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若没有李自成内乱,没有清兵入关,会进入君主立宪制吗?

TorukMakto独孤笑


君主立宪因大英帝国推向天下,议会,内阁成为君主立宪的标志,而明朝也有“内阁”、文官集团。明朝的特征就好像往君主立宪制靠拢,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经过梳理对比,可以发现:

1.明朝经济业已崩溃而非勃勃生机。君主立宪制,本质上君主权力与民众权力的平衡妥协。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经济基础日益强大,才有了与皇室谈判的资格和实力,也才有了后面的光荣革命。明朝不是如此,经济基础形态仍然是小农经济,脆弱分散,不能形成合力,甚至基本温饱都难以保障,距离形成资产阶级,提出维护自我财产的诉求还差的远。此外,明朝贵族藩王子孙以百万计,吃垮吃穷了明财政,国家形态即将瓦解,没有李自成也有张自成、刘自成。


2.明朝君权专制膨胀而非受到制约。明朝的皇权是历代以来的最巅峰,独裁集权,无人可以抗衡,原来分权制约的相权直接从制度上被朱元璋消灭了。三省六部成了摆设,决策部署之权收归皇帝一人,而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并非正是由朝廷正式提名任命,只有票拟权(建议权),而无决策权。明朝时,甚至帝国大事决策权在司礼监太监手里。不光抽空外朝权柄,皇帝还借助太监制约内阁权力。君主立宪制的前提是君权受到制约,议会、内阁为代表的民间权力与之监督。而明朝之内阁只是名字与英国之内阁相同,内里是两码事。

3.明朝民间忠君愚民而非民权苏醒。明朝臣民是历代王朝的循环往复,与以往朝代并无不同,受愚民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影响,官员与百姓都没有民权概念,即使推翻了旧皇帝还是会迎来新皇帝,不会想到制度上的变革,也不会有公民权利的诉求,这是当民众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限制。而君主立宪制要求的民权思想,来源于欧洲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紧接着启蒙运动,几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将民权思想彻底释放,民众要有权利意识,也才有了与皇权斗争的方向和思想基础。
4.总之,明王朝与西方国家崛起时的零星特征,并不能使得明朝走入现代国家。反而,明朝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使得帝国中皇权结构难以撼动,民权得不到伸张。与君主立宪制的西方国家资产阶级崛起相比,明王朝的君主专制特征使得其与君主立宪越行越远。而这些,都是由明王朝的封建专制传统和制度决定的,与李自成,满清并无关系,他们不在,也会有新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或者有新的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在明朝腹地的农田里践踏。


雨夜说春秋


不吹不黑,大明王朝乃是世界民主政治的先驱。在李自成入关之前,大明就已经君主立宪了,这是铁打的事实,绝对不容许抹黑!一个稳如磐石的证据便是,大明王朝有个机构叫做内阁,大家会发现,但凡君主立宪制国家,都有内阁,所以大明一定是君主立宪政体,虽然这个推论在逻辑形式上具有根本性错误,但下文将用具体事例来证明。

大明朝的皇帝,从朱元璋开始,便具有民主思想。以朱元璋为例,这位平民出身的千古第一大皇帝,想到了利用人民监督的方法来惩治腐败,人民有权利,也有权力对官场蛀虫重拳出击。这说明,朱元璋的政治原则中,包含了朴素的社会契约论观点,认为大明乃是百姓的大明,官吏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受到大明百姓委托,为大明百姓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一旦他们违反百姓的公意,百姓便有权力处罚他们。而西方直到二百年后,霍布斯才初步提出该政治理论,有证据表明,无论是霍布斯,洛克还是后来的卢梭,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明太祖的影响。因此鄙人一直认为,明太祖对于人类历史的贡献远远高于美国的华盛顿。

明太祖能够具有这种理念,说明他的思想时超越时代的,这种伟大的基因是能代代遗传的。因此,大明一共十六位皇帝,将朱氏一族的民主基因不断完善。明英宗之后,内阁获得了极大的权力,但皇帝却愈发荒唐,不理朝政。看似朱家皇帝多昏君,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民主的理念对于当时而言,太过于超前,如果皇帝贸然放弃皇权则会对强大的历史传统造成挑战,因此他们明白,实现立宪制,需要契机。大明皇帝开创性地想到了“不理朝政”这一措施,若皇帝长时间不理朝政,则权力便会自动地下移到群臣。如此缓缓进行,大明便能渐进地摆脱传统的束缚,走向新时代。

