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誰能被稱為傳統大國?為何?

資深人士說文史


戰國七雄相信大家都知道,有一句順口溜說的很形象,“趙薇喊齊秦演出”;戰國七雄分別是三家分晉的趙國、魏國、韓國;位於東海之濱的齊國,南方的楚國,北部的燕國,以及西部的秦國。

戰國七雄是數百個諸侯國互相征伐兼併後,大浪淘沙在戰國時期留下的最強七個諸侯國;俗話說“十個手指各有長短”,這七個諸侯國實力也有強有弱,要問誰是傳統的大國呢?

筆者認為,春秋戰國時期能夠稱為強國的不少,例如春秋三小霸,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等, 誰是傳統意義上的強國呢?這個得好好說道說道,筆者認為傳統的大國有魏國、齊國、楚國這三個國家。

魏國繼承春秋霸主晉國的衣缽,魏國能稱為傳統強國是有其淵源的,首先魏國繼承的是晉國的衣缽,而晉國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晉國後來被分為魏國、趙國、韓國三個國家後,這三個國家都位居戰國七雄之列,由此可見晉國實力的強大。

此外,魏國在魏文侯時期推行李悝變法和之後的白起變法,使魏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霸主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大,軍事實力首屈一指,特別是戰無不勝的魏武卒,在吳起時代,魏國在戰爭中幾乎未嘗敗績,所以說,魏國可以算是一個傳統大國,當然後來的魏國衰落了,但那只是後話。

齊國是春秋三小霸、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由此可見齊國在各個階段的發展中都是以大國、強國出現的,齊國位於東海之濱,經濟、商貿都十分發達,齊國在建國時,就有其豐厚的底蘊,其開國君主是周朝功勳姜子牙。

齊國的管仲變法,齊威王吏治改革,使得齊國在歷史上出現幾個鼎盛時期,即使在戰國中後期,齊國都能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

楚國領土最大,人口眾多,歷史久遠;楚國與齊國一樣,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以大國形象出現的,但楚國更多的時候是大而不強,不像齊國那樣富裕;在楚國發展過程中,經常受最強國欺負,誰強誰就將楚國當為對手,例如,晉國、魏國、齊國、秦國都曾與楚國發生征戰。

楚國儘管沒有進行一次完整的變法,但楚國一直是以大國形象出現的,它是最後一個被秦國滅亡的國家,也是最能抵抗的國家,不像齊國不戰而降,秦國動用60萬兵力才殲滅楚國。

很多人都說,秦國也是傳統大國和強國,筆者不敢苟同,秦國立國時最窮、最弱、文化發展最滯後,以至於出現六國卑秦的局面;儘管春秋五霸有秦國,但秦國是獨霸西戎,還不敢跟中原諸國相比,秦國只有在商鞅變法之後,才逐漸強大的,才能成為大國。

此外,韓國、趙國、燕國隨是戰國七雄,但不能算傳統大國。


珂夢歷史人文


我是史山泛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戰國是一個時代的稱呼,而戰國七雄指的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當時最有實力的國家,當然還有很多大國,只是比著這些強國沒有多少競爭力。

而提起戰國時代,春秋是不能避免的。總得來說,春秋戰國我們可以認為屬於同一個歷史時代。只是在變化的一直是形式,而沒有一個改革性的變化。春秋和戰國的分割也標誌著我國從奴隸社會過度到了封建社會。

而這次的過度,也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勢。七雄之中的韓、趙、魏其實是從春秋時期的晉國分割而來,被周天子承認諸侯身份之後,才有了戰國七雄的說法。

從這裡來看,這其中的趙、魏、韓三國都算是在戰國初期新晉的諸侯國,不屬於傳統大國行列。雖然被他們所分封晉國,在春秋時期是霸主級別的國家,但是在這個問題中,我們可以認為這三個國家不屬於傳統大國。

春秋五霸相信大家都知道,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就是齊國的第十五為國君。作為中原霸主,齊國可以稱得上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而齊國也一直沒有滅亡,甚至到了戰國時代成為了七雄之一,所以齊國算是一個傳統大國。

