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十大敗筆是什麼?

沁嶼


家庭教育的敗筆遠不止十個,但產生惡果,影響深遠的敗筆,應該是以下十項:

1:過度強調學習習慣的規範,缺乏興趣調動的方法,用沒完沒了的重複訓練導致學生徹徹底底的厭學。

2:過度強調老師和家長的管理權威,讓學生絕對服從,失去自我,完全處於一個被動執行中,將學習擁有的快樂消耗殆盡。失去彼此尊重,長期處於被控制的痛苦之中。

3:單純的進行機械記憶,把記憶的結果當做學習的成果,讓學生失去思考的習慣。

4:拔苗助長,盲目加量,不堪其重,像過度的運動訓練拉傷肌肉一樣,使大腦不堪重負,停滯不前,退出正常學習狀態。

5:家長,老師以自己的好惡為學習方向,缺乏對孩子本身學習能力和學習特質的理解與掌握,在學生學習特質中的培養南轅北轍;背道而馳的學習讓孩子苦不堪言。

6:把打罵作為唯一方法,壓服學生,形成性格懦弱或者極度叛逆的情感性格特質。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培養了一個情緒難以控制的問題孩子。

7:缺乏有趣,有實際效應的學習方法指導,無法調動孩子的參與激情,形成面對學習的厭煩情緒。學生一學就煩,總想逃的越遠越好。

8:以分數,名次為導向,用分數和名次作為孩子的評價標準,導致孩子過度追求分數名次,喪失對深度學習的準確理解,學習中做了太多的毫無用處的訓練。把比較當學習的本質,形成惡性競爭的概念。有的家長和老師,用超越學生應有的能力條件,用特別疑難的內容折磨孩子,讓孩子徹底失去自信,自甘墮落。

9:只以書本和教材教輔為學習,其他書籍閱讀一概不碰,其他方式的學習一概不參加,形成狹隘的學習觀念。

10:過度透支體力,持續的以摧垮身體為方式的刻苦努力,導致毫無發展後勁的學習常態。未老先衰。

11:以無限度的誇獎和讚美為方式,讓孩子過度自信,過度自我,經不起任何的挫折和失敗。


王為願


一、提供物質供給,但缺少陪伴,尤其缺少父親的陪伴。

我們不難發現,現在有很多父母,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只知道提供孩子富足的物質條件,卻很少陪伴自己的孩子。孩子在校接觸的大多是女教師,在家裡接觸最多的是奶奶、媽媽,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缺少陽剛之氣,父親陪伴的缺失是主要原因。



二、家裡沒開礦,卻富養孩子。

不知從何時起,流行“富養孩子”的教育觀念,導致父母節衣縮食,孩子卻名牌加身!

三、只重視課本學習,不注重課外閱讀。

家長對待孩子的學習,只看成績分數,很少注重孩子文學素養的提高。我國家庭人均藏書少的可憐,即使有,也大多是與孩子學習有關的輔導書!家長也大多沒有課外閱讀的習慣,甚至反對孩子讀感興趣的課外書,認為那是與學習無關的“閒書”!

四、缺乏或沒有性教育

當今社會,經常聽到有初中或高中女孩懷孕的消息,這直接反映出我們家庭教育中的“性教育”的嚴重缺失!

五、孝順長輩已成過去式


“百善孝為先”的中華傳統道德觀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日益被人們淡漠!現在大多數家庭,對待自己的孩子與對待雙方父母的重視程度不可同日而語!不孝順贍養父母的反面教材日益增多!

六、家長過於強勢,孩子沒有主見。

孩子從小沒有選擇權,導致高考結束後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對自己的未來很茫然!連高考報志願這樣的大事也基本是父母說了算,自己毫無主見!

七、缺少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的培養。

“你只要把學習搞好了就行了,其它的事情你不用管!”這是我們很多中國家長經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孩子不會洗衣做飯,不會整理房間,不會與人和睦相處,甚至到了大學還有家長不放心去陪讀的現象發生!

八、過早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

我國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年齡日益低齡化,甚至有的家長給嬰兒看手機視頻。孩子迷戀網絡遊戲、低齡近視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九、多挖苦、少鼓勵,打擊孩子自尊心

似乎在我們每個中國媽媽的眼裡,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好,自己的孩子問題多多、缺點多多,我們的家長最喜歡的口頭禪是:“你看人家xxx,再看看你!”“xxx都能做到,你為什麼做不到?!”打擊的自家孩子一點兒自信心都沒有!

十、缺少抗挫折教育。

我們現在的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真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口裡怕化了!”孩子磕了碰了心疼的不得了,恨不得讓孩子永遠走在平坦的道路上,在人漫長的一生中這可能嗎?孩子從小沒有受到抗挫折教育,遇到小事就可能人生帆船!每年那麼多輕生的孩子就是例證!

以上是我的不成熟的見解,朋友們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討論交流!歡迎關注阿桑教育,我們一起討論與教育有關的問題!


阿桑教育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徹頭徹尾的狹隘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