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榕江地處雲貴高原的苗嶺山脈南麓,由於高山阻隔,這裡有近8萬苗族人始終鮮為人知,其絢麗多姿的民風民俗也一直被深鎖在大山中。讓我們跟隨攝影師的腳步,去看看榕江苗族最有特色的古寨、服飾、節日、婚禮……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撰文、攝影 / 杜殿文

執行 / 賈欣


我踏上去榕江採訪的征程,那時的節氣正值春節前後,天氣涼爽便於出行,還會有許多民俗活動。


榕江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隸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縣總面積3300多平方公里,居住著侗、苗、漢、水、瑤等族的30餘萬人,其中有近8萬苗族人。


從古至今,許多周圍的苗族遷到這個地方,榕江苗族也形成了目前的十多個支系。他們絕大部分都生活在偏僻邊遠的山區,靠種植水稻、玉米、紅薯等為生,兼養牛、養豬等,人均純收入只有三四百元。由於貧困,有些邊遠村寨的道路至今還沒有修好,人們出行全靠徒步。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榕江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隸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走訪古苗寨:高幫、卡寨和擺貝

來到榕江,我們首先走訪的是古苗寨。十五六個寨子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高幫、卡寨、擺貝3個。


高幫位於榕江縣北側約64公里的朗洞鎮境內,去時要先坐公共汽車到朗洞鎮,再徒步8公里山路才能到達。高幫村共有540餘口人,苗族佔95%以上。古寨以古樹眾多而聞名,共有300多棵名貴古樹。細的有一兩人粗,粗的要四五個人才能抱過來。古樹大都枝繁葉茂,在村莊東、南、北三面的山坡上或疏或密地分佈著,與周圍的綠水、青山、古寨融為一體。問起村民古樹為何保存得這樣好?他們說:“以前村裡有個傳統,誰砍古樹,大家就殺誰家的豬和牛吃;大家都把古樹看成寨子的守護神,誰都怕動了古樹倒黴。”從當地人那裡我們知道了這裡屬雷公山林區,森林覆蓋率90%以上,加之人口少,也在客觀上保護了古樹。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高幫把古樹看做寨子的守護神,粗壯的古樹要四五個人才能抱過來。


卡寨距朗洞鎮約15公里,是地勢最驚險的一個古寨。村莊建在卡寨山的三面陡坡上,房屋像摞起來的一樣,從下到上約有十多層,房與房之間的空間非常狹小。村內幾乎見不到一條像樣的街道,只有很窄很陡且多變的曲徑相連,人走進裡面非常容易迷路。我們也是問了很多人才摸索著走出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村子中心還有一個雙層鼓樓,看上去很古老,樓裡的欄杆和長凳都磨得十分光滑,不過建築年代已經無從知曉了。鼓樓是當地侗族的傳統建築,為何出現在苗寨?這是個謎,可能是與受侗族文化的影響有關。當地的苗族朋友告訴我們,村莊前有一條河,兩岸又是農田,只有距離農田最近的這座卡寨山適合建房子,而且苗族各族系之間喜歡聚族而居,所以把村子建在了山的三面陡坡上。卡寨村共有330多戶,1700餘人,苗族約佔70%。卡寨村的交通最為方便,每天有多趟公共汽車從村前路過。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卡寨建在三面陡坡上,地勢險竣。


擺貝是當地最大的一個古苗寨,近350戶、1500多居民全是苗族,位於榕江縣西南約53公里處的興華鄉境內,東西長約兩公里,南北寬約一公里。我們用了一天時間,才看完了這裡所有的民居。這裡的民居保存得最為原始古樸,幾乎全是清一色的木結構二層吊腳樓,房屋中,甚至道路上連巴掌大的一塊水泥板也找不到,一些人家連屋頂都是用樹皮蓋的,這的確是非常罕見的。聽村長潘應康介紹,擺貝古苗寨是自然形成的。古時,這裡靠近都柳江,森林資源豐富,還曾有一段長時間的繁榮時期,古苗王就葬在這裡。隨著當地醫療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這裡苗族的人口增長較快,發展成為了當地最大的一個苗寨。去擺貝要先坐公共汽車到興華鄉,再徒步走近五公里的山路才能到達,去的路幾乎是步步登高,一般約需兩個小時。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卡寨中的鼓樓建在村中心,是村民休閒的好去處。