而同為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國君。同樣出過霸主的國家,楚國是地域最廣,人口最多也是最富有的國家。而楚國傳承到戰國時期,我們也可以認為它是傳統大國。

秦國相信也不用多說,作為一個努力N代人,最終統一天下的諸侯國。同樣是一個傳統大國,其中秦國的國君秦襄公在幽王之亂時獲封諸侯,為秦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且有一種說法是秦國的秦穆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可以想象秦國的“大”。

燕國傳承同樣久遠,燕國的第一任諸侯王是周武王的弟弟。可以說燕國的歷史從周朝開始就已經有了,燕國雖然時間久,但是燕國在歷史中一直處於中下游水平。只能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作為一個能夠傳承八百多年的諸侯國,已經夠傳統,對於是否是大國存在疑問。

不過燕國可以被稱為傳統大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雖然比這齊、楚、秦差了一些。但是比這別的國家都還是屬於強國的,而且也有足夠的歷史。

綜上所述:戰國七雄中,能被稱為傳統大國的有四個國家,分別是齊、楚、秦、燕。而趙、魏、韓雖然在戰國時期屬於強國,但卻是在春秋末期才被承認諸侯的身份,因此不能稱為傳統大國。


史山泛舟


戰國七雄中,誰被稱為傳統大國呢?首先我們要知道都有哪些,周朝末年到秦朝統一這期間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春秋時期,一個是戰國時期,這兩個不要搞混了。春秋是五霸,戰國是七雄。春秋五霸分別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公;戰國七雄分別是秦、楚、趙、魏、韓、燕、齊。

我個人覺得戰國七雄裡面除了齊、楚、秦三國可以稱得上傳統大國外,其它四國都不能得此名號。各位看官且聽我逐個分析。傳統強國的概念是什麼?包括兩個點,一個是傳統,也就是說傳承歷史悠久;另一個是強國,具有人口眾多、面積廣大、戰鬥力強勁。

那麼我們就拿上面講的兩個傳統強國的概念來套用,來說明戰國七雄哪些是傳統強國,哪些不是

一、從“傳統”方面來講

韓趙魏三個國家是又春秋時期的強國晉國分出來的,成立的時間短,要論傳統應該不在此列;

燕國呢?成立於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燕國伴隨著周王朝的整個時期,東西周滅亡之後還存在了很長時間,國祚八百二十二年,可謂是傳統國家。

秦國,公元前905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商朝早期即建國,可謂是歷史悠久,稱得上傳統。

楚國,

根據《史記 楚世家》記載,楚人先祖鬻熊輔佐周文王滅商有功,周成王念其功勞,封鬻熊曾孫熊繹為子爵,建國於丹陽,領地50裡。也就是說楚國在周朝建立之前就有了,更能算的上是傳承悠久了。

齊國,始封君為軍師太公望,輔佐周武王推翻商紂王,建立統一的商王朝。於燕國差不多同時,享國八百多年。

所以,從傳統來講我們就排除了韓趙魏三國。

二、從“強國”方面來講

通過上面一條的排除,現在就剩下秦楚齊燕三國了,我們再來逐個分析。

秦國:讀過《大秦帝國》的人可能都知道,這部書對秦國的崛起和統一中國做過詳細而生動的描寫。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空前增強,最終在秦始皇嬴政的帶領下逐一將六國剪滅,統一了中國。

楚國:楚國在戰國七雄裡面一直處於第一陣列,足以和秦國抗衡。楚國兼併的小國,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個以上,多在今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戰國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強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裡。”楚國之疆域,雖然時有得失損益,“但在其鼎盛時期,據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縣三百餘,為戰國時代最大之國”。””楚國的這種蓬勃發展的勢頭,從西周初年算起,持續了大約700年之久。

齊國:戰國時期稱為東帝國,秦國為西帝國。因齊國不與秦國接壤,所以很少受到秦國的蠶食,其實力始終比較強大。秦採取的是遠交近攻的策略,遠交其中最重要的國家就是齊國。當時的形勢來講,齊國與其他國家連橫則秦不能輕舉妄動,如果與秦國合縱則秦可橫行與鄰國。

