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謹為優,勇武次之,從宋太宗選拔武將的方針,談宋朝將軍為何弱

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在建立初期都會迎來一個空前的盛世局面。其軍事實力空前強大,對周圍的少數民族勢力形成巨大的戰略優勢。

但是卻有一個朝代除外,那就是大宋王朝。北宋自建立伊始在和北方的強敵遼國之間的歷次戰爭中幾乎都是處於下風,甚至在宋真宗時期還讓自己手上的定難軍節度使變成了一個獨立的西夏政權。甚至在熙寧七年被越南人攻入了廣西腹地,屠殺劫掠宋朝軍民數十萬口。

那麼為什麼宋朝軍隊的表現如此令人大跌眼鏡?

這一切都要從宋太宗的選拔武將的方針說起。

循謹為優,勇武次之,從宋太宗選拔武將的方針,談宋朝將軍為何弱

一·宋太宗“獨特”的選將方針極其消極影響

1.“循謹為優,勇武次之”的武將選拔方針

北宋太平興國八年,宋太宗趙光義對近臣透露出了自己的選將標準:“朕選擢將校,先取其循謹而能御下者,勇武次之”這種選擇性條件使得軍隊中無能之輩大量充斥,這些將官大多是唯唯諾諾,不習兵法,久疏戰陣,對於練兵打仗往往是一竅不通。但是卻大多被委以重任,為何?

因為他們爭相討好上司,領會聖意,對皇帝極其上屬軍官極盡蠅營狗苟之事,藉此來換取自己的軍事生涯上的官運亨通。

循謹為優,勇武次之,從宋太宗選拔武將的方針,談宋朝將軍為何弱

和宋太宗“獨特”的選將方針一同影響北宋軍事體制的政治措施還有一個,那就是“將從中御”。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將從中御”方針也可以說是宋太宗“循謹為優,勇武次之”的選拔將領標準在軍事行動時的具體化表現形式。那麼什麼又是“將從中御”呢?接下來,就讓我來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個專門的學術名詞。

2.何為“將從中御”

“將從中御”一詞來源於先秦時代的兵書《軍制》,曰:“將從中御,兵無選鋒,必敗。”

《孫子兵法》曾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成書於戰國時代的兵書《六韜》也認為:“國不可從外製,軍不可從中御。"

這些中國古人的軍事智慧無一不表明瞭“將從中御”具有巨大的危害性。在軍事體制中是萬萬不可取的。

但是不幸的是大宋王朝就是實施了這樣的軍事政策,並且一直延續到南宋滅亡,例如說宋高宗趙構的十二道金牌緊急召集岳飛回師,岳家軍十餘年的艱苦作戰的果實瞬間化為了泡影。

從上述岳家軍的例子可以看出“將從中御”的意思就是君王在戰爭中不給予軍事主官足夠大的權力,換句話來說就是“便宜行事之權”。

循謹為優,勇武次之,從宋太宗選拔武將的方針,談宋朝將軍為何弱

其具體含義是:皇帝宋太宗在軍隊出發之前,親自向將帥面授機宜,給予拒敵謀略和攻守計劃,宋太宗甚至還創立了《平戎萬全陣》要求前線軍事將領必須按照此陣法整軍備戰。又或者直接下達御令越級指揮基層將領進行作戰。前線的士兵和將領必須按照皇帝指令行事,不可以隨意變更。

3.“將從中御”的巨大危害

這樣做無疑是危害巨大,前線將領被困住了手腳,不可以因地制宜,根據自己對於敵情的判斷來制定相應的軍事策略和戰術。他們就像是皇帝的提線木偶一般,不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宋太宗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優秀軍事統帥的話,自然是問題不大。然而宋太宗很顯然在軍事指揮方面一竅不通,所以才導致了高粱河之戰和雍熙北伐兩次大規模的潰敗,數十萬北宋禁軍精銳部隊全軍覆沒。

這些北宋軍隊中的精華直到北宋滅亡都沒有得到補充,因此在靖康之難中,北宋軍隊還打不過已經是驚弓之鳥的北遼殘餘軍隊。數十萬大軍居然被三萬老弱病殘擊敗。

為了更好的實行“將從中御”的軍事策略。宋太宗往往派遣大量的不懂軍事但是隻對自己忠心耿耿的文臣和宦官對於前線將領進行監視。這無疑是極大地損害了前線將領的權威性,使其難以流暢的調動軍隊進行應急反應。

名震北疆北宋大將郭金在歷次對遼戰爭中軍功卓著。但是卻長期受到來自宋太宗派遣的監軍宦官田欽祚的肆意欺壓,最終這一北伐名將不堪其辱,在家中自縊身亡。受到此事件的影響,許多的明智的將領適時的調整了自己的處世心態,他們處處表現出恭順,謙卑,退讓甚至是無能的姿態。所謂:“以仁厚清廉,雍容退讓,釋天子之猜疑,削相臣之輕妒。

