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日新
老實說,我個人不太喜歡這個人。但我會以公正客觀的立場講一講康有為。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贊修,官至連州訓導;其父康達初,官任江西補用知縣;從叔祖康國器,護理廣西巡撫,曾經參加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康有為少年時期師從康贊修、朱次琦,他們都崇信宋明理學,因此,康有為在宋明理學的影響下,鄙棄所謂漢學家的煩瑣考據,企圖開闢新的治學道路。學習一段理學之後,便對理學也不贊成了。因為理學僅言孔子修已之學,不明孔子救世之學。康有為五歲能誦唐詩數百首。六歲時跟從簡鳳儀讀《大學》、《中庸》、《論語》和朱熹所注《孝經》,康有為十一歲時父親去世,跟隨祖父接受嚴格的封建正統教育,攻讀經史。這時,太平天國失敗不久,他“頻閱邸報,覽知朝事,知曾文正、駱文忠、左文襄之業,而慷慨有遠志矣”。
同治十一年(1872年),康有為應童子試,致力於科舉考試和八股文。同治十三年(1874年),“始見《瀛寰志略》、地球圖,知萬國之故,地球之理”。
光緒二年(1876年),他應鄉試,跟從朱次琦學習。朱次琦教學重四行五學:四行是敦行孝弟,崇尚名節,變化氣質,檢攝威儀;五學是經學、文學、掌故之學、性理之學、詞章之學。主張濟人經世,不為無用之空談高論;“掃去漢、宋之門戶,而歸宗於孔子”。康有為受其影響,“以聖賢為必可期”,“以天下為必可為”。又攻讀顧炎武、錢大昕、趙翼等人論述歷史的著作,於是“議論宏起”。光緒四年(1878年),繼續跟隨朱次琦讀書,攻讀《周禮》、《儀禮》、《爾雅》、《說文》、《水經注》諸書,以及《楚辭》、《漢書》、《文選》諸文,“大肆力於群書”。不久,以日埋故紙堆中,汨其靈明,漸厭之,乃“閉戶謝友朋,靜坐養心”。“靜坐時忽見天地萬物皆我一體,大放光明。自以為聖人則欣然而笑,忽思蒼生困苦則悶然而哭”。國家的危亡,現實的刺激,使他對傳統的文化學術發生懷疑。
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二十二歲那年離開朱次琦,一個人到西樵山白雲洞讀書,讀了不少經世致用的書,如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同年又遊了一次香港,使康有為大開眼界。以後續繼閱讀《海國圖志》、《瀛環志略》等書,“購地球圖,漸收西學之書,為講西學之基矣”。這一年是康有為從中學轉為西學的重要開端。光緒八年(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會試,迴歸時經過上海,進一步接觸到了資本主義的事物,並收集了不少介紹資本主義各國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學的書刊。經過學習,康有為逐步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比中國的封建制度先進。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朝的腐敗,使年輕的康有為胸中燃起了救國之火。西方的強盛,康有為立志要向西方學習,藉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國。從此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
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
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勳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
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
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康有為也是書法大家。
你看這履歷多麼光鮮。。只看這一段,你一定以為這是個大聖人。那我們再看看下面的。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舉國震驚悲痛。同年,康有為中了進士。他領導上千名舉人向皇帝上書請願,反對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史稱”公車上書“。在松筠庵的集會,他收集了1300名士子的簽名。 那一年他已經37歲了,好不容易中了個進士,生怕自己的功名有什麼閃失,因此這份多名士子簽字的“萬言書”他根本就沒有呈遞上去。這份萬言書,就此夭折。
得中進士後,康有為認為自己已經有了跟皇帝對話的資本。於是,他選擇給皇帝上書。在給光緒皇帝的上書裡,康有為慷慨陳詞,極力陳述國家貧弱,變法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振興大清。光緒皇帝畢竟是個年輕人,不甘心受制於慈禧太后坐視大清衰敗,看康有為三番兩次上書,心裡也難免躍躍欲試,就下旨宣康有為進宮面聖。 這次面聖,是康有為一生中唯一一次見到光緒皇帝,也成為他後來政治上的重要資本。