燕國:周朝時期,中原腹地人口都很少,人口大部分是沿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分佈,其他地區人口就更少了。燕國地處今天的河北、北京北部地區,古代屬於苦寒之地,人口稀。我們知道,古代人口得多少代表著實力的強弱,沒有人就沒有糧食和兵員。所以,燕國除了在燕昭王時期在樂毅的帶領下聯合多國部隊打敗齊國外,其他時期都比較弱小,在戰國七雄裡面只能歸為實力較弱的一類。

所以,通過“強國”方面來說,排除了燕國。

綜上所述,能稱得上是傳統強國的只能是秦楚齊國了。


痴言縱橫話歷史


戰國七雄中,楚國一直強盛而廣大,雖然幾次因戰爭失敗而面臨亡國,但總是能迅速恢復實力而強大,在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齊國中,楚國可以稱得上傳統大國!

楚國(公元前1042~223年),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朝第二代國君周成王冊封楚部落首領於郢,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國從武王開始擴張,經文王,到成王,先後吞併庸.隨.羅等25國,可以稱的是春秋時的大國了!

隨後,楚國越過了江淮地區,推進到了黃河南岸,楚成王十七年,中原霸主齊桓公聯合陳,曹.宋.鄭.衛.魯邾等八國聯軍攻擊楚.蔡聯軍,楚軍打敗,被迫退出中原。

楚成王41年(公元632年) ,楚國齊.魯.魏.宋 邊界地區。引起了春秋五霸的晉文公的強烈反對。晉文公親率三軍,聯合魯.衛,於楚軍在城濮大戰。戰前楚成王瞭解晉軍上下一心,君臣和睦。有意退出戰爭,帶走了一半多的軍隊,但是楚軍主帥成得臣堅持要打,結果不幸戰敗。成得臣在返回楚國的路途中自殺了。

楚國雖然先後敗給齊國.晉國,但是主力尚存,中軍損失不大,楚國的實力尚在!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即位後,任用孫叔敖為相,改革經濟.內政,銳意進取,楚國的國勢很快增強了,前597年在鄢陵之戰中打敗晉軍,乘勝進攻到黃河岸邊,成為新的中原霸主!

楚莊王熊旅

晉楚爭霸,各有勝負,但是晉國大夫士燮向國君獻策,從經濟,軍事,外交各方面支援楚國背後的吳國!吳國的國君壽夢即位後,吳國開始崛起,進攻楚國的屬國,州來,鍾離,後來一度打敗了楚軍。

吳王闔閭即位後任命伍子胥為相,改革軍事.政治。任命兵家始祖孫武為大將,訓練軍隊,吳軍戰鬥力很快增強!

前506(楚昭王十年)年,吳王闔閭任命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弟弟猛將夫概為先鋒,帶領三萬精銳之師,進攻楚國。夫概帶領五千先鋒,在淮河打敗五萬楚軍,接著吳軍在柏舉大破楚軍主力二十萬人。隨後吳軍乘勝攻入楚都郢。楚昭王流亡江漢。

就在楚國幾乎亡國時,楚國人申包胥趕到秦國,找到秦悼公,哀求他抗吳救楚,開始,秦公不答應,於是申包胥在王宮外,不吃不喝,痛苦了七天七夜。秦國君臣都被他感動了。於是秦悼公發兵十萬,打敗吳軍,接著越軍偷襲吳都,吳國大軍在孫.伍的帶領下回到了吳國!楚軍大司馬子西帶領軍隊恢復了楚國!

楚惠王即位後,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想恢復楚國的霸業,終於在越王勾踐去世後打敗越軍,重新稱霸南方。

進入戰國時代,楚國重新煥發了活力。楚悼王在位時,軍事家.改革家吳起受到魏相公叔痤的迫害,從魏國逃亡到楚國,楚悼王任命他為令尹,在楚國變法,楚國經過變法,增強了經濟.軍事實力,南方統一百越,在中原吞併陳.蔡。並以一己之力抗擊趙.魏.韓,擊敗強秦,儼然有統一中華之勢。

可惜的是楚悼王突然逝世,楚國的貴族集體反對變法,聯合謀害了吳起,並因此冒犯了楚悼王的遺體。楚肅王即位後,誅殺了冒犯先王遺體的貴族七十多家,極大的打擊了楚國的封君勢力。

隨後楚國在楚威王(前339~329年)時代達到了頂峰,消滅了越國,設置了江東郡,佔據了古代中國的整個江南地區。控制著今天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安徽的全部,四川.重慶.陝西.河北.山東福建.廣東的一部分,面積達到150萬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000萬,軍隊100餘萬,戰車一萬五千乘,聲勢震動了諸國!

