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曹操能夠做到“竊國而不留賊名”?

接受反駁


說曹操能夠做到“竊國而不留賊名",這句乍看挺文言文的句子,散發弄舟到是頭一次聽說,翻了翻《三國志》、《後漢史》、《三國演義》等書,也沒看到這句。百度一下吧,原來在電視劇《新三國》中出現過。是劇情裡漢獻帝秘密招見劉備,向劉備訴陳委曲的一句臺詞。



如果從小說演義角度講,製造正反角矛盾衝突,劉備正角曹操反角,增加戲劇張力,無可厚非。況且自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問世六百餘年來,曹操奸臣漢賊的帽子就一直重重的扣在頭上。坊間街巷,談之貶議;戲劇舞臺,演之陰詐。

試問說起曹操,古時民間誰不知曉是個大反角。一切蓋羅氏演義太入人心的原因。口口傳誦,代代演傳。舊時人們文化普及率低,一聽茶樓講書和村頭秀才講古,莫不以為正史。

實則呢,現代人知識量知天知地,知人知性,看過往雲煙,越來越客觀,越來越從人性、邏輯上去思維了。

近些年來,很多文章、視頻作品為曹操鳴不平,肯定他的軍事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的地位,披露《三國演義》筆墨有偏、虛構成分多多。更多的人讀史,展開思維,也是愈來愈把《三國演義》推向只是一本文學小說的歸類,而絕非史官記錄類史籍。

客觀的,從人性、性格角度思維,不再單純的以好人、壞人標籤化人物,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文學名著終是名著,無意推翻它。畢意它傳達的是善仁、忠正的價值觀。但有句話叫知世故而不世故,用於解讀一些歷史小說,是同為一個道理,演義小說可以照看,照讀的津津有味,但書背後的東西又要有自個兒的見解。少一分執迷,多一份理清,方為正讀。

真實的曹操竊國了嗎?沒有,至死他沒有攆漢天子下臺。

曹操不留賊名了呢?呵呵,他的賊名還要怎麼不留,誰不知,戲劇臉譜上,他白粉底勾黑線,一出場就是壞蛋。

該提問說曹操竊國而不留賊名,愛侃古史的散發弄舟到是一看此題,怎麼覺得反個了呢?如果有人說曹操未竊國而卻留賊名,散發弄舟到是極為贊同。


曹操活的很累啊,怕別人說閒話,處處猶疑小心,救獻帝於窘迫如乞兒之時,好房好飯供著,三個女兒都給了獻帝,手下貪功祿,累累建議曹操侵權再大一些,曹操頭疼婉拒,還自降了官職,退還了部分封邑,並親筆寫下了飽含深情心意的《述志令》(又名《讓縣自明本志令》),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百度搜下原文,你會發現與你讀的《三國演義》大相徑庭。有人可能說是虛的,好吧,一個人如果能虛偽到底、虛偽到死,我想也是一件好事、功德吧。 曹操在他的《述志令》中說道: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譯文:假使國家沒有我,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多少人稱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勢力強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會私下議論,說我有奪取帝位的野心,這種胡亂猜測,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寧。)

曹操說的是心言嗎?通讀漢末亂世的同學應該明白,此真不是虛言。 魯迅先生亦曾贊過曹操的坦率:“曹操自己說過:‘倘無我,不知有多少人稱王稱帝。’這句話他倒沒有說謊。”(《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反過來說,漢獻帝活的累嗎?也很累,祖上的江山到他手裡,支離破碎,不依仗曹操,自個兒可能更慘,依仗曹操,又怕漢業總是外人縱橫把控。可是,當勢時,漢獻帝怕也是無奈,憂慮也是無助。別說真是曹操交權於漢庭,他掌控不了,就是他有心有能力卸了曹操權攝,誰又能當呢,天下只會怕更亂吧。所以邏輯上講,天下諸雄亂起時,漢獻帝陰謀奪回權政,此心應該不敢存多。什麼衣帶詔、心大不甘,蓋是小說家之言。真有衣帶詔,事發於後來曹操知曉,曹操真有那麼心大,至死也沒虧待獻帝。他完全可以效董卓,另扶一個漢家宗親。

再說說劉備,若真心扶漢室,曹操高接遠迎於劉備,表劉備為皇戚,待若上上賓,那時的曹操,未滅袁紹、未飲長江,我相信還是一心想匡漢的,多多拉聚人才人力,讓漢室光大。可劉備怎麼做的,抽機會溜出了許都,另立山頭,梟雄之志可見。真若一心向漢,受皇恩與曹操厚待也不低了,與曹操共好,共保獻帝,督察曹操有不妥之言行,敦促效正就是了。二人聯手,何愁漢不復興呢?

