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谁欠谁的?

疫情之下,谁欠谁的?

前两天,玉姐姐给我发来一段视频。

视频中,一个男子戴着口罩,戴着哭腔,对着临行的大巴车喊:“赵英明,平安回来。你平安回来,老子保证把一年的家务做了,听到没有?!”


这是干啥?大猪蹄子良心发现了?

探究背后的故事,我才了解:赵英明是那位男子的妻子,也是四川广元的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此行是前去支援武汉。


作为首批派往武汉的医疗队伍,疫情当前,可谓生死未卜。

丈夫带着心疼和不舍,一边挥手告别,一边泪洒衣襟,喊下了这句风靡全网的“土味”情话。

也许,这个男人平时在家有点大男子主义,家务活儿全都是妻子在做。妻子告诫时,偶尔会偷懒、急眼、推三阻四。可真当出现生离死别的可能性,他愿意用“面子”去交换妻子的平安:如果你平安回来,我保证把一年的家务都做了。一年不行,就一辈子……

在他眼里,即将奔赴前线的那个柔弱女子不是战士,而是自己最爱的妻子。

可惜我手中没有“枪”,打不走“敌人”,否则,我一定会代替你去承担一切病痛和风险。所以抱歉,我只能守在家里,等你平安回来。

玉姐姐说,这男人的话听起来普普通通,可就是让人感动得不行。

患难见真情。在灾难面前,最能暴露人性,也最能体现真心。

那些曾经我不肯我不愿我不屑做的事,只要能换你平安,我没问题。


那些我不想说不愿说羞于表达的心里话,害怕你不知道,便在离别前说给你听。

我好怕,再也没有机会让你知道——我爱你。


疫情之下,谁欠谁的?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2003年非典,我们用心守护着的90后,终于长大了。总觉得他们还小,可一转眼,他们也开始结婚生子,成为这个社会的栋梁之才了。

疫情之下,谁欠谁的?


一个90后的小伙子,长大后如愿做了一名民警。他之前去援疆,承诺女友2020年春节举行结婚仪式。女友数着日子,好不容易等他援疆回来,买了喜糖,定了酒席,选好了婚纱,正兴高采烈地地准备嫁给最心爱的人时,疫情来了。

“计划不如变化。你看,现在正是疫情防控工作关键时刻,我怎么能请假。我们要舍小家顾大家啊。要不,再等等,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肯定给你个更隆重的婚礼。”男友又让她等。

等你援疆归来,等你前往一线,等待疫情结束,等待春暖花开……爱情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场无休无止的等待?

可是我爱你,我愿意等。

小情小爱重要,大是大非更重要。


在冲锋陷阵全民抗疫的任务前,我永远是你的“贤内助”。

等到白发苍苍垂垂老矣,我们仍记得,那一场婚礼延期,是这一生中最浪漫的故事。


疫情之下,谁欠谁的?

这个春节,因疫情肆虐而变得异常清冷。

集会取消,每个人都在家里宅着,几乎切断了所有社交。我们一睁开眼,就看电视、刷微信,跟进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心中激荡着不尽的焦虑和惶恐。

但温暖不期而遇,触动了我们柔软的最深处,告诉我们:不要怕!

文章开头提到的玉姐姐,是我们本地疾控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我们曾做过同事,后感觉相逢恨晚,成为姐妹。

年前半个月,我们这边对疫情还处于观望阶段,大家照常工作生活,照常规划放假旅游,街上的彩灯闪烁,十分应景。玉姐姐打算和老公开车去海南过年(他们唯一的儿子去了澳洲留学),两人无牵无挂,想借此机会好好放松一下。

临行前一天,我去了玉姐姐家,她给我准备了一些吃食。我叮嘱她,路上一定小心,注意安全。

第二天中午,我给她发微信,问走到哪儿了。


她才告诉我,说没有走。

我十分惊讶,内心还带着一丝喜悦。毕竟这场旅行早就规划了,前一天我去的时候她还在收拾衣物。怎么说不走就不走了?其实我内心不舍得她走,也不希望她走,路途遥远,舟车劳顿,她的身体也不好,难保不会遭罪。

“现在疫情紧张,疾控中心首当其冲。我觉得我不能走,坚决不做‘玉跑跑’!”她告诉我,从小父亲就是这么教导她的,关键时刻要敢于负责任!