進入戰國後期,楚懷王在位時,曾經組織楚.趙.魏.韓.齊五國合縱。楚懷王為縱約長,五國聯軍百萬,圍攻函谷關,後來因為內部矛盾,很快就解散了,但是也給秦國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秦惠文王時,任命魏國人張儀為相,張儀欺詐楚懷王,許割地六百里,讓齊.楚斷交,到楚國使者去交接時,只答應給六里,哄騙了楚懷王,徹底激怒了楚懷王,他集結楚軍數十萬進攻秦國,在丹陽被秦軍擊敗,被斬首十幾萬人,大將屈匄被俘。接著楚懷王為了報復秦王,出動傾國之兵進攻秦國,打到了咸陽附近的藍田。秦軍殊死抵抗,把楚軍牢牢阻擋在藍田關下,接著韓.魏兩國偷襲楚國,楚軍只得撤退。丹陽之戰和藍田之戰極大地削弱了楚國,從此楚國由強盛轉為衰弱!

牆倒眾人推,隨後齊國相國孟嘗君報復楚國私自拆散了齊楚聯盟,公元前301年,聯合韓國和魏國,以齊將匡章為主將,帶領三國聯軍,圍攻楚國,在垂沙大破楚軍,戰後,楚國被迫把南陽地區割讓給了韓,魏兩國!

公元前279年,秦國大良造白起帶領幾萬精銳士兵,連戰皆捷,在郢都打敗楚軍數十萬人,很快攻佔了郢都,楚襄王帶領臣民遷都陳縣,也稱郢。隨後,楚軍反攻,又攻下了十六座城池,接著穩定了東部的形勢,楚國再一次復活。

公元前257年,楚國令尹春申君黃歇帶領八萬楚軍與趙.魏三國合縱,在邯鄲之戰中大破秦軍,迫使秦軍歸還了以前佔據的六國領土,再次龜縮到函谷關的後面。

邯鄲之戰後各國形勢圖

公元前225年,秦國消滅了魏國,隨即進攻楚國,秦國將領李信帶兵20萬攻克壽春(楚國自稱郢都),殺楚幽王。接著進攻楚軍大司馬項燕,結果被項燕擊破。被迫率領殘兵敗將退回咸陽。秦王嬴政只得懇求老將王翦,希望他再次出山,王翦同意攻楚,只是需要兵力六十萬,這幾乎是秦國機動兵力的全部了。最後嬴政還是克服了困難,湊夠了六十萬大軍,並在出戰前安排自己的女兒和王翦的次子王賁成了親。隨後王翦帶兵打敗楚將項燕,俘虜了新楚王(秦國的昌平君),楚國終於滅亡,享國820年(1042~223年),可以說楚國雖敗猶榮,直到最後,仍然算是戰國七雄中的巨無霸!


少校說歷史


用心解讀歷史,我是心說歷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首先來看看傳統大國的定義,所謂傳統大國,就是說過去是大國,現在還是大國。那麼我們來看看這戰國七雄的發家歷史。

秦國

秦國在秦非子時期立國(大約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56年,秦莊公借用周宣王兵馬打敗西戎,獲封西垂大夫;公元前771年,秦國作為護送周平王東遷的四大諸侯(秦晉衛鄭)之一,被封為諸侯,被賜予函谷關以西的土地(這是一個空頭支票,因為此時的函谷關以西的土地掌握在西戎的手裡)。


至此,秦國正式被封為諸侯,但是並不能算是諸侯國中的大國。好在秦國經過幾代人的爭鬥,最終從西戎人手中拿到了函谷關以西的領土,從此躋身大國列表,而且在秦穆公(公元前659-621年在位)時期,並國七十二,拓地千里,稱霸西戎,此時已經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強國了。

