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這麼多寫手,優秀的作家卻感覺越來越少?

陳皮


李白都是屌絲說“唯有飲者留其名”,並不知道自己是身處盛唐詩歌最巔峰時期。你憑啥說現在的優秀作家就少呢?

這是要留與後人評說!



燕子歸巢作家


如果“作家”和“非作家”是按照傳統印象來劃分的話,的確,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寫手”越來越多,而優秀的“作家”好像越來越少了。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從個人感受來說,我認為有幾種原因:

1、寫作的門檻在降低,寫手必然大量出現,分散了讀者對於優秀作家的關注力。

“寫手”這個詞,是在網絡時代產生的。一些寫作愛好者藉助網絡的快速傳播力量,寫下一篇篇的文字,其中不少都很受大眾喜愛,作者也很快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比起傳統的作家,他們一來沒有身份的背書,二來許多作品的質量和真正作家的作品確實有些差距。叫作家名不副實,但比起一般人又多了寫作能力,乾脆叫“寫手”最準確。

不過說實話,初期那些寫手總體來說質量是真不錯的,許多人後來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作家。

那時還是電腦上網的時代,等到手機也能上網時,“寫手”這個詞實際上已經不太經常被提起了。我們現在更熟悉的是“自媒體人”。打開手機就能打字,寫完就能發表,發表了就會有人看,有人看就可能會賺錢。

寫作對於普通人的門檻幾乎等於沒有了。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寫手”數量的大爆發,和對於“流量”的極致追求。作品的水平會更加的良莠不齊,內容也越來越以吸引眼球為主要目標。

當作者和讀者都在被流量佔據了注意力時,分給傳統意義上的“作家”的注意力必然越來越少。

除非這些“優秀作家”本人或者作品契合了當下某個熱點,而成為流量本身,吸引住大眾的注意力,否則,被“熱點”牽著鼻子走的大部分讀者,是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關注所謂的優秀作家和他們的作品的。

這是現代許多優秀的作家得不到關注的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他們不存在,而是忙碌的大眾很少會把注意力真正投向他們。大部分人寧可通過各種讀書/學習平臺,學習被加工過的二手知識,也不願花費精力研究某個作家的一手作品。

2、快節奏、流量為王的時代也分散了一部分優秀作家的注意力,客觀上使他們作品的深度和力度有所下降。

優秀作家怎麼定義?最簡單的方法,各類文學獎的得主都可以被這麼稱呼。哪怕簡單看下他們的作品,也會感覺得到他們花費的時間精力和傾注的心血,根本就不是一般的作者能夠付出的。

同樣的,他們基本都屬於非常耐得住寂寞的一群人,大部分的時間是在默默創作,如果不是因為傳媒發達,我們可能連他們中許多人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

關於這個,我扯遠點,舉下作家路遙的例子。

為了寫作《平凡的世界》,路遙從前期收集資料,到最後完成作品,用了整整6年的時間!光翻閱寫作背景需要用到的報紙,都把手指頭磨掉了一層皮;寫作中累得吐血,手指痙攣……為了創作需要,他下到礦井底下體驗生活,把自己關在招待所沒日沒夜地寫。小說完成了,他的生命也進入了倒計時……

如今這個時代,我們能想象有人肯為了一部作品,把自己弄到這樣走火入魔的地步嗎?

當然路遙的做法並不是所有作家的標準,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寫作和體驗方式。但真正的寫作,從來都是孤獨和傷神的,即使是我們所謂的自媒體創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也經常會遇到寫不下去的煩惱和焦慮。以寫作為生、對作品有著高出一般人要求的作家,這條路走得會更加的難。

如今的觀念,更多講究自由和個性,不再對那種苦吟詩人一般的創作觀念推崇備至,風氣的變化也會影響到作家這一群體。大部分作家不能不考慮市場的接受度,市場追求流量和快節奏的時候,像路遙那樣特別能沉下心來創作的作家,是特別不容易的。

當作家也開始迎合市場和流量的時候,短期內或許能改善經濟利益,長期下去,卻一定會損傷作品的質量。就像那句“文章憎命達”一樣,這幾乎是個無解的難題。

3、我們大部分人發表的文字或者視頻,可能都有機會被大眾關注,吸引到流量,賺到或多或少的金錢,但我們沒有多少可能達到他們那樣的高度,寫不出來他們那樣有價值的文字。

但是現在,節奏越來越快,人心思變也很正常,是選擇在文學的路上堅守,用盡心力打磨一部好作品,還是利用自己的優勢,在流量為王的時代,多快好地賺錢,相信大部分人是會選擇後者的。這也不是什麼不好的事。

只是這樣一來,我覺得啊,許多潛在的優秀作家可能就沒機會展現自己的天賦了。這不能不說是文壇和讀者的雙重損失,也是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對作家帶來的負面影響吧!

