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囧媽》:愛是什麼?|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電影《囧媽》:愛是什麼?|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有人曾在微博描述自己經歷的一個場景:

一位小朋友正跟其他孩子一起瘋玩,高興的很。孩子的媽媽一直盯著她,過一會兒說:“寶寶,你上廁所吧,我覺得你該上廁所了。”

孩子不理媽媽,繼續在自嗨中,但媽媽不停地嘮叨,反反覆覆說了七八次,最後,孩子面無表情的下來了,和媽媽一起去了衛生間,媽媽滿意了。

可孩子看起來至少有五歲多了,不可能連自己要不要大小便都不知道。

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經常會以關心的姿態出現。不讓孩子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主,這就是一種不信任,每出現一次這樣的不信任,就是對孩子的一次打擊,這種打擊多了,孩子會一次又一次積累對父母的憤怒。


電影《囧媽》:愛是什麼?|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就象心理學專家李雪所評論:

這個孩子媽媽的自我無處安放,她的靈魂一刻也不在自己身體裡,每時每刻找宿主寄生進去,於是安放在孩子身上,就像病毒,然後孩子的自我就逐漸壞死掉了———孩子無法覺察自己,發展自己,越來越麻木和無力。

不讓孩子做主,違背孩子的意願,以愛的名義強迫孩子做家長認定的事情,若達不到目的,還可以用“不孝”,“白眼狼”套在孩子頭上,當然這結局就是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

北大畢業生王勐拉黑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在 2018 年,寫萬字長文控訴自己的父母:無論是出門遊玩還是上學擇校,父母對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總是打擊和否定。

但是他的父母又生氣又迷茫:我們真搞不懂他是啥原因(拉黑我們)?

所以像王勐這樣的孩子,一直在等待父母的一個道歉,但他們的父母卻在等待孩子對自己的感恩。

這些父母從來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永遠不會和自己的孩子在一個頻道上。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要有其中一個試圖去改造另一個,都免不了以悲劇收場。

這次春節期間看的《囧媽》,充分體現了這個問題。不管是夫妻關係還是親子關係,一旦以這種方式展現,必將以悲劇收場。


電影《囧媽》:愛是什麼?|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01.

《囧媽》同徐崢以前的“囧”字系列電影一樣,一開始就是中年危機,夫妻矛盾。妻子張璐要離婚,但徐崢扮演的徐伊萬不簽字。接下來因為誤打誤撞,和媽媽一起乘上了去俄羅斯的列車,通過一路上母子倆相愛相殺的故事,把親子矛盾生動地展現出來。

在這部劇裡,不管是夫妻矛盾還是親子矛盾,都有一個共同點:認為自己愛對方,因為愛,就按照自己的意願努力改造對方,當然結局必是遭到反彈,產生矛盾。

電影一開始,夫妻2人準備離婚,但徐伊萬不簽字,並想盡辦法阻止妻子的事業發展,實際上他是不想離婚,他只是潛意識裡想改造妻子張璐。

後來徐伊萬表示: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愛張璐。你看,是因為“愛”你!我才壓制你,還壓制的如此冠冕堂皇。

妻子張璐說的明白:“你心裡面長了一個幻想的老婆,它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都這麼多年了,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電影《囧媽》:愛是什麼?|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後來,而當徐崢扮演的徐伊萬同媽媽在火車上時,媽媽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連打電話時,媽媽也不停地往他嘴裡塞東西吃,把已到中年的他當作幾歲的孩子,何時喝水,何時撒尿……

徐伊萬對母親的做法怒不可遏,說出了類似於妻子的話:“你為什麼總是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在你的心裡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包括幾點鐘排水,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契而不捨地改造呢?這麼多年過去了,你難道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那個你想象中的兒子。”

母親這種無私的“愛”,讓徐伊萬想躲得遠遠的。

其實,在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

問:“當初你為何報考這所學校呀?”

答:“當時我也沒有多想,就是想離家遠一點。”

是不是很熟悉?至少我經歷過,“就是想離家遠一點。” 為什麼,就是為了要擺脫家長的約束,不想再忍受他們對我一次次貌似關心的否定。

劇中徐伊萬想要改造妻子,而母親想要改造徐伊萬,可最終結果呢?全部以失敗而告終。

《非暴力溝通》中有這樣一句話:

不管你語言多華麗,動機多高尚,一旦對方認為你的目標是改變他,他就會本能的抵抗這一目標。

有誰願意接受對方強加給自己的意志呢?任何強行植入的想法,都是外來意志對自己自由意志的剝奪和壓迫,不管你這種外來意志看起來是多麼高大上。


電影《囧媽》:愛是什麼?|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02.

