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写手,优秀的作家却感觉越来越少?

陈皮


李白都是屌丝说“唯有饮者留其名”,并不知道自己是身处盛唐诗歌最巅峰时期。你凭啥说现在的优秀作家就少呢?

这是要留与后人评说!



燕子归巢作家


如果“作家”和“非作家”是按照传统印象来划分的话,的确,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写手”越来越多,而优秀的“作家”好像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从个人感受来说,我认为有几种原因:

1、写作的门槛在降低,写手必然大量出现,分散了读者对于优秀作家的关注力。

“写手”这个词,是在网络时代产生的。一些写作爱好者借助网络的快速传播力量,写下一篇篇的文字,其中不少都很受大众喜爱,作者也很快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比起传统的作家,他们一来没有身份的背书,二来许多作品的质量和真正作家的作品确实有些差距。叫作家名不副实,但比起一般人又多了写作能力,干脆叫“写手”最准确。

不过说实话,初期那些写手总体来说质量是真不错的,许多人后来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作家。

那时还是电脑上网的时代,等到手机也能上网时,“写手”这个词实际上已经不太经常被提起了。我们现在更熟悉的是“自媒体人”。打开手机就能打字,写完就能发表,发表了就会有人看,有人看就可能会赚钱。

写作对于普通人的门槛几乎等于没有了。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写手”数量的大爆发,和对于“流量”的极致追求。作品的水平会更加的良莠不齐,内容也越来越以吸引眼球为主要目标。

当作者和读者都在被流量占据了注意力时,分给传统意义上的“作家”的注意力必然越来越少。

除非这些“优秀作家”本人或者作品契合了当下某个热点,而成为流量本身,吸引住大众的注意力,否则,被“热点”牵着鼻子走的大部分读者,是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关注所谓的优秀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的。

这是现代许多优秀的作家得不到关注的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他们不存在,而是忙碌的大众很少会把注意力真正投向他们。大部分人宁可通过各种读书/学习平台,学习被加工过的二手知识,也不愿花费精力研究某个作家的一手作品。

2、快节奏、流量为王的时代也分散了一部分优秀作家的注意力,客观上使他们作品的深度和力度有所下降。

优秀作家怎么定义?最简单的方法,各类文学奖的得主都可以被这么称呼。哪怕简单看下他们的作品,也会感觉得到他们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倾注的心血,根本就不是一般的作者能够付出的。

同样的,他们基本都属于非常耐得住寂寞的一群人,大部分的时间是在默默创作,如果不是因为传媒发达,我们可能连他们中许多人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关于这个,我扯远点,举下作家路遥的例子。

为了写作《平凡的世界》,路遥从前期收集资料,到最后完成作品,用了整整6年的时间!光翻阅写作背景需要用到的报纸,都把手指头磨掉了一层皮;写作中累得吐血,手指痉挛……为了创作需要,他下到矿井底下体验生活,把自己关在招待所没日没夜地写。小说完成了,他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

如今这个时代,我们能想象有人肯为了一部作品,把自己弄到这样走火入魔的地步吗?

当然路遥的做法并不是所有作家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和体验方式。但真正的写作,从来都是孤独和伤神的,即使是我们所谓的自媒体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写不下去的烦恼和焦虑。以写作为生、对作品有着高出一般人要求的作家,这条路走得会更加的难。

如今的观念,更多讲究自由和个性,不再对那种苦吟诗人一般的创作观念推崇备至,风气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作家这一群体。大部分作家不能不考虑市场的接受度,市场追求流量和快节奏的时候,像路遥那样特别能沉下心来创作的作家,是特别不容易的。

当作家也开始迎合市场和流量的时候,短期内或许能改善经济利益,长期下去,却一定会损伤作品的质量。就像那句“文章憎命达”一样,这几乎是个无解的难题。

3、我们大部分人发表的文字或者视频,可能都有机会被大众关注,吸引到流量,赚到或多或少的金钱,但我们没有多少可能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写不出来他们那样有价值的文字。

但是现在,节奏越来越快,人心思变也很正常,是选择在文学的路上坚守,用尽心力打磨一部好作品,还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多快好地赚钱,相信大部分人是会选择后者的。这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

只是这样一来,我觉得啊,许多潜在的优秀作家可能就没机会展现自己的天赋了。这不能不说是文坛和读者的双重损失,也是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作家带来的负面影响吧!

