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唐朝名將高仙芝?

庭州行者


自古華夏崇文尚武,武力值相當不錯,所以上古中原不見北方胡人的蹤影。即便是在匈奴鼎盛之時,匈奴雖然能在戰場上打敗漢軍,那也必須是以多打少,基本沒有以少勝多的單場案例。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華夏軍事思維出現了重大變化,文人儒生開始涉足軍事鬥爭。於是就有了魏國公曹操,重新修注《孫子兵法》,諸葛武侯的《三十六計》…。

自此華夏軍事思維,開始由用兵以正為主,以奇為輔,逐漸轉化為以奇為主,以正為輔。隨之而來的就是戰略與謀略被置於首位,而戰術次之,武力值則放在更次的位置上,因而最終導致了南北的出現。

西晉滅亡,南北朝出現,五胡亂華,胡人勢力首次縱橫中原。這就是中原人過於強調奇謀妙計,而過於忽視武力值的結果。任何事都得有個限度,一味沉迷而忘乎所以,最終都不會有好結果。

南北朝後,北朝最終統一華夏。胡人重武力值的特點在隋唐兩朝有所保留。唐朝大將軍高仙芝,正是大唐培養的胡人將領之一,武力值超高。

胡人將帥也有缺點,武力值雖高,戰術運用雖嫻熟,但是在戰略上、大局觀上多少有些不足。

高仙芝將軍極為善戰,戰功顯赫。但是在決定具有歷史走向意義的“怛邏斯之戰”中,高仙芝將軍卻戰敗了。失去了在歷史關鍵節點上,成為劃時代歷史人物的機會!

從某種角度上來看,高仙芝將軍在怛邏斯戰敗,並非是武力值不夠,也不是戰術運用失誤,而是在政治上失策,在政治手段運用上失敗。

總而言之就是高仙芝將軍在戰略決斷能力上有欠缺之處,在大局觀問題上思慮不周。高仙芝將軍攻城拔寨的能力出眾,而在政治修養上極為不足。其實高仙芝將軍後來的不幸結局,也是他的政治領悟力不足造成的。

縱觀高仙芝將軍的一生經歷,我們應該吸取教訓,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的同時,也必須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否則就有可能會面臨高仙芝將軍那樣的含恨而終的結局。


鬼影147951010


  高仙芝在名將輩出的唐朝並不是很出名,不是他的能力不行而是其他將領太過耀眼。他最讓人樂道的一場戰爭就是號稱阻擋了阿拉伯帝國東進腳步的怛羅斯之戰。這場戰爭雖然以高仙芝退敗收場,但是他雖敗猶榮。

  天寶九年,高仙芝擊破石國,石國請求投降高仙芝同意了。但之後他又反悔了,抓住了石國國王和部眾並將他們獻給玄宗,之後將石國國王斬首。石國國王的兒子僥倖逃脫之後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知道後決定先發制人率領大唐聯軍共計三萬餘人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里,在怛羅斯與大食過相遇,並馬上對怛羅斯發動了進攻。由於大食早就在準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到高仙芝到來的時候大食已經集結了十萬大軍,而高仙芝勞師遠征兵力不足的情況下與大食軍隊不相上下相持了五天。這個時候葛邏祿部眾突然反叛與大食軍隊夾擊高仙芝,高仙芝因此打敗僅餘千人逃了回去。而大食軍隊也好不到哪去,雖然勝利了但傷亡近7萬人。

  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裡,至恆羅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羅祿部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

  這場戰役並沒有降低唐朝對於西域諸國的影響力,高仙芝的官路也並沒有受到影響。到後來安史之亂爆發,高仙芝退守潼關,但受到誣陷被玄宗所殺。

  高仙芝做為玄宗時期的名將,鎮守安西,維護了唐朝西部邊陲的穩定。但是他對石國的做法也略有不妥導致西域諸國心懷不滿。

  九載,討石國,其王車鼻施約降,仙芝為俘獻闕下,斬之,由是西域不服。其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於怛邏斯城,以直其冤。仙芝為人貪,破石,獲瑟瑟十餘斛、黃金五六橐駝、良馬寶玉甚眾,家貲累鉅萬。然亦不甚愛惜,人有求輒與,不問幾何。