穿在身上的史詩

據目前的統計,榕江共有六個苗族支系的六種服飾:百鳥羽毛服、百鳥衣、“戰袍式服裝”、拖地裙、超短裙、百褶裙。它們均為當地姑娘或婦女的傳統盛裝,只有後兩種還可以在日常穿著。


百鳥羽毛服是一種類似長袍的無領對襟罩衣,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邊是花衣,下邊是羽毛裙。絕大多數花衣和羽毛裙都是以土布為底繡制而成,少數用土織布機直接織成或用土布蠟染處理做成的。衣服上面繡(或織)有多種動植物和幾何圖案,顏色豔麗,楚楚動人。羽毛裙與平常裙子的做法完全不同,用12塊長約70釐米、寬約7釐米的裙襬連在一起,裡面還墊有厚厚的一層襯紙讓裙襬筆直挺立。裙襬底邊還要綴上白色羽毛(以前是百鳥的羽毛),百鳥羽毛服就由此而得名。這種服飾為擺貝苗族支系所特有。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擺貝苗族的服裝顏色豔麗,裙襬底邊綴有白色羽毛,百鳥羽毛服的名字由此得來。


百鳥衣與百鳥羽毛服大同小異,服裝造型、色彩基調、前後圖案以及飾物方面略有差別。百鳥衣也是以土布為主要材料,手工刺繡而成,它更加追求色彩的豔麗。百鳥衣的上衣採用對襟或右上襟,多以天藍為底繡上各種圖案。裙子前面有一條圍腰,與上衣顏色、繡製圖案諧調。一般上衣前面圖案較少,而身後圖案集中,整體形成一個圓型。圖案繡製得比較舒展,加之前後圖案疏密帶來的空間的變化,給人以大氣磅礴之感。


和百鳥衣結合在一起的還有一條黑白雙色頭帕,白的一段圍在頭的前側。據說這是當年洪水氾濫,把同寨的苗民衝成兩部分,後人就將頭帕中間織成白的,喻示雖然有大河阻攔,兩岸苗民仍是一家。百鳥衣為滾仲苗族支系所特有,滾仲苗族也稱做“花裙苗”(因裙子上帶有印花圖案)。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百鳥衣配有一條黑白雙色的手帕,喻示被大河隔開的兩岸苗民仍是一家。


“戰袍式服裝”是我起的名字,因為這種服裝一直還沒有明確的稱呼。它由內上衣、馬夾、裙子、前擺、後襬、胸襟、圍腰、花帶、彩穗、綁腿、花鞋等十多部分組成。內上衣是黑色右襟,馬夾為彩色套頭式,內上衣袖口和胳膊上均有彩繪圖案,並和馬夾上的彩色圖案搭配起來。裙子是單面的黑色百褶半短裙,兩邊多疊出些圍起來。裙外的前擺刺繡精美、色彩豔麗,還繡有花穗,圖案花紋顏色與馬夾正面類似,後襬只在邊緣部分有些幾何圖案。由於這種服裝都做得很挺,穿在身上猶如古代戰袍。這種服裝主要分佈在岑最、卡寨、高幫、兩福、高略、高便等寨的苗族支系中,這些地方的苗族被稱為“對角苗”——他們自織的土布衣服上有對角圖案。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戰袍式服裝”全身多處分佈彩繪圖案,衣著挺括、刺繡精美。


