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852880003
李白“笑話”杜甫,說其“太瘦生”,是什麼意思?
李白杜甫是唐代詩歌方面的兩位大師。也是我國文學領域的泰斗級人物,人稱李白為“詩仙”、“謫仙”,杜甫為“詩聖”,他們的詩歌地位,成了詩歌界的難以企及的高峰了。他們是同時代人,他們二人都互相欣慕,但杜甫對李白更是尊重的,他們二人的交情深厚。
李白(701一762)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之後他是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民間文藝和秦、漢、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樂府民歌中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的。他具有超凡脫俗的藝術天才和磅礴的氣勢的藝術風格。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語句驚人。杜甫贊其“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的評論,李白是我國自屈原之後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詩歌今存1000餘首,詩歌題材廣泛。
杜甫(712一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盛唐大詩人,號稱“詩聖”,原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杜甫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中杜甫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變化多樣,以“沉鬱頓挫”準確概括他的詩作的風格,以沉鬱為主。杜甫一生寫詩1500餘首,其中大部分是千古名篇。
李白杜甫二人互相欣賞,特別是杜甫對李白非常崇敬。寫的讚美詩也很多,但李白讚美杜甫的詩不多。這首所謂“太瘦生”出自李白的巜戲贈杜甫》的一首詩中:
《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作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這首詩的意思非常明確:在飯顆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頭上戴竹笠是中午的時候。請問老兄怎麼這麼瘦哦,是否是這段時間作詩太辛苦哦。
這顯示了二人的友誼多麼深厚啊。這首詩大約寫於(天寶五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兗洲最後一次相遇的時候寫的。巜戲贈杜甫》是李白贈杜甫的詩,李白杜甫這兩位唐代大詩人,李白大杜甫11歲,他們確交往深厚。他們的詩詞達到了唐代的最高境界,他們志同道合,都有遠大的志向和目標,但都未達到政治抱負,成為二人遺憾是巨大的。但他們又共同成為了詩詞方面的巨人,他們同期諂害他們的一些小人早就被歷史遺忘。
綜上,你所謂李白“笑話”杜甫的“太瘦生”的由來已經非常清楚了。不知你是否滿意哦?
崑崙之柏瞧歷史
這裡的“太瘦生”,出自唐代李白的《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r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r
太瘦生:是消瘦、瘦弱的意思。生為語助詞,唐時習語。\r
下面,我用我曾經寫過的一篇文章來說說他們倆的相遇吧。\r
1200多年前,在洛陽,有兩個文人一見如故。他倆有許多同好——暢飲、賦詩、求仙訪道……同遊梁(開封)宋(商丘)後,他倆揮手惜別,不久又相聚於兗州。這一次,他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親如兄弟。再次分手後,雖彼此掛念,但終是各自輾轉流落,未能成晤。倒是後人常把他倆的名字連綴在一起,像說“南極北斗”那樣順口。\r
他倆生前並不知道,中國的文化天空,會因為他倆的光芒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亮度。這兩顆恆星的光芒至今仍源源不斷地進入我們的眼睛和心靈——李白和杜甫。可以想見李白和杜甫在兩次造化安排的同遊中是多麼快心適志。一個剛剛遭遇了楊玉環和高力士的讒毀,被“賜金放還”;一個是渴望“致君堯舜上”,卻“忤下功考第”整整十年。在茫茫然報國無門的舛境中,見到一個同好同志同在詩歌雲端行吟的“神交”,縱是一段隱憂仍伏於胸中,一種牢騷仍無處排遣,一敬一酬之間,一問一答之際,也必覺此生無憾了。\r
“李太白一斗百篇,援筆立成;杜子美改罷長吟,一字不苟。”他倆的詩風是迥異的,但正如兩段橋拱在最高端搭接一樣,他倆對詩的神和髓有著相通的領悟。動脈血一樣恣肆奔流的李白的詩,靜脈血一樣沉穩豐鬱的杜甫的詩,終於流轉於一處——唐詩的心在跳動。\r
“白也詩無敵”!分手後,杜甫用五個字表盡了他對李白的景仰;“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多年以後,李白對杜甫仍深懷眷戀。\r
如今,他倆定是在天上遙相唱和了。
地上的我們正領略著一番新景——不知從哪年前起,先是知名作家,後波及大導演、影視明星、歌唱家……熟稔的或素未謀面的,你方罵罷我登場,你揭舊疤,我捕緋聞,你道我“臭××”,我指你“小兒科”,圈內活人幾近罵遍,餘興未消,遂扯出魯迅、老舍……待灑家一一罵來。\r
我關上門,閉上眼,不說話,只溯思1200多年前那一段金蘭之契。唐朝樂隊唱過一首關於唐朝的歌,其中一句是——“令人神往”!