造化弄人,一心想霸王圖業的野心劉備,後世成了仁善復漢的賢君代表,一心想匡漢振興的曹操,(至少前期是,後期各因素另論),成了歷代令人唾棄的奸賊。 有人言:歷史是個小姑娘,任人打扮,誠不欺我。

若地下曹操有知,後世累為奸人,不知有悔否?早知世人如此看我鐵定權賊,當初我瞎猶豫什麼名節志向,黑了腸子算了,該奪權奪權,該手黑手黑,說不定,監修重書史籍,我是一代名主呢!哪那麼多後世瞎比比。

那條文件規定的待破產的公司,我拼血淚打下的翻盤,非得還回掛名不出力的原老闆!

文未,再次推薦喜好歷史的同學,百度搜下曹操的《述志令》,無論從推心置腹,文學範文,都是一篇飽含真情的好文。 曹操有奸也好,有雄也罷,真的不要再帶上《三國演義》這個有色眼鏡再看了。



我是愛看古書愛侃古事的散發弄舟,歡迎同好關注交流賜教。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在東漢末年,任何一方軍閥集團都優勝於官二代曹操的小股正在創業的集團公司,曹操以其超人的敏銳思維大膽的策略和智慧才能脫穎而出,逐漸收復漢室寬鬆政策造成中央政權被地方政權瓜分孤立的局勢。

曹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並未象以往謀權篡位者那樣荒淫無道加劇天下百姓和國家再遭塗炭,大力整頓吏治,以禮而法,用人唯才不拘一格。屯田戍耕,軍紀嚴明。戶籍而法循,克勤減繁稅,紳庶各有需,便原本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現象得到很大改變。民族調合,各安有命,對有害於中央政權的頑固軍閥採取嚴厲打擊手段,確保統一大業進程有力推進,實為千古奇才。唐王李世民評價曹操: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


閩中曹阿小8748592


曹操的竊國應該指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196年(漢獻帝建安元年),曹操挾天子,遷都許。直至公元220年(漢獻帝二十五年)薨於洛陽,曹操至死雖未代漢稱帝,但他不向獻帝讓權,始終操縱著漢末政權,竊國多達二十五之久,為世之所罕見。



在這二十五年裡,曹操極盡騰挪,極盡手段,不給世人留下竊國大盜的賊名,真可謂“竊國之賊臣,亂世之壞雄。”

一、對南陽張繡,結成兒女親家,極盡拉攏。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初,曹操首先進攻南陽張繡這個不甚強大、但卻逼近許都的後顧之憂。在此討伐中,曹操的一子一侄被殺,親信驍將典韋戰死,曹操本人亦中流失。

但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十一月,當張繡率軍投降曹操的時候,曹操盛情款待,任張繡為揚武將軍,並讓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

二、對淮南稱帝的袁術,聯絡群雄窮追猛打。



當獻帝被曹操迎到許都後,袁術於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在壽春稱帝,成了眾矢之的。曹操利用這一時機,任命呂布為左將軍,而對江東的孫策任命為騎都尉,繼承其父孫堅烏程侯爵,領會稽太守來等對付袁術。

在袁術眾叛親離之時,曹操便在九月宣佈袁術的罪行,率軍東征袁術。曹操在下邳擊退袁術北上,逼死在壽春。

三、對逃亡的劉備,留而不殺,收買人心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劉備遭到袁術的攻擊,寄居徐州的呂布乘機襲取了劉備。劉備無處安身,至許都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謀臣程昱獻計誅殺劉備。

