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三戰馬家軍:決勝蘭州,雪恥之戰

羽牧野 勇士教育研究院

彭德懷三戰馬家軍:決勝蘭州,雪恥之戰

三大戰役後,解放軍進行全軍大整編,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下轄第1、2兵團,共15.5萬人[1]。1949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華北軍區第18、19兵團等部共20萬人,改隸第一野戰軍[2],第一野戰軍數量達到34萬左右,西北戰場長期以來敵眾我寡的形勢得到根本改觀[3]。經過春季戰役、陝中戰役、粉碎胡馬反撲作戰、扶眉戰役、隴東追擊作戰之後,第一野戰軍重創了胡宗南嫡系主力,形成兵臨蘭州之勢。

一、謹慎決策,進軍蘭州

但在上述作戰中,馬家軍十分機警,再加上國民黨軍各派系之間相互猜忌,經常提前撤退,其基本實力並沒有受到損傷。

8月14日,國民黨行政院長閻錫山在廣州緊急召開西北聯防會議。為緩和二馬之間的矛盾,會議任命“青馬”首領馬步芳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任命“寧馬”首領馬鴻逵為甘肅省政府主席。會議擬製了“蘭州決戰計劃”,決定以馬步芳部堅守蘭州,吸引解放軍決戰,以馬鴻逵部和胡宗南麾下的4個軍,伺機攻擊第一野戰軍側背。

彭德懷三戰馬家軍:決勝蘭州,雪恥之戰

馬步芳

馬步芳認為蘭州之戰是其勢力存亡的關鍵,決心聯合“寧馬”等勢力,拼死一戰。根據計劃,馬步芳以主力第82軍(原整編82師)等部共5萬人防守蘭州城區;以91軍、81軍(屬馬鴻逵部)等部共約3萬人,保障蘭州左冀安全;以新組建的騎兵軍約2萬人,保障蘭州右冀安全。蘭州守軍以馬繼援為總指揮。

對於與馬家軍主力作戰,解放軍高層一直持謹慎態度。7月I4日,毛澤東在致彭德懷電報中明確指出:“打馬是一個較為嚴重的戰役……”[4]進軍蘭州前,彭德懷也分析認為:馬步芳在蘭州的架式是妄圖死守,第一野戰軍在蘭州的作戰將是一場艱鉅的攻堅戰。8月4日,第一野戰軍要求各兵團,以一部牽制寧夏馬鴻部,“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首先殲滅青甘地區之馬步芳部”[5]。

8月20日,第2兵團和19兵團從東、西、南三面逼近蘭州,與馬家軍的決戰迅速拉開帷幕。

二、首戰受挫,再定方略

蘭州是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所在地,也是國民黨在西北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蘭州城北是滔滔黃河,四周群山環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城南郊的南山,是天然防禦屏障,經馬步芳多年經營,修築了大量永備工事,構築了能相互支援和掩護的鋼筋水泥碉堡群;陣地的外斜面修有6至10米的環形人工峭壁,峭壁中部火力點密佈;峭壁外有1至2道深寬各3至6米的外壕,壕外埋設大量地雷和鐵絲網。馬繼援揚言:蘭州是“攻不破的鐵城”[6]。

彭德懷三戰馬家軍:決勝蘭州,雪恥之戰

楊得志上將

解放軍各部抵近蘭州的第二天,即8月21日,第一野戰軍命令19兵團5個團和第2兵團4個團,對蘭州進行試攻。馬家軍再次展示了自身的強悍和頑強,他們據險堅守,死戰不退。激戰整整1天,解放軍未能取得任何進展。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後來向彭德懷報告說:19兵團歷史上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進攻敵人幾個陣地一天多,結果卻一個也拿不下來。[7]

試攻受挫引起了彭德懷的警覺,他立即下令停止進攻。經全面偵察和分析,解放軍發現馬家軍把主力置於南山,北面的黃河鐵橋則是唯一的撤退道路。彭德懷據此斷定,攻佔南山是解放蘭州的重點,奪取黃河鐵橋則是能否全殲敵人的關鍵[8]。根據這一判斷,解放軍重新調整了攻城部署。