  安史之亂是唐朝有盛轉衰的轉折點,郭子儀就是因為平定安史之亂而名垂青史。高仙芝的駐守潼關的策略是正確的,可以玄宗聽信了讒言殺死了高仙芝,不然他一定可以在這亂世中建立不朽功勳。


讀史鑑往


高仙芝是盛唐造就的一代名將,是盛唐國力的代表性人物。但單純從軍事指揮藝術上來說,放在初唐李世民時期也就是個二流將領。

天寶六載,遠征小勃律之戰是高仙芝的成名之戰,此時高仙芝已經是安西副都護

這一仗確實打得漂亮,高仙芝率萬餘唐軍,跋涉百餘日翻越蔥嶺,突襲拿下了吐蕃重兵把守的連雲堡、娑勒城兩座要塞,擊潰、消滅大量吐蕃軍隊,並乘勝前進,拿下小勃律都城、招降了小勃律國王,為唐王朝與吐蕃在西域的爭奪立下大功。這是高仙芝的成名之戰,之後高仙芝才升任安西都護。

小勃律之戰時的安西都護、四鎮節度使,也就是高仙芝的頂頭上司是夫蒙靈察,也是在西域屢立戰功的外族將領,曾與再前任安西都護蓋嘉運遠征中亞碎葉城、怛羅斯城,平定了突騎施的內亂,是史書上有戰功記錄的將領。之前高仙芝曾任於闐(鎮守)使、焉耆鎮守使、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等職,一路提升都是夫蒙靈察保舉推薦的。

與夫蒙靈察、蓋嘉運等人對比,在小勃律之戰前史書上並無高仙芝統軍出征的記錄。這說明高仙芝的提升並非完全憑藉戰功,還應該包括訓練士卒、屯田後勤、築城巡邊等日常性工作,是靠資歷或者說是迎合上司才獲得職位,甚至是朝中有人背後支持。(就如高仙芝的副手封常清,當上安西都護之前一直沒有掛帥出征的記錄,一直是負責後勤的副職)

因此,高仙芝在軍中威信應該並不很高,這從高仙芝與夫蒙靈察和其他將領的關係就能分析出一二:

高仙芝立功之後跳過了夫蒙靈察直接向李隆基報捷,夫蒙靈察大怒,數落高仙芝忘恩負義,安西軍中監軍宦官邊令誠幫高仙芝在李隆基面前說話,才任命高仙芝為安西都護,夫蒙靈察被調離。按常理分析,如果正副職不合,一般應該調離副職,當時夫蒙靈察只任安西都護兩年,還不至於勢力過大需要控制,更是遠遠不到退休年齡;

軍中其他將領,包括同為副都護的程千里,都在夫蒙靈察面前說過高仙芝的壞話。如果高仙芝功勳卓著、軍中威信很高的話,這些情況應該不會發生。高仙芝在當上安西都護這個西域第一人之後,壓制、安撫了這些原為同僚、現為部下的將領,才得以坐穩這個位置。

天寶九載,遠征朅師國取勝,高仙芝的聲望也達到了頂峰,隨之就是怛羅斯之敗、冤死潼關

高仙芝遠征朅師國與兩年多前在小勃律的勝利幾乎同出一轍,還是山地遠征,敗其國、俘其君,高仙芝被吐蕃和大食譽為山地之王。

兩次勝利為高仙芝帶來了巨大的名聲和地位的提升,也讓他養成了習慣,開始主動找機會出徵,目的是為了自己的勝利,而非唐王朝的西域戰略,這才有遠征石國、偷襲突騎施的事情發生,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對唐王朝的聲望造成惡劣的影響。

之後著名的怛羅斯之戰,高仙芝遠征數千裡深入中亞,在怛羅斯城下與大食軍隊交戰,力戰失敗後殘部撤回安西。這是怛羅斯城在史書上第二次記載唐軍的出現,第一次是被高仙芝的老上司夫蒙靈察攻破,這次是高仙芝大敗而歸。

這次失敗不能證明高仙芝比夫蒙靈察弱,但至少高仙芝在情報偵查、統御異族部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怛羅斯之戰後,高仙芝被解除職務入朝閒置,直到幾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剛好到京中述職的封常清和高仙芝得以成為平叛的第一、二路軍統帥。之後封常清洛陽戰敗,二將退守潼關,被李隆基聽信監軍宦官邊令誠的讒言冤殺,結束了這兩位當世名將的一生。