曹操此時四處強敵,比劉備更危險的人還有,決定不殺劉備,一是顯示自己的寬容,二是想利用劉備對付其他敵人。於是表奏劉備為振東將軍,封宜亭侯,並增糧增兵,來對付驍勇的呂布。

四、對徐州的呂布,毫不留情,借刀殺之。



征討呂布、平定徐州成了曹操的頭等大事,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乘呂布剛背叛朝廷,眾心不齊,發兵進攻。戰鬥持續了一年多,最後曹操決開沂水、泗水淹灌呂布於下邳。

終於在白門樓曹操生擒呂布,在呂布卑微救生時,曹操卻巧妙的借劉備殺掉了不可一世的呂布。曹操還對呂布的舊部陳宮給予了很好的照顧,博取天下人心。

五、對強大的袁紹,兵戎相見,安撫紹妻。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第一個政治行動,就是借漢獻帝名義,下詔據有青、冀、幽、並四州的袁紹,“不來勤師,擅自征伐”。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曹操、袁紹兵爭於官渡。直至逼死袁紹。曹操平定冀州後,親往袁紹墓地拜祭,痛哭不已,以金帛糧米厚賜紹妻劉氏。曹操還下令冀州遭兵僰,盡免一年租賦,收買人心,

六、對外族烏桓,千里征討,布仁義之名

東漢末年,烏桓強盛起來,乘中原內亂,多次南下侵擾,殺掠官吏和百姓,奪取北方的土地。建安十二年,曹操決定北征烏桓。

曹操在白狼山遭遇烏桓,狹路相逢,勇者勝,曹操縱兵出擊,使張遼為先鋒,大敗烏桓,斬殺蹋頓。曹操把被烏桓掠去的十多萬百姓接回中原。

七、對名義上的漢獻帝,給予物質的照顧

當漢獻帝從關中逃回洛陽時,“宮室燒盡,百官披荊,……群僚餓乏 ……或飢死牆壁間,活為兵士所殺。”情況如此狼狽。曹操將其進入許都,漢獻帝生活得以安定,衣食無憂。

曹操奉漢獻帝,不僅獲得董昭、鍾繇等漢室臣僚,還贏得了一大批士人的歸心。雖先後殺了董貴人、伏皇后等,但還是把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

閒將西話:曹操就是這樣採取兒娶女嫁,大搞姻親的辦法,如對付張繡,乃至以後對付西北的張魯,與江東的孫吳勢力也是如此。

還有拉攏個別勢力,收買人心,借朝廷的名義封官拜將,如對袁紹、劉備、呂布、孫權等莫不如此。

還頒佈“唯才是舉”的命令,不拘一格,招攬天下英才。

對漢獻帝不讓權,嚴密監視,以似乎忠於王室的態度使天下心悅誠服。

等等如此手段,即使四方有反叛朝廷的,但他們能有什麼作為。曹操就是這樣竊國而不留賊之名。


閒將西話


不是說曹操能做到“竊國而不留賊名”。而是事實上在東漢末年那個亂世時候,所有有實力的人都在想著篡漢而自立。相較於其他人而言,曹操算是一個最忠心漢室的人了。從董卓亂漢開始,所有的世家大族看到的都是改朝換代的機會。但曹操不同。曹操當時還是一個甘願為漢室拋頭顱灑熱血的熱血男兒。歷史上第一個倡導天下人起兵討伐董卓匡扶漢室的人就是曹操。甚至在整個東漢末年亂世時期。也只有曹操曾經立志匡扶漢室。除曹操之外再沒有其他人。劉備被很多人認為是匡扶漢室的忠臣,但事實上呢?整個東漢末年曆史時期,劉備沒有為漢室做過任何一件事。也沒有幫助漢獻帝做過任何事情。

東漢末年別說世家大族野心勃勃了。就連漢室宗族的子弟一個個也都是野心家。就說同樣是漢室宗親的益州牧劉焉。漢靈帝時期劉焉看到漢靈帝治下朝綱混亂,皇室衰微,但劉焉沒想著幫助漢靈帝治理國家,而是想著請求漢靈帝分封他為益州牧,其目的就是躲避亂世以圖後勢。當時劉焉聽董扶說益州有天子氣,所以劉焉才那麼急不可耐的要求分封益州。劉焉佔據益州之後,首先打擊地方豪強,鞏固自身勢力,之後又派張魯出兵佔據漢中之地。而佔據了漢中的張魯隨即和劉焉翻臉。至此劉焉和張魯決裂。

