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若沒有李自成內亂,沒有清兵入關,會進入君主立憲制嗎?

TorukMakto獨孤笑


君主立憲因大英帝國推向天下,議會,內閣成為君主立憲的標誌,而明朝也有“內閣”、文官集團。明朝的特徵就好像往君主立憲制靠攏,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經過梳理對比,可以發現:

1.明朝經濟業已崩潰而非勃勃生機。君主立憲制,本質上君主權力與民眾權力的平衡妥協。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經濟基礎日益強大,才有了與皇室談判的資格和實力,也才有了後面的光榮革命。明朝不是如此,經濟基礎形態仍然是小農經濟,脆弱分散,不能形成合力,甚至基本溫飽都難以保障,距離形成資產階級,提出維護自我財產的訴求還差的遠。此外,明朝貴族藩王子孫以百萬計,吃垮吃窮了明財政,國家形態即將瓦解,沒有李自成也有張自成、劉自成。


2.明朝君權專制膨脹而非受到制約。明朝的皇權是歷代以來的最巔峰,獨裁集權,無人可以抗衡,原來分權制約的相權直接從制度上被朱元璋消滅了。三省六部成了擺設,決策部署之權收歸皇帝一人,而內閣只是皇帝的秘書班子,並非正是由朝廷正式提名任命,只有票擬權(建議權),而無決策權。明朝時,甚至帝國大事決策權在司禮監太監手裡。不光抽空外朝權柄,皇帝還藉助太監製約內閣權力。君主立憲制的前提是君權受到制約,議會、內閣為代表的民間權力與之監督。而明朝之內閣只是名字與英國之內閣相同,內裡是兩碼事。

3.明朝民間忠君愚民而非民權甦醒。明朝臣民是歷代王朝的循環往復,與以往朝代並無不同,受愚民教育和科舉制度的影響,官員與百姓都沒有民權概念,即使推翻了舊皇帝還是會迎來新皇帝,不會想到制度上的變革,也不會有公民權利的訴求,這是當民眾時的社會背景和時代限制。而君主立憲制要求的民權思想,來源於歐洲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緊接著啟蒙運動,幾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將民權思想徹底釋放,民眾要有權利意識,也才有了與皇權鬥爭的方向和思想基礎。
4.總之,明王朝與西方國家崛起時的零星特徵,並不能使得明朝走入現代國家。反而,明朝君主專制的日益強化,使得帝國中皇權結構難以撼動,民權得不到伸張。與君主立憲制的西方國家資產階級崛起相比,明王朝的君主專制特徵使得其與君主立憲越行越遠。而這些,都是由明王朝的封建專制傳統和制度決定的,與李自成,滿清並無關係,他們不在,也會有新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或者有新的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在明朝腹地的農田裡踐踏。


雨夜說春秋


不吹不黑,大明王朝乃是世界民主政治的先驅。在李自成入關之前,大明就已經君主立憲了,這是鐵打的事實,絕對不容許抹黑!一個穩如磐石的證據便是,大明王朝有個機構叫做內閣,大家會發現,但凡君主立憲制國家,都有內閣,所以大明一定是君主立憲政體,雖然這個推論在邏輯形式上具有根本性錯誤,但下文將用具體事例來證明。

大明朝的皇帝,從朱元璋開始,便具有民主思想。以朱元璋為例,這位平民出身的千古第一大皇帝,想到了利用人民監督的方法來懲治腐敗,人民有權利,也有權力對官場蛀蟲重拳出擊。這說明,朱元璋的政治原則中,包含了樸素的社會契約論觀點,認為大明乃是百姓的大明,官吏不過是人民的辦事員,受到大明百姓委託,為大明百姓提供各種公共服務,一旦他們違反百姓的公意,百姓便有權力處罰他們。而西方直到二百年後,霍布斯才初步提出該政治理論,有證據表明,無論是霍布斯,洛克還是後來的盧梭,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明太祖的影響。因此鄙人一直認為,明太祖對於人類歷史的貢獻遠遠高於美國的華盛頓。

明太祖能夠具有這種理念,說明他的思想時超越時代的,這種偉大的基因是能代代遺傳的。因此,大明一共十六位皇帝,將朱氏一族的民主基因不斷完善。明英宗之後,內閣獲得了極大的權力,但皇帝卻愈發荒唐,不理朝政。看似朱家皇帝多昏君,但實際上這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民主的理念對於當時而言,太過於超前,如果皇帝貿然放棄皇權則會對強大的歷史傳統造成挑戰,因此他們明白,實現立憲制,需要契機。大明皇帝開創性地想到了“不理朝政”這一措施,若皇帝長時間不理朝政,則權力便會自動地下移到群臣。如此緩緩進行,大明便能漸進地擺脫傳統的束縛,走向新時代。

