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算得上千古一帝嗎?

史海深處


流年答案:漢武帝是算的上千古一帝的。是因為他,今天的我們才叫漢族;因為他,我們的文字叫漢字;因為他,我們把漢服作為我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因為他,是遙遠的西方認識到了東邊有一個偉大的民族;因為他,今天的中國新疆一帶首次納入中國版圖......

漢武帝的功績

漢武帝一生,是傳奇的一生。開疆擴土,橫掃匈奴,國際交流,改善民生,他都做過,而且做得很好。真因為如此,他才被成為雄才大略的漢武帝。

  • 竇太后死後,漢王朝多年秉持的黃老思想、無為而治暫時告一段落。取而代之的是漢朝的揚眉吐氣,一雪前恥。竇太后死後,漢武帝壓抑多年的報復思想開始得以付諸實踐了,那就是結束恥辱的和親,把國家的命運交給男人,而不是交給一個遠赴他鄉的弱女子。漢武帝的一生經歷了三次大的戰役,分別是河西戰役、河南戰役、漠北戰役,三次戰役扭轉了大漢和匈奴王庭的實力對比。漠北一站更是打得匈奴遠遁,漠南再無王庭。


  • 漢武帝時期,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回來後把所見所聞告訴漢武帝,使得漢武帝決心打通河西走廊,開展國際貿易。當時,漢武帝為了保證絲綢之路的通暢,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西域就是今天的新疆一帶。從此,新疆開始成為大中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定百越,在打擊匈奴的同時,漢武帝也不忘了往南發展,使南方百越各國俯首臣稱,擴充的疆土,安定了邊境。

  • 漢武帝開闢了絲綢之路,使得西亞的各國開始對大漢王朝有了瞭解,西域的葡萄等水果,葡萄酒等酒類開始傳入漢朝,漢朝的陶冶技術等也傳入了西亞各國,促進當時世界各國的文化、經濟交流。形成了以漢王朝為核心的東西亞國際秩序,漢的強大也使“漢”這個字深入人心。從此,我們以自稱“漢人”而自豪。

漢武帝的過

對漢武帝的過,評價最多的就是漢武帝常年對匈奴用兵,導致文景時期積累的財富揮霍一空,百姓生活質量開始下降。但是,打仗哪有不燒錢的,在當時,對匈奴的作戰又是不得不進行的。有一點好的地方就是,雖然漢武帝打仗燒了很多錢,但是漢武帝對自己的窮兵黷武是有清晰的認識的,所以,後來他也發佈了很多措施,改善民生,休養生息,黃老思想再次被提到桌面來。

漢武帝還有的一個過時他的巫蠱之禍。漢武帝非常迷信,導致了他聽信小人之言,害死了自己的兒子劉據,逼死了自己的妃子衛子夫。但是,漢武帝最後清醒了,而且知錯就改,建立思子宮來懷念兒子,把當初造謠巫蠱之禍的人放在監獄。漢武帝還專門針對自己的罪行發佈了《輪臺罪己詔》,這對於一個帝王來說是非常難得的,但是漢武帝做到了。

小結

漢武帝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打擊匈奴、開拓疆域等,還做了一些昏庸的事,比如巫蠱之禍。可以說是有功有過,但沒有功過相抵,原因就在於漢武帝知錯就改,這也是漢武帝能稱為“千古一帝”的原因。


歷史流年


你好作者我來回答你提出的問題。

我們後人在評述帝王的時候,總是拿幾個個帝王的功績來做參照比較!昔年毛主席就寫了一首詞《沁園春雪》其中就有這麼一段: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那麼漢武大帝又有什麼歷史功績貢獻令世人稱頌呢?

