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唐朝名将高仙芝?

庭州行者


自古华夏崇文尚武,武力值相当不错,所以上古中原不见北方胡人的踪影。即便是在匈奴鼎盛之时,匈奴虽然能在战场上打败汉军,那也必须是以多打少,基本没有以少胜多的单场案例。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华夏军事思维出现了重大变化,文人儒生开始涉足军事斗争。于是就有了魏国公曹操,重新修注《孙子兵法》,诸葛武侯的《三十六计》…。

自此华夏军事思维,开始由用兵以正为主,以奇为辅,逐渐转化为以奇为主,以正为辅。随之而来的就是战略与谋略被置于首位,而战术次之,武力值则放在更次的位置上,因而最终导致了南北的出现。

西晋灭亡,南北朝出现,五胡乱华,胡人势力首次纵横中原。这就是中原人过于强调奇谋妙计,而过于忽视武力值的结果。任何事都得有个限度,一味沉迷而忘乎所以,最终都不会有好结果。

南北朝后,北朝最终统一华夏。胡人重武力值的特点在隋唐两朝有所保留。唐朝大将军高仙芝,正是大唐培养的胡人将领之一,武力值超高。

胡人将帅也有缺点,武力值虽高,战术运用虽娴熟,但是在战略上、大局观上多少有些不足。

高仙芝将军极为善战,战功显赫。但是在决定具有历史走向意义的“怛逻斯之战”中,高仙芝将军却战败了。失去了在历史关键节点上,成为划时代历史人物的机会!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高仙芝将军在怛逻斯战败,并非是武力值不够,也不是战术运用失误,而是在政治上失策,在政治手段运用上失败。

总而言之就是高仙芝将军在战略决断能力上有欠缺之处,在大局观问题上思虑不周。高仙芝将军攻城拔寨的能力出众,而在政治修养上极为不足。其实高仙芝将军后来的不幸结局,也是他的政治领悟力不足造成的。

纵观高仙芝将军的一生经历,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的同时,也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否则就有可能会面临高仙芝将军那样的含恨而终的结局。


鬼影147951010


  高仙芝在名将辈出的唐朝并不是很出名,不是他的能力不行而是其他将领太过耀眼。他最让人乐道的一场战争就是号称阻挡了阿拉伯帝国东进脚步的怛罗斯之战。这场战争虽然以高仙芝退败收场,但是他虽败犹荣。

  天宝九年,高仙芝击破石国,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同意了。但之后他又反悔了,抓住了石国国王和部众并将他们献给玄宗,之后将石国国王斩首。石国国王的儿子侥幸逃脱之后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知道后决定先发制人率领大唐联军共计三万余人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在怛罗斯与大食过相遇,并马上对怛罗斯发动了进攻。由于大食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到高仙芝到来的时候大食已经集结了十万大军,而高仙芝劳师远征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与大食军队不相上下相持了五天。这个时候葛逻禄部众突然反叛与大食军队夹击高仙芝,高仙芝因此打败仅余千人逃了回去。而大食军队也好不到哪去,虽然胜利了但伤亡近7万人。

  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这场战役并没有降低唐朝对于西域诸国的影响力,高仙芝的官路也并没有受到影响。到后来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退守潼关,但受到诬陷被玄宗所杀。

  高仙芝做为玄宗时期的名将,镇守安西,维护了唐朝西部边陲的稳定。但是他对石国的做法也略有不妥导致西域诸国心怀不满。

  九载,讨石国,其王车鼻施约降,仙芝为俘献阙下,斩之,由是西域不服。其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于怛逻斯城,以直其冤。仙芝为人贪,破石,获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良马宝玉甚众,家赀累钜万。然亦不甚爱惜,人有求辄与,不问几何。

  安史之乱是唐朝有盛转衰的转折点,郭子仪就是因为平定安史之乱而名垂青史。高仙芝的驻守潼关的策略是正确的,可以玄宗听信了谗言杀死了高仙芝,不然他一定可以在这乱世中建立不朽功勋。


读史鉴往


高仙芝是盛唐造就的一代名将,是盛唐国力的代表性人物。但单纯从军事指挥艺术上来说,放在初唐李世民时期也就是个二流将领。

天宝六载,远征小勃律之战是高仙芝的成名之战,此时高仙芝已经是安西副都护

这一仗确实打得漂亮,高仙芝率万余唐军,跋涉百余日翻越葱岭,突袭拿下了吐蕃重兵把守的连云堡、娑勒城两座要塞,击溃、消灭大量吐蕃军队,并乘胜前进,拿下小勃律都城、招降了小勃律国王,为唐王朝与吐蕃在西域的争夺立下大功。这是高仙芝的成名之战,之后高仙芝才升任安西都护。

小勃律之战时的安西都护、四镇节度使,也就是高仙芝的顶头上司是夫蒙灵察,也是在西域屡立战功的外族将领,曾与再前任安西都护盖嘉运远征中亚碎叶城、怛罗斯城,平定了突骑施的内乱,是史书上有战功记录的将领。之前高仙芝曾任于阗(镇守)使、焉耆镇守使、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等职,一路提升都是夫蒙灵察保举推荐的。

