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理性看待疫情對A股的負面影響

受春節休市期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2月3日,A股鼠年首個交易日三大股指集體下挫,截至收盤滬指跌7.72%,深成指跌8.45%,兩市超3000個股跌停。

應該說,在疫情這一突發事件和境外A股成份股期指下跌的背景下,3日股市下跌在預料之中。不過,如此大的跌幅,且當日大部分個股“一字”跌停,下一個交易日大概率會繼續下跌,說明投資者的悲觀情緒並未完全釋放。

不得不指出的是,A股這樣的表現符合散戶市場特徵,但從理性的角度分析,雖然疫情會讓中國經濟蒙受損失,影響上市公司業績,但也不必高估短期事件的負面影響。

從歷史經驗看,疫情等突發事件導致的市場下跌,往往是短暫的,很快市場就會迎來反彈,不會改變整體運行趨勢。因為從經濟週期角度分析,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整體上是一次性衝擊,疫情結束後經濟週期會按照原來的趨勢運行,反應到資本市場上,疫情對股市的衝擊也屬於一次性衝擊。

開市前後,國家層面也試圖撫平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國家發展改革委3日在國新辦發佈會上稱,這種影響是階段性和暫時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央行則在3日開展了1.2萬億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投放資金,並聲稱將通過常備借貸便利、再貸款和再貼現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

值得一提的是,在A股投資者普遍悲觀之際,境外資金卻逆勢加倉,盤後數據顯示,3日北上資金的流入量直線上升,全天大舉流入近200億元。事實上,近年在A股頗為低迷之際,境外資金一直源源不斷流入。

數據顯示,北向資金2019年淨買入額3517.43億元,創互聯互通以來的年淨流入新高,較2018年增加了575.25億元,截至去年底滬港通、深港通合計持有A股市值已達1.43萬億元。與此同時,MSCI、富時羅素和標普三大國際知名指數先後納入、擴容A股,QFII持股不斷提升。

外資的青睞一定程度上緣於A股整體相對低估值,截至2月3日,滬深主板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只有12.93倍和15.87倍,無論橫向還是縱向對比,估值都不高。因為外資更傾向於佈局長遠,且機構佔據主導,所以往往選擇在合理的估值買入優質的股票,並通過長期持有獲得超額收益。這樣的投資風格正是散戶市場稀缺的,也是A股未來的發展方向。

除了經濟和估值因素外,與A股走勢密切相關的資本市場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改革,過去一段時間取得了諸多突破性進展,日益成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諸如發佈《上市公司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實施辦法》,暢通退市機制;設立科創板並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未來還將向創業板和主板推廣;以及不斷開放讓國際三大指數納入和持續擴容。此外,業內期盼已久的《證券法》修訂,也在去年底完成大修,且力度超過預期,包括確立註冊制合法地位,大幅提高證券違規處理力度和完善投資者保護制度,這些都為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總體而言,只要對中國經濟的中長期運行有信心,在外資持續淨流入和資本市場改革不斷推進之際,投資者對A股就沒有過度恐慌的必要。而且,隨著A股不斷成熟市場化,尋求交易性機會的散戶屬性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中長線價值投資將日漸受青睞併成為主流。如此,投資者對於目前的A股,就更沒有必要過於悲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