英国内阁制的形成,也借鉴了大明。英王乔治三世不理政事,权力慢慢落到内阁手中,可见,大明王朝在制度方面,是英国的老师。

大明在选材方面,也体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每个人,无论男女还是阴阳人,只要有能力,都能进入大明政治的最高殿堂。明英宗时期的王振王公公,乃是军事天才,尤其是在军事动员方面,短时间内集结了二十万大军,亲自带着皇帝去讨伐蒙古,虽然失败,但王公公这种精神,流芳百世,为后世明粉所颂扬;再比如刘瑾刘公公,乃是处理政务的高手,皇帝朱厚照表现得如此不靠谱(如上文所言,故意为之),但刘公公居然将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使得明朝没有崩溃,可以说,明朝在明武宗的折腾下,还能保持相对稳定,全赖刘公公的功劳;再比如被我等明粉日夜膜拜的魏公公,乃是军政奇才。曾经大杀四方的后金,面对魏公公突然怂了,魏公公主政期间,大明将士在魏公公的带领之下多次大败后金,毫不夸张地讲,若魏公公多活十年,大明绝不可能灭亡!

可见,大明的民主政治,消除了性别界限。而英国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取消民主参与的性别限制,与大明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因此,毫无疑问,大明是一个君主立宪国家。李自成的不知好歹,打断了大明继续完善先进制度的进程,所以,以李自成为首的饥民,乃是大明的罪人,是历史的罪人!


庭州行者


从历史和现实的观点来看,虚君的君主立宪制具有其他政体不同的特色和优势,目前世界上仍有一些国家延续这一传统,代表性的国家有英国和日本,君主至高无上的专制同虚君的君主立宪政体看似差别不大,但就其政治运作、权力核心等各方面已天差地别,完全不同。从世界政治格局和国家政体的改变过程看,这一政体变化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各类资源和条件成熟条件下,通过激烈的变革或革命而实现的,哪由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需要具备那些条件呢?结合历史和现实政治考量,抽象概括,约略需要一下几点。

第一,伟大的理论和思想家出现并形成于扎根民众的系统理论体系。如古希腊梭伦改革,17世纪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光荣革命,19世纪中叶日本出现的明治维新以及黑船事件等。正如朱熹所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邓小平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探索更长的时间。可见领袖和理论的重要性。而纵观明末时期在政权和社会层面,除形成了以忠君为前提的小集团—东林党外,就是阉竖和毛贼。因此,在领袖未出现、民众未开化、理论未形成的17世纪初,中国不可能出现君主立宪的政体。

第二,市场经济形成,商品贸易发达。自由和平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条件,而17世纪初和中叶的明末时期,朝廷仍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国内经济小农经济和手工业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对小农经济而言,专制并集权的国家政体不但无害,甚至还有益。文人笔下的“耕读世家”以及“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说法,就是其社会现实和民众思想的实际映照。因此,在社会没有需要,民众没有要求的情况下,视权如命的君王会自主削权吗,绝对不会,故而君主立宪的社会条件不成熟、不具备。

第三,资产阶级队伍形成并具有强烈的平等和平权要求。如同无产阶级革命需要强大的工人阶级一样,帝国时代以平等自由为理想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必须有强大的资产阶级,经过自由竞争、垄断发展和国家干预等手段,西方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经济有了巨大进步和发展,贵族蜕变的资产阶级和新生的资产阶级队伍日益成长壮大,在社会生活的作用也愈来愈重要,在此情况下,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利益和权益,强烈要求参与政治和国家管理,面对强大的资产阶级力量和强烈的政治要求,专制君主让渡自己部分权利,达成妥协是必要必然的。而反观我们的哪时的大明,御座下跪着一群磕头臣,乡间里到处都是面有菜色的乡民,内有饥民造反,外有女真入侵,这种局面下集权都难以维持稳定,遑论分权。

所以,综上所述,既是没有李自成造反,清兵入关,君主立宪的制度也不会出现,君若不信,问问三百年后的洪宪帝——袁世凯。





徐大乎


没错,大明肯定会进入君主立宪制!甚至可以说,在明朝中后期,实际上已经有了君主立宪的萌芽,也就是内阁制度。但是,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只会让大明朝变成一个“东方大波兰”!