我是阿財姐姐,用心寫字,用心回答。如果您有不同觀點,歡迎溝通交流。


阿財姐姐


寫手和作家的區別,一是是否入官方協會,二是載體是否紙質,三是題材、風格是否主流思想是否深刻,是吧?

這個問題真的不用擔心。

因為純文學的繁榮是需要土壤和基礎的。

姑且把寫手們的創作當作土壤和養料吧。

並且,據大神我吃西紅柿還是天蠶土豆還是誰說,中國網文已經和美國大片、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並列,成為世界四大文化現象之一。

又據說網文作者已經一千多萬,讀者數億,可見其繁榮。

我並認為,在文學邊沿化的今天,網絡文學是成功地另闢蹊徑。

文學是人學,也是生活與時代的產物,人為的干預不起作用。

說到底,文學的教化功能是以它的怡情娛樂功能為基礎的,誰也不會帶著受教育的目的去讀小說讀散文,所謂教化,實在是潛移默化。文學首先是文學,而不是思想甚至說教。

當下,嚴格定義的“作家”和足以流傳後世的作品也不會沒有,任何時代,都有堅守的人默默寫作的人。

總之,寫手越來越多,我認為是好事。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基礎會越來越高。


大悔憶智冰


一、先說什麼是“優秀”的作家。

每個時代對“優秀”的作家,標準不同。比如: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謳歌保家衛國的戰鬥英雄的作家。

八、九十年代以描寫打工生活,從底層走向成功的人為勵志作品的作家。

現在,大體分為兩部分:

1、一部分人認為能說真話,使社會反思並改正弊病的作家。

2、靠推薦量獲得成功,從而,當上富豪為標準。

以上,幾乎就是近時代“優秀”作家的標籤。

二、真正的“優秀”作家的標準。

從古到今,以天下蒼生為念,以真、善、美、為標準,以能推動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為主題,以能引起世人共鳴的作家,才是“優秀”的作家。也許他因此而終身潦倒,在現實生活中很“失敗”;也許他被權貴所打壓,暫時選擇也蟄伏;也許他的作品暫時被雪藏,也許他暫時不被世人所理解等。比如:《水滸傳》被當時朝庭所禁止,屈原自殺於汨羅江,杜甫的終身潦倒等。

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大浪淘沙,珍珠終會發光,好的作品一定會名至實歸。只要你冷靜細心地觀察,就會發現有現在仍有很多優秀作家,自然也就不會有此感覺了。






大才21


嚴格地說,寫手,作家,優秀作家三者既有聯繫,又有本質的區別。

共同點都是以寫作為基礎。

能寫點東西的人,稱為寫手,無論是以網絡平臺為依託,還是以其他平臺(如紙質媒體)為載體,都是一個道理。量的多少,質的優劣,一般沒有過高的要求,也沒標準。

作家,一般往往有一定的寫作量,也達到一定水準,甚至,被相關機構認可,如,由作家協會頒發作家證書,予以肯定和認可。

而優秀作家,則主要指作家在某一範圍內,有較為顯著的影響,其作品也得到廣大讀者的認可,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是名副其實的作家中的真正的大咖。

而優秀的作家,至少有這三個方面的共同點:

豐富的閱歷,廣博的學識和耐得住寂寞甚至磨難的毅力和韌性。

如曹雪芹著《石頭記》;塞萬提斯於《堂吉訶德》;肖洛霍夫之《靜靜的頓河》。

正如一句爛俗的話所說:“只有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華。”





牛軛湖的土憨巴


現在寫手多,優秀的作家越來越少,這是很正常的啊,也沒有什麼奇怪的呀。

為什麼這樣說呢?寫手多是因為網絡門檻低了,同時也說明人們生活水準提高了,也在追求精神享受。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也從側面反映出,“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這一文藝規律。有了大量的寫手,才能“矮子當中選將軍”,不少寫手的小說都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豐富了大眾的精神生活,難道說不是好事麼?總比把白花花的銀子,拿來引進外國的好吧?