從秦穆公時期到公元前376年的戰國時期,秦國未曾出現大變故,一直是大國,因此它算得上是傳統大國。

楚國

楚國在周滅商時期果斷投靠周文王,伐商大業完成之後,楚國獲封子爵。周夷王時期(公元前895-880年在位),此時西周王朝已經開始衰落,各路諸侯逐漸輕視周天子,此時楚國在南方發展不錯,於是楚國國君熊渠封自己的兩個兒子為王。東周桓王時期,楚國實力愈發強大,自封為王,與周天子分庭抗禮。至楚莊王時期(公元前613年-591年在位),稱霸中原。自此之後,在約公元前506年被吳國打到都城,之後立馬光復,之後一直以一個強國的姿態存在。

所以,楚國也是一個傳統大國。

齊國

公元前1044年,西周王朝封姜子牙為侯爵,封地為齊國。姜子牙是周朝的開國大功臣,周天子對其特別優待:允許其對周邊行使征伐大權,當時就是大國。

至齊桓公(公元前685-643年在位)時期,稱霸中原。之後,雖然發生過田氏代齊事件,但齊國元起未傷。

之後雖然有樂毅打得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池,但那時戰國中晚期的事情了。題主問戰國七雄,那麼本事件與問題無關,暫不討論。

從以上來看,齊國也是傳統大國。

燕國

燕國的始封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召公,公元前664年,山戎襲擊燕國,燕國無力支撐,時任燕國君主燕莊公向齊國求救。齊國正值齊桓公霸業時期,於是發兵救之,遂大破山戎,為燕國拓地千里。燕莊公為表感謝,遂親自送齊桓公入齊境。齊桓公說:按周禮,諸侯相送不能出國境。遂將燕莊公所在齊地劃給燕莊公,燕國這才成為大國。


由此可見,燕國的大國地位不是自己掙來的,而且之後數百年,燕國一直在諸侯國中是中下層實力。因此,它不能算作是傳統大國。

其餘韓趙魏,他們的封地來自於他們三家分晉,而三家分晉恰恰就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在戰國之前他們都是沒有正式封地的國家,因此,他們幾個國家不能算作是傳統大國。

由此可見,戰國七雄中,傳統大國就只有:秦、楚、齊三家而已。


心說歷史


春秋時期的四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他們分別是:齊國、晉國、秦國、楚國。自然這四個國家到了戰國早期算是傳統大國。後來三家分晉,晉國國號自然沒有保留到戰國時期。只剩下齊楚秦三國了。

這三個國家分開對比。秦國在西北地區幾乎是無人能敵。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齊國來說,不僅被晉國、吳國等強國壓制,更是連身邊的魯國也無法吞併。所以秦國勝於齊國一籌。而楚國雖然幅員遼闊,但是沒有推行郡縣制,楚國的許多地方楚王根本無法干涉。當楚國有難的時候,地方許多小諸侯甚至作壁上觀,而不是出兵勤王,這對楚國的戰鬥力是大大的削弱。所以說秦國算是戰國裡有實力的傳統大國。

戰國七雄裡面,哪家的實力最強,哪家最弱呢?這還要從不同時期來解讀。

公元前403年-前357年:魏、楚、齊、趙、韓、秦、燕。重要歷史事件:魏文侯變法;田氏代齊;吳起變法;衛鞅入秦。

公元前356年-前341年:楚、齊、秦、魏、趙、韓、燕。重要歷史事件:商鞅變法;申不害變法;圍魏救趙;馬陵之戰。

公元前340年-前311年:齊、秦、楚、趙、魏、韓、燕。重要歷史事件:徐州相王;子之之亂;齊宣王攻燕;楚懷王滅越。

公元前310年-前284年:秦、齊、趙、楚、燕、魏、韓。重要歷史事件:樂毅改革;胡服騎射;趙滅中山;齊國滅宋;五國聯盟。

公元前283年-前262年:秦、趙、燕、楚、魏、韓、齊。重要歷史事件:樂毅攻齊;鄢郢之戰;秦滅義渠。

公元前262年-前221年:秦、楚、齊、魏、趙、韓、燕。重要歷史事件:秦國獨霸;長平之戰;邯鄲之戰;楚國復甦;秦滅六國。







雲鵬品古齋


戰國七雄中能稱為傳統大國的,是齊國,楚國,秦國。

齊國立國者,是姜子牙,居東海之濱,擅魚鹽之利,最先富強,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以後一直是比較強的國家。至戰國,田氏代姜氏,齊國仍保持比較強的地位,其間雖遭遇樂毅伐齊,幾乎傾覆,但隨即田單火攻,反敗為勝,仍傲踞東方,直至秦統一。