在維新變法開始之後,康有為不斷上書,要求皇帝下猛藥,迅速清除守舊勢力。光緒帝裁撤了大量官員,一時間朝野人心不穩。
康有為跑去找光緒帝的老師孫家鼐商議:英國一直垂涎西藏地區,而西藏荒遠偏僻,建議清政府賣掉西藏,資金用於維新變法。孫家鼐覺得康有為簡直不可理喻,沒有搭理他。不久後他又去面見日本公使,倡導“中日合邦”,這成為日本侵華的野心來源之一。隨著權利跟野心的不斷膨脹,也受制於朝中重臣保守派的強大阻力,康有為想出了一個更荒謬的計劃,直接導致了維新變法的失敗。
他的計劃是:圍園殺後。一勞永逸的解決權利的阻礙。順暢的推行他倡導的維新變法。
在維新變法的全過程中,慈禧太后並未頑固地反對。大勢所趨,朝中也有很多的大臣呼籲改革,社會形勢也在變。如果慈禧太后從一開始就不同意,光緒皇帝根本就沒有能力將整個變法維持103天,所以慈禧太后對開始變法最起碼是默認的。
但光緒帝把變法想得太簡單了。這位年輕的君主太過於急切,改革措施過於激進,想要在三個月裡把十年的改革都完成,甚至曾經在一天裡下了一百多道政令。其中貿然宣佈廢科舉更是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天下的讀書人一夜之間失去了向上的途徑,讀了那麼多年的書瞬間都白費了,很容易轉向革命。
慈禧太后雖然對這些激進措施不滿,但是並未立刻採取行動,她心裡也知道只有改革才能為大清續命,所以暫且忍耐了康黨的肆意胡為。直到康有為徹底激怒了她。
康有為指使楊深秀上書光緒帝,謊稱頤和園裡藏有秘密金庫,可以開掘秘密金庫為變法提供充足的資金。真實目的是讓會黨成員偽裝成掘金工人,進入頤和園殺死慈禧太后,以便光緒皇帝獨掌大權。康有為這個計劃實在是荒謬至極,完全不顧及大局。
且不說慈禧太后並未頑固反對變法,就算慈禧太后阻撓了變法,古代帝王以孝治天下,如果光緒帝貿然殺掉慈禧太后,必然會引得朝野震動。皇帝貴為一國之主竟然弒殺嫡母,必然引得親貴大臣群起而攻之,光緒帝皇位亦將不保。
最後,這個計劃被慈禧太后得知,慈禧太后果斷決定提前動手。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下令,軟禁光緒帝,逮捕維新派主要成員。康有為提前得知消息,腳底抹油溜了,卻讓自己的弟弟康廣仁留下來整理藏書,導致康廣仁沒來得及逃跑,不幸被捕。
康有為跑了,盛怒之中的慈禧太后要發洩自己的憤怒,就下令讓康廣仁弟代兄責,押往菜市口斬首。可憐的康廣仁,就這樣丟了性命,成了戊戌六君子之一。
已經逃走的康有為得知弟弟的死訊,虛偽地流下了眼淚,哀嘆父母把弟弟託付給自己,自己卻沒能照顧好他。
除了在政治上不成熟,在道德上也十分虛偽。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惶惶不可終日,迅速遠離事態中心,遠遠的逃到了日本。為了獲得日本的支持,康有為提出了一個“中日合邦”的設想,提議推翻現有封建統治,由自己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挑選百名外國顧問,全面接管中國的政治、軍事、財政、外交等等一系列的國家大權。康有為的提議,可以說是賣國求榮。
避居海外的康有為,過得也非常瀟灑。光緒帝被被軟禁,康有為卻拿著偽造的光緒皇帝的“衣帶詔”,以營救皇帝的名義大肆斂財,收受海外華僑大量錢財。
有錢,自然是要享受生活的。
康聖人用籌集的錢,在歐洲買了一個風景迷人的小島,在那裡住了好幾年。被他欺騙的華僑們萬萬沒有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救皇帝命中的錢就這麼被康有為揮霍掉了。
康有為一直鼓吹改革派,提倡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但自己卻娶了六房太太。直到1919年,康有為都已經是62歲的老頭子了,還看上了19歲的船家女張光,強行納為第六房太太。康有為的子女們都深以為恥。
值得一提的是康有為56歲時娶的第四房小妾,是個年輕的日本女人。卻不料這個日本女人和康有為的長子私通並懷上了孩子,康有為大怒。真是讓人感慨康聖人“教子有方”,家風一脈相承啊!還有傳說康有為換了猿猴睪丸的。可見他的品性。
1927年,這位欺世盜名的康南海,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盡頭,病死於青島。章太炎送他的一副對聯最能夠概括他的一生: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
在歷史上,像康有為這樣的又何止一個?民眾的矇昧無知,君主的浮躁輕信,都給了這類人生存的空間。成則居功,敗則惜命。
君子以仁義禮樂為中心,更應修德。康有為算不上是個君子。用現在的話說叫一聲道德婊不過分。哪怕他確實有才,一手漂亮字也能寫成富翁。
平生無憾事
康有為是一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之所以有名,除了他本身非常有學問之外,還有就是在歷史非常重要的戊戌變法,他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人物,一般來說,比較著名的人物都是充滿著爭議的,所以從近代到現在,在整個學術界當中,對他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那麼目前人們對康有為的評價是怎麼樣的呢?