妙妙老
李白“笑話”杜甫之說,似乎說得有點嚴重了。
其實,那詩歌的描寫是相當真切而準確的,只是我們今天對當時情況的瞭解似有欠缺。
這裡就具體說說——
李白(公元701-762)與杜甫(公元712-770),詩仙與詩聖,兩人既是中國詩壇巨擘,也是忘年好友。 但由於年齡差異,創作起步的早晚各異,兩人相見的境界有很大的差別。
天寶五載(公元746年),兩人於洛陽相見。45歲的李白經過長安三年的供奉翰林,創作正處巔峰;杜甫則34歲,根據蕭滌非先生的考證,尚處“讀書壯遊時期”(35歲以前),創作才剛剛起步。
這樣,兩人的詩歌境界則相當於:創作巔峰的李白已在山頂,剛剛起步的杜甫則在山腳下。
並且,李白詩風飄逸,靈感勃發;杜甫沉鬱頓挫,詩思難免鬱結。
更何況,“群書萬卷常闇誦”、剛剛完成誦讀積累的杜甫,等於吃飯太飽,飯食還沒有完全消化,在寫作上,自然就顯得有勁用不上。
因此,與李白相處,看到各種景物,即興吟詠時,太白則脫口而出,瞬間成詩;杜甫則難免憋鼓半天,難以成篇。
於是其後便有了那首著名的《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
頭戴箬笠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
總為從前作詩苦。
這是完全符合二人創作情況的真實寫照,沒有任何取笑之意。以至杜甫對李白的友誼銘心刻骨,念念不忘,處處讚不絕口。
由於今人大多不理解二人當時的創作境界,所以往往望文生義,錯認為李白似乎在“笑話”杜甫啊。
古人所謂:知人論世。可見,不知人,不論世,不瞭解具體情況,評論也難免誤入歧途啊。
傻吃悶睡871
都說杜甫是李白的迷弟。
起風了,想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夢裡也忘不了李白,“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甚至在李白的舊居等他,“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
不像元稹和白居易,一生書信往來,詩歌唱和,杜甫給李白寫了10多首詩,李白卻很少有回應。
曾經以為杜甫和李白的交情不過是杜甫的一廂情願罷了,直到我讀了李白的《戲贈杜甫》,才明白原來李白對杜甫這個迷弟也是頗有情意的。
全詩如下:
飯顆山頭逢杜甫,
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
總為從前作詩苦。
這首詩看似滑稽,很像打油詩,有種很隨便的感覺,但卻正體現了兩人的深厚情誼。
有些人認為詩題的“戲”有譏笑的意思,但其實這是過度解讀,就像黃庭堅寫給好友的詩《戲呈孔毅父》,蘇軾寫給弟弟的《戲子由》,不過是親密的朋友、兄弟間的玩笑罷了。
若是不熟之人,他們還不屑調侃呢。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還記得那日,在長安城外的飯顆山頭碰到了老朋友杜甫,當時正值日中,他的頭頂還戴著竹笠。
“頭戴笠子”活脫脫一個農民形象,讓人看了也是忍不住發笑。
古人作詩都比較委婉,很少會直呼對方的姓名,以為無味,但李白這裡卻是大大咧咧地稱呼對方的姓名,反而顯得親切自然,率真灑脫。
就像他寫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也是如此直抒胸臆,率真自然。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這兩句是李杜二人的問答。
李白:老弟啊,你最近怎麼瘦了這麼多啊?
杜甫:老哥啊,我這是作詩給折騰的哦。
一問一答,顯得十分親切自然,字裡行間流淌著濃濃的情意。
很久以前曾偶然聽過這兩句詩,當時還以為說的是“郊寒島瘦”,畢竟賈島和孟郊這兩個“苦吟”詩人的形象太深入人心,所以一看到“瘦”、“苦”,總覺得是說那二人,沒想到原來卻是杜甫。
但其實想想也對,不是所有詩人都像李白那樣“斗酒詩百篇”,更多的詩人都是埋頭苦吟。
而杜甫也曾說自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可見他對於詞句的推敲琢磨也是費了很多功夫的。
再加上他窮困潦倒,物質和精神雙重摺磨,能不瘦不苦嗎?