与夫蒙灵察、盖嘉运等人对比,在小勃律之战前史书上并无高仙芝统军出征的记录。这说明高仙芝的提升并非完全凭借战功,还应该包括训练士卒、屯田后勤、筑城巡边等日常性工作,是靠资历或者说是迎合上司才获得职位,甚至是朝中有人背后支持。(就如高仙芝的副手封常清,当上安西都护之前一直没有挂帅出征的记录,一直是负责后勤的副职)

因此,高仙芝在军中威信应该并不很高,这从高仙芝与夫蒙灵察和其他将领的关系就能分析出一二:

高仙芝立功之后跳过了夫蒙灵察直接向李隆基报捷,夫蒙灵察大怒,数落高仙芝忘恩负义,安西军中监军宦官边令诚帮高仙芝在李隆基面前说话,才任命高仙芝为安西都护,夫蒙灵察被调离。按常理分析,如果正副职不合,一般应该调离副职,当时夫蒙灵察只任安西都护两年,还不至于势力过大需要控制,更是远远不到退休年龄;

军中其他将领,包括同为副都护的程千里,都在夫蒙灵察面前说过高仙芝的坏话。如果高仙芝功勋卓著、军中威信很高的话,这些情况应该不会发生。高仙芝在当上安西都护这个西域第一人之后,压制、安抚了这些原为同僚、现为部下的将领,才得以坐稳这个位置。

天宝九载,远征朅师国取胜,高仙芝的声望也达到了顶峰,随之就是怛罗斯之败、冤死潼关

高仙芝远征朅师国与两年多前在小勃律的胜利几乎同出一辙,还是山地远征,败其国、俘其君,高仙芝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

两次胜利为高仙芝带来了巨大的名声和地位的提升,也让他养成了习惯,开始主动找机会出征,目的是为了自己的胜利,而非唐王朝的西域战略,这才有远征石国、偷袭突骑施的事情发生,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对唐王朝的声望造成恶劣的影响。

之后著名的怛罗斯之战,高仙芝远征数千里深入中亚,在怛罗斯城下与大食军队交战,力战失败后残部撤回安西。这是怛罗斯城在史书上第二次记载唐军的出现,第一次是被高仙芝的老上司夫蒙灵察攻破,这次是高仙芝大败而归。

这次失败不能证明高仙芝比夫蒙灵察弱,但至少高仙芝在情报侦查、统御异族部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怛罗斯之战后,高仙芝被解除职务入朝闲置,直到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刚好到京中述职的封常清和高仙芝得以成为平叛的第一、二路军统帅。之后封常清洛阳战败,二将退守潼关,被李隆基听信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谗言冤杀,结束了这两位当世名将的一生。

这个边令诚,与高仙芝、封常清从安西时期就一起搭班子,军中共事十余年,背后捅的这一刀,既有边令诚本人人品的问题,必定也有之前三人之间有积怨的原因。

安西军天下强军,是靠着盛唐的国力和陆上丝绸之路才建立起来的

盛唐时期的安西军是天下强军,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富,是一支土豪级的军队。军中普通士兵就有私人的马匹,其他铠甲、武器就更不用说了,这才是高仙芝能够远征数千里仍然能够保持战斗力的关键原因之一。包括高仙芝本人,也是安西的大地主、大富豪。

安西军镇守西域,安西四镇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途径商队所缴纳的税金,是维持安西军存在的主要来源。再加上安西军重要的战略位置,决定了安西军是一支得到唐王朝重点支持,又有丝绸之路商税补充的军队,可以说已经被武装到了牙齿,也养成了傲视天下的自信心。

这样的军队,面对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吐蕃、西域各国都能取得胜利,包括与大食的交战,也是在寡不敌众、内奸反叛的情况下才战败。

总之,统观高仙芝的作战经历,该赢的都赢了,该输的也都输了。就如一个军事院校科班出身的将军,打仗能够做到中规中矩,也有战斗意志和取胜的决心,但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战争指挥艺术。但不能对高仙芝等人过于苛求,毕竟这是大唐和平年代盛世培养的将军,能够做到这点,已经可以称为一代名将了。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高仙芝这个人不太好评价,论军事能力,他平定小勃律,带领大部队翻山越岭,千里奔袭,奇迹般的实现了高原大迂回,可以说是中国对外国作战最强的将领。但是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他污点很多,他垂涎石国外财富,诬告石国不讲臣礼,强行掠夺。还以同样的手段污蔑突施骑谋反,并强行俘虏了突施骑的移拔可汗。这样的暴行使西域人十分不满,群起暴动,高仙芝又派兵镇压,杀了不少人,并将“破九国胡”写在了自己的功劳簿上。

高仙芝

  • 军事奇才

平定小勃律

小勃律本是勃律国的一部分,后来吐蕃灭勃律,一部分迁移到了今吉尔吉特地区,被称为小勃律。小勃律地处西域交通要道,是吐蕃前往安西四镇的重要道路,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原依附唐朝,但因吐蕃多次攻伐,又离唐太远,于是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最终攻破小勃律,归为己有。吐蕃又继续扩张,进而控制了西北二十多个小国,中断了对唐的朝贡。几任安西节度使都曾试图征讨,但皆因地势险要,路途遥远无功而返。