我是阿财姐姐,用心写字,用心回答。如果您有不同观点,欢迎沟通交流。


阿财姐姐


写手和作家的区别,一是是否入官方协会,二是载体是否纸质,三是题材、风格是否主流思想是否深刻,是吧?

这个问题真的不用担心。

因为纯文学的繁荣是需要土壤和基础的。

姑且把写手们的创作当作土壤和养料吧。

并且,据大神我吃西红柿还是天蚕土豆还是谁说,中国网文已经和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列,成为世界四大文化现象之一。

又据说网文作者已经一千多万,读者数亿,可见其繁荣。

我并认为,在文学边沿化的今天,网络文学是成功地另辟蹊径。

文学是人学,也是生活与时代的产物,人为的干预不起作用。

说到底,文学的教化功能是以它的怡情娱乐功能为基础的,谁也不会带着受教育的目的去读小说读散文,所谓教化,实在是潜移默化。文学首先是文学,而不是思想甚至说教。

当下,严格定义的“作家”和足以流传后世的作品也不会没有,任何时代,都有坚守的人默默写作的人。

总之,写手越来越多,我认为是好事。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基础会越来越高。


大悔忆智冰


一、先说什么是“优秀”的作家。

每个时代对“优秀”的作家,标准不同。比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讴歌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的作家。

八、九十年代以描写打工生活,从底层走向成功的人为励志作品的作家。

现在,大体分为两部分:

1、一部分人认为能说真话,使社会反思并改正弊病的作家。

2、靠推荐量获得成功,从而,当上富豪为标准。

以上,几乎就是近时代“优秀”作家的标签。

二、真正的“优秀”作家的标准。

从古到今,以天下苍生为念,以真、善、美、为标准,以能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为主题,以能引起世人共鸣的作家,才是“优秀”的作家。也许他因此而终身潦倒,在现实生活中很“失败”;也许他被权贵所打压,暂时选择也蛰伏;也许他的作品暂时被雪藏,也许他暂时不被世人所理解等。比如:《水浒传》被当时朝庭所禁止,屈原自杀于汨罗江,杜甫的终身潦倒等。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大浪淘沙,珍珠终会发光,好的作品一定会名至实归。只要你冷静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有现在仍有很多优秀作家,自然也就不会有此感觉了。






大才21


严格地说,写手,作家,优秀作家三者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共同点都是以写作为基础。

能写点东西的人,称为写手,无论是以网络平台为依托,还是以其他平台(如纸质媒体)为载体,都是一个道理。量的多少,质的优劣,一般没有过高的要求,也没标准。

作家,一般往往有一定的写作量,也达到一定水准,甚至,被相关机构认可,如,由作家协会颁发作家证书,予以肯定和认可。

而优秀作家,则主要指作家在某一范围内,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作品也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名副其实的作家中的真正的大咖。

而优秀的作家,至少有这三个方面的共同点:

丰富的阅历,广博的学识和耐得住寂寞甚至磨难的毅力和韧性。

如曹雪芹著《石头记》;塞万提斯于《堂吉诃德》;肖洛霍夫之《静静的顿河》。

正如一句烂俗的话所说:“只有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





牛轭湖的土憨巴


现在写手多,优秀的作家越来越少,这是很正常的啊,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呀。

为什么这样说呢?写手多是因为网络门槛低了,同时也说明人们生活水准提高了,也在追求精神享受。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这一文艺规律。有了大量的写手,才能“矮子当中选将军”,不少写手的小说都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丰富了大众的精神生活,难道说不是好事么?总比把白花花的银子,拿来引进外国的好吧?