一、武帝的歷史功績

《史記》上記載“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我認為,漢武帝是一位承前啟後而又開天闢地的真正偉大的君王。在他前古的歷史上,他所建樹的文治武功無人可及。他的風流倜儻超群絕倫。他的想象力使政治成為藝術。他的權變和機謀令同時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懷寬廣,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鑑人之明。

  他開創制度,樹立規模,推崇學術,酷愛文學藝術。他倡導以德立國,以法治國。平生知過而改,從善如流,為百代帝王樹立了楷模。

在後來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奴爾哈亦、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漢武帝具有超越歷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戰略和外交設計的奇才。這種天才使他能運籌帷幄而決勝萬里,處廟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則足以使西方漢尼拔、亞歷山大、拿破崙等馳騁於疆場的將帥暗然失色。

司馬遷就漢武帝沒有像秦始皇那樣做了公正記敘:

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史記》

但是,漢武帝絕不是一個超俗絕世的聖者。他好色、驕傲、虛榮、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執;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幾乎都具有。但是,儘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為一個君王,而僅僅是作為一個普通凡人,那麼以他一生的心智和行為,他仍然應被認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機智超群的智者,一個勇武剛毅的戰士,一個文采煥然的詩人,一個想象力浪漫奇異的藝術家,以及一個令無數妙女傷魂斷魄的蕩子,最壞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僅開創了制度,塑造了時代,他的業績和作為也深深地熔鑄進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漢民族之名,即來源於被他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在他那個時代所開拓的疆土,從閩粵瓊崖直到川黔滇,從於闐阿爾泰到黑吉遼,勾勒了日後兩千年間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而這個帝國影響力所幅射的範圍,由成海、蔥嶺、興都庫什山脈直到朝鮮半島;由貝加爾湖到印度?,則擴展成了漢文化影響所覆蓋的一個大文化圈。

偉人和天才是無法描畫的,是不可思議的,是難以用通常標準衡量的,也是無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評估的。

  漢武帝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愛民如子,同時殺人如麻。他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在中國歷史上,不乏英雄、偉人、壯士、志士和聖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會同樣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欽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懼他——這就是劉徹。他的誕生據說伴隨著母親夢見紅日人懷,他的曾祖父劉邦託夢為他命名為“彘”(野豬)——而他的父親則解釋此字諧音於“智”,為他改名為“徹”,透徹,並賜號日“通”;而他也的確是一位智圓行方、通徹無比的傳奇男子。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陽之皇、聖武大帝。

他的政策在他的時代導致了巨大的變革,因而也引起巨大的衝突,巨大的爭論,使他成為一位備受爭議以至誤解的人物。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他不幸地閹割了中國歷史上一位最天才也最偉大的歷史學家,而這個人原來是最能理解他同時崇愛他的。結果此人由於恨用筆來懲罰他;使他身處的這一偉大時代和他的生平成為歷史上最有爭議的時代。而他漢武帝則從此成為最被誤解的一位謎一般的君王。

二、武帝的歷史貢獻

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漢書.武帝紀》

1、獨尊儒術

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中國傳統主流文化之正統,在中華傳統文化舞臺上獨領風騷兩千餘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這裡要說明的是,漢武帝並非限制其他各家的發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發展儒法結合。例如夏侯始昌既研習儒家又通曉陰陽五行家;宰相公孫弘兼治儒法兩家;主父偃以縱橫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馬談司馬遷以黃老學說起家。

 2、設立中朝 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間,丞相大多主要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禮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為貫徹自己的命令,於是設立中朝,尚書檯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

 3、建立年號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並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六年。

 4、太初改歷

  太初元年(前104)改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

 5、鹽鐵官營

  鹽鐵官營自漢代延續至今,今天鹽鐵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國企控制。

 6、通西域

  中國傳出了冶鐵術、鑿井術、絲綢製造、漆器製造等技術,西方(域)傳入胡(黃)瓜 胡蘿蔔 葡萄 汗血馬 核桃 天馬等 歷史意義重大

 7、開疆拓土

  西北:霍去病、 衛青、 李廣利、張騫以及細君解憂等人的前赴後繼的努力西域首次與中國聯繫緊密,為後來把西域併入中國版圖奠定基礎。

  西南:使者軍隊的接連出現使西南邊陲第一次併入中國版圖

  北方:衛青霍去病的出擊使北疆長時間穩定,保護了京師的穩定。

  由此漢武帝也成了和秦始皇並列的千古一帝,後人常用“秦皇漢武”並稱。

三、漢武帝的歷史評價

1、漢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先是六年一個年號,後來四年一個年號。

2、漢武帝是第一位在統一的國家制定、頒佈太初曆的皇帝,以正月為歲首這一點,一直用到現在。

3、漢武帝時期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史記》,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4、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秦統一後我國見於史籍記載的《輿地圖》,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僕臣公孫賀行御史大夫事……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漢書??武帝紀》載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將軍公孫賀出九原”,注引臣王贊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見漢輿地圖。”據顏師古說,臣王贊生活的時代“在晉初”。這說明漢代的輿地圖晉初臣王贊還見過。這也說明漢代已明確出現了關於國家的地域概念。這對後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5、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對策,武帝親自策問,選拔人材做官。後世科舉之制始此。