天宝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诏派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内侍边令诚为监军,率万余步骑征讨小勃律。由于帕米尔高原气候恶劣,唯夏秋时稍暖,因此高仙芝选择在四月份出发,途经新疆,翻越葱领(今帕米尔高原),在行进约一百天后,他们到达了特勒满川,途中加入了疏勒(喀什)守捉使赵崇玭、拨换守捉使贾崇瓘、以及护密国,识匿国等军队,总兵力近两万。这里离吐蕃边境要塞连云堡不远。



他们在此休整之后,高仙芝为提高行军速度将军队一分为三:命疏勒守捉使赵崇率三千骑自北谷入;使拨换守捉使贾崇瓘自赤佛堂路入;自己则与太监边令诚自护密国入。三军于连云堡前。连云堡依山而建,西南东皆为险峰,只有北面为平地,又有喷赤河阻挡,以南十五里的位置还有背靠大山而建的营寨,易守难攻。时夏,冰雪消融,河水暴涨,高仙芝根据夜晚天冷流量低的特点,命士兵凌晨三四点时渡河。七点,在吐蕃守军还在睡梦中时,唐军己出现在了他们面前,杀了吐蕃个措手不及。直至夜晚时,杀吐蕃兵五千,吐蕃兵溃败,连云堡被拿下。

攻克连云堡之后,高仙芝率兵翻越海拔达非常高的坦驹岭。又遇阿弩越人投降,唐军得以休整。高仙芝又命席元庆假借“借路”之名前往小勃律,将亲吐番势力一网打尽,并招抚小勃律国王,一举平定了小勃律,使西域各国震惊,唐朝短暂时夺回了克什米尔以西和以北地区的霸权。玄宗提高仙芝任鸿胪卿、代理御史中丞,代替夫蒙灵察任四镇节度使。

此战堪称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高仙芝率军长途拔涉,翻越了高海拔的葱岭与坦驹岭,一天之内攻克连云堡,不得不说,高仙芝无愧于名将之名。

  • 好大喜功,贪婪野蛮

天宝八年(749)十一月,吐火罗叶护失里伽罗上表唐廷说,朅师国王亲附吐蕃,受小勃律镇军困苦,求救于唐,于是高仙芝出兵,于天宝九年(750年)二月,击败了朅师国的军队,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这次战役之后,高仙芝横行西域,忘乎所以。

他垂涎石国财富,诬告其国王不臣。高仙芝假意派人先与石国约和,后俘虏石国国君,随令大肆攻伐,掠夺财物,共抢得“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回师时故技重施,诬蔑突骑施反叛,攻打了突骑施,并俘虏了移拨可汗。这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反抗,唐军大肆镇压,死伤无数,多为在石国贸易的昭武九姓的胡商。于是,高仙芝将“破九国胡”写进了功劳薄。这导致唐失去了西域各国支持。后又经历怛罗斯之战,高仙芝被解除了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入京任右金吾大将军。


探寻历史奧秘


首先我不知道官方怎么会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当我发现的时候已经有众多了不起的回答。


所以我简单的做个个人认为吧!

第一、高仙芝,高丽人,再古代相当于外国人,能在我国的历史中留下一笔至少他是个人物,不管后人对他在某些方面有什么争论在唐朝击败吐蕃;取小勃律;征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灭石国这些战绩是真实的,因此他就是一代名将。

第二,就是晚年不好,唐玄宗李隆基听信宦官的诬陷,遂致身死,有些可惜。

以上都是本人个人认为,

至于历史评价我觉得他们回答的特别详细没那个必要重复,即使重复也不一定有他们回答的更好。


浅谈华夏


唐朝很是出了一些有名的将领,比如薛仁贵,再比如苏定方,至于李靖、郭子仪,那功劳就更是显赫到不得了的地步。不过高仙芝虽然也立下不少战功,但在历史上却留下很多争论。对此我有一些看法。

首先,就是要正确看待他的功绩。虽然他是高句丽人,但在为唐王朝效力期间,可以说是战功赫赫。当时能够有开元盛世,他也有巨大的功劳,因为周边还有像吐蕃等政权林立,并不听从王朝的指挥。当时唐王朝三次出兵都没有攻打下来,直到把他任用为节度使,才将对方打败。

其次,很多人认为他在西域的经营值得商榷。其实唐朝在西域的威望受到影响不假,但将原因全部归罪在他身上,却也不是事实。

不过说到他最后战败而亡,还是应该考虑当时的客观情况。要知道后来的郭子仪,先捏的也是史思明这个软柿子。反倒是因为他的冤死,使得安史之乱的平定,又耗费了大唐更多的国力。

希望我的理解,能够对你有参考价值。


Jerry小贾


虎父无犬子就包含高仙芝父子,军事能力无疑是非凡,年纪轻轻时,就和其父军衔一样,他为大唐边疆扩张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虽然最后死于谗言,但不能否定其一生功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