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居家隔離時候問問心》(原創)

今天是正月初九。因為明天要上班,去藥店買口罩。依然斷貨,走了幾家都回答沒有。悻悻而回。我居住的地方在城市的中心。往年這裡最為繁華,張燈結綵,車水馬龍,摩肩接踵。而今年顯然冷清了許多,不是許多,是十分的冷清,幾乎所有的店鋪都關門落鎖,行人幾乎不見,車輛也只是零零星星的出現,連指揮交通的警察也顯得有些無精打采。我也是定點往返。家,街道,藥店,速去速回。藥店裡的售貨人員幾乎是全副武裝,隔離服,防護鏡,口罩一應俱全,如臨大敵。人員聚集地小心為上。怎麼都不為過。

原本決定,從今天起,儘量減少關注疫情發展的閱讀頻次,除了每天新聞頻道的《特別關注》,儘量不刷手機,把注意力引向其他方面。隨著時間的加長,自媒體上的謠言滿天飛,整個空氣中聞到的其實根本不是病毒的味道,是一種恐懼的味道。就像一聽說雙黃連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大家一哄而上。自己在說說中調侃了一下,一位做醫生的朋友告訴我,人們搶的不是藥,而是那份安心。確實如此,好多參與購買的人說,誰還不知道那些簡單道理,還是忍不住去買,有了好像睡覺就能安心踏實許多。這倒是自己起初沒有想到的,顯得有些唐突了,在這既嚴峻又關鍵的時期,還是要簡言慎行為好。因為不知道哪句話就成了引發情緒宣洩的決口。大家都不容易。

這個假期的確有點長。百無聊賴也是一種折磨。可是能做的事又不是很多。聽聽音樂,聽聽相聲,讀讀書。久了也會膩味。據說在巴厘島,每年的新年叫做寂息節,所有人都靜靜地待在家中不允許出門,不得點燈,不得燒火,大家基本都會清食冥想,審視自己這一年的不足與成長。在那裡,新年是與自己待在一起的一天。我們其實也可以學一學,把這不得不安靜待著的日子換一換度過的方式。也去拜訪拜訪自己的心,與自己做一次深度對談,沉澱下來仔細看看自己的人生,審視一下自己過往的種種。比如往昔的自己真的是喜樂平和的嗎?那些一直想放下的事真的都放下了嗎?還記得當年的那個自己葆有的理想希望熱情嗎?曾經暗暗下定的決心最後怎麼樣啦?或者是不是還有很多舊有習慣可以改進可以改善呢?說是老天爺給我們製造的一場劫難,也能說是老天爺給我們提供了一次機會,強迫我們停下來拜訪自己,拜訪那些更深層次的價值與領悟,拜訪恐懼背後的希望和危機帶來的契機,拜訪那些我們曾經的“課堂”很少講述的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認知。強迫我們停下來審視自己的習慣,審視自己對親人和他人,對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審視自己的人生究竟要走向哪裡,審視我們在忙碌的工作中那些很少思考的事情。這麼一來,日子恐怕不需要挨,說不定會主動幫她做一頓飯,或者耐心為他沏一杯茶,或者就靜靜地聽他們說說自己的話。

在以色列,有一個安息日,這一天最大特點是不能工作。商店、飯店、娛樂場所大都關門謝客,公交車也停運,人們在家中靜心祈禱、反思,嚴禁走親訪友、外出旅遊和參加其他社會活動。唯獨有一件事是特許的,那就是讀書。也因此,猶太民族的人口只佔世界的0.2%,但在過去的100多年裡,他們卻獲得了近30%的諾貝爾獎。這很有借鑑意義。不知道會不會在今後的長假中,中國人也會有這樣的安排,也會留下這麼一天,讓所有人真的靜一靜,想一想。然後好好做自己。

斯賓諾莎說,道義上的褒貶只是人類自己的判斷,當應用於整個宇宙時,則根本無足輕重。實際上,我們對生活的厭惡只是對厭倦自己的掩飾:我們自己把生活搞得一團糟,卻責怪不會為自已辯護的“環境”與“世界”。真正成熟的人能夠接受生活中的種種自然限制。實際上,世界既不是我們的敵人,也不是我們的朋友,而只是我們手中的原料,它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獄,這全看我們自己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