔。

既然大家都赔,那怎么突出差异呢?

有很多代理人,很牛逼搞出来一个词叫做理赔体验

核心意思是说自己家的公司赔得快,服务好。

真相是这样吗?

我们还是用数据说话:

所谓的大公司理赔更快,就是个伪命题,大家会发现理赔时间上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而且理赔速度本身并没有那么意义重大,

我就了解到,现在不少医院在得知患者有保险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先手术再付款,大家不必太担心理赔快慢的问题,该赔的钱迟早是你的。

所以,

产品一样,

公司一样,

理赔一样,

我们很容易得出下一个结论,

在哪买都一样

四、在哪买都一样

保险也是一种商品,特殊一点而已。

它也要经历从厂家到消费者手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必然有运营成本,而这些成本,最后都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所以,中间成本越低,商品本身价格越便宜。

我们作为消费者,当然希望中间成本越低越好,

哪里中间成本低呢?

互联网啊!

大家在线下买,自己想想有那些成本要从你那出:

门店需要成本吧,宣发需要成本吧,

一个几十上百万人的代理人制度得靠这份保单养吧,

你这是买保险,还是在做慈善呢?

举一个大家身边的例子吧:

大家都有过网购电影票的经历吧,

同样的电影票,在现场买就是要比在网上买贵30%。

你说为什么?

是现场买电影放的是加长版,内容多30%?

互联网有它的渠道优势,就是能把中间成本降到最低,

价格就是最便宜的。

而且互联网渠道条款透明,也方便大家比对;

关系也简单,全凭自愿,不会存在亲戚朋友强行让你买哪款。

有人还会担心网上买保险的安全问题。

这个更没必要了,

互联网上的,每个产品都经过银保监会备案,都可在银保监会查询到。

(查询链接:

买过以后,钱直接进入保险公司账户,电子合同是由保险公司与你签署。

几天后邮箱会收到电子保单,电子保单都可以在保险公司官微或银保监会查验真伪。

如果实在是不敢直接买很贵的保险,你可以试试买个10万保额的意外险,十几二十块的,你看看流程是不是如公子所说。

最后做个总结:

根据公子的观察,身边人买到不划算保险的人真是不少。

保费花了不少,却没买到足够的保障。

你说某些产品坑吧,代理人还不认。

代理人说了,产品价格高,

是因为条款宽松,别人不赔的我赔。

呸!请看文章第一部分。

代理人说了,产品价格高,

是因为大公司,理赔有保障

呸!请看文章第二部分

代理人说了,

你买小公司的产品,互联网的产品,能赔吗?

呸!请看文章第三、四部分

请对方辩友继续反驳。

公子写这篇文章的核心目的就一个:

遇到好的保险产品大胆买,

买了烂产品的该退就退。

公子群里的朋友说,

退了X产品,30年能省下一辆奔驰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