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的看一看

我不懂佛教石窟文化和石窟藝術,只是走走看看。到過了洛陽龍門石窟、大同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加上此行的甘肅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甘肅天水有兩大文化品牌,一是伏羲、女媧故里,另一個就是麥積山石窟。夏季是這裡的雨季,如遇陰雨霏霏或雨後初晴,山嵐煙雨繚繞,麥積奇峰時隱若現,便會呈現出秦州(天水古稱秦州)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景觀。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7月底本該是比較好的旅遊季節,不過我遇到的是前兩天的暴雨,景區出於安全原因(擔心塌方)關閉了。遇暴雨關閉景區是這裡常有的事。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事先並不知道,從市內坐車1小時到達麥積山鎮麥積山村,才知道景區不開放,還有一段路,走進去也要去看一看。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在四大石窟中,唯麥積山石窟景觀環境最為秀麗。唯麥積山地處長江與黃河兩大水系分水嶺的北側,因此地理環境及氣候特徵具有南北過渡地帶的特點,這裡山清水秀、溪石成趣,有“隴上林泉之冠”的美稱。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相對高度142米、寬約200米,在周圍群山映襯下一峰獨立,整個山體三面陡削,頂部平緩,林木覆蓋其上,“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為典型的丹霞方山地貌。

東崖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西崖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史料記載,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十六國後秦。在動亂的十六國時期,姚興是一位有作為的少數民族(羌人)君主。姚興信佛,不惜以武力從涼州“請來”譯經家、高僧鳩摩羅什,並在長安為其建逍遙園,以此作為鳩摩羅什的譯經場。在姚興的提倡和鼓勵之下,後秦舉國上下崇信佛教,所以,動用國家財富鑿麥積山石窟就不足為怪了。後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餘個王朝,1600餘年的開鑿和修繕,現存窟龕221個,各類造像3938件。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窟群開鑿於懸崖峭壁上,多在20~80米高的壁面,星羅棋佈,密如蜂房,有凌空棧道迴環往復。最高位置有十二層之多,故民間有“十二龕架”之說。恐高的人是不敢上的。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由於砂礫岩不宜雕刻,故麥積山造像多為泥塑或石胎泥塑;又因陰溼多雨,所繪壁畫大都脫落,而泥塑則以精湛優美著稱於世。雖經千百年的風吹、日曬、雨淋,不潰散,不龜裂,堅如陶,基本完好,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不能上飛棧雲梯,在能去的地方,各個角度也拍拍。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這是麥積山最大的佛像(第13窟),俗稱“東崖大佛”。一佛兩菩薩。阿彌陀佛高15.7米,佛左側為觀世音菩薩,高13米,佛右側為大勢至菩薩,高13米。看這胖乎乎的樣子,你可能猜到了,它是隋代作品,南宋重修。塑泥脫落的地方看到很多樁孔,這些樁孔是用來插入纏有絲麻的木楔,讓敷泥便於附著,既能減輕塑像的重量,又可以增加強度和穩定性,彰顯出古代雕塑家們高超的創作技藝。大佛頭頂的樁孔是用來搭簷保護或插入棧道的支撐。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第98窟又稱“西崖大佛”,摩崖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造像。原作於北魏,北周、宋、元、明、清等不同歷史均做過維繕,原貌已基本無存。佛高12.2米。

以後的維修中,佛龕加裝了鐵紗網,以此減少遊人及鳥、鼠對洞窟文物的破壞。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以前的棧道都是木製,安裝和維修都是一件危險的技術加勞力活。1978年以後的改造中,全部更換為鋼混結構新棧道。

雖然那次沒有登上崖壁近看石窟精美的塑像,有點遺憾,留待下一次吧。2013去的時候沒有什麼人,2014年石窟申遺成功,2015年景區遊客井噴,將來重遊,不知會有什麼樣的體驗。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崖壁上的佛國,此行可惜,只能遠遠地看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