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漂城鄉拍客
已經多次過回答類似問題。承蒙再邀,便簡要答之。
二十四節氣為何在中原地區很準?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二十四節氣最早在中原地區總結出來,或叫“發明”的。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中原地區總結出二十四節氣之後,又歸納概括出了一些每個節氣的氣候和自然物的變化特徵,按照這些特徵,對照每個節氣的到來,就使人感覺節氣的準確了。
一
二十四節氣最初的起源,在中原地區,基本於黃河流域。
所以,流傳很廣的“二十四節氣歌”,也起自北方——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具體起源於中原什麼時候呢?
至少在公元前2世紀,就是距今2200年左右之前。 這說的,是古籍中的詳細記載。實際上,其形成時間,大約還要前推幾百年時間或者更早。
現在見到的最早對二十四節氣的記載,是漢代的《淮南子.天文訓》。這部書寫成於公元前140年前後。書裡不僅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而且其名稱和順序,都和現在的一樣。
二
為什麼說,二十四節氣的發現、發明、總結,可能更早,或者說經歷了一個相當相當長的時間,因為有足夠的考古證據證明這一點。
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中,發現了當時人們觀測日月星空的觀象臺,特別是發現了用於測定陽光照射變化的觀測柱。說明那個時候,人們已經注意到在不同時間或季節,陽光與地面會形成不同照射角度。
商代遺址中,也發現了觀象臺。從解讀的甲骨卜辭中,還知道了當時不僅發現了太陽運行軌道的變化,由此劃分了四時,也就是四季,還對不少星宿予以命名。
西周和春秋時期,用圭表測量日影變化,確定夏至和冬至,這一類的文獻記載不僅很多而且日漸詳細準確。
二十四節氣,一定是古人在這一系列對日月星辰的觀測基礎上形成的。
三
古人怎麼就總結、發現、發明了二十四節氣?
首先,一定和農業生產的需要有關。農業生產,是古人進入農耕時代後生存的根本,而氣候、氣溫、日照、降水,又是農業生產的關鍵。於是,先民們開始關注、研究、總結這方面的變化,主要是太陽和季節的變化、變換。
其次,一定和古人們對太陽運行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有關。所謂二十四節氣,實質上,太陽一年中處於的不同位置,由此造成了陽光的照射角度和強度。經過長期觀察後,古人們發現了太陽運行的規律和“軌道”。這個“軌道”,就是後來說的“黃道”;把“黃道”等分二十四份,在不同的點上,就是不同的節氣。
例如。在陽光照射地面時間最短的那個點,確定為西周、春秋所說的“冬至”;陽光照射地面時間最長的那個點,確定為“夏至”。
依次類推,與中原地區農業耕作相配合,也就有了立春、穀雨、小滿、芒種等等節氣的名稱。
四
在中國的農曆中,每月有兩個節氣——月初的叫“節氣”;月中以後的叫“中氣”。比如,“立春”為正月節氣,雨水為正月中氣。
閏月沒有“中氣”。這種辦法,稱為“平氣”。
公元550-577的北齊年間,天文學家張子信發現,人們對太陽的觀測,描述出來的太陽運動存在不均勻現象。
公元604年,就是隋仁壽四年,天文學家劉焯根據張子信發現的這種不均勻現象,在他的《皇極曆》中對二十四節氣做了改革,明確將“周天”等分成24份,太陽移行到每一個分點時就是某一節氣的時刻。這樣安排的節氣,間隔是不均勻的,此法稱為“定氣”。
“定氣”這種辦法,沿用到後來,可以使二十四節氣在世界通行的公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這就是,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會差一兩天。而且,每個節氣,可以精確到日時分預報——這一天的這個時刻,太陽光直射在地球上的某個位置。
五
因為,中原地區曾經長時間是華夏文明的集中地,是古人主要的活動區域,包括農業生產,所以,二十四節氣的中原特色也就明顯。
但是,幾千年來,二十四節氣對中國中原以外的很多地區從事農事活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現在,仍是農業生產的重要依據。
隨同中國曆法一起,二十四節氣的說法用法,很早就傳播到中國周邊地區和國家,受到了當地人的歡迎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