英國內閣制的形成,也借鑑了大明。英王喬治三世不理政事,權力慢慢落到內閣手中,可見,大明王朝在制度方面,是英國的老師。

大明在選材方面,也體現了不拘一格降人才,每個人,無論男女還是陰陽人,只要有能力,都能進入大明政治的最高殿堂。明英宗時期的王振王公公,乃是軍事天才,尤其是在軍事動員方面,短時間內集結了二十萬大軍,親自帶著皇帝去討伐蒙古,雖然失敗,但王公公這種精神,流芳百世,為後世明粉所頌揚;再比如劉瑾劉公公,乃是處理政務的高手,皇帝朱厚照表現得如此不靠譜(如上文所言,故意為之),但劉公公居然將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使得明朝沒有崩潰,可以說,明朝在明武宗的折騰下,還能保持相對穩定,全賴劉公公的功勞;再比如被我等明粉日夜膜拜的魏公公,乃是軍政奇才。曾經大殺四方的後金,面對魏公公突然慫了,魏公公主政期間,大明將士在魏公公的帶領之下多次大敗後金,毫不誇張地講,若魏公公多活十年,大明絕不可能滅亡!

可見,大明的民主政治,消除了性別界限。而英國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取消民主參與的性別限制,與大明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因此,毫無疑問,大明是一個君主立憲國家。李自成的不知好歹,打斷了大明繼續完善先進制度的進程,所以,以李自成為首的饑民,乃是大明的罪人,是歷史的罪人!


庭州行者


從歷史和現實的觀點來看,虛君的君主立憲制具有其他政體不同的特色和優勢,目前世界上仍有一些國家延續這一傳統,代表性的國家有英國和日本,君主至高無上的專制同虛君的君主立憲政體看似差別不大,但就其政治運作、權力核心等各方面已天差地別,完全不同。從世界政治格局和國家政體的改變過程看,這一政體變化不是憑空而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各類資源和條件成熟條件下,通過激烈的變革或革命而實現的,哪由君主專制過渡到君主立憲需要具備那些條件呢?結合歷史和現實政治考量,抽象概括,約略需要一下幾點。

第一,偉大的理論和思想家出現並形成於紮根民眾的系統理論體系。如古希臘梭倫改革,17世紀克倫威爾領導的英國光榮革命,19世紀中葉日本出現的明治維新以及黑船事件等。正如朱熹所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鄧小平指出,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探索更長的時間。可見領袖和理論的重要性。而縱觀明末時期在政權和社會層面,除形成了以忠君為前提的小集團—東林黨外,就是閹豎和毛賊。因此,在領袖未出現、民眾未開化、理論未形成的17世紀初,中國不可能出現君主立憲的政體。

第二,市場經濟形成,商品貿易發達。自由和平等是商品經濟發展的根本要素條件,而17世紀初和中葉的明末時期,朝廷仍實行的是重農抑商的政策,國內經濟小農經濟和手工業佔有絕對壟斷地位,對小農經濟而言,專制並集權的國家政體不但無害,甚至還有益。文人筆下的“耕讀世家”以及“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說法,就是其社會現實和民眾思想的實際映照。因此,在社會沒有需要,民眾沒有要求的情況下,視權如命的君王會自主削權嗎,絕對不會,故而君主立憲的社會條件不成熟、不具備。

第三,資產階級隊伍形成並具有強烈的平等和平權要求。如同無產階級革命需要強大的工人階級一樣,帝國時代以平等自由為理想的資產階級革命也必須有強大的資產階級,經過自由競爭、壟斷髮展和國家干預等手段,西方資本主義和商品經濟經濟有了巨大進步和發展,貴族蛻變的資產階級和新生的資產階級隊伍日益成長壯大,在社會生活的作用也愈來愈重要,在此情況下,資產階級為維護自己利益和權益,強烈要求參與政治和國家管理,面對強大的資產階級力量和強烈的政治要求,專制君主讓渡自己部分權利,達成妥協是必要必然的。而反觀我們的哪時的大明,御座下跪著一群磕頭臣,鄉間裡到處都是面有菜色的鄉民,內有饑民造反,外有女真入侵,這種局面下集權都難以維持穩定,遑論分權。

所以,綜上所述,既是沒有李自成造反,清兵入關,君主立憲的制度也不會出現,君若不信,問問三百年後的洪憲帝——袁世凱。





徐大乎


沒錯,大明肯定會進入君主立憲制!甚至可以說,在明朝中後期,實際上已經有了君主立憲的萌芽,也就是內閣制度。但是,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只會讓大明朝變成一個“東方大波蘭”!