“你不是请了年休假吗?”那时武汉还未封城,其他各地一切如常。

“疫情就是命令。我能请假,别人也能请假,大家都请假了,工作谁来做?”玉姐姐大义凛然,我内心波涛汹涌。

在我眼里,玉姐姐一直是个温柔智慧的女人。她的家世好修养好,父母宠爱老公疼惜儿子孝顺,心中有满满的爱,从不吝于和人分享。

通过这件事,我才发现,她也是一个有大局观前瞻性的女人。因为亲历过非典,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敏锐性,明白疫情一旦爆发将意味着什么。


她不能失守,早早给老公捏好了饺子,准备好了一冰箱食物,还抽空去看了看七十多岁的老妈,说万一自己被传染或隔离了,家人们都要好好的。

她是笑着跟我说的,我的内心却酸楚得无以言表。

玉姐姐的兄弟姐妹,我都认识。他们都为人谦和,黜邪崇正,听闻玉姐姐留下来抗击疫情,一点也不意外,而是提醒她做好防护,如何流调。

能结交到这样的朋友,真是我的幸运。

在生死面前,尤见一个人的格局和情操。

太平盛世,现世安稳,大家都能以礼相待,保持最基本的体面;而当疫情、战争爆发,生与死成为每日讨论的话题,谁还肯逆流而上,去触摸死神的胡须?

唯有真爱和大爱。


疫情之下,谁欠谁的?

“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钟南山向全中国发出倡议,继而武汉封城。

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挺身而出。

疫情之下,谁欠谁的?


在近日媒体采访时,提起武汉,这个与病毒战斗了一辈子的国士眼含泪光,“武汉,是能够过关的!”

我们当然相信武汉可以过关,因为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武汉人都可以熬过去,相信所有抗战在一线废寝忘食与死神争分夺秒的医护人员,更相信“钟南山”这个金字招牌!

84岁的高龄,已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他可以有很多借口不再出征。可他在建议大家不去武汉的第二天,就到达了武汉。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2003年非典爆发时,钟南山先生也是像今天一样,不顾生命危险,奔赴疫区,并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斩钉截铁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被誉为“抗击非典的英雄”。

钟南山的名字从那时起,就与公共卫生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每一次公众健康受到挑战时,钟南山就会出现。


时隔将近二十年,钟老再次走上抗疫第一线,令无数人湿了眼眶。


很多人称他为国士,这一点点都不为过,他的行动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相信这一次,他也会带领武汉挺过难关,带领全中国度过难关。

疫情之下,谁欠谁的?

冬天很冷,好在春天已经到来。

我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为什么不写自己擅长的情情爱爱?为什么不把落脚点放在珍惜眼前人上?

我想了想,人要首先懂得付出和敬畏,有大一点的格局,这个世界才会一点点变好。

  • 如果医生家属以“珍惜”为由,拒绝亲人奔赴前线,这倒算不上自私,因为跟生命比起来,谁都有自保的权利。但疫情会不会更加肆虐疯狂,更多的人命悬一线?

答案是肯定的。

正是有人舍小家顾大家,才会给我们带来温暖和保障,驱除心中的惶恐和焦虑,有希望去拥抱春暖和花开。

  • 如果有人吃饱喝足,就在家里埋怨和诅咒,释放各种负能量,对别人的付出和牺牲视而不见,认为这就是国家和医务人员必须做的,会不会少了一点人情味儿?

谁也不欠谁的。


如果一定说欠,是那些吃野味卖野味的人,是那些明知自己身染病毒仍到处乱窜的人欠全中国人民的!


我们应该感谢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英雄!

他们用生命守望生命,是道德,是良心,是使命,是责任,是义务,独独不是我们口中的“应该”。

他们可以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我们不能说“这是他们应该做的”。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面对肆虐的疫情、随时感染的风险,谁不害怕?


只不过有人披上了“英雄”的斗篷,学着战士去跟死神做斗争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能做什么?


就让我们配合好前线,做好防疫的“后勤”工作——


人家让勤洗手戴口罩,我们就勤洗手戴口罩;人家说不让出门不让聚会不让串门,我们就安安心心宅在家里;人家说疫情解除全民可以恢复生活节奏,我们就去赏花赏月赏秋香……

我们是普普通通的民众,做不到像钟南山院士那样流芳千古,但希望可以做到在太平盛世里有正义感和是非感,懂得为好人鼓掌,为坏人使绊,也算一生之功德。

疫情之下,谁欠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