作家少很正常,優秀的作品少更正常。曲高和寡嗎?能進入那樣圈子的人,畢竟是少數。百花齊放嗎,寫手和作家都是人民需要的,就像菊花和牡丹花,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生存空間,誰也取代不了誰。

當然了,寫手發展到一定程度也會,順理成章地變為作家,很多寫手加入作協就是例證。

至於優秀的作品越來越少,也是事實,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才華有限,二是肯下功夫“精磨”,自己的作品有限。作家也是人嗎,一切向“錢看”,能不受影響嗎?三,“優秀作品”的標準,似乎有點模糊?

我舉一反例: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語言的最小單位是字詞和標點符號。我記得當年的廣播電視大學寫作課舉這樣的例子:外國一個文學愛好者,寫了詩,郵給某詩刊,附言“我對標點符號不在乎,你自己填吧?”這位編輯回信道,“我對文字不在乎,下次你還是寄點標點符號吧?”

反過來,看看現代當代的“詩”,不用標點符號是不是很流行?圈子裡的詩人說是優秀詩,必將載入文學史!因為文學史上確實沒有,沒有標點符號的詩,這是詩歌“形式和技巧”上的偉大創新!可是大眾怎麼評價呢?他說話都是“半句子”,都不會用標點,怎麼能算“詩”?可見優秀的標準,難以界定?

比方說,作家們推崇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說那樣的小說就是好小說,是不可多得的優秀小說。可是大眾文化水準有限,看不懂,“再優秀”,他也當成“垃圾”?

我們古代作家推崇白居易的,“寫好後,讀給老婦人聽”,聽懂就留下,聽不懂就刪去。當代作家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他們或許認為“通俗”,就是庸俗媚俗?我高雅,他們看不懂,再優秀,別人眼裡是不是“垃圾”?

總之,寫手多,作家少很正常。優秀作品少也很正常。只是大眾和作家眼裡的標準,會不一樣的。寫手也能發展成為優秀的作家。


不信邪尹思


當今創作界,有數量,缺失質量。技術裡面出來的東西只會增加數量。天分裡面出來的,才能增加質量。雖然天才是百分之九十的勤奮,但是首先要有天才!寫手的眾多,把有限的天才稀釋了,所以我們感到優秀的作家越來越少。

舉個例子吧。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郭沫若的《女神》是詩歌天才之作,而同為新詩集的胡適的《嘗試集》就是以翻譯為主的詩歌習作集。


慈善文化研究


2020年1月28日 08:44:06“為什麼現在這麼多寫手,優秀的作家卻感覺越來越少?”

作者(“我魚日南三四水”)回答“為什麼現在這麼多寫手,優秀的作家卻感覺越來越少?”

“這麼多寫手”,其實是——應該是我們(每天)看到的東西的作者,很多很多,不要說多少萬(人)了。然而,我們不覺得他優秀。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標準太高——他必須要有大師——或者不行的話大家也行→的勁道、勁道兒。

這時候,問題來了,我們要大師或大家,(他)是優秀,別人不可。或者,你只比我優秀一點點兒,我就不會承認你優秀。——換句話說,你超出我不是太多,我不認可你是優秀的。或者說,(推導到這裡),比較明晰了:欣賞者(受眾)層次——比如思想境界或思維領域乃及知識量度(知識量與受教育程度)等等不低,而“優秀作家”又優秀得不是太厲害,這樣,預期不能夠打破“驚乍”(一驚一乍)的級別,就感覺英雄見慣也常人。同時,英雄有時又是英雄得不太厲害(這一原因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水文或口水文更會就等而下之不須談了)。