君主立憲制,就能讓一個國家富強?誰規定的?君主立憲制,只不過是對君主權力的一種高度制約,將其權利架空。關鍵問題是,架空君主權力的是哪一股勢力?是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話,是商業資本家,是金融資本家,還是工業資本家?

架空主角的不同,結論則有天壤之別。不幸的是,明朝可能實現的這種所謂“君主立憲”,操縱者肯定是一幫地主豪紳。這個現象,與17世紀的波蘭共和國非常相似。

17世紀進入“君主立憲制”的國家,英國不是第一個,17世紀波蘭共和國的“君主立憲”比英國還要早。但是,我們都知道波蘭後來的歷史。這種所謂的“君主立憲”,恰恰就是波蘭亡國的決定原因。

由於波蘭搞的“虛君”政治,讓國家喪失了權利的集中,完全無法統一國家的政策。幾乎每一次有利於波蘭國家改革的政策,都必然會遭到波蘭地主們的反對。而且波蘭共和國的奇葩制度,能夠讓少數反對票綁架最高議會,即使多數人支持也沒有用。所以,波蘭喪失了一切進步的可能性,更喪失了團結國家力量的能力。

所以說,明朝這種封建地主佔統治地位的社會形態,搞什麼“君主立憲”必然走向與波蘭共和國一模一樣的道路!所謂的“君主立憲”,從來都不是以“國家富強”、“社會進步”為目的,而是某個階層為了自身利益,以限制君主對他們的約束。如果是地主豪紳做主的話,那麼他們的最高目的——必然是徹底維護一畝三分地,形成魏晉時代那種“國有孝子而無忠臣”的風範。

所以,這種以地主豪紳為核心的“君主立憲”,接下來的結局就是國家政令不通和四分五裂,然後被周邊國家和勢力瓜分殆盡。最後像三次被瓜分的波蘭那樣,徹底亡國。(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一、李自成不是什麼內亂,而是救大漢族幾幹萬饑民於水火,沒有李自成推翻惡毒的朱明朝,再下去,漢族就只剩下朱元璋一家子了。李自成是大漢人民的救星。

二、朱元璋建的內閣制,目的是絕對集中皇權。這個內閣制和西方全面行使行政權的內閣不同,僅僅是皇帝的諮詢機構,何無實權。


安平144796971


您覺得可能嗎?

如果不上網,你根本不知道明粉的腦洞到底有多大,居然能吹出明朝的內閣制就是英國內閣制的雛形,明朝君主立憲之光。

首先,我先來介紹一下現實世界而非明粉的想象世界中的君主立憲和內閣制度。

目前,全世界現行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有很多,其中對我們而言最著名的國家當屬日本和英國。

考慮到日本的施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習自西方,所以這裡也就以英國的情況作為說明。

英國的內閣,也就是Cabinet——這個詞在中文語境中雖然被成“內閣”,但它和明朝的內閣制度有本質上的區別。

英國和明朝的區別在哪裡呢?最重要的關鍵是權力產生的根源差異。

英國是議會主權,內閣是由議會產生。而議會是有民選產生,也就是說權力是由英國人民所賦予的。

與英國相比,明朝情況大為不同。

明朝的內閣產生,本質上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但明朝皇帝的精力、能力又不足以獨自處理繁重的政務,所以才發明了內閣制度。

內閣的產生、內閣的權力,都是來源於皇帝本人。如果皇帝對你不滿意,就算是首輔大學士也得滾蛋。

因此,不要只看著從英語翻譯後的名字相同,就覺得這是一碼事。明朝的內閣與英國的內閣完全是兩回事。

當然,英國和明朝也有相似點,就是君主很少理政。

但前者是由於有法律限制英國國王,他們不能實質性地干預政務。

後者不理朝政的原因是什麼?只是因為明朝皇帝懶惰、無能、昏庸、荒唐,總之明粉不要胡吹了。


HuiNanHistory


君主立憲的內閣制以英國為代表,Cabinet,只是被翻譯成了“內閣”,但英國的內閣制與大明的內閣制走的道路完全是南轅北轍,不能望文生義。

英國的內閣制是虛君,不是國王不願意干政,而且在法律上不允許。

大明的內閣制是君主專制,皇帝也可以不幹政,但不是不允許,而是因為懶,或者有特殊的癖好。皇帝一旦想要過問朝政,想要換內閣首輔就是一句話的事情,崇禎十七年內閣成員換了50個人,誰敢說個不字!而這已經是大明王朝末年了。