之後劉焉則以米賊作亂阻隔交通為由,從此中斷與中央朝廷的聯絡。他進一步加強自己對益州的統治地位,而益州因此處於半獨立的狀態。在曹操號召下,天下諸侯起兵反董,而劉焉也收到了會盟的消息,但劉焉拒不出兵,反而開始更加嚴格封鎖邊境自守自保。之後中原大戰,劉焉趁機收攏流民進入益州,初平二年,劉焉造作天子乘輿車具千餘輛,想要稱帝,結果被劉表告發,劉焉擔心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也就息了稱帝的想法。但劉焉依舊心存野心。

同樣作為漢室宗親鎮守一方的劉表,他佔據了最富庶的荊州。手下兵強馬壯,錢糧充足。但劉表也是一個野心家,在歷史上諸侯會盟討董時期,劉表也沒有參與其中。而且劉表根本也不管漢獻帝是死是活,甚至在劉表看來他更希望漢獻帝去死。沒了皇帝,劉表的機會更大。他知道自己繼位沒可能,但是劉表也從沒有熄滅爭雄之心。諸侯會盟失敗後,劉表為了討好袁術曾經推薦袁術任南陽太守,其目的就是籠絡住袁術,好讓自己南下江東擴張領土。從歷史上看,劉表的荊州儼然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他還不如曹操呢。起碼曹操曾為漢室拋頭顱灑熱血。雖然後來看到漢室沒救了,也起了取而代之之心。但是起碼曹操敢作敢當,和劉備等一干所謂漢室宗親比起來,曹操簡直就是一個正人君子。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竊鉤者賊,竊國者賊,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田成子殺齊軍而盜其國,莊子憤而寫下了這膾炙人口的名句,這其中的“鉤”代指的是國家政權,而在實際生活中,何謂竊國賊,就是指歷史上某些權勢人物,在某個階段乘機霸取國之重器,為己身謀取利益的人物。然而,評價歷史人物應當以客觀,理性為好。

所謂曹操的“竊國者”身份值得商榷

曹操原本以小官舉孝廉出身,在東漢末年連年的軍閥奮戰中,趁機而起,定東漢國都於許昌,從而實現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最多是封王了,並未竊國。

曹操的貢獻

延續了兩漢的遺風

曹操,至少表面還是奉漢家為正統,還是以漢家規章辦事,曹操雖能力超他人,卻不驕奢,表面還是奉漢室為正統,自己也就封了個魏王而已。至於為什麼還要否定曹操?很多時候是受封建正統論影響,把偏居西南一隅的蜀漢視為正統,然而對比三國,力量最弱的還是蜀漢,無論手下將才,還是作為都大不如魏,吳。

保持了北方穩定

曹操雖歷經多次戰爭,然而起碼在他的統治區域,能做到法令貫通,黎民安居樂業,更是推行屯田制,對固疆安邊起到了一定的貢獻,並且面對北方異族,不遺餘力的進行打壓或者停止征伐北邊諸侯。

重用人才,為曹魏政權乃至後來的晉朝建立打下了基礎

曹操大力提拔人才,更有曹操為見謀士而拖履的感人故事。眾多的人才為政權的鞏固打下了基礎,也為曹魏建立,乃至後來的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打下了基礎,司馬氏雖然通過政治運作剪殺曹真消滅了曹氏餘人,然而司馬氏仍然啟用曹魏政權舊臣,這不能不歸功於當初曹氏打下的良好基礎。

為什麼不說曹操是“竊國大盜”?