拖地裙的造型簡練,給人原始古樸之感。它的上衣為青色斜襟,在對襟及兩肘、肩部、領口等處均有刺繡,背上有銀飾,走起路來會嘩嘩作響。下衣是青色百褶花裙(即拖地裙),裙子的一面圍起來,在正中間開衩,長有80釐米,褶子高2釐米。全套服裝中數圍腰最精彩。它上面繡滿了各種花鳥魚蟲等圖案,長達90釐米,寬65釐米,可以捆到胸前,顏色有紅、黃、綠等,還裝飾著金銀線、彩穗、圍帶,非常鮮豔奪目。拖地裙主要分佈在小丹江的苗族支系中,共有三個自然村。這裡屬雷公山苗族支系,被稱為“清江苗”。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拖地裙造型原始古樸。


盛裝超短裙不僅古樸簡練,還多了一種浪漫主義色彩,是榕江苗族服飾中的精華,被許多專家譽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全套服裝由上衣、裙子、圍腰、頭帕、花腰帶、綁腿等組成。上衣為青色右斜襟,身長過臀,不但將短裙的大部分蓋住,還與短裙的色彩一致。袖口外翻至肘,外翻的地方配上藍、綠、灰等色塊,這是上衣的唯一色彩。裙子是青色百褶短裙(即超短裙)。裙高只有16釐米,也是一面圍起。裙襬和上衣緊貼在一起,固定在一個寬約5釐米的腰帶上,裙襬下部呈喇叭口狀。平日的苗人一般只穿上衣和裙子,冬季二三條,夏季一二條。到盛裝時,裙子的數字就翻到七八條了,最多的時候甚至達十二三條。圍腰也為青色,長約60釐米、寬約40釐米,上面有挑花和刺花圖案,掛在腰間的綵帶上,是為了在坐下時能遮醜。關於超短裙的來歷,有人說是為了方便下田勞動;還有種說法是為了紀念苗族的祖先——遠祖們開闢疆土時以獸皮和樹皮遮身,穿得就很短。超短裙主要分佈在空伸、空烈兩寨的苗族支系中,他們被稱為“短裙苗”。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盛裝超短裙的局部。


百褶裙盛裝與平時服裝沒有多大區別,只是新舊和飾物多少不同,由上衣、胸襟、裙子、綁腿等組成。這種服裝製作簡單,樸實無華,實用性很強。上衣是無領青色左襟大衣,身長至臀部,對襟開襟處、肘部、下襬邊緣和背部均有刺繡圖案。裙子為百褶裙,裙長過膝,製作方法和超短裙類似。百褶裙服裝上的繡花作標誌的用處:小女孩的衣服袖上有花,背上沒花;姑娘的衣服背上有花,胸兜上沒花;中午婦女胸兜上沒花,前衣襟上有花;老年婦女則全部無花。百褶裙主要分佈在吳家寨、盤羊、滾玉等十多個村寨的苗族支系中。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百褶裙分佈在吳家寨、盤羊、滾玉等十多個苗族支系中。


純手工打造的超短裙

採訪古苗寨的時候,我們不僅見到了當地多姿多彩的苗族服飾,還在空伸的一戶短裙苗人家目睹了超短裙製作的全過程。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在房前晾曬超短裙。