大明內閣制的產生,本身便是源於集權,朱元璋廢宰相直接掌管六部,但不是每一個皇帝都像朱元璋這麼勤政,於是便想出了一個辦法,以內閣票擬,太監披紅。所以內閣也好、太監也罷,都是皇權的延伸,二者都是皇權的一部分,當然不可能制衡皇權。

中國古代的政治史,基本上就是一部皇權和相權的相愛相殺史,皇帝需要宰相輔佐,但又懼怕宰相威脅皇權,繼而篡位。

於是,相權的不斷轉移和分割,便成了歷代帝王限制相權的方式,直到朱元璋廢相,我國出現了真正的君主專制。而漢唐宋時期的皇權事實上是有相權制衡的,雖然有限,但畢竟有。但從明朝開始,再無機構可以制衡皇權,內閣也從來不是大明的正式行政機構,不能兼任六部事物,只備顧問。

所以,有沒有李自成,我國都不可能發展出來君主立憲制,因為沒有這一制度產生的土壤。


心向青山


1、什麼是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

也被稱為“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

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確立憲法,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採用共和政體。

一般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君主權力大於議會,各種主要法令都要經其簽署,並且常有權委任首相和上議院議員。

目前僅侷限於少數中東君主制國家,如阿聯酋、卡塔爾等,亞洲的泰國、二戰時的日本,也屬於此種類型。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議會權力大於君主,議會掌握立法權,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是真正的國家權力中心。君主君主無實權,僅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行使禮儀性的職責。

目前,大部分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屬於這一類型,如英國、日本、荷蘭、比利時、丹麥等。

2、明朝的內閣制度

所有君主立憲制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機構叫“內閣”,明王朝也有一個“內閣”,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下明王朝的內閣是個什麼樣的機構。

朱元璋時期

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他從來不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

明初,沿襲的是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也就是138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廢除了傳承千年的宰相之職,由自己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務。

不得不佩服,朱元璋同志真是一位精力充沛、吃苦耐勞的好同志,老朱精神頭十足,從早到晚不停的批閱文件,有數據統計,老朱同志平均每天要看200多個文件,處理400多件事情,十分高效,而且任勞任怨,從不喊苦叫累,堪稱勞動模範。

朱棣時期

明成祖朱棣,雖然也是一位雄才偉略的皇帝,但他更喜歡御駕親征,上陣打仗。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朱棣每天沒日沒夜的幹,還是很難處理完一件又一件的的政務。

於是一個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助手”機構——內閣應運而生。

明成祖即位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7人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內閣制度至此開始。(文淵閣的早期主要作用是藏書、編書)

當時,“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也就是說內閣此時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不是權力機構。

雖說當時的內閣還不是一個權力機構,但朱棣明白內閣的巨大權力,對閣員也是有所防範的,為防止這7個人權力過大,他特意降低了這些所謂閣員的官級,規定內閣成員的官職只能是五品。

朱高熾

變化始於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的上位可謂是一波三折,在他保住太子之位並登上皇帝位的過程中,內閣成員楊士奇、楊榮立有大功,作為自己最信任的機構與人員,自己不表示表示好像好不過去,但是又不能違背自己老子的制度,朱高熾皇帝智慧的搞出了一套兼職體系。

他任命楊士奇為禮部尚書,任命楊榮為太常寺卿,任命金幼孜為戶部侍郎,同時這些人還兼任內閣大學士。

這樣一來,原先的五品小官一下子就成為了三品大元。內閣的權力與地位由此正式確立了下來。

這套兼職體系與內閣制度也一直傳承了下來。

朱瞻基時期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內閣的權力進一步擴大,並形成了更為完備的政務處理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政務,都由內閣負責草擬意見,即“票擬權”,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帝批准,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

通過明朝幾代皇帝的不懈努力,完備的內閣政務體系終於成型,大臣提出“奏章”,內閣“票擬”處理意見,皇帝“批紅”批准。

就是由於這套完備的政務處理體系,即使皇帝不務正業,比如逗蛐蛐、做木匠,甚至皇帝二十幾年不上朝,國家機器也能正常運轉。

3、君主立憲制的前提條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如果發展君主立憲制,就需要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更需要中國本土的資產階級的崛起與支持。

應該說,明朝中後期,江南的手工業大量出現並發展,可以視為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只可惜發展緩慢,再加上明末的農民起義,清軍入關,徹底摧毀了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進程。

4、結論

應該說,明王朝的內閣與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內閣是有區別的,明王朝的內閣只有建議權而沒有決策權。

但我們必須承認,明王朝的內閣機構具備了一些現代內閣的雛形。

如果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沒有被打斷而是繼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資產階級能夠進一步壯大,那麼明王朝的內閣也是有極大機率進一步擴大權力,甚至超過君權,發展出中國的君主立憲制也不是沒有可能。