君主立宪制,就能让一个国家富强?谁规定的?君主立宪制,只不过是对君主权力的一种高度制约,将其权利架空。关键问题是,架空君主权力的是哪一股势力?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话,是商业资本家,是金融资本家,还是工业资本家?

架空主角的不同,结论则有天壤之别。不幸的是,明朝可能实现的这种所谓“君主立宪”,操纵者肯定是一帮地主豪绅。这个现象,与17世纪的波兰共和国非常相似。

17世纪进入“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英国不是第一个,17世纪波兰共和国的“君主立宪”比英国还要早。但是,我们都知道波兰后来的历史。这种所谓的“君主立宪”,恰恰就是波兰亡国的决定原因。

由于波兰搞的“虚君”政治,让国家丧失了权利的集中,完全无法统一国家的政策。几乎每一次有利于波兰国家改革的政策,都必然会遭到波兰地主们的反对。而且波兰共和国的奇葩制度,能够让少数反对票绑架最高议会,即使多数人支持也没有用。所以,波兰丧失了一切进步的可能性,更丧失了团结国家力量的能力。

所以说,明朝这种封建地主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搞什么“君主立宪”必然走向与波兰共和国一模一样的道路!所谓的“君主立宪”,从来都不是以“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为目的,而是某个阶层为了自身利益,以限制君主对他们的约束。如果是地主豪绅做主的话,那么他们的最高目的——必然是彻底维护一亩三分地,形成魏晋时代那种“国有孝子而无忠臣”的风范。

所以,这种以地主豪绅为核心的“君主立宪”,接下来的结局就是国家政令不通和四分五裂,然后被周边国家和势力瓜分殆尽。最后像三次被瓜分的波兰那样,彻底亡国。(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一、李自成不是什么内乱,而是救大汉族几干万饥民于水火,没有李自成推翻恶毒的朱明朝,再下去,汉族就只剩下朱元璋一家子了。李自成是大汉人民的救星。

二、朱元璋建的内阁制,目的是绝对集中皇权。这个内阁制和西方全面行使行政权的内阁不同,仅仅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何无实权。


安平144796971


您觉得可能吗?

如果不上网,你根本不知道明粉的脑洞到底有多大,居然能吹出明朝的内阁制就是英国内阁制的雏形,明朝君主立宪之光。

首先,我先来介绍一下现实世界而非明粉的想象世界中的君主立宪和内阁制度。

目前,全世界现行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有很多,其中对我们而言最著名的国家当属日本和英国。

考虑到日本的施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自西方,所以这里也就以英国的情况作为说明。

英国的内阁,也就是Cabinet——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虽然被成“内阁”,但它和明朝的内阁制度有本质上的区别。

英国和明朝的区别在哪里呢?最重要的关键是权力产生的根源差异。

英国是议会主权,内阁是由议会产生。而议会是有民选产生,也就是说权力是由英国人民所赋予的。

与英国相比,明朝情况大为不同。

明朝的内阁产生,本质上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但明朝皇帝的精力、能力又不足以独自处理繁重的政务,所以才发明了内阁制度。

内阁的产生、内阁的权力,都是来源于皇帝本人。如果皇帝对你不满意,就算是首辅大学士也得滚蛋。

因此,不要只看着从英语翻译后的名字相同,就觉得这是一码事。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内阁完全是两回事。

当然,英国和明朝也有相似点,就是君主很少理政。

但前者是由于有法律限制英国国王,他们不能实质性地干预政务。

后者不理朝政的原因是什么?只是因为明朝皇帝懒惰、无能、昏庸、荒唐,总之明粉不要胡吹了。


HuiNanHistory


君主立宪的内阁制以英国为代表,Cabinet,只是被翻译成了“内阁”,但英国的内阁制与大明的内阁制走的道路完全是南辕北辙,不能望文生义。

英国的内阁制是虚君,不是国王不愿意干政,而且在法律上不允许。

大明的内阁制是君主专制,皇帝也可以不干政,但不是不允许,而是因为懒,或者有特殊的癖好。皇帝一旦想要过问朝政,想要换内阁首辅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崇祯十七年内阁成员换了50个人,谁敢说个不字!而这已经是大明王朝末年了。