楚國始終是南方大國,在七國中,其面積始終最廣大。中原霸主,對楚國只責其貢獻苞茅,而不敢強加以兵。楚莊王時,一飛沖天,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只是發展不平衡,忽高忽低,至楚懷王,信任奸佞,排斥忠臣,使國力日削,終至亡國。

秦國起勢較晚,但後來居上。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等良臣,儕身春秋五霸。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奠定秦國強大的基礎。其後諸君目標一致,前仆後繼,以虎狼之師,東向蠶食諸侯,終滅六國,一統天下。

此三國所以長期強大,除其他原因,地理位置是一個重要原因。齊國背靠東海,東面無威脅,可以專一面西而爭。楚國居長江流域,南面無強敵,可以專一面北而爭中原。秦國處西方,西面無強敵,可以專一東向而爭天下。

中原也曾有一些比較強的國家,如鄭國、宋國、趙國、魏國,但因處四戰之地,易受夾攻而不便發展,故終未能保持強大。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戰國七雄分別是韓、魏、趙、燕、齊、楚、秦,一共七個國家。

這七個國家哪幾個處於傳統強國呢,我認為只有兩個,那就是齊和楚。

首先,韓魏趙的前身是晉國,三家分晉之後,這三個國家才相繼被承認,存在的時間本來及不長,嚴格意義來講,戰國初期才有這三個國家,寬鬆一點算,也在春秋末期,因此不能算傳統意義上的大國。

其次,燕國雖然是戰國七雄之一,但燕國無論在春秋時期還是在戰國時期,都沒有什麼存在感,除了樂毅拿下齊國七十城的短暫輝煌,這個國家自召公建立以來,都一直是配角的角色,不備人家欺負就謝天謝地了,當然也不能傳統強國。

再來看秦國,秦國其實在商鞅變法之前,國力並不強,此前的國君中,只有秦穆公在位期間可以和東方強國掰一掰手腕,秦穆公之前,以及秦穆公之後的幾百年,秦國無論在國力上、軍力上以及文化上,都是被東方六國所瞧不起的,晉國時期先不說,連魏國都可以欺負秦國。正是因為如此,秦國才有機可乘,稱著齊魏爭霸之際渾水摸魚,壯大自己的實力。

而齊國和楚國則不同了,這兩個國家自春秋初期以來,一直到戰國末年,都是實打實的強國,存在感強,實力也強,誰都不敢小覷。可以說,齊國和楚國的綜合國力,在東周時期的任何一個時期,都可以穩定排在前四名,因此這兩個國家才有名副其實的傳統大國。


孤舟釣江雪


戰國七雄裡面除了韓趙魏是從晉國分出去的外,秦、齊、楚、燕都是傳統大國。

秦國

秦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趙城,立趙氏。其後非子受封於犬丘,建立秦國。幾代人的慘淡經營,後因勤王有功,始為諸侯,稱秦襄公。秦國之貧瘠,中原諸侯皆卑之。至秦穆公圖強,國勢稍盛,稱霸西戎。

燕國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

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於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楚國

先秦羋姓(羋本作幁)周朝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亦稱荊。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古書記載,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但據出土戰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酓為氏。鬻熊曾孫熊繹僻處荊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帶),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湖北秭歸),從此立為國家。

齊國

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為位於今天山東。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

公元前1000年前,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後,被封國建邦。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3]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


真空陽臺壁掛太陽能


當時的毛遂談道:“楚擁地五千裡,兵甲上百萬,可是楚國卻多次被秦國欺負,這種國恥家辱,連我們趙國都替您覺得羞恥“ 所以當時楚國面積大,人口最多,物產最豐盛,傳統大國楚國實至名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