曹操,劉協在流落民間的時候被曹操以天子之禮迎回許都,曹操雖然專權獨斷,不把劉協放在眼裡面,但是對他還是非常厚道的。沒有遇到曹操之前劉協只能四處流離,經常食不果腹,曹操將其尊奉為天子,雖然沒有給他權力但是對於物質上面的需求基本都予以滿足,並且在最開始的時候對他也很恭敬。之後漢獻帝發動了衣帶詔事件,也並非出自對曹操的怨恨,而是想要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但是這觸及了曹操的最根本權益,所以他才不能容忍。

曹操謀求封王的意圖顯然易見,雖然沒有直接篡漢自立,但是為後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曹操獲封魏王,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將也隨即脫離大漢朝堂,在曹操開府建衙的魏王府拜官授爵。那曹操為何至死都只當了個魏王,而不是直接篡漢自立呢?是時機不成熟,還是威望不足?

要說時機不成熟純屬扯淡,曹丕在曹操死後繼承了魏王的爵位,魏王曹丕就迫不及待的脅迫漢獻帝禪位,自己當了皇帝,還追封曹操為魏武帝。說威望不足也難以信服,曹操南征北戰統一了長江以北的中原地區,傑出的軍事謀略和政治才能可以說是冠絕東漢末年。唯一能夠解開曹操一生不稱帝的緣由還要歸咎於曹操自己本身的意願,那就是不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曹操所率領的兵馬都是自己招募的,佔據的地盤也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並非是漢室朝廷賞賜的,他只是借用漢獻帝的名號而已,實在是談不上竊國一說,漢獻帝對於他也沒有太多的恨意,甚至還娶了曹操的幾個女兒,他們的關係也還不錯。

總結

在東漢末年群雄紛爭的社會動亂中,曹操本來“名微而眾寡”,憑著他的強烈的進取心和他的雄才偉略,一躍成為那個時代的佼佼者,確立了“亂世奸雄”的地位,儘管曹操有這樣或那樣的許多錯誤,但他仍不失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然而,曹操一生所做的貢獻也不能抹殺,只能是說,現在信息發達時代,對於歷史著名人物的評價不在是聽信一面之詞,所以才會沒有留下太多罵名。


小南史


個人認為主要有3個方面的考量:

1、當時曹操稱帝或者竊國的壓力和風險很大。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隨著曹操建功立業,野心越來越大,他殺了不少人,連漢獻帝的皇后都被幹掉了,還賠上了自己的心腹謀士荀彧,曹操被多次刺殺。要竊國,曹操可以多重防範,但是不能做到萬無一失。曹操以平民階層掌握政權,多次打擊世家大族,矛盾已經激化,再竊國可能要出大事。

2、曹操從北方起兵欲統一天下後,戰事連綿不斷,後來為了爭荊州,關羽陣亡,孫權派人把關羽的首級獻給曹操。英雄惜英雄,曹操大受刺激,再加上年老(60歲左右,在當時已經算高壽了),另外曹操就差最後一步就可以竊國了,無天子之命而有天子之實,他對稱帝或者竊國的意向就沒有那麼大了。

3、為後代鋪路。曹操從家鄉起兵到統一北方,成為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勢力,人臣已經做到極致了。他想為後代留些功業,所以才要做周文王,把開國或竊國的事情交給兒子做。所謂好事不要做盡,道理就在於此。

最後插一句,曹操當時已經被人稱為漢賊了,有空多看看《三國演義》或者《三國志》

了,竊國就差最後一步的形式了。


像一陣風吹


這讓我想起了莊子在《莊子·胠篋》中的一句話:“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意思是:那些偷了一個帶鉤的人,要受懲罰處死;而盜竊一個國家的人,卻做了諸侯。諸侯之家有仁義之名,那不就是剽竊來的仁義嗎?

的確,自古的「竊國」者,哪一個承認他是「竊」來的呢?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是因為「順天應人」,不得已才逼後周少主退位,建立宋朝;

元朝是為了「弔民伐罪」,才滅了南宋;

明太祖高舉「驅逐韃虜」的民族大旗,來推翻異族統治,建立明朝。

同樣的道理,曹操的理由也是這樣啊:“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他們所做所為,不都是符合「聖人之道」嗎?