我簡單總結:其一,是“神”(神評神回覆之類的神)即——文不精,論不神。或說不能夠直達問題內涵的“病灶”。其二,是深(刻)——思想性或曰思想深刻性。其三,是經典——可以“(秒)殺”別人(的)庸作無數。“其三”舉例來說,你的一篇神評或(神)回答,(神回答)太精闢、深刻、高妙、超凡、脫俗……經典!(經典當然是必須的)乃及文筆優美、見解深刻(或剖析度深入)等等,我們凡人還有活路麼?庸人(庸作)更不要說了,凡人、庸人不止不是您的對手,通通都(簡直)“不遞招”:你只一篇文,我們無數凡人庸作千千萬萬皆沙土。好像扯遠了。嗯!回來。“震撼人心”或“振聾發聵”之作少,而欣賞者水平又都頗高,使得優秀——看起來只“優秀”即可——其實“優秀”必須是“傑出”或文本傑出就是傑作才可,乃及不能夠改觀——改變人(讀者即閱覽者)的看法(觀點或思想轉變暨思路),都無緣“優秀”!其四(“其四”單說)……

其四,我們不看傑作、優秀等等什麼的。因為那些個“傑作、優秀等”其一是經典,二來比較難讀(沒有興趣或者閱讀娛樂性極低乃至厭煩、難啃),三是需要思維跟進甚或思維深度即思想層次跟不上作者“步驟”我們會說“說得什麼呀”(不好消化或消化不了)——乃及“傑作、優秀等”自有一套邏輯、倫理法則——簡單的就是鋪敘語序等等甚或論證體系直接讓人“幹翻”→縝密等等一下就把我們幹翻了!我們還說他難懂、繞、不知所云、雲山霧罩、故作高深等等一個字(罵他)“經典”。好像有一點點“優秀的作家”的“傑作、優秀等”,就是“不接地氣”暨不食人間煙火——她不讓我們理解——簡直猜不透。意思很明瞭:我們只看口水文,但是但是但是但是還罵他!但是乘以N——N個但是:但是我們不看經典,乃至接受度而云——他們(經典)簡直就是學術!需要學生們到課堂上去啃。(這裡後面加上省略號思維豐富人士可以盡情腦補)

“為什麼現在這麼多寫手,優秀的作家卻感覺越來越少?”——我們暫且如此作答。(其實是因為是上面的“之四”可以展開,我們“不方便”。)作者“我魚日南三四水”2020年1月28日 08:44:18


我魚日南三四水


對於這個問題我來嘗試進行一下回答。

首先,寫手與作家是兩個概念,不能混為一談,現在網文創作很火,所以造成寫手很多的現象,寫手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碼字賺錢,並不是說想創作什麼了不起的作品,揭示什麼現象或者表達什麼個人對於社會,對於自然,對於文明等 的一種思考以及洞察,所以寫手們的基本要求是我寫的字數多,日更三千,五千甚至一萬等等,一部所謂的作品不上百萬字都不叫作品,這在以往是非常難以想像的,當然這也是因為現在文學界的現狀決定的,純文學沒有人看,不能產生任何效益,傳播力不佳,而網絡文學大行其道,所謂的大神們一部作品賺得盆滿缽滿,使得人們更多地往爽文方向去發展了。

其次,作家現在在現實的衝擊下非常艱難,靠文學創作來謀生非常不容易,如果想要堅持自己的思考,風格或者自己的深刻,不用平白的語言進行表達,則很難獲得人們的認高,社會的浮躁使得人們不再有平靜的心境去閱讀,去思考,去反省,所以哪怕你真正用心創作出了非常優秀的作品,也很難爆光在廣大人民的眼中,甚至會被隱藏在灰暗的角落,鑑於此,不少優秀的有創作能力的寫作者慢慢地轉變了自己的方向,往寫手的方向進行轉變。

再次,優秀的作家需要的不只是一棵平靜的心,對世界深刻的洞察力,以及長久的文字創作能力,還需要長久的一種堅持的心,在這浮躁的社會本來就如珍珠一樣寶貴少見,而寫手因為有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不管是不是好作品,只要發文就能賺錢的現實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其中,所以我們便看到了現在這麼一種狀況,寫手多如牛毛,優秀作家如鳳毛鱗角。


蕭看風雲


蘿蔔快了不洗泥,是主要原因。網絡世界,隨便弄個東西,就可以發表。過去,一個省才有一本文藝雜誌,一個月才一期,你想上個東西 ,十年磨一劍,也不一定能成功!誰要能在省級刊物發表一個作品,那怕就是個豆腐塊,那你在縣裡,甚至是地區 ,可就出了大名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