6、漢武帝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

7、元朔五年為五經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地方郡國可按一定條件選送一些人,可受業如弟子。經考試,能通一藝以上,可用作官吏。從國立太學生中選拔官吏始於此。

8、漢武帝在尊儒術時,又“悉延(引)百端之學”,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的同時,又兼用百家的格局。這點對後世也影響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漢武帝親臨現場督察堵塞黃河瓠子決口。自秦統一後,皇帝親臨現場治理黃河,這是第一次。

10、漢武帝時推廣耬車(土法播種機)下種,此後這一方法在中國用了兩千多年。

11、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在中國史上屬首次。

12、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以宗世女細君為公主嫁烏孫和親。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與西域國家和親。

13、在輪臺、渠犁屯田,並置使者、校尉。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今中國新疆地區屯田。

14、漢武帝時用井渠法作龍首渠,後傳入今中國新疆地區,並進而入波斯等地。

15、從西域引進葡萄、苜蓿種植,從大宛引進了良種馬———天馬,西域的樂曲、魔術傳至中國,中國的鑄鐵技術、絲織品、漆器傳至大宛等地。

16、漢武帝外施仁義,實行德治;同時又重視法治,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這在歷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為加強對地方官吏和豪強的監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18、為加強皇權,改革丞相制度,設立中朝(內朝),對後來的丞相制度演變發生了重大影響。

19、元鼎二年(前115)禁郡國鑄錢,專令國家所屬上林三官鑄錢,非三官錢不得流通,郡國以前所鑄錢皆廢銷。從此國家壟斷了鑄造錢幣的權力,對後世影響重大。

20、漢武帝通過大量移民在西北邊郡屯田,這對反擊匈奴戰爭的勝利、經營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對後世也有重大影響,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說“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說明了這一點。

21、漢武帝時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過任子制度使子孫當官;有錢人可通過“貲選”當官;先賢的後裔可以受照顧,如賈誼的兩個兒子就被關照當了郡守。然而,尤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舉、不拘一格。如皇后衛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僕和奴產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一些將軍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石單這樣一位匈奴的俘虜在宮中養馬的奴隸,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齊被選拔為託孤的重臣。這些情況說明漢武帝選拔人才是不受階級出身與民族差別限制的。然而,這不是說漢武帝用人沒有標準,標準還是有的,標準就是“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這就是說,只要願為漢朝事業奮鬥,有藝能、有才幹的人,能為將相和可以出使遙遠國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話,用人的標準是惟才是舉。正因如此,漢武帝時人才濟濟。班固就驚歎地說:“漢之得人,於此為盛!”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22、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派大軍深入匈奴腹地進行決戰的皇帝。

23、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遊牧民族———匈奴臣服於中原王朝的皇帝,為此又在今內蒙築受降城。武帝生前雖未達此目的,但在宣、元時期,匈奴歸服漢朝為藩臣。

24、李廣利伐大宛後,西域南道諸國多臣服於漢,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漢,匈奴不敢爭西域,罷僮僕都尉。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管理西域南、北道諸國,西域諸國臣服於漢。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首次。

25、漢武帝平定南越後,首次在今海南島置儋耳郡、珠崖郡。

其實很少有人能真的將命運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即使是最有權勢的帝王亦復如是,他們可以掌控人的生死,但卻難以把握後世對他的評價,一位有幸名傳後世的帝王,即使在千載之下,也難逃口舌筆墨之災。

資料來源《史記》《漢書.武帝紀》《漢武帝》


歷史領域創作觀察員


答: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解釋下何為“千古一帝”,我認為封建帝王能夠被成為千古一帝,必是文治武功方面有開創性的舉措,澤被後世,為後世之楷模。


那麼在回到這個問題,漢武帝算不算千古一帝,武帝一朝有哪些開創性的舉措?