所以,所謂的春秋大義,其實在諸侯,或者在當權者哪裡,可解釋的空間很大,怎麼對自己有利,怎麼來。

另外,曹操在當時畢竟是做了有利於穩定國家,促進民生的功績,當時也沒稱帝,所以名聲不差。

曹操名聲變差,主要還是因為曹丕竊了國吧。


小青御史臺


竊財竊物,失之細行,為盜為賊;竊國竊政,關乎社稷,為王為侯。

東漢末年,黃巾亂起,張角以妖異之術愚民為變,啟亂於外;常侍逞奸邪之能矇蔽聖聰,伏禍於內。外患未消,內亂又起,董卓入朝,妄興廢立。王允誅奸,除惡過刻,遂遭反噬,李傕郭汜,豺狼肆性,漢祚幾為殄滅。

天下凋敝,英雄乘勢,曹操起於微未,散家財起義兵,兵之為義者,以扶漢室誅國賊為名,正名順義,得聚人心。自古善欺者善飾,當是時曹操已粗具爭雄班底,入衛漢室,得政治之先機,外招內撫,恩威並施,爭伐略定中原,天下之地三分而據其二。政出一門,獻帝虛有帝名,徒尊廟黨之上;曹操進女為後,監之枕蓆之間。曹操代漢,水到渠成。

然曹操終一生而不為,何耶?為忠獻帝年長而不歸政,此非擬周公者之行,曹操善謀略通經史,文武兼具,漢中期王莽開篡禪文化之先河,劉秀中興,王莽族滅,王莽未移漢祚之前為忠為孝,一朝背北大奸大惡,觀曹操詩文引領魏晉,風骨至正無邪,胸中尚有忠孝羞恥之心。至死不為蓋為此也!以心度心,天下有幾人願為他人做嫁衣,為子為嗣人之常情,操距代漢一步,傳曹丕而為之,丕擬莽故事先封魏王,加九錫之禮,禪而三讓,飾欺天下,篡禪文化更趨完善,曹魏遂立。

至晉代魏,司馬氏畢三代之功,擬魏代漢模式,為後世篡弒之賊,效尤之榜樣。曹操雖未有惡名於當世,亦不免招後世之汙,忠奸善惡,民族風骨;人心向背,文化使然。

若曹操生於今時,當無忠奸之論矣!吾儕撫史問心,擬有曹操之能,得勢乘時,是功成揖讓?是取而代之?任賢用能,強弱相易;澤濟民生,莫道忠奸。臨碣石,觀滄海,皆為斯風!


狼主1970


為何曹操能夠做到“竊國而不留賊名”呢

野史及電視劇三國演義記載及解說是說曹操是賊,而正史記載曹操還是不錯的 下面來說一下:

翻開三國故事,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在正史中,曹操和劉備評價都很好;但在《三國演義》等野史中,曹操成了竊國大盜,一代奸雄,相反劉備卻是匡扶漢室,仁義無雙!

套用現在的話,簡單的說,即:曹操沒節操,劉備有節操!然而,既然如此,為何這兩人死後的墓碑上,卻又顯得截然相反呢?即:曹操墓碑忠於漢室,而劉備卻是背叛漢室!

先來看看仁義無雙的劉備墓!223年6月10日,經歷了夷陵之戰的打擊之後,劉備一撅不起,在白帝城託孤之後,很快就去世了。在他死後,被安葬在了四川成都。需要注意的是,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

所以,劉備的墓碑記載很明確,有這麼幾個大字,即:“漢昭烈陵”,又被稱為惠陵!大家都知道,劉備一生的口號是“匡扶漢室”,但最後自己卻稱帝了,自己匡扶了自己?

關於惠陵,還有三點值得一提:(1)惠陵距今已有1780多年曆史了,史書記載未有被盜痕跡,至今也沒有被挖掘,(2)是三國時期唯一保存下來的帝陵,(3)如今看到的“漢昭烈皇帝之陵”,是清朝乾隆時期所刻!

再來看看竊國大盜的曹操墓!220年3月15日,曹操去世。這裡有一點很關鍵,即:曹操一直到死,都沒有稱帝。所以,曹操的墓碑是:“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而不是魏武帝之墓!