君臨格史


感謝提問。

明朝末年,即使沒有李自成內亂和清兵入關,明朝依舊不會進入君主立憲制,明朝的內閣和現代以英國為首的君主立憲制政體是不同的。

君主立憲和明朝體制的不同

君主立憲制是相對於君主獨裁體制存在的,君主立憲制是以君主為國家元首,並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但君主不參與國家的具體治理,僅僅作為國家的一個象徵,如英國、日本等。

但是明朝的君主也就是皇帝是參與政務的,明朝的內閣說到底是皇帝的無能的表現。明朝的皇帝一直握有最重要的一個權力,決策權,俗稱批紅,這一點君主立憲制的君主不同。

君主立憲制最大的特點也是西方國家的一個特點是三權分立,而英國的行政權在首相及內閣手中,英國的立法權由議會掌握,而司法權則由法院掌控。 對於君主立憲制政體來說,最大的特點就是所有的權力都來源於憲法,而明朝所有的權利來源於皇權,皇權至高無上,二者有著根本上的不同。

明朝內閣出現的原因及其發展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將皇權與相權集於一身,真正做到了獨裁。而且朱元璋處理政務很有能力,每天都能按時批完奏章,不會影響政務。

朱棣也是個有能力的主,但是朱棣非常喜歡御駕親征,他多次遠征蒙古,而這也佔用了他大部分的時間。但是朝廷裡的事務不能總跟在他後面,於是朱棣成立了一個幫助他處理政務的機構,內閣。


初期的內閣,僅僅是皇帝的助手,類似於今天公司領導的秘書。而且朱棣緊緊將決策權握在自己手中,將行政權交給六部,僅僅將議政的權力交給內閣,讓他們就某件事給出處理意見,然後再由朱棣決定是否執行。

明宣宗時期,文官集團不斷壯大,自然內閣的權利也開始擴張。嘉靖時期,將大學士的位次安排在了六部尚書之前,其地位大大提高,而內閣也正式壓過了六部。 張居正在位期間,明朝內閣的權利達到了頂峰。

內閣權力時大時小

內閣不是一直都是勢力龐大,僅僅是皇帝年幼時,內閣在某些方面能做皇帝的主,多數時候,皇帝都是有主見的,更何況明朝的文官們還有個天然的對手,閹黨。

明宣宗朱瞻基在意識到文官集團的壯大之後,便開始培植親信勢力以對抗文官。這個勢力就是太監,而文官之中也有依附於太監的人,時人稱為閹黨。

閹黨勢大的時候,也是內閣的權利冰點。明朝歷史上幾大著名的太監如劉瑾、魏忠賢等人在位期間,都是壓的內閣死死的。

而皇帝比較能幹的時候,內閣基本也是沒啥作為,比如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基本上是說一不二,內閣只有聽命的份。

明代的內閣權力來源於皇帝,而君主立憲制政體的內閣權力來源於憲法。權力本質的不同也就決定了二者並不相同,即便是明朝沒有內因何外因促使其滅亡,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儒家思想的傳承也註定君主立憲制在明朝無法實現。


盛夏一抹清涼


一句話,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才有什麼樣的政治制度。

英國之所以先建立君主立憲制,就是因為英國王室在對外戰爭中負債累累,不得不向商人和銀行家借貸,同時將很多權力下放給各級貴族,換取收新稅,但是也造成皇室權力越來越小,議會逐步做大,最後引發了憲章革命,議會軍和保皇軍大打出手,砍了國王的頭,吊了克倫威爾的腐屍,雙方誰也消滅不了對方,才坐下來何談,搞了君主立憲制,這也是為什麼英國有皇家海軍和皇家空軍,但是沒有皇家陸軍的原因。簡單說,就是新興地主和資本家構成的議會與皇室保持了權力和武力均勢,才有可能產生君主立憲制。至於英國之外的其他歐洲國家,大多數都是趕時髦或東施效顰,德意志其實不是真正的君主立憲制,德皇的權力更接近東方同行,俄羅斯更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至於大萌朝,雖然東南有資本主義萌芽,但是國家稅收依舊依賴農業稅,商業紅利都被官僚權貴(東林黨和復社)納入私囊,但是新興地主和資本階層並未成型,也不具備和皇家對抗的資本,無論是權力,經濟還是武力上。即使沒有李自成,大萌朝的東南沿海的萌芽永遠也只是萌芽,因為官僚權貴拿到錢後,並不會去投資再生產,而是去買地搞侷限性的房地產(僅服務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