一、獨尊儒術,實現思想大一統。

在西漢初期,受秦末戰火頻繁,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民心,漢高祖劉邦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廢除了秦朝酷刑,採取了黃老之學,推行休養生息的基本國策。

在歷經文帝、景帝之後,社會穩固安定,人口持續增加,經濟得到發展。從《後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就可看出。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牝者擯而不得會聚。

漢武帝即位後,漢王朝依舊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形勢,一是邊境不安寧,匈奴依舊威脅著西漢北方邊疆,南方邊疆也因少數民族尚未完全歸順,很不安定。二是各諸侯國的勢力逐漸強大,威脅著中央政府。三是階級矛盾的激化。隨著經濟的不斷復甦,地主階級及各諸侯國的勢力不斷強大,官僚、貴族憑藉封建特權,對土地進行大規模的掠奪,對農民的壓迫和剝削也逐漸加重,農民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劇。

這些問題迫使著漢武帝必須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而漢初黃老之學的通知思想因為主張清靜無為,已不能滿足這一政治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當代儒家大學董仲舒在結合道家、陰陽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以適應漢武帝的統治需要。

1、針對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主張儒家六經之外的各家學術,都應當罷黜,以思想的統一來保證國家政治的統一。

2、針對加強君權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思想,宣揚封建專制君主是“天”在人間的代表,為君權獨尊披上了神聖的外衣。

3、針對土地兼併現象,董仲舒進一步發揮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張限田、薄斂、省役,以減輕國家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使土地和勞動力比較穩定地結合,以緩和階級矛盾。

4、針對為人處世的標準,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的思想,提倡孝道,認為君臣倫理是上天的安排,不可違背,以此來維護封建君主專制。

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學思想正符合漢武帝的需要,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綠,更加鞏固他的統治,漢武帝實施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

其二,北擊匈奴,南並夷越,拓寬領土

(一)、對匈奴的戰爭

在漢高祖劉邦北擊匈奴失敗後,漢王朝對匈奴的政策一直是以“和親”為主。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王朝在經過幾十年休養生息之後,民生與國力逐漸恢復,朝廷內部相對穩固,再加上漢武帝意志堅定,眼光長遠,最終展開了對匈奴的進攻之戰。

於是在公元前133年,雙方揭開了戰爭的序幕。從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4年,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 

1、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結重兵進攻漢朝的上谷、漁陽,殺掠民眾。漢武帝派車騎將軍衛青,將軍李息率四萬大軍,從雲中出塞,進攻久為匈奴佔據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區),衛青採取避實擊虛的方針,出雲中後,沿黃河北岸西進,迂迴到隴西,對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軍進行包圍,擊敗匈奴的白羊王和樓煩王,完全收復了河套地區。戰後,漢為了加強河套地區的防務,設立了朔方郡和九原郡,修築了朔方城,又從關東移民10萬到此屯田戍邊,建立了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沿陣地。後衛青又一次大敗匈奴,追至塞北六七百里,乘夜襲擊右賢王,俘匈奴1.5萬餘人,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此戰,為漢王朝增加了朔方郡。

2、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出兵河西。霍去病“出隴西、北地兩千裡,過居延,攻祁連山”(《漢書·匈奴傳》),和匈奴兵短兵肉搏,大獲全勝,殺傷俘獲數萬人。這年秋,匈奴的渾邪王和休屠王商議投降漢朝,後休屠王反悔,渾邪王殺之,率所部4萬人投降。漢政府把他們安置在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五郡,稱為“五屬國”。漢控制了河西走廊以後,設置了武威、酒泉兩郡。後又從武威分出張掖,從酒泉分出敦煌,稱為“河西四郡”,漢打開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中原與西域各地之間的文化、經濟交流。