這個邊令誠,與高仙芝、封常清從安西時期就一起搭班子,軍中共事十餘年,背後捅的這一刀,既有邊令誠本人人品的問題,必定也有之前三人之間有積怨的原因。

安西軍天下強軍,是靠著盛唐的國力和陸上絲綢之路才建立起來的

盛唐時期的安西軍是天下強軍,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富,是一支土豪級的軍隊。軍中普通士兵就有私人的馬匹,其他鎧甲、武器就更不用說了,這才是高仙芝能夠遠征數千裡仍然能夠保持戰鬥力的關鍵原因之一。包括高仙芝本人,也是安西的大地主、大富豪。

安西軍鎮守西域,安西四鎮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途徑商隊所繳納的稅金,是維持安西軍存在的主要來源。再加上安西軍重要的戰略位置,決定了安西軍是一支得到唐王朝重點支持,又有絲綢之路商稅補充的軍隊,可以說已經被武裝到了牙齒,也養成了傲視天下的自信心。

這樣的軍隊,面對生產力水平落後的吐蕃、西域各國都能取得勝利,包括與大食的交戰,也是在寡不敵眾、內奸反叛的情況下才戰敗。

總之,統觀高仙芝的作戰經歷,該贏的都贏了,該輸的也都輸了。就如一個軍事院校科班出身的將軍,打仗能夠做到中規中矩,也有戰鬥意志和取勝的決心,但缺乏讓人眼前一亮的戰爭指揮藝術。但不能對高仙芝等人過於苛求,畢竟這是大唐和平年代盛世培養的將軍,能夠做到這點,已經可以稱為一代名將了。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高仙芝這個人不太好評價,論軍事能力,他平定小勃律,帶領大部隊翻山越嶺,千里奔襲,奇蹟般的實現了高原大迂迴,可以說是中國對外國作戰最強的將領。但是在處理民族關係上,他汙點很多,他垂涎石國外財富,誣告石國不講臣禮,強行掠奪。還以同樣的手段汙衊突施騎謀反,並強行俘虜了突施騎的移拔可汗。這樣的暴行使西域人十分不滿,群起暴動,高仙芝又派兵鎮壓,殺了不少人,並將“破九國胡”寫在了自己的功勞簿上。

高仙芝

  • 軍事奇才

平定小勃律

小勃律本是勃律國的一部分,後來吐蕃滅勃律,一部分遷移到了今吉爾吉特地區,被稱為小勃律。小勃律地處西域交通要道,是吐蕃前往安西四鎮的重要道路,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原依附唐朝,但因吐蕃多次攻伐,又離唐太遠,於是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最終攻破小勃律,歸為己有。吐蕃又繼續擴張,進而控制了西北二十多個小國,中斷了對唐的朝貢。幾任安西節度使都曾試圖征討,但皆因地勢險要,路途遙遠無功而返。



天寶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詔派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內侍邊令誠為監軍,率萬餘步騎征討小勃律。由於帕米爾高原氣候惡劣,唯夏秋時稍暖,因此高仙芝選擇在四月份出發,途經新疆,翻越蔥領(今帕米爾高原),在行進約一百天後,他們到達了特勒滿川,途中加入了疏勒(喀什)守捉使趙崇玭、撥換守捉使賈崇瓘、以及護密國,識匿國等軍隊,總兵力近兩萬。這裡離吐蕃邊境要塞連雲堡不遠。



他們在此休整之後,高仙芝為提高行軍速度將軍隊一分為三:命疏勒守捉使趙崇率三千騎自北谷入;使撥換守捉使賈崇瓘自赤佛堂路入;自己則與太監邊令誠自護密國入。三軍於連雲堡前。連雲堡依山而建,西南東皆為險峰,只有北面為平地,又有噴赤河阻擋,以南十五里的位置還有背靠大山而建的營寨,易守難攻。時夏,冰雪消融,河水暴漲,高仙芝根據夜晚天冷流量低的特點,命士兵凌晨三四點時渡河。七點,在吐蕃守軍還在睡夢中時,唐軍己出現在了他們面前,殺了吐蕃個措手不及。直至夜晚時,殺吐蕃兵五千,吐蕃兵潰敗,連雲堡被拿下。