空伸位於榕江縣北側約94公里的兩汪鄉境內,全村共有225戶,1100多人,全是苗族。製作超短裙的主人名叫李老窩,是一位兩個孩子的母親,今年已37歲。我們去的時候,她正蹲在堂屋內的地板上進行打褶工序。地板上擺著布料、木板、膠水、火盆等材料,不遠的門口處,還有兩口裝滿顏料的大缸。聽她說,超短裙製作起來比較複雜,有好幾道工序。首先要根據裙子的長短將土布剪裁好——土布也是自織的,以前都是自己種棉花,自己紡線織,現在已改成直接從市場買回棉紗織。一條約16釐米長的裙裝,要用5.1米土布才行。接著進行第一次著色,用自制的靛藍染料,第一次要染10天,每天染3次(每次必須晾乾後再染,這樣才能上色)。布染好後,先用針縫好裙邊,接著開始打褶,褶有粗有細:一般老年人穿的打粗褶,年輕人穿的打細褶。打褶要在一塊長約3.5米、寬24釐米的橢圓型木板上(當地苗語稱“彼得扣”)進行。用針將布挑出褶來並用膠水固定——膠水也是自制的,用從山上採的枸藤皮、牛膠和鹼按一定比例熬製而成,能給布定型。打褶是最費時、費工的一道工序,一條裙子花在打褶上的時間大多要2至3天。打完褶後,將布曬乾,開始進行第二次著色,還用原來的染料,要連續染5天,每天1至2次,染完後水洗乾淨,再加上腰帶即可。一般做一條裙子要用近20天時間。她還告訴我們:“儘管自己只做過超短裙,若見到當地其他民族服裝,也照樣能做,因用的材料、做工過程、工藝基本差不多。”她做的超短裙除了自己和家人平常或節慶時穿,還會作為禮品贈送當地親友。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超短裙打褶時要在一塊塊橢圓形的木板上進行。


空伸作為短裙苗村莊,的確名不虛傳,穿超短裙和製作超短裙都十分盛行,不但絕大多數中老年婦女喜歡穿,包括許多年輕姑娘也喜歡穿,村莊裡隨處可見織布的、染布的、縫製的,包括像李老窩一樣正打褶的。許多人家的房前屋後都擺滿了晾曬的土布和洗過的超短裙,在這個村寨,超短裙真是最亮麗的一道風景。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短裙苗人李老窩正在對打好褶的土布進行第二次染色。


烤豬、打糕、吹蘆笙

岑最位於榕江北側約80公里的朗洞鎮境內,全村共有170餘戶,700多口人,苗族佔95%以上。除了春節民俗,這裡還保留女性的傳統服飾和唐式髮髻,還有吊腳樓、穀倉以及帶哭訴調的民歌風俗等等。岑最的苗族以前是不過春節的,只過苗年。因現在要和國家規定的放假日期一致,所以把苗年移到了春節過,但從前過苗年的習俗依然保留了下來。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岑最的女性梳著傳統的唐式髮髻。


我們在岑最度過了春節,陪同我的一位苗族青年叫徐君德,他幫我揹包併兼翻譯,我則每天支付他15元勞務費。我們住在公路邊一傢俬人開的小客棧裡,距岑最只有200多米。小客棧的吃住很便宜,兩人每天只要35元。我們到達的時候,距春節還有幾天的時間,家家正忙著殺豬並準備節日食品。苗人最主要的食品是粑粑,幾乎每家都做五六十斤米的,個別也有做一百多斤米的。打粑粑用傳統方法,將蒸熟的糯米放在直徑約50釐米、深40釐米的一個木槽裡,用木槌不停地槌打,直到將米砸成漿黏合在一起,然後做成一個個圓餅狀的粑粑塊保存起來。一般粑粑能保存四五個月,保存的方法是:將做好的粑粑晾一週左右(變硬),放入裝滿清水(最好是新打的井水)的水缸,為防止發黴,缸中最好加幾片土黴素藥片。中途取粑粑時,用專門的笊籬,不能用手或帶油的器具去接觸。粑粑可烤來吃,也可以炸吃或切成長條在火鍋裡做成菜粑粑吃。


這裡人殺豬的方法與其他地方也有很大不同,基本都是自家的豬自己宰,場地就在自家房門前後。使用的工具也極為簡單,除了刀具之外,還有一塊架豬的木板和用來燒水的鐵壺。刮豬毛甚至用鋤地的鋤頭,真可謂一鋤多用!令人稱奇的是,豬毛去掉後的外皮要用火烤成焦黃狀,據說這樣做食用時皮會更香。我曾親口品嚐過,確實帶著股烤肉的香味。聽當地苗族老人介紹,從前他們殺豬一直都是用火將豬毛燒掉,後來跟漢人學習,才改為用開水燙將豬毛刮掉,但這種方法做出的肉不夠香,於是又恢復了火燒的步驟。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當地人宰豬時會用火烤掉豬毛,同時保留下烤肉的香味。