作家少很正常,优秀的作品少更正常。曲高和寡吗?能进入那样圈子的人,毕竟是少数。百花齐放吗,写手和作家都是人民需要的,就像菊花和牡丹花,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生存空间,谁也取代不了谁。

当然了,写手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顺理成章地变为作家,很多写手加入作协就是例证。

至于优秀的作品越来越少,也是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才华有限,二是肯下功夫“精磨”,自己的作品有限。作家也是人吗,一切向“钱看”,能不受影响吗?三,“优秀作品”的标准,似乎有点模糊?

我举一反例: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的最小单位是字词和标点符号。我记得当年的广播电视大学写作课举这样的例子:外国一个文学爱好者,写了诗,邮给某诗刊,附言“我对标点符号不在乎,你自己填吧?”这位编辑回信道,“我对文字不在乎,下次你还是寄点标点符号吧?”

反过来,看看现代当代的“诗”,不用标点符号是不是很流行?圈子里的诗人说是优秀诗,必将载入文学史!因为文学史上确实没有,没有标点符号的诗,这是诗歌“形式和技巧”上的伟大创新!可是大众怎么评价呢?他说话都是“半句子”,都不会用标点,怎么能算“诗”?可见优秀的标准,难以界定?

比方说,作家们推崇海明威的“冰山理论”,说那样的小说就是好小说,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小说。可是大众文化水准有限,看不懂,“再优秀”,他也当成“垃圾”?

我们古代作家推崇白居易的,“写好后,读给老妇人听”,听懂就留下,听不懂就删去。当代作家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他们或许认为“通俗”,就是庸俗媚俗?我高雅,他们看不懂,再优秀,别人眼里是不是“垃圾”?

总之,写手多,作家少很正常。优秀作品少也很正常。只是大众和作家眼里的标准,会不一样的。写手也能发展成为优秀的作家。


不信邪尹思


当今创作界,有数量,缺失质量。技术里面出来的东西只会增加数量。天分里面出来的,才能增加质量。虽然天才是百分之九十的勤奋,但是首先要有天才!写手的众多,把有限的天才稀释了,所以我们感到优秀的作家越来越少。

举个例子吧。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的《女神》是诗歌天才之作,而同为新诗集的胡适的《尝试集》就是以翻译为主的诗歌习作集。


慈善文化研究


2020年1月28日 08:44:06“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写手,优秀的作家却感觉越来越少?”

作者(“我鱼日南三四水”)回答“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写手,优秀的作家却感觉越来越少?”

“这么多写手”,其实是——应该是我们(每天)看到的东西的作者,很多很多,不要说多少万(人)了。然而,我们不觉得他优秀。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标准太高——他必须要有大师——或者不行的话大家也行→的劲道、劲道儿。

这时候,问题来了,我们要大师或大家,(他)是优秀,别人不可。或者,你只比我优秀一点点儿,我就不会承认你优秀。——换句话说,你超出我不是太多,我不认可你是优秀的。或者说,(推导到这里),比较明晰了:欣赏者(受众)层次——比如思想境界或思维领域乃及知识量度(知识量与受教育程度)等等不低,而“优秀作家”又优秀得不是太厉害,这样,预期不能够打破“惊乍”(一惊一乍)的级别,就感觉英雄见惯也常人。同时,英雄有时又是英雄得不太厉害(这一原因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水文或口水文更会就等而下之不须谈了)。