全詩寫得很是隨意,看似普普通通,卻道出了兩人的深情厚意,令人羨慕不已。
不過也有人懷疑這首詩的真實性,認為這不是李白寫的,而是後人杜撰的。
如今大多人都認為,李白和杜甫這一生就見了三次。
第一次是洛陽的初逢,當時李白被賜金放還,而杜甫也是抑鬱不得志。兩人一見如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接著便是同年的梁宋之約,兩人還在此碰到了高適,三人晝同遊夜同寢,把酒臨風,吟詩作對,好不暢快。
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便是東魯之會了,李白還寫下了《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來紀念這次的重逢和離別。
而飯顆山傳說是在長安城外,根據記載兩人並未在長安碰過面,再加上這首詩太過普通隨意,所以很多人認為這首詩並不是李白所寫的。
但世事無絕對,畢竟是幾千年前的事,誰又能說得清呢?
我私心裡還是希望這首詩是李白寫的,畢竟最後兩句的一問一答真的是十分有愛。
你們認為這首詩到底是不是李白寫的呢?
我是青鳥
李白與杜甫的交情
李白和杜甫都是唐朝詩歌創作的巔峰代表,其中李白行文磅礴大氣,行雲流水,想象力豐富,是浪漫主義的化身,稱為“詩仙”。杜甫寫詩重在寫實,注重格律,工整嚴謹,詩中有史,為現實主義的代表,稱為“詩聖”。
因此,李杜兩人雖然風格不同,但是筆力相當。要說李白取消淺陋之人還可以理解,取消和自己實力相當的人,李白恐怕做不出來這種事情。
加之看李白生平,蔑視權貴之事常有,諷刺貧苦人士的事情未嘗有之。而杜甫一生貧困潦倒,品格堅貞,並非李白蔑視的範圍。
相反,李白和杜甫兩人卻是好友。李白比杜甫大十一歲,但是年齡阻隔不了兩人成為忘年之交。當然一開始是杜甫屬於後進末學,他視李白為偶像,主動結交李白,這從杜甫寫李白的詩歌數量比李白寫關於杜甫的詩歌數量多得多就可以看出來(李白關於杜甫的詩歌大概只有三首)。
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李白在唐朝之時,已經是文章風流聞名天下,是出入宮廷的名士。而杜甫由於詩作寫實,失於絢麗,在當時只是小有名氣而已,“詩聖”之名是後世人所評。
李白為人雖然狂放不羈,持才傲物,但是對朋友卻是真心實意的。君不見,他原因用“五花馬千金裘”來換美酒,與朋友痛飲,還可以寫詩贈給只是來相送自己的粉絲“汪倫”,那麼對杜甫這個重量級的朋友,又怎麼會嘲諷取笑呢?
無論在年齡,在名氣看來,李白絕對是杜甫的“前輩”,前輩遇到晚輩,看到晚輩身體消瘦,加上他們是好友,李白素知杜甫寫作風格追求工整格律,屬於“苦吟”詩人。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韻語陽秋》所說:“杜詩思苦而語奇”。
因此李白完全是可以開玩笑而“取笑”杜甫寫詩太辛苦而導致身體消瘦了。
這裡面只有朋友之間善意的玩笑,絕非惡意的取笑,所以李白題目說是“戲贈”,也就是這個意思,它只是李白表露出來的一種幽默。
詩外更有一種前輩叮囑晚輩要注意身體的關懷之意。
這就是我的理解,請採納~謝謝。
文藥書生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出自唐朝詩人李白送給杜甫的作品《戲贈杜甫》,其古詩全文如下: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戲贈:意思是開玩笑的話。其實,所謂開玩笑,往往表現了至交之問的真情實話。
飯顆山:山名。相傳在長安一帶。“飯顆山頭”一作“長樂坡前”。長樂坡也在長安附近。
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編成的笠帽,用來御雨遮陽。
日卓午:指正午太陽當頂。
借問:請問的意思。
太瘦生:消瘦、瘦弱。生為語助詞,唐時習語。
總為:怕是為了。
作詩苦:杜甫曾自言:“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裡所指的正是杜甫一絲不苟的創作精神。
這首《戲贈杜甫》大約作於公元746年(天寶五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兗州最後一次相遇時。此詩幽默詼諧,甚至滑稽梯突,類似於打油詩。其實這並不是李白嘲諷杜甫作詩拘束遲緩,更不能說李白看不起杜甫。李杜二人自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年)在洛陽相識並結下深厚友誼,直至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李白去世,彼此十分了解和尊重。他們交往密切,曾同遊齊魯,此後雖難相見,但仍相互關心、思念,二人的友誼成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千古佳話。