此戰,為漢王朝增加了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 

3、公元前119,匈奴從右北平(河北平原一帶)和定襄(內蒙和林格爾)南下騷擾。漢武帝決定深入漠北反擊匈奴。漢朝集中10萬騎兵,由衛青、霍去病率兩路出擊。針對匈奴認為漢軍不能遠征的判斷,採取了奔襲追擊的戰術。衛青出定襄外千餘里,與匈奴單于在沙漠地帶大戰,單于大敗逃脫。衛青追至蒙古杭愛山脈。霍去病出代郡2000餘里,打敗了匈奴左賢王,俘獲7萬餘眾,追至今呼倫貝爾湖而還。經過這次戰役,匈奴元氣大傷,遠循於沙漠,再也無力與漢對抗。

(二)平南越之戰

公元前112年,漢王朝異性諸侯國南越國丞相呂嘉發生政變,反叛朝廷。漢武帝派五路大軍鎮壓,第一路任命路博德為伏波將軍,率兵從桂陽沿湟水直下。第二路任命主爵都尉楊僕為樓船將軍,從豫章郡過橫浦關沿湞水直下。第三路和第四路任命兩個歸降漢朝的南越人鄭嚴和田甲分別為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率兵從零陵出發,然後鄭嚴的軍隊沿灕水直下,田甲的軍隊則直抵蒼梧。第五路以馳義侯何遺利用巴蜀的罪人和夜郎的軍隊,直下牂柯江。在生擒呂嘉之後,南越各郡不戰而降。

此戰,為漢王朝增加了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個郡。

其三,開闢絲綢之路,連通中國與世界

漢武帝時採取了比較開放的外交政策,積極與其他民族交往發展。他派張騫於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漢王朝同西亞各國的關係,漢王朝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羅馬),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為了適應中西交通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西漢政府在西邊設立亭障,以便各國使節和商人往來。

據《史紀·大宛列傳》記載:“西至鹽水,往往有亭。而侖頭有田卒數百人,因置使者互田積粟,以給使外國者。”

其四,實行推恩令,徹底解決分封制的遺留問題,秦始皇開創的中央集權封建制得以徹底鞏固

漢景帝二年,景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御史大夫晁錯的建議,下詔削藩,以吳王為首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為了不使自身的利益收到損害,不滿朝廷削減他們的權力,以“清君側”的名義聯名反叛,後被朝廷平定,史稱“七國之亂”。其根本原因就是皇權和諸侯勢力的矛盾。

在漢武帝繼位後,為了進一步削弱各諸侯國的勢力,吸取了漢景帝的教訓,採取了主父偃的建議,頒佈了“推恩令”。

推恩令規定,各個諸侯王除了可以讓自己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外,也可以將自己的封地推恩封給其他子弟,但封地名號必須由皇帝來指定。

推恩令的推行,名義上是皇帝厚待各諸侯王的子孫後代,但事實上是巧妙的將各諸侯王的封地面積不斷減小,使得他們不在具有和朝廷抗衡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進一步鞏固加強中央集權制度,還使得國家得到了安定,百姓免受戰亂之苦。

至此,漢初分封制的遺留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其五,頒佈《輪臺罪己詔》,勇於自我批評

在漢武帝中後期,在鞏固內政、平定邊患後,漢武帝有些飄飄然了。

其一、建明堂,壘高壇,樹“泰一”尊神,大搞頂禮膜拜,並且靡費巨資,多次封禪出遊,令大批人入海求蓬萊真神。為了通神求仙,他聽信方士之言,把宮廷被服都弄成怪模怪樣,還造30丈高的銅柱仙人掌,用以蒐集甘露,和玉屑飲之,以為可以長生不老。並任用江充,最終釀成“巫蠱之禍”,逼死太子劉據和衛皇后,受誅連者數萬人。

其二,由於連年對外用兵和肆意揮霍,國庫已經空虛。漢武帝用桑弘羊執掌全國財政,將鹽鐵實行壟斷專賣,並出賣爵位,允許以錢贖罪,使經濟好轉,但吏制卻進一步腐敗。廣大貧苦農民不堪官府和豪強的雙重壓榨,接連爆發起義,並有愈演愈烈之勢。

《漢書·酷吏傳》記載:“大群至數千人,擅自號,攻城邑,取庫兵,釋死罪,綁辱郡守都尉,殺二千石,為檄告縣趨具食;小群以百數,掠滷鄉里者不可稱數。”