康有為作為近代歷史的著名人物,一直以來人們對他的評價有兩種,一種說的是他的思想是,對當時的那些帝國主義國家的態度還是抱有幻想的,所以因為這樣對康有為的評價就是說他成為了一種工具,帝國主義侵華的工具。
另外一種對康有為的評價說的是,在他的變法失敗之後的這段時間,這個時候的康有為思想有了變化,所以人們對他的評價也相應的產生了變化,因為這個時候的他變得開始反對民權,對於之前的君權是崇拜的,所以最終的康有為的思想是變成了保皇黨,所以人們對這個時候的康有為的評價就是絆腳石了,因為他阻礙了社會的前進。
對於康有為的評價,馬克思在他的書中指出過,中國的近代歷史是比較封建的,第一個對這種舊的制度提出質疑並且通過行動對它進行挑戰的學者就是康有為,儘管在最後的時候,他的改革是失敗的,他的侷限性也是非常的明顯的,但是他依然是近代中國憲法思想啟蒙的第一人。
另外
要說公車上書,戊戌變法我們想都不用想,直接想到康有為,我們今天要聊的就是康有為。最近看了很多資料說康有為是個“小人”、“偽君子”,拿著據自己所說與光緒皇帝的合影招搖撞騙,但據史料記載他根本沒有與光緒長時間的見過面,更別說合影了。這些我們姑且不談,我們談一談,在生活方面,他是個怎樣的“渣男”。
康有為有六位太太,尤其是晚年的幾位太太都是20歲左右年輕貌美的女子,其中既有美國華僑,又有日本人,真可謂是孩子都可以是兩種不同的混血兒了。這些妻子裡面有的是被她演講給忽悠的,比如說他在美國結識的這位華僑何旃理,當時才17歲,說啥都要嫁給康有為,即使當時康有為已經有了兩個太太。而這位美國華僑不僅是家世顯赫,更是博學多識,通曉四國語言,就是這麼一個好孩子,康有為佔了便宜。
康有為這一生在“色”之上真的是風流,到處留情,妻妾成群,這樣的人所領導的什麼什麼事想想也很難成,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覺民,相比之下就相形見絀了。康有為曾帶兩位妻子到日本梁啟超處居住,但是由於梁啟超妻子與康有為妻子年齡相差甚遠,而梁啟超與康有為又是師生關係,一個老女人管一個少女叫師母,那是什麼感覺?
最為搞笑的是,雖然康有為有了這麼多妻子,但是還幹過帶著妓女遊湖的事情,把自己比作范蠡,把妓女比作西施,真可謂是滑稽至極。
時針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康有為生活在滿清末年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在絕大多數士大夫階層保守頑固,安於現狀,麻木不仁,隨波逐流的時代,他絕對算是一個智者!因為他曾力求革新,他革新的既是政體,也是人的腦子!不然也不會有梁啟超這種優秀的學生。但同時,他想試圖利用皇權讓國人更愛科學與實際,而少些八股與虛談,整個出發點絕對是槓槓的。儘管網上很多文章批判康有為的私德與私心,但由他發起的"公車上書"改革最終胎死腹中,這使中國近代歷史唯一一次"實用化”夭折了。在他之前,林則徐看到了這一點,但林則徐也沒敢去挑戰封建保守勢力!從而錯過了唯一一次早於日本"明治維新”的變革,讓中國最終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下面,秋水君為大家扒一扒康有為其人其事,不妥之處望指正。
康有為,生於咸豐五年(1855),比孫中山大十一歲。他出身書香門第,清朝進士。晚清重要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改良主義代表人物(正史定論)。他特別重視中國政治制度的沿革及一般所謂經世致用之學,反對八股虛空的科舉應試,他認為這樣選出的人才只會空談誤國,作些華而不實的文章,這對國家從根本上改變無多大益處。所以,他倡導改革!