在親子關係中,總是有一些家長成天打著“為你好”的旗號,逼你學習,逼你考高分,逼你選他們滿意的工作,到後來逼你結婚,逼你生子。

在孩子幼小時,他無力反抗,只能默默順從。但當孩子長大後,如果不順從,家長就會用哭喊、咆哮等各種手段,要把你“不好”的地方,按照他的意願改造過來。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有很多人渴望離開父母遠一些?

王勐喜歡數學,母親不同意,就對他參加奧賽冷嘲熱諷;兒子想去外地讀大學,父母竭力反對;即使考上北大,還要遠程監控;其向父母的求助,從來沒有得到過支持和尊重,只教他逆來順受。

王勐控訴: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就是出類拔萃的模範!他們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控制。我母親總是把我關在家裡,按她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如果孩子長期被無視,被控制和打壓,他們的意志就會被摧毀,精神的脊樑被抽走,最終他們必然會自卑軟弱,缺乏自信,自我價值感很低,當然也很難幸福樂觀地生活在自己的群體裡。

這種孩子很委屈,卻無法訴說,等明白過來,也已經人到中年,自己的痛苦無法釋放。

為什麼我們滿嘴是愛,實際上卻面目猙獰?

李雪曾在她的書裡寫到: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愛是什麼?愛是尊重他原本的樣子,而不是按照你個人的意願去改造他。

如果一個人太自以為是,非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就是赤裸裸的控制對方。

03.

在婚姻關係中,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這必是感情破裂的重要原因。

就像有人說的:如何把婚姻變成地獄?只需一步:改造他。

正常情況下,配偶都是有行為能力和思辨能力的人,其成長生活在另外一個環境,思想行為不可能全讓對方滿意,這就必然會讓對方失望,但他們也不可能像孩子那樣而被對方改造,這種情況發展到最後,大概率是矛盾激化,婚姻岌岌可危。

當然也有改造成功的,像《都挺好》中的蘇大強,他在婚姻中沒有一點自我,在家裡是一個擺設,所以他在老婆死後就有了各種花式“作”,通過折磨兒女來“尋找自我”。


如果你認為對方不夠好,真沒必要去強制改造人家。

首先,你不一定是對的,因看問題的時間和角度都不一樣。

第二,你改變對方時,你不停地批判和否定他,兩人原來積累的的一些親密情感也會慢慢被消耗殆盡,實際上等於把對方越推越遠。

第三,尤其在夫妻關係之間,即使你是對的,即使你嫌棄對方,在改造對方的過程中,持續的否定讓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差,即使人家到後來變好了,你還是原樣,再加上關係疏離,結果會怎樣?


電影《囧媽》:愛是什麼?|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演員王迅這幾年人氣飆升,成了綜藝節目的寵兒。在感情方面,王迅特別寵愛他小三上位的90後嬌妻,處處曬甜蜜,誇獎這位小自己18歲的老婆是他的“頂配媳婦”。

2019年6月,王迅的原配妻子魏臻去世了。這原配前妻是他的糟糠之妻,二人在1999年結婚,正是前妻的努力幫助,王迅才一步步成為大明星,為了感謝妻子,2009年補辦了一次盛大婚禮。

王迅成了明星,雖然感謝前妻魏臻,雖然補辦了一個盛大婚禮,但最終還是和原配在2013年8月離婚了,可他的小號卻早在3月就已經紀念和現任相識一週年,同年12月與現任領證結婚。

14年婚姻留給前妻魏臻的不是財產,也不是懷念,是一段無法言說的傷痛。

魏臻患病去世前,曾在微博留言:

待你功成名達,許誰花前月下,悔教夫婿覓封侯,我已心猿意馬。

尤其“悔教夫婿覓封侯”這句,令人傷感。

所以,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女人,最重要的是先改變和提高自己,而不是不停地嫌棄和改造對方,否則人家最後提高了,你卻配不上了。要把精力和資本放在自己身上,即使最後配不上了,你也能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


電影《囧媽》:愛是什麼?|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04.

電影《囧媽》中有一句話說的好:“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一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愛,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願”。

尤其在孩童階段,強行改變對方,等於閹割對方的生命力,我們要儘可能尊重其本來的樣子。這是一種保護,是保護一個生命個體本來就具有的生機和活力。

讓我們每個人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但不要強迫別人活成我們想要的樣子,否則不僅得不償失,還有可能事與願違。

如果真需要有人改變,首先要改變提高的是我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