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居家隔离时候问问心》(原创)

今天是正月初九。因为明天要上班,去药店买口罩。依然断货,走了几家都回答没有。悻悻而回。我居住的地方在城市的中心。往年这里最为繁华,张灯结彩,车水马龙,摩肩接踵。而今年显然冷清了许多,不是许多,是十分的冷清,几乎所有的店铺都关门落锁,行人几乎不见,车辆也只是零零星星的出现,连指挥交通的警察也显得有些无精打采。我也是定点往返。家,街道,药店,速去速回。药店里的售货人员几乎是全副武装,隔离服,防护镜,口罩一应俱全,如临大敌。人员聚集地小心为上。怎么都不为过。

原本决定,从今天起,尽量减少关注疫情发展的阅读频次,除了每天新闻频道的《特别关注》,尽量不刷手机,把注意力引向其他方面。随着时间的加长,自媒体上的谣言满天飞,整个空气中闻到的其实根本不是病毒的味道,是一种恐惧的味道。就像一听说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大家一哄而上。自己在说说中调侃了一下,一位做医生的朋友告诉我,人们抢的不是药,而是那份安心。确实如此,好多参与购买的人说,谁还不知道那些简单道理,还是忍不住去买,有了好像睡觉就能安心踏实许多。这倒是自己起初没有想到的,显得有些唐突了,在这既严峻又关键的时期,还是要简言慎行为好。因为不知道哪句话就成了引发情绪宣泄的决口。大家都不容易。

这个假期的确有点长。百无聊赖也是一种折磨。可是能做的事又不是很多。听听音乐,听听相声,读读书。久了也会腻味。据说在巴厘岛,每年的新年叫做寂息节,所有人都静静地待在家中不允许出门,不得点灯,不得烧火,大家基本都会清食冥想,审视自己这一年的不足与成长。在那里,新年是与自己待在一起的一天。我们其实也可以学一学,把这不得不安静待着的日子换一换度过的方式。也去拜访拜访自己的心,与自己做一次深度对谈,沉淀下来仔细看看自己的人生,审视一下自己过往的种种。比如往昔的自己真的是喜乐平和的吗?那些一直想放下的事真的都放下了吗?还记得当年的那个自己葆有的理想希望热情吗?曾经暗暗下定的决心最后怎么样啦?或者是不是还有很多旧有习惯可以改进可以改善呢?说是老天爷给我们制造的一场劫难,也能说是老天爷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机会,强迫我们停下来拜访自己,拜访那些更深层次的价值与领悟,拜访恐惧背后的希望和危机带来的契机,拜访那些我们曾经的“课堂”很少讲述的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认知。强迫我们停下来审视自己的习惯,审视自己对亲人和他人,对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审视自己的人生究竟要走向哪里,审视我们在忙碌的工作中那些很少思考的事情。这么一来,日子恐怕不需要挨,说不定会主动帮她做一顿饭,或者耐心为他沏一杯茶,或者就静静地听他们说说自己的话。

在以色列,有一个安息日,这一天最大特点是不能工作。商店、饭店、娱乐场所大都关门谢客,公交车也停运,人们在家中静心祈祷、反思,严禁走亲访友、外出旅游和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唯独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读书。也因此,犹太民族的人口只占世界的0.2%,但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他们却获得了近30%的诺贝尔奖。这很有借鉴意义。不知道会不会在今后的长假中,中国人也会有这样的安排,也会留下这么一天,让所有人真的静一静,想一想。然后好好做自己。

斯宾诺莎说,道义上的褒贬只是人类自己的判断,当应用于整个宇宙时,则根本无足轻重。实际上,我们对生活的厌恶只是对厌倦自己的掩饰:我们自己把生活搞得一团糟,却责怪不会为自已辩护的“环境”与“世界”。真正成熟的人能够接受生活中的种种自然限制。实际上,世界既不是我们的敌人,也不是我们的朋友,而只是我们手中的原料,它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狱,这全看我们自己的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