當時,曹操有沒有能力稱帝呢?顯然有!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已經徹底的“挾天子”了!如果想要稱帝,漢獻帝估計立即會獻出江山!即便內部有一些微弱的反對勢力,對曹操而言,並不難擺平!

關於曹操墓,還有一個重點,即:由於曹操主張喪葬從簡,反而給後人帶來了很多麻煩!因為太簡,所以後人找不到曹操墓,甚至就有了他“設七十二疑冢”的傳說,以證明曹操奸詐!2009年,曹操墓被找到!

顯然,至少從曹操和劉備的墓碑上,可以看出這兩個人的理想和不同,即:劉備才是野心勃勃,曹操反而致力於匡扶漢室。這裡要提醒一下的是,在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之中,劉備是第一個稱帝,229年孫權稱帝!

當然,曹操年輕的時候,一心想要匡扶漢室,所以才有刺殺董卓、敢於收留漢獻帝等行為。至於到死也沒有稱帝,或許也和他追求一個忠臣的好名聲有關。但不管如何,在客觀上卻顯示出了曹操的忠義!

最後,值得一提的有兩點:(1)魯迅評價“劉備之德近乎偽”,劉備情商很高,但卻很虛假,(2)曹操的唯才是舉,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行為,讓很多寒門進入了官場,後來司馬懿之所以造反成功,就是因為司馬懿成了世家大族的代表!一直到隋唐的科舉制度出臺,中國都是由“門閥”控制,最典型的是“王與馬,共天下”!



帝天陌


關於曹操“竊國而不留賊名”,此前我未曾見過聽過,“竊國”字面上的意思是篡奪國家政權,改朝換代,從這方面上看,我並不認為曹操竊國了。

題主此意應是指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為何沒有留下罵名吧。其實有,劉備、孫權等諸侯及武將會稱呼曹操為曹賊,但是天下百姓很少有認為曹操是賊的。

原因有三:

1、天下大亂,黃巾四起,百姓流離失所,不得已被黃巾軍裹挾,曹操拜為騎都尉,領命與皇甫嵩一起平亂,過程中曹操所帶領的軍隊並沒有濫殺無辜,也沒有同皇甫嵩那般坑殺手無寸鐵的黃巾軍(百姓)。

因戰功被封為濟南相,當時濟南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到任後大力整頓,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汙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因此曹操算得上深得民心!

2、十八路諸侯討董盟軍渙散,曹操獨自領軍追擊,後來董卓被王允等人使連環計所殺,漢獻帝及百官在長安食不果腹,曹操迎漢獻帝於許都,依舊給予漢獻帝與百官尊榮俸祿,於情於理,與賊無關。至於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不排除曹操也有一統天下的決心,但也要依據當時的情況而定,這件事在當時起到的效果是好的。

因為漢獻帝性格軟弱,大漢朝的老人老將很多都已經過世,百官皆是世家貪生怕死,亂世之中,儒學何以治天下,曹操有匡扶大漢之心,自然不可能任由那些腐儒指手畫腳。所以我認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當時是形勢所逼!

3、百姓生活穩定,感激曹操還來不及呢!天下三分以後,劉備、孫權帶頭大肆鑄錢,直百錢、直五百錢、大錢當千、大錢二千等,造成通貨膨脹,五銖錢大量貶值,通過這種方式大肆盤剝治下百姓民脂民膏,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呢!

相比之下,曹操治下長期屯田,又有劉燁做出的各種水利設施,百姓生活安穩,不至於飢一頓飽一頓;曹操努力穩定治下各州縣物價,在其他兩地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為了解決貨幣貶值的問題,大力提倡百姓以物易物,交換各種生活用品。萬幸,三國交通不便,否則那些劣幣大量流到曹操治下,遭殃的還是百姓!

綜上所述,曹操未曾竊國,即使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未曾留下賊名,因為他是真心實意為了百姓謀生存,謀安穩,自然能得到百姓的擁戴!

曹操是三國之中最不懼惡名之人,也是最幹實事之能臣梟雄!


以上為頭條號“晴空莽莽”的回答,頭條App搜索關注“晴空莽莽 ”與您分享更多文學、詩詞、歷史趣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