在這些個情況,讓漢武帝對自己過去的施政主張產生了動搖,對自己窮兵黷武的國策進行了深刻的思索。於是漢武帝頒佈了《輪臺罪己詔》,向天下臣民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並在《輪臺罪己詔》中懺悔自己一生所為,立意停止對外征戰,使國家政策能重新回到輕徭薄役與民生息的正常軌道上。他將國之重點轉為休養生息,恢復農業生產方向,同時,減少用兵邊塞,減輕了民眾的重負。

在詔書中,漢武帝檢討了自己登基以來所為狂悖,令天下愁苦,國庫空虛,他要求朝廷罷黜那些傷害百姓、靡費天下的政令,希望軍馬能回到農田上,農人能安心耕作。

一國之君,輪臺罪己,漢武帝做到了歷史上任何君王都沒有做到的事情,也正是他這一次及時的剎車轉身,他的榮譽才得以保存下來。《資治通鑑》中評價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就是因為他的《輪臺罪己詔》。

總結,漢武帝是我國封建社會一位傑出帝王,他的雄才大略、深謀遠慮,帶領漢王朝的人民和官員創造出了一個偉大的歷史時代。對內建設鞏固內政、開拓疆土;對外傳播先進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進步也起到了推動作用;所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皇權專制制度影響了後世2千餘年封建統治階級。

對於在位53年的封建帝王,漢武帝的開創性、開拓性和遠見性就足以讓其成為“千古一帝”。


歷史長河緩緩淌


我認為千古一帝至少應該有影響深遠的政策和功在千秋的壯舉,因此,漢武帝劉徹絕對算得上千古一帝。

征戰四方

漢朝自劉邦以來,歷經六帝,在對待匈奴方面,說得好聽是和平共贏,說的難聽就是奴顏婢膝。到了劉徹繼位,才一改軟弱的作風,南方閩越國作亂?打!匈奴侵擾邊境?打!還派公主和親?想得美!

皇帝志向遠大,心性堅強,國家財力雄厚,萬眾一心,又恰逢衛青,霍去病等人橫空出世,天賦異稟。

因此劉徹一朝秉承主動出擊,不破匈奴誓不罷休的精神,一直打到基本解決了匈奴對中原的威脅為止,收河套,奪河西,將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漠北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直接深入匈奴腹地決戰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打的北方遊牧名族臣服中原的皇帝,他所做的一切,意義十分深遠。

推恩令

諸侯強盛必然威脅王庭,劉邦殺白馬盟誓,非劉姓不得封王,劉姓王就開心了,可是苦了後面的劉姓皇帝!如何削弱和限制諸侯勢力簡直成了皇帝登基後第一頭疼的問題。

推恩令最早由賈誼提出來,把諸侯國封為若干國,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大概就是一塊蛋糕越分越小,溫水煮青蛙越煮越熟

不得不說賈誼真的是個天才,可惜漢文帝時期諸侯過於強大,這個方案沒能真正解決問題,後面漢景帝甚至還發生了七王之亂的禍端。直到漢武帝時,主父偃根據當時的局勢再次提出這個建議,漢武帝採納並實行,推恩令不僅加強了中央統治,更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

絲綢之路

劉徹的目光相當長遠,他看見的不只是大漢的江山,不只是邊境的匈奴,他看見的是整個世界,漢朝之外,匈奴之外的世界!所以他派遣張騫開啟了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以首都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達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全長6440公里,是連接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數千年來,遊牧名族、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學術考察者就是沿著絲綢之路四處活動。

漢武帝最開始派張騫出使西域是想聯合大月氏夾攻匈奴,後來沒成功,第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是想聯合烏孫國搞死匈奴,後來也沒成功,但是卻因此鑿空了西域,開啟了漢朝和西北諸國的聯繫,這大概也算是意外之獲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劉徹的“罷黜百家,表彰六經”開創了統治者思想的先河,在歷史上橫行了兩千年,可以說影響力非同凡響。劉徹的性格顯然不會喜歡什麼無為而治,他就是要千秋鼎盛,就是要大權在握,天下臣服。

董仲舒提出的把儒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的建議簡直是敲在了劉徹的痛點上,如果天下人都尊崇儒家,提倡三綱五常,仁義道德,那天下人可就好忽悠多了。

而且他實際上奉行的是“儒表法裡”,也不是真正的罷黜了百家,比如主父偃就是縱橫家出身,反正就是厲害的不行,便宜都給他佔。

總之,漢武帝劉徹雖然不完美,但堪稱千古一帝。

《漢書》:“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歷史小板凳凳


算不上!