攻克連雲堡之後,高仙芝率兵翻越海拔達非常高的坦駒嶺。又遇阿弩越人投降,唐軍得以休整。高仙芝又命席元慶假借“借路”之名前往小勃律,將親吐番勢力一網打盡,並招撫小勃律國王,一舉平定了小勃律,使西域各國震驚,唐朝短暫時奪回了克什米爾以西和以北地區的霸權。玄宗提高仙芝任鴻臚卿、代理御史中丞,代替夫蒙靈察任四鎮節度使。

此戰堪稱古代戰爭史上的奇蹟,高仙芝率軍長途拔涉,翻越了高海拔的蔥嶺與坦駒嶺,一天之內攻克連雲堡,不得不說,高仙芝無愧於名將之名。

  • 好大喜功,貪婪野蠻

天寶八年(749)十一月,吐火羅葉護失裡伽羅上表唐廷說,朅師國王親附吐蕃,受小勃律鎮軍困苦,求救於唐,於是高仙芝出兵,於天寶九年(750年)二月,擊敗了朅師國的軍隊,俘虜了朅師王勃特沒。這次戰役之後,高仙芝橫行西域,忘乎所以。

他垂涎石國財富,誣告其國王不臣。高仙芝假意派人先與石國約和,後俘虜石國國君,隨令大肆攻伐,掠奪財物,共搶得“瑟瑟十餘斛,黃金五六橐駝,其餘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回師時故技重施,誣衊突騎施反叛,攻打了突騎施,並俘虜了移撥可汗。這引起了當地民眾的反抗,唐軍大肆鎮壓,死傷無數,多為在石國貿易的昭武九姓的胡商。於是,高仙芝將“破九國胡”寫進了功勞薄。這導致唐失去了西域各國支持。後又經歷怛羅斯之戰,高仙芝被解除了安西四鎮節度使之職,入京任右金吾大將軍。


探尋歷史奧秘


首先我不知道官方怎麼會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當我發現的時候已經有眾多了不起的回答。


所以我簡單的做個個人認為吧!

第一、高仙芝,高麗人,再古代相當於外國人,能在我國的歷史中留下一筆至少他是個人物,不管後人對他在某些方面有什麼爭論在唐朝擊敗吐蕃;取小勃律;征服撒馬爾罕和塔什干,滅石國這些戰績是真實的,因此他就是一代名將。

第二,就是晚年不好,唐玄宗李隆基聽信宦官的誣陷,遂致身死,有些可惜。

以上都是本人個人認為,

至於歷史評價我覺得他們回答的特別詳細沒那個必要重複,即使重複也不一定有他們回答的更好。


淺談華夏


唐朝很是出了一些有名的將領,比如薛仁貴,再比如蘇定方,至於李靖、郭子儀,那功勞就更是顯赫到不得了的地步。不過高仙芝雖然也立下不少戰功,但在歷史上卻留下很多爭論。對此我有一些看法。

首先,就是要正確看待他的功績。雖然他是高句麗人,但在為唐王朝效力期間,可以說是戰功赫赫。當時能夠有開元盛世,他也有巨大的功勞,因為周邊還有像吐蕃等政權林立,並不聽從王朝的指揮。當時唐王朝三次出兵都沒有攻打下來,直到把他任用為節度使,才將對方打敗。

其次,很多人認為他在西域的經營值得商榷。其實唐朝在西域的威望受到影響不假,但將原因全部歸罪在他身上,卻也不是事實。

不過說到他最後戰敗而亡,還是應該考慮當時的客觀情況。要知道後來的郭子儀,先捏的也是史思明這個軟柿子。反倒是因為他的冤死,使得安史之亂的平定,又耗費了大唐更多的國力。

希望我的理解,能夠對你有參考價值。


Jerry小賈


虎父無犬子就包含高仙芝父子,軍事能力無疑是非凡,年紀輕輕時,就和其父軍銜一樣,他為大唐邊疆擴張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貢獻,雖然最後死於讒言,但不能否定其一生功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