將軍們不再以獲得軍功和對外軍事勝利而榮,反而畏手畏腳。更可怕的是,一些無能庸才通過這樣拙劣的表演來獲取軍事上的高位,例如北宋末年的童貫和高俅等人。

循謹為優,勇武次之,從宋太宗選拔武將的方針,談宋朝將軍為何弱

4. 宋太宗對於將士們的賞罰不明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歷代的統治者想要培養鍛鍊一支強大的軍隊,就必須要做到一點那就是賞罰分明。但是在宋太宗時代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局面。宋太宗選拔將領主要看其是否忠心,再加之宋代”崇文抑武“對於武將多有打壓,因此在物質上對於軍人極為優待。

宋太宗時期在對待將帥的處理上極其寬容。在雍熙三年的第二次北伐中,東路軍主帥曹彬指揮無方,給北宋軍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死者數萬,棄戈甲者若丘陵”西路軍主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及戰“麾兵卻走”造成了北宋名將身陷重圍,兵敗被殺。當時文武百官皆議曹彬當斬,但是宋太宗只是分別將二人連降三級官職而已,不久後由恢復原職啟用。

循謹為優,勇武次之,從宋太宗選拔武將的方針,談宋朝將軍為何弱

到了宋真宗時期將官們有罪不罰甚至已經形成了風氣,他們不再畏懼軍法。到了宋仁宗時期發展到寬縱姑息的不僅是高級軍官,甚至還包括低級軍官,這就使得宋軍士氣損失殆盡,極大的破壞了北宋軍隊的戰鬥力。北宋中葉,西夏的李元先後三次發動了對於北宋的大規模進攻。宋軍沒有一次取得哪怕是戰術上的勝利。屢次喪師失地。

北宋軍隊中的問題不是沒人發現,到了宋仁宗年間,朝中大臣賈昌直言上書:“太宗所命將帥,率多攀附舊臣親姻貴胄賞重於罰,威不逮恩,而尤夫神靈,出師禦寇,所向有功。自此以來,兵不復振。其志不過利轉遷之速,俸賜之厚爾。禦侮平患,何望於茲。”

這份奏章尖銳的指出了北宋軍隊出現的問題和巨大的隱患,但是北宋統治者卻認為貪財好利的庸才將領比較容易控制,反而更加可以加強皇權。因此依舊對此不聞不問。

二· 宋太宗實行”循謹為優,勇武次之“武將選拔標準的原因

1. 受到來自唐末和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影響

唐代自從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勢力快速做大。兵驕將惰,隨時可以反噬中央,唐王朝中央政權名存實亡。唐朝滅亡之後,中原大地分裂為了十幾個國家,但是幾乎每個國家的國祚都不會超過二十幾年。

地方將領手下的士兵隨時會為了富貴前程起兵造反,進而擁立自己的軍事長官為皇帝,犯上作亂。每一次由地方親兵造成的政權更迭往往都伴隨著血雨腥風。宋家天子得國不正,陳橋驛兵變本質上和五代時期的歷次兵變沒有任何區別,是靠欺負孤兒寡母得來的江山。

循謹為優,勇武次之,從宋太宗選拔武將的方針,談宋朝將軍為何弱

這江山極不穩固,這不由得讓宋代統治者如坐針氈。因此對於宋朝統治者來說,自己手下的將領比肩的必須多麼會打仗,但是必須要聽話,不可以反噬其主。

正如同宋太祖曾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2. 宋太宗個人性格等因素的影響

根據《宋史》記載,宋太宗性格自私冷酷,陰險狡詐。他為了奪取皇位親手殺了自己的親哥哥,(斧聲燭影),並且在即位之後直接殺害或者間接的逼死了自己的兄弟子侄,掃除了自己皇位道路上的一切障礙。

其對皇權如此痴迷,如此陰暗的心理,自然是控制慾極強,同時為了權力不擇手段。他又怎麼會下放自己的權力給可能會給自己的皇位造成威脅的地方軍事將領呢

宋太宗和自己的大哥宋太祖趙匡胤不同。趙匡胤長於行伍,習於軍事。長期領兵在外作戰,具有很強的軍事指揮才華和個人魅力,其在軍中威望極高。北宋開國之初,宋太祖足以震懾這些驕兵悍將,完成了杯酒釋兵權的歷史典故。

循謹為優,勇武次之,從宋太宗選拔武將的方針,談宋朝將軍為何弱

但是宋太宗在軍隊之中根基不深,繼位之前也沒有參與指揮過大型會戰,因此軍中的將領對其多有不屑。宋太宗出於自己“弒兄奪位”的陰暗心理的作用,極其恐懼軍中的將領質疑自己繼位的政治合法性。

因此對於武將多有戒備,使其在選拔將領時不注重其軍事才華,而是其是否對皇帝忠心,哪怕他是個草包呢?宋太宗也一樣會欣喜若狂。

三·總結

總體來說,北宋對外軍事作戰鮮有勝績的主要原因在於缺乏優秀的將領。然而“做賊心虛”的宋太宗又怎麼會真正的選拔有真才實學的將領來威脅自己的皇權呢?

循謹為優,勇武次之,從宋太宗選拔武將的方針,談宋朝將軍為何弱

宋太宗之後的歷代君王並沒有做出應有的改革,這就導致了北宋軍隊連年積弱,最終為靖康之難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