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为什么在中原地区很准?

深漂城乡拍客


已经多次过回答类似问题。承蒙再邀,便简要答之。

二十四节气为何在中原地区很准?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二十四节气最早在中原地区总结出来,或叫“发明”的。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中原地区总结出二十四节气之后,又归纳概括出了一些每个节气的气候和自然物的变化特征,按照这些特征,对照每个节气的到来,就使人感觉节气的准确了。



二十四节气最初的起源,在中原地区,基本于黄河流域。

所以,流传很广的“二十四节气歌”,也起自北方——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具体起源于中原什么时候呢?

至少在公元前2世纪,就是距今2200年左右之前。 这说的,是古籍中的详细记载。实际上,其形成时间,大约还要前推几百年时间或者更早。

现在见到的最早对二十四节气的记载,是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这部书写成于公元前140年前后。书里不仅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而且其名称和顺序,都和现在的一样。



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的发现、发明、总结,可能更早,或者说经历了一个相当相当长的时间,因为有足够的考古证据证明这一点。

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发现了当时人们观测日月星空的观象台,特别是发现了用于测定阳光照射变化的观测柱。说明那个时候,人们已经注意到在不同时间或季节,阳光与地面会形成不同照射角度。

商代遗址中,也发现了观象台。从解读的甲骨卜辞中,还知道了当时不仅发现了太阳运行轨道的变化,由此划分了四时,也就是四季,还对不少星宿予以命名。

西周和春秋时期,用圭表测量日影变化,确定夏至和冬至,这一类的文献记载不仅很多而且日渐详细准确。

二十四节气,一定是古人在这一系列对日月星辰的观测基础上形成的。



古人怎么就总结、发现、发明了二十四节气?

首先,一定和农业生产的需要有关。农业生产,是古人进入农耕时代后生存的根本,而气候、气温、日照、降水,又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于是,先民们开始关注、研究、总结这方面的变化,主要是太阳和季节的变化、变换。

其次,一定和古人们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关。所谓二十四节气,实质上,太阳一年中处于的不同位置,由此造成了阳光的照射角度和强度。经过长期观察后,古人们发现了太阳运行的规律和“轨道”。这个“轨道”,就是后来说的“黄道”;把“黄道”等分二十四份,在不同的点上,就是不同的节气。

例如。在阳光照射地面时间最短的那个点,确定为西周、春秋所说的“冬至”;阳光照射地面时间最长的那个点,确定为“夏至”。

依次类推,与中原地区农业耕作相配合,也就有了立春、谷雨、小满、芒种等等节气的名称。



在中国的农历中,每月有两个节气——月初的叫“节气”;月中以后的叫“中气”。比如,“立春”为正月节气,雨水为正月中气。

闰月没有“中气”。这种办法,称为“平气”。

公元550-577的北齐年间,天文学家张子信发现,人们对太阳的观测,描述出来的太阳运动存在不均匀现象。

公元604年,就是隋仁寿四年,天文学家刘焯根据张子信发现的这种不均匀现象,在他的《皇极历》中对二十四节气做了改革,明确将“周天”等分成24份,太阳移行到每一个分点时就是某一节气的时刻。这样安排的节气,间隔是不均匀的,此法称为“定气”。

“定气”这种办法,沿用到后来,可以使二十四节气在世界通行的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这就是,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会差一两天。而且,每个节气,可以精确到日时分预报——这一天的这个时刻,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的某个位置。



因为,中原地区曾经长时间是华夏文明的集中地,是古人主要的活动区域,包括农业生产,所以,二十四节气的中原特色也就明显。

但是,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中原以外的很多地区从事农事活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现在,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随同中国历法一起,二十四节气的说法用法,很早就传播到中国周边地区和国家,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和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