千古一帝,可不是鬧著玩的,那得在歷史上有點大動靜,有點空前絕後的意思。

漢武帝劉徹,的確幹了點事,但是離著“千古一帝”還遠著呢!

要說千古一帝,秦始皇算一個,創建了大一統王朝等等,隋文帝算一個,結束了國家三百多年的分裂,康熙算一個,開疆拓土。

漢武帝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事,和匈奴開戰,那也是保家衛國而已。


漫譚文史


漢武帝當然稱得上千古一帝,漢武帝16歲登基,任用衛青,霍去病,給予匈奴人有力的打擊,讓河西走廊納入漢朝版圖,設立河西四郡,開疆拓土。結束了漢朝以和親取得邊境安寧的侮辱。

派張騫出使西域,西征大宛,樓蘭,南邊攻打越國,東邊政討朝鮮,是大漢王朝統一,對內注重選用有才能之士,政治文化都得到發展,打通了絲綢之路,使得東西方文化進一步交流!




想去美麗的大草原放羊


千古一帝顧名思義就是千年才會出一個的帝王,而歷史上真正被評價為千古一帝的 只有四個,分別是秦始皇嬴政、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而漢武帝卻沒有獲得這份殊榮。畢竟在漢武帝前面不到一百年就有一個秦始皇嬴政,還有開漢四百年的漢高祖劉邦、千古賢君漢文帝劉恆。在那個聖君輩出的時代 ,作為後起之秀的漢武帝雖然沒有拿到千古一帝的名號,但他卻憑藉他的雄才大略獲得了一個絲毫不亞於千古一帝的稱號,"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

漢武帝被清朝史學家稱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二十四朝包括了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兩千年的歷史,也就是說漢武帝可以稱為中國兩千年之皇帝,所以這個稱號絲毫不亞於千古一帝。

漢武帝是否能配得上這個稱號呢?我想漢武帝完全可以。在他在位時期對外征服四方,對內使得國家鼎盛,他的武功方面: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範圍,並打通絲綢使得大漢國威遠揚。文治方面:他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首創年號、頒佈太初曆、創辦太學以及大幅度改革。並且漢武帝最然人佩服的是,作為一個統御天下五十年的帝王他卻可以在自己晚年向全天下認錯,使得大漢不久以後再次走向巔峰。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許多政策幾千年來一直被沿用,他的疆土成為一個偉大民族最倚仗的資本,他的國號也成為這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他當之無愧!


小傷聊史


漢武帝絕對算得上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

作為古代帝王,漢武帝有四件功勞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第一件:大破匈奴

中原王朝從西周開始就屢遭匈奴的前身犬戎困擾,戰國以後趙國燕國和秦國為了防備匈奴不得不修築長城。漢朝初年劉邦被匈奴圍困兇險至極,最後不得已採取納幣和親的方式委屈求全。到了漢武帝時期,先後派遣衛青和霍去病收復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然後北擊匈奴直到貝加爾湖地區,封狼居胥,打得匈奴潰不成軍,鬼哭狼嚎,以後幾百年都沒有了和中原王朝抗衡的能力。

第二件:開拓西域,打通絲綢之路

西域和中亞地區存在很多城邦國家,這些國家佔據華夏通往其他文明的交通要道,時而被匈奴控制,時而與波斯等國聯合,對中原王朝構成重大威脅。漢武帝打通河西走廊以後,先後降伏西域幾十個國家,將大漢勢力延伸到中亞地區,打通了歐亞大陸絲綢之路,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貢獻。

第三件:開闢西南夷

中國西南的雲南、四川和貴州的廣大地區一直被夜郎等國管理,經濟落後,漢武帝在西南設置八個郡,促進了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做出巨大貢獻。