我简单总结:其一,是“神”(神评神回复之类的神)即——文不精,论不神。或说不能够直达问题内涵的“病灶”。其二,是深(刻)——思想性或曰思想深刻性。其三,是经典——可以“(秒)杀”别人(的)庸作无数。“其三”举例来说,你的一篇神评或(神)回答,(神回答)太精辟、深刻、高妙、超凡、脱俗……经典!(经典当然是必须的)乃及文笔优美、见解深刻(或剖析度深入)等等,我们凡人还有活路么?庸人(庸作)更不要说了,凡人、庸人不止不是您的对手,通通都(简直)“不递招”:你只一篇文,我们无数凡人庸作千千万万皆沙土。好像扯远了。嗯!回来。“震撼人心”或“振聋发聩”之作少,而欣赏者水平又都颇高,使得优秀——看起来只“优秀”即可——其实“优秀”必须是“杰出”或文本杰出就是杰作才可,乃及不能够改观——改变人(读者即阅览者)的看法(观点或思想转变暨思路),都无缘“优秀”!其四(“其四”单说)……

其四,我们不看杰作、优秀等等什么的。因为那些个“杰作、优秀等”其一是经典,二来比较难读(没有兴趣或者阅读娱乐性极低乃至厌烦、难啃),三是需要思维跟进甚或思维深度即思想层次跟不上作者“步骤”我们会说“说得什么呀”(不好消化或消化不了)——乃及“杰作、优秀等”自有一套逻辑、伦理法则——简单的就是铺叙语序等等甚或论证体系直接让人“干翻”→缜密等等一下就把我们干翻了!我们还说他难懂、绕、不知所云、云山雾罩、故作高深等等一个字(骂他)“经典”。好像有一点点“优秀的作家”的“杰作、优秀等”,就是“不接地气”暨不食人间烟火——她不让我们理解——简直猜不透。意思很明了:我们只看口水文,但是但是但是但是还骂他!但是乘以N——N个但是:但是我们不看经典,乃至接受度而云——他们(经典)简直就是学术!需要学生们到课堂上去啃。(这里后面加上省略号思维丰富人士可以尽情脑补)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写手,优秀的作家却感觉越来越少?”——我们暂且如此作答。(其实是因为是上面的“之四”可以展开,我们“不方便”。)作者“我鱼日南三四水”2020年1月28日 08:44:18


我鱼日南三四水


对于这个问题我来尝试进行一下回答。

首先,写手与作家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现在网文创作很火,所以造成写手很多的现象,写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码字赚钱,并不是说想创作什么了不起的作品,揭示什么现象或者表达什么个人对于社会,对于自然,对于文明等 的一种思考以及洞察,所以写手们的基本要求是我写的字数多,日更三千,五千甚至一万等等,一部所谓的作品不上百万字都不叫作品,这在以往是非常难以想像的,当然这也是因为现在文学界的现状决定的,纯文学没有人看,不能产生任何效益,传播力不佳,而网络文学大行其道,所谓的大神们一部作品赚得盆满钵满,使得人们更多地往爽文方向去发展了。

其次,作家现在在现实的冲击下非常艰难,靠文学创作来谋生非常不容易,如果想要坚持自己的思考,风格或者自己的深刻,不用平白的语言进行表达,则很难获得人们的认高,社会的浮躁使得人们不再有平静的心境去阅读,去思考,去反省,所以哪怕你真正用心创作出了非常优秀的作品,也很难爆光在广大人民的眼中,甚至会被隐藏在灰暗的角落,鉴于此,不少优秀的有创作能力的写作者慢慢地转变了自己的方向,往写手的方向进行转变。

再次,优秀的作家需要的不只是一棵平静的心,对世界深刻的洞察力,以及长久的文字创作能力,还需要长久的一种坚持的心,在这浮躁的社会本来就如珍珠一样宝贵少见,而写手因为有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不管是不是好作品,只要发文就能赚钱的现实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所以我们便看到了现在这么一种状况,写手多如牛毛,优秀作家如凤毛鳞角。


萧看风云


萝卜快了不洗泥,是主要原因。网络世界,随便弄个东西,就可以发表。过去,一个省才有一本文艺杂志,一个月才一期,你想上个东西 ,十年磨一剑,也不一定能成功!谁要能在省级刊物发表一个作品,那怕就是个豆腐块,那你在县里,甚至是地区 ,可就出了大名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