他不懂外國文字,在戊戌之前,也沒到外國去過。他到過香港,上海,看到西洋人的地方行政整齊,受了很大刺激。他覺得這樣優美的行政必有文化和思想的背景和源泉。可惜那個時候國內還沒有討論西洋政治經濟的書籍。康有為所能得到的僅僅是江南製造局及教會所譯的初級天文,地理,格致,兵法,醫藥以及耶穌教經典一類的書籍。但是他很聰明,能舉一反三,因小而看大。
假如我們是甲午到戊戌那個時代的人,眼看著我們的國家被小小的日本打敗了。打敗了以後還要割地賠款,我們還不慷慨激昂,想要救國嗎?又假如我們是哪個時代的人,新知識,新技術都沒有,所能做的僅僅是八股文章,所讀過的書僅僅是中國的經史子集,我們救國方案還不是離不開我們的經典?免不了做些空泛而動聽的文章。假如正在這個時候,我們中間出來一個人,提出一個偉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訓,又適宜時局,其文章又是我們所佩服的,其論調正合我們的胃口,那我們還不擁護他嗎?康有為就是這時代這樣的人。
李鴻章搞了洋務運動,自強運動。但最終在甲午海戰中一敗塗地!為什麼呢?後來梁啟超有段文字批評他說:
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沒讓民眾醒智)
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內治(不知道如何治理國家)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民(士大夫的通病!媚上而欺下)
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只知道買買買,而不圖自立自強)
以為吾中國之政教風俗,無一不優於他國,所不及者惟槍耳,炮耳,船耳,機器耳。吾但學此,而洋務之能事畢矣!(只知道拿錢買洋人的東西用,是靠不住的)
梁啟超的這種批評雖然很對,但是李鴻章的物質改革已經遭人反對了(保守自大,不學無術的頑固派)。倘若再進一步改革政治制度,時人一定不容許他。甲午以後,康有為認為時機到了,李鴻章不敢提倡的政治改革,康有為要提倡!這就是所謂的變法運動。
中國自秦,漢以來,2000多年只有兩個人曾主張變法,一個是王莽,一個是王安石。兩個人都失敗了,王莽尤其被封建王朝定為千古罪人。之所以沒有人敢談及變法,士大夫階級都以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聖先賢的法制,歷代相傳絕不可變更的。康有為知道,不先打破這個思想的難關,變法就無從下手。他寫了一本《孔子改制考》。他說孔子根本是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春秋》的真義在《公羊傳》裡可以看出來。《公羊傳》講"通三統",那就是說夏,商,週三代的法制並不沿襲,各代都因時制宜造出自己的法制。《公羊傳》又講"張三世",那就是說,以專制政體對亂世,立憲政體對昇平之世,共和政體對太平之世。康有為的這本書無非是想利用孔子來訓服反對他變法的士大夫們。
他這書一出來,附和他的文人不少,也曾盛極一時,好像全國輿論都在擁護他。
孔子是舊中國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戰就成功了。皇帝是舊中國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為的實際工作是要抓住皇帝下手。他在嚴重的困難時期之中,一再上書給光緒皇帝大講救國之道。光緒也受時局的影響,很想努力救國。他研究康有為的著作,後來召見康有為,很賞識他,讓他在總理衙門行走。從戊戌年四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初,康有為輔助光緒推行百日維新。
這一百天內,康有為及其同志們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重要的有兩件事:
第一,以後政府的考試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經濟的策論,換句話說,以後讀書人要做官不能靠虛文必須靠實用學。
第二,調整行政機構,康有為淘汰了很多無用的衙門與冗官,這引起了極大的反彈!
同時,他增添了一個農工商總局,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經濟部,想要推行經濟建設。這兩件新政在我們今天看來都是應該早辦的,但在戊戌年間,雖然國難那麼嚴重,反對的人居然是大多數!為什麼呢?一句話,打破了們的飯碗。人人都知道廢八股提倡實學,數百名翰林,數千名進士,數萬名舉人,數十萬的秀才,數百萬的童生……全國的讀書人都覺得前功盡棄,他們費了多少心血,想從之乎者也裡升官發財。一旦廢了八股,他們就絕望了,難怪他們要罵康有為是洋奴漢奸。至於被裁汰的官員更不要說了,都切齒痛恨他。
康有為抓住光緒皇帝來推行新政,而反對他的人則去找西太后訴苦。這時的光緒皇帝實權仍然掌握在西太后的手裡,他們兩人之間也不和睦。西太后此時索性想要廢掉光緒皇帝。
維新派的人去找在天津練兵的袁世凱,想讓袁世凱用武力幫他們推行改革。而袁世凱就一典型的政治投機客!嫌他們這群文人成不了什麼事。他不但不合作,反而把秘密洩露給了慈禧。慈禧先發制人,把光緒軟禁起來,由她自己臨朝聽政。~康有為一見大勢已去,就逃亡了。剩下的一干"戊戌六君子"等人就處斬菜市口!滿清王朝最後的一點希望也隨王朝的覆滅而煙消雲散……
康有為的苦心改革最終以悲劇的形式收場!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出發點絕對是利國利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