第四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是不利於華夏統一和集中管理。到了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為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另外漢武帝設立太學,鑄造五銖錢,在中國歷史上也都產生重大影響。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之一,居功至偉,用千古一帝形容絕不為過。


北虢先生


僅憑著把匈奴人打得如喪家之犬,漢武帝就絕對稱得上千古一帝。縱觀歷朝歷代,中原王朝面對北方少數民族時,幾人能有此赫赫武功?更別提漢武帝鑿穿西域之舉了,那更是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千秋偉業。

一條長城便是一部戰爭史,它記錄著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間的攻伐戰守。匈奴、東胡、鮮卑、烏桓、柔然、突厥、回紇、契丹、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從來沒有放棄過對中原錦繡江山的覬覦,只要他們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必然要揮鞭南向,去掠奪他們夢寐以求的綢緞、財富和人口。

從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皇帝,雄才大略的秦始皇開始,就面臨著這樣的困擾。秦始皇面對匈奴人的威脅,派出了大將蒙恬,將匈奴人驅逐回了草原。但請大家注意,這僅僅是驅逐而已,保衛戰結束後,秦始皇不得不修建長城,隨時警惕著匈奴人的侵擾。顯然,秦始皇明白,匈奴人如同野草一般,不可能測底消滅,所以他採取了防守姿態。

相比較於秦始皇的表現,漢朝的前幾任皇帝則更加不堪,在匈奴人的彎刀面前,劉邦試探性地進行了戰鬥,結果在白馬被圍,差點送了性命,最後靠著賄賂匈奴單于的老婆,才狼狽不堪地逃了回來。呂后狠辣殘忍,但面對匈奴單于的調戲,卻只能忍氣吞聲。文景兩帝除了給匈奴人送去女人和財富之外,也沒有挑戰匈奴人的勇氣。

漢武帝對匈奴人的態度,各位讀者都再清楚不過了,他派衛青、霍去病等深入草原,與匈奴人採取同樣靈活的戰術,將匈奴人打得懵頭轉向,徹底失去了漢朝的戰略優勢,曾經對漢朝予取予求的匈奴人,哀嚎著“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完全成了弱勢群體。

在和匈奴的對攻之中,廣袤的西域開始納入了漢王朝的視野,並最終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這是漢武帝為中國做出的千古貢獻。是漢武帝,讓中原王朝挺直了脊樑,更振奮了精神,有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千古強音!



漢武帝之後,除唐太宗、隋文帝、明太祖、明成祖等寥寥君主外,沒有幾人能有如此赫赫武功,就更別提靖康之恥、澶淵之盟等屈辱的經歷了。從這個角度講,漢武帝實是居功甚偉!


李飛叨


很多人都對漢武帝的一生了解得不是很透徹,那麼,對於他大家瞭解多少呢?漢武帝這一歷史人物到底能不能算得上是千古一帝呢?

在漢武帝登基的時候,全國已經有5000萬的人口了,這可以看出,漢武帝時期人口規模比較龐大,先從漢武帝的政治方面來看,他在政治方面也大有作為,比如最著名的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將董儒放在第一位,試圖去奴化漢朝百姓的思想,在當時可算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地方了,不僅僅成功的奴化了百姓的思想,還使得這一段歷史源遠流長。

從漢武帝整治朝內的情況來看,他設置了十三州部刺史,加強了地方官吏和豪強的監察;改丞相設中朝,對後來朝代的丞相制度影響盛大;漢武帝實行過德治;同時他又重視國家的法治,用嚴格的法律來管理百姓、治理國家。曾經下令禁止那些郡國鑄錢。漢武帝自此之後壟斷了鑄造錢幣的權力,這對後世影響重大。

在征伐匈奴方面,漢武帝雖然沒有把匈奴消滅,但是卻大大地打擊了匈奴囂張的氣勢。由於當時漢武帝時期的人口規模龐大,使得國力充沛,兵強馬壯,並且對匈奴進行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打擊了匈奴的主力。

但由於匈奴是一個非常野蠻的遊牧民族,所以他們的元氣恢復得特別快,而漢武帝此時用兵不利,導致不得不以和親的方式向匈奴討好,還被迫向他們提供米酒、糧食、綢緞等等。縱觀來看,漢武帝應該能算的上千古一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