大明内阁制的产生,本身便是源于集权,朱元璋废宰相直接掌管六部,但不是每一个皇帝都像朱元璋这么勤政,于是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以内阁票拟,太监披红。所以内阁也好、太监也罢,都是皇权的延伸,二者都是皇权的一部分,当然不可能制衡皇权。

中国古代的政治史,基本上就是一部皇权和相权的相爱相杀史,皇帝需要宰相辅佐,但又惧怕宰相威胁皇权,继而篡位。

于是,相权的不断转移和分割,便成了历代帝王限制相权的方式,直到朱元璋废相,我国出现了真正的君主专制。而汉唐宋时期的皇权事实上是有相权制衡的,虽然有限,但毕竟有。但从明朝开始,再无机构可以制衡皇权,内阁也从来不是大明的正式行政机构,不能兼任六部事物,只备顾问。

所以,有没有李自成,我国都不可能发展出来君主立宪制,因为没有这一制度产生的土壤。


心向青山


1、什么是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

也被称为“有限君主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

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确立宪法,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用共和政体。

一般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君主权力大于议会,各种主要法令都要经其签署,并且常有权委任首相和上议院议员。

目前仅局限于少数中东君主制国家,如阿联酋、卡塔尔等,亚洲的泰国、二战时的日本,也属于此种类型。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议会权力大于君主,议会掌握立法权,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真正的国家权力中心。君主君主无实权,仅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行使礼仪性的职责。

目前,大部分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属于这一类型,如英国、日本、荷兰、比利时、丹麦等。

2、明朝的内阁制度

所有君主立宪制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机构叫“内阁”,明王朝也有一个“内阁”,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下明王朝的内阁是个什么样的机构。

朱元璋时期

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他从来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

明初,沿袭的是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也就是138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了传承千年的宰相之职,由自己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

不得不佩服,朱元璋同志真是一位精力充沛、吃苦耐劳的好同志,老朱精神头十足,从早到晚不停的批阅文件,有数据统计,老朱同志平均每天要看200多个文件,处理400多件事情,十分高效,而且任劳任怨,从不喊苦叫累,堪称劳动模范。

朱棣时期

明成祖朱棣,虽然也是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但他更喜欢御驾亲征,上阵打仗。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朱棣每天没日没夜的干,还是很难处理完一件又一件的的政务。

于是一个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

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7人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开始。(文渊阁的早期主要作用是藏书、编书)

当时,“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也就是说内阁此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不是权力机构。

虽说当时的内阁还不是一个权力机构,但朱棣明白内阁的巨大权力,对阁员也是有所防范的,为防止这7个人权力过大,他特意降低了这些所谓阁员的官级,规定内阁成员的官职只能是五品。

朱高炽

变化始于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的上位可谓是一波三折,在他保住太子之位并登上皇帝位的过程中,内阁成员杨士奇、杨荣立有大功,作为自己最信任的机构与人员,自己不表示表示好像好不过去,但是又不能违背自己老子的制度,朱高炽皇帝智慧的搞出了一套兼职体系。

他任命杨士奇为礼部尚书,任命杨荣为太常寺卿,任命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同时这些人还兼任内阁大学士。

这样一来,原先的五品小官一下子就成为了三品大元。内阁的权力与地位由此正式确立了下来。

这套兼职体系与内阁制度也一直传承了下来。

朱瞻基时期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并形成了更为完备的政务处理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政务,都由内阁负责草拟意见,即“票拟权”,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帝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不懈努力,完备的内阁政务体系终于成型,大臣提出“奏章”,内阁“票拟”处理意见,皇帝“批红”批准。

就是由于这套完备的政务处理体系,即使皇帝不务正业,比如逗蛐蛐、做木匠,甚至皇帝二十几年不上朝,国家机器也能正常运转。

3、君主立宪制的前提条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如果发展君主立宪制,就需要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更需要中国本土的资产阶级的崛起与支持。

应该说,明朝中后期,江南的手工业大量出现并发展,可以视为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只可惜发展缓慢,再加上明末的农民起义,清军入关,彻底摧毁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进程。

4、结论

应该说,明王朝的内阁与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内阁是有区别的,明王朝的内阁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策权。