李白作詩比較灑脫,信口拈來即是詩,而杜甫作詩向來是苦費心思的,在李白的眼裡便成了身體消瘦的原因,這樣不僅作詩苦的“苦”字有了著落,連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來歷。
一梅君
一、先說李白。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後人譽為“詩仙”。由於他生在盛唐,加之,又受到唐玄宗的賞識而被其待為座上賓,生活很得意。因此,他寫的詩大多豪邁,充滿了對祖國江山的無限熱愛。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等。
二、再說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聖”。由於他生在唐朝後期,生活清苦。加之,多次求仕未成,因此,一生潦倒。他寫的詩大多反映了當時的平民生活慘況和社會階級矛盾的尖銳,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芳草。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何時眼前突兀見此物,吾廬受凍死也足等充滿人性流傳千古的詩句。
三、兩人相較的結果。
如果從生活相較,李白為“貴族”,杜甫則為“乞丐”。有詩為證: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
兩個相同的是:同為當時最偉大的詩人,且有濟世天下之心。
四、回答本題。
李白在山上碰上了中午戴斗笠幹活的杜甫,便勸後者不要為作詩而太辛苦,使他的身體更消瘦了。這首詩也是他們友誼深厚的見證,否則,就不會如此戲謔了。
古人云: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讀書人入仕後的歡快結果。如:秦國改革家商秧。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是讀書人入仕失敗後的悲慘結局。如:孔乙己。
因此,有時,讀書人的兩個極端結局,道出了其一個在“天堂”,一個在“地獄”終身的生活狀況,或許是“太廋生”的另一個意思吧!這裡是無限同情,惺惺相惜的意思,絕不含任何貶意的。
大才21
李白是關心,是調侃,是同情,是難過?只有李白自己知道!杜甫的瘦我個人更傾向於餓!杜甫窮其一生,只短暫為官,俸祿少,勉強溫飽!安史之亂以後更是朝不保夕,慘不忍睹:幾個兒子餓死,強忍淚水埋葬;好不容易東借西貸蓋了茅屋,又被東風所摧,所以國破之後又遭家破,屋破……當時社會,衣不蔽體,十室九空,白骨千里,赤水橫流,如此境況,杜工部焉能紅光滿面?亂世之中哪見文字鍋裡煮?美詩哪能蔽其體?豪情豈能遮風雨?垂垂老矣終四川,兵荒馬亂之際,數日斷炊,川中一縣令久慕其名,邀至家中,佳餚美酒款待,久餓之軀,偶見魚肉滿席,佳釀盈杯,狼吞虎嚥,風捲殘雲,最終無福消受……死於一條破船之上。網上有個美好的段子:那一夜,杜甫吃的飽飽的,酒喝的美美的,睡得甜甜的,月亮也是圓圓的……杜甫做了一個夢,在夢裡,兒孫繞膝,老妻歡笑,佳餚滿桌,廣廈高聳,朱門飛簷,花香滿徑,暖陽高照……但那個夢他再也沒有醒來……
楚襄蠻
關愛之心情意真,
吟詩太苦亦傷身。
陪兄且飲一杯酒,
小弟休息暫養神。
費玉山905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李白:哥們兒,自從上次分別,你怎麼更瘦了?寫詩不帶你這麼費勁的,行不行?
(哈哈)
李白和杜甫,一個是詩仙,一個是詩聖;一個是浪漫主義詩人,一個是現實主義詩人;一個生性豪放曠達,一個生性沉鬱頓挫。他們兩個人的詩詞作品,構成了唐詩不同的風格。
兩人在寫作過程中,對於詩詞的創作風格是迥然不同的。每當詩興大發的時候,李白往往脫口而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而杜甫卻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李白比杜甫大11歲,兩人友誼深厚。李白曾經為杜甫寫詩《戲贈杜甫》,杜甫也曾經寫過《夢李白》。
李白很清楚杜甫的詩詞創作方式,但是對於杜甫這種為了作詩不顧身體健康的做法並不認同。
“太瘦生”可有兩種理解:
一是調侃,開玩笑,李白的脾氣性格,能幹得出來。
二是關心,不理解或者擔憂,杜甫的這種創作方式,嘔心瀝血耗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