節日期間,岑最苗族最重要的慶祝活動就是跳蘆笙舞及祭祀土地廟和岩石。這裡的蘆笙舞叫八卦蘆笙舞,與其他地方不同,舞時三至五人一組,圍成一大圈,伴隨蘆笙的節奏跳,每個圈不停地向前後左右運動,像八卦圖一樣。據說這種舞蹈的隊形與其祖先當年征戰的列隊有關。舞者都是年輕姑娘,已婚的婦女不能上場;男人就沒有限制,已婚未婚的都可以上場吹蘆笙。這裡的男人絕大多數都會吹蘆笙,一位叫楊再福的蘆笙手告訴我們,他們全村共有4個蘆笙隊,以宗姓氏族為組織,每隊20至30支蘆笙。跳蘆笙舞時,4個隊的人都要到齊,並相互進行比賽。吹蘆笙沒有任何報酬,蘆笙也都是自己購買的。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岑最苗族的八卦蘆笙舞。


祭祀土地廟和岩石由各戶自己組織。土地廟設在村莊西側山腳下的路邊,用木頭搭成,由男性祭拜。岩石在村莊對面的河邊,是天然形成的,由女人祭拜,主要保佑孩子健康如石,長命百歲。祭祀時,他們分別擺上水酒、糯米飯、豬肉等祭品,先燒香叩拜,再進行祈禱,大約20分鐘結束。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女人祭祀岩石,保佑孩子健康如石,長命健康。


難得見到新郎的婚禮

在岑最,我們不僅感受到了濃郁的民風民俗,還有幸參加了一次傳統婚禮。婚禮是在大年初二舉辦的,是選好的吉祥日子。


新郎叫姜華權,今年25歲,新娘叫吳家菊,今年22歲,均為本村人。婚禮從上午11時開始,先是新娘的送親隊伍,約有四五十人,前面有五六名挑禮品的男賓客,後面大多數是女賓。新娘走在女賓的前頭,由新郎的兩個妹妹陪同——她們要在前一天到達女方家。男女賓客均穿傳統服裝:男賓客穿著自制的土布青衣,頭上裹一條圓型的黑頭帕,頭帕的一側斜插一塊扇面形狀的彩色織錦,像雄雞的頭冠一樣;女賓客則身著鮮豔的盛裝,但新娘不能穿盛裝,只能穿漂亮的便裝——穿便裝是姑娘出嫁的標誌。送親隊伍沿著村裡居民比較密集的街巷走,街巷兩邊擺放了許多瓷盆和篩子樣的器具,隔一段就放一排。起初我覺得很奇怪,待送親隊伍來了才知道,那是為了留下結婚禮品的——每當遇到這些器具,送親隊伍便要停下來,由男賓客送上挑來的部分雞鴨和糯米飯等食品。送的方法很便捷,只在其中一個器具裡放,數量根據器具多少而定,然後由這些拿器具的人家自己去分。聽當地人介紹,這是苗族婚禮中很重要的一個習俗,不論是新郎、新娘所在的村莊,還是沿途路過的村莊,只要見到放的器具,就必須送些禮品,這意味著對婚禮的支持和關心。婚禮人家則認為器具擺放得越多越好,才能顯示主人的氣派和威信。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送親的隊伍從上午11點出發,高個的新娘走在女賓的前面。她身著漂亮的便裝,那是苗族姑娘出嫁的標誌。