但我们必须承认,明王朝的内阁机构具备了一些现代内阁的雏形。

如果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被打断而是继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能够进一步壮大,那么明王朝的内阁也是有极大机率进一步扩大权力,甚至超过君权,发展出中国的君主立宪制也不是没有可能。


君临格史


感谢提问。

明朝末年,即使没有李自成内乱和清兵入关,明朝依旧不会进入君主立宪制,明朝的内阁和现代以英国为首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是不同的。

君主立宪和明朝体制的不同

君主立宪制是相对于君主独裁体制存在的,君主立宪制是以君主为国家元首,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但君主不参与国家的具体治理,仅仅作为国家的一个象征,如英国、日本等。

但是明朝的君主也就是皇帝是参与政务的,明朝的内阁说到底是皇帝的无能的表现。明朝的皇帝一直握有最重要的一个权力,决策权,俗称批红,这一点君主立宪制的君主不同。

君主立宪制最大的特点也是西方国家的一个特点是三权分立,而英国的行政权在首相及内阁手中,英国的立法权由议会掌握,而司法权则由法院掌控。 对于君主立宪制政体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权力都来源于宪法,而明朝所有的权利来源于皇权,皇权至高无上,二者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明朝内阁出现的原因及其发展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将皇权与相权集于一身,真正做到了独裁。而且朱元璋处理政务很有能力,每天都能按时批完奏章,不会影响政务。

朱棣也是个有能力的主,但是朱棣非常喜欢御驾亲征,他多次远征蒙古,而这也占用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但是朝廷里的事务不能总跟在他后面,于是朱棣成立了一个帮助他处理政务的机构,内阁。


初期的内阁,仅仅是皇帝的助手,类似于今天公司领导的秘书。而且朱棣紧紧将决策权握在自己手中,将行政权交给六部,仅仅将议政的权力交给内阁,让他们就某件事给出处理意见,然后再由朱棣决定是否执行。

明宣宗时期,文官集团不断壮大,自然内阁的权利也开始扩张。嘉靖时期,将大学士的位次安排在了六部尚书之前,其地位大大提高,而内阁也正式压过了六部。 张居正在位期间,明朝内阁的权利达到了顶峰。

内阁权力时大时小

内阁不是一直都是势力庞大,仅仅是皇帝年幼时,内阁在某些方面能做皇帝的主,多数时候,皇帝都是有主见的,更何况明朝的文官们还有个天然的对手,阉党。

明宣宗朱瞻基在意识到文官集团的壮大之后,便开始培植亲信势力以对抗文官。这个势力就是太监,而文官之中也有依附于太监的人,时人称为阉党。

阉党势大的时候,也是内阁的权利冰点。明朝历史上几大著名的太监如刘瑾、魏忠贤等人在位期间,都是压的内阁死死的。

而皇帝比较能干的时候,内阁基本也是没啥作为,比如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基本上是说一不二,内阁只有听命的份。

明代的内阁权力来源于皇帝,而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内阁权力来源于宪法。权力本质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二者并不相同,即便是明朝没有内因何外因促使其灭亡,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儒家思想的传承也注定君主立宪制在明朝无法实现。


盛夏一抹清凉


一句话,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才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英国之所以先建立君主立宪制,就是因为英国王室在对外战争中负债累累,不得不向商人和银行家借贷,同时将很多权力下放给各级贵族,换取收新税,但是也造成皇室权力越来越小,议会逐步做大,最后引发了宪章革命,议会军和保皇军大打出手,砍了国王的头,吊了克伦威尔的腐尸,双方谁也消灭不了对方,才坐下来何谈,搞了君主立宪制,这也是为什么英国有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但是没有皇家陆军的原因。简单说,就是新兴地主和资本家构成的议会与皇室保持了权力和武力均势,才有可能产生君主立宪制。至于英国之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大多数都是赶时髦或东施效颦,德意志其实不是真正的君主立宪制,德皇的权力更接近东方同行,俄罗斯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至于大萌朝,虽然东南有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国家税收依旧依赖农业税,商业红利都被官僚权贵(东林党和复社)纳入私囊,但是新兴地主和资本阶层并未成型,也不具备和皇家对抗的资本,无论是权力,经济还是武力上。即使没有李自成,大萌朝的东南沿海的萌芽永远也只是萌芽,因为官僚权贵拿到钱后,并不会去投资再生产,而是去买地搞局限性的房地产(仅服务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