三、攻山斷橋,圍殲青馬

8月25日拂曉,解放軍經過周密準備,對蘭州發起總攻。馬家軍指揮官用機槍和大刀督戰,連續向解放軍發動反衝擊,戰鬥異常激烈。解放軍每攻佔一條壕溝,攀登一條峭壁,奪取一個陣地,都要經過反覆較量,拼刺刀和肉搏戰隨處可見。

彭德懷三戰馬家軍:決勝蘭州,雪恥之戰

佔領沈家嶺

沈家嶺、營盤嶺、馬家山三個陣地,是蘭州防禦體系的關鍵,分別由“青馬”82軍的3個精銳師防守。圍繞這三個陣地,雙方拼死搏殺,鮮血染紅了每一寸黃土。解放軍官兵充分發揚戰鬥精神,危急之時,不惜手託炸藥包開闢前進通道。激戰到黃昏時分,沈家嶺、營盤嶺、馬家山等3個主陣地先後被攻克,解放軍也付出了十分慘重的代價,有的團建制1500餘人,戰鬥結束時僅僅只剩下數百人[9]。

隨著主陣地的淪陷,“青馬”堅守蘭州的決心逐漸動搖。同一時期,“寧馬”和胡宗南兩路部隊,始終沒有派一兵一卒支援蘭州。當日下午,蘭州守軍總指揮馬繼援秘密撤走主力,趁黃昏時分經黃河鐵橋北撤。早有準備的解放軍很快發現敵人的企圖,迅即發起追擊。8月26日凌晨2時,解放軍第3軍攻佔蘭州西關,用火力封鎖黃河鐵橋,堵死了馬家軍唯一的撤退通道。

彭德懷三戰馬家軍:決勝蘭州,雪恥之戰

攻佔黃河鐵橋

曾經不可一世的馬家軍,終於走到了強弩之末。解放軍各部先後突入城內,在激烈的巷戰中,將敵人逐一殲滅。8月26日中午,蘭州解放,“青馬”主力幾乎遭到全殲,僅跳入黃河淹死的就有2000餘人[10],馬繼援僥倖逃脫。

四、一戰決勝,盡雪前恥

蘭州攻堅戰是西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的城市攻堅戰,是解放軍與“青馬”主力之間的決戰,也是西北戰場的最後一次大戰。此戰守軍之兇悍頑強、工事之堅固綿密,第一野戰軍集中兵力之多、火器之強,戰役影響之大、意義之深遠,在西北戰場上都是空前的。

彭德懷三戰馬家軍:決勝蘭州,雪恥之戰

慶祝蘭州解放

在國民黨軍各派軍閥當中,馬家軍戰鬥力的強悍(尤其是“青馬”),是一致公認的。但即使是如此勁敵,在解放軍的強大攻勢面前,卻連一個晝夜也撐不過去,這無疑對西北反動勢力產生了致命的精神打擊。此外,馬家軍對解放軍一向殘暴異常,無論早期與西路軍的作戰,還是後來的西府、隴東戰役,馬家軍一旦得勢,往往肆意屠殺俘虜,梟首、割膽、分屍等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解放軍在蘭州的勝利,徹底摧毀了“青馬”骨幹力量,一舉洗雪了之前與馬家軍對決中遭遇的所有恥辱。

蘭州一役後,解放軍士氣如虹,周圍國民黨軍皆成驚弓之鳥,大西北再也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解放軍前進。9月1日,第1兵團解放青海省會西寧;9月23日,第19兵團進駐銀川;9月28日,河西走廊追擊作戰獲得全勝;10月20日,第1兵團先遣支隊抵達迪化(今烏魯木齊)[11],大部隊隨後陸續進駐新疆各地。這一切,與毛澤東之前的預料幾乎完全一致:殲滅馬家軍主力後,“佔領甘、寧、青、新四省基本上只是走路和接管問題,沒有嚴重的作戰問題。”[12]



[1]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五卷,246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

[2]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五卷,248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

[3]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五卷,267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

[4]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五卷,276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

[5]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五卷,267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

[6]《彭德懷傳》編寫組,《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彭德懷傳》,380頁,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7]《彭德懷傳》編寫組,《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彭德懷傳》,381頁,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8]《彭德懷傳》編寫組,《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彭德懷傳》,381、382頁,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9]《彭德懷傳》編寫組,《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彭德懷傳》,382頁,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10]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五卷,289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

[11]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五卷,313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

[12]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第五卷,278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