送親隊伍到達新郎家後,對方要準備婚宴。婚宴是苗族婚禮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也是消耗最大的開支。婚宴要提前幾天準備,我看到的主人家共準備了一頭牛和一頭豬,還有若干只雞鴨,幾百斤米酒,開支要在3000元左右,相當於這個家庭幾年的收入。婚宴的食品主要是各種炒菜和一個火鍋,多是酸辣口味(苗族喜食酸辣)。最有傳統特色的就是豬肉火鍋,當地人稱為“一鍋煮”,用日常燒菜的火鍋、頂罐或甑子做成。先將豬肉放入有辣椒等佐料的鍋中煮熟,再放入各種新鮮蔬菜,邊煮邊吃。火鍋不僅是婚宴的食品,也是當地人平時的主要食品(只不過沒肉或肉少些)。火鍋談不上有多好吃,但做法簡單科學,吃完很舒服,不容易鬧肚子。婚宴設在附近三四戶人家的吊腳樓內,每個場地三四桌、五六桌不等。參加的人按性別、年齡分坐,姑娘和男人們單獨在一起,婦女和孩子們在一起。這樣分坐主要是因姑娘們都是盛裝,與其他人坐在一起怕把衣服弄髒,男人們則是飲酒的需要。招待來賓的順序,先是婦女、孩子和姑娘們,最後才是男人。婚宴要持續到下午3時多結束。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送親隊伍不時停下來,在街邊的器具裡留下禮品。


攔路酒儀式是全婚禮中最後的高潮。婚宴結束後,新郎家送新娘回門時,會在寨中心一塊較寬的路中間攔一道繩,繩上掛兩個裝滿水酒的牛角,繩的一端由新娘家的兩位女眷把守。新郎家的隊伍到達時,雙方要進行對歌,還要喝攔路酒才能過去,這時村裡幾乎所有的人都來看熱鬧,歌聲、勸酒聲、歡笑聲連成一片……新郎家的隊伍到達新娘家後,同樣會受到招待,整個儀式要持續到夜裡十時左右結束,最後再由新郎將新娘帶回自己家中。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新娘回門時的攔酒儀式。


苗族婚禮中,沒有類似漢族結婚那種三叩九拜的大場面,只是新娘進家門時有兩個非常簡單的儀式,均在一個只有七八平方米的火塘屋(苗族崇拜火塘)舉行。第一個儀式中,新娘和新郎的兩個妹妹並坐在火塘旁,新郎的妹妹分別向其敬魚、敬酒,大約有四五分鐘。敬魚的含義是盼望多生孩子,使家族人丁興旺。魚只有三四寸長,是用油炸熟的。第二個是新郎父親祭祀祖先的儀式,他擺酒燒香,口唸祭詞,共有四五分鐘的時間,全程只有一個人。祭詞的大體含義是:“感謝祖先保佑我家兒子今日成親,使我們姜(新郎家姓)家的香火得以世代永續……”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新娘和妹妹接受新郎家的敬魚。


整個婚禮,都很少見到新郎新娘在一起,我是在婚禮結束的第二天,才找到新郎,併為他們夫妻照了合影。苗族婚禮對新房的要求不高,聽新郎說,他們的新房會留給客人居住,等客人走後,他們才能佈置新房並開始生活。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整個婚禮都很少見到新郎,在第二天才為新婚夫婦照了張合影。


在我即將離開榕江的時候,聽說這裡已被國家列為扶貧開發的重點縣和貴州省確定的“新兩山”(月亮山和雷公山)重點幫扶縣之一,一個大規模開發建設新榕江的高潮即將來臨。這既令人高興、振奮,同時也令人擔心、憂慮,因為許多民族貧困地區,民族傳統文化都隨著經濟發展消失了,這會不會在榕江繼續重演呢?我真正希望當地可以在建設新榕江的時候,保護好這裡淳樸的民族傳統文化,讓清秀古老的榕江和榕江苗族這塊深山中的瑰寶能夠永遠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 男賓客頭上類似雄雞冠的標誌。


>>> End <<<


大山中的榕江苗族

本文原刊載於《文明》雜誌2008年09期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瞭解更多精彩內容。《文明》雜誌淘寶店訂閱:打開淘寶app,複製鏈接並搜索進入店鋪,即刻訂閱各期文明雜誌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