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如何理解?

詩憚


如何理解中華文化,這裡略言自己的看法: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涵蓋了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宗教、娛樂、生產、生活及諸多的領域,從而形成了以“華夏文明”為基礎的多民族文化。它不但是民族精神的象徵,而且凝聚了民族的向心力,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蓋在於有燦爛輝煌的先進文化做為基礎,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也帶動了周邊國家的發展,甚至於影響了全世界。

一,科學技術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中國古代的四大明,極大地推進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火藥在爆破、軍工領域的運用,很大程度上縮短了冷兵器時代,也標誌著封建帝制的滅亡。指南針的發明,為航海技術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同時也促進了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造紙術和印刷術的運用,為文化藝術的復興和繁榮,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文化、生產和生活對世界各國的影響。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盛唐,諸子百家的經典理論和哲學思想,醫藥針灸,栽種水稻等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就源源不斷地輸入了世界各國,尤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文化藝術方面,尤其是唐詩、宋詞、戲曲、演義小說,對世界各國也是影響頗深。在生活習俗方面,歐美許多城市都出現了以中華文化為特色的唐人街。

“絲綢之路”的開闢,更標誌了華夏文明對人類社會的涵蓋,從物質到工藝,種類之多,範圍之廣,真可謂是包羅萬象,如,絲綢,茶酒,陶瓷,剌繡,中藥材等等,等等。

總之,自有人類社會以來,中華文化形成之早,乃至先進,以及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是世界各國所無法比擬的。

但是在近代,中華先進的文化惠及於人卻又受制於人,使擁有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一次次飽受了奇恥大辱。

一代偉人毛澤東深諳中華文化的精髓,又一次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曾一度出現了天下景仰,遊子戀母,海外歸心的繁榮景象。


黃土情愫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繫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總之中國文化不是一兩句話說的清楚的,因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幾大文明之一,也是唯一延續不斷的文明,涵蓋了各個方面。比如最初的符號圖騰,石器,神話傳說,服飾等。





Mei微笑溫度


該怎樣理解中國文化

這是一個難題,即很難回答的問題。說簡單了,等於沒說,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等等,等於正確的廢話;說複雜了說了也等於白說,因為那一定很學究,很晦澀,大家也沒有耐心看。

咋整?按照中國文化的一個法寶——“中庸之道”,就是在簡單與複雜之間,找一個合適的度。

從三個方面去理解中國文化(互聯網時代,只要一二三,不要四五六。少即是多),就會一下子清晰很多。

一是物質文化,就是大家看得見、摸得著的具象的東西。包括衣食住行用等,如茶葉、中式建築、明清傢俱、中式服裝、中餐、中藥、陶瓷、絲綢等。

二是制度文化,建立、維繫與調整中國社會關係與行為的規範的各種社會制度,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經濟制度、家族制度、婚姻制度等,如組織架構、官職制度、科舉制度、法律典章、禮儀禮節、風俗習慣等。很多人忽視制度文化,其實這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章的中間地帶,承上啟下,作用非常巨大。

三是精神文化,我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集體意識等,表現為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例如諸子百家、三教九流、唐詩宋詞、琴棋書畫、戲劇音樂、製作技藝。還有比如大家現在常說的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

當然,這是邏輯劃分的層次,便於理解。其實很多是二合一或者三合一的,如茶,除了茶葉,還有茶道。

還可以簡單地把文化分為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這兩種。比如現在大家越來越頻繁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專從非物質文化。

中國文化中,有很多迄今為止,仍然是我們乃至人類的精神財富,需要繼承與發揚光大的。也毋庸諱言,因為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有些在幾千年誕生的傳統文化,需要彌補不足,加以改進與提升,這是我們民族精神裡倡導的“與時偕行,與時俱進”。

真正熱愛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的人,絕對不能一味地躺在老祖宗的基礎上吃飯,而應該有繼承同時有發展、有創新、有貢獻。


海邊拾貝丁邦清


關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之前就答過相關問答,今再贅言幾句。

既然你要求簡單表述,“文化”兩字已很凝鍊地表述了,何也?“文”即從“玄”從“爻”。玄即“道”文化,爻即“易”文化。

《易》《道》博大精深。何謂“玄”?恍惚幽冥,深不可測,妙之極、虛之極,心可道其妙而口難道其微;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雖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但又能感而遂通,此不為“玄”爾何?何謂“爻”?爻即如實反映陰陽盈縮消長變化的符號,《易.繫辭上》曰:“爻者,言乎變者也。”《易.繫辭下》又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道”是“有物混成”,“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有物混成即一陰一陽。“道”講的是如何致“靜”,於靜中見“道”;“易”講的是太極開基、生生不息。《易》《道》總括為“宇宙全息刻錄儀”,不只今生,還講“來世”,這裡的“來世”指的是道家修煉到最高階段,稱之為“體虛合道”,此時道成軀丟,合於太虛,完成否定之否定。《易》《道》靜極而動、動極而靜,物極必反。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蘊含其中,實乃窮理盡性至命之學,故常令人如痴如醉、心馳神往。

至於源遠流長,這裡就談談“化”,“化”就是化育諸生,滋養一代又一代,代代傳承。我列舉魏伯陽、呂洞賓、張伯端、張三丰幾位修道頂尖大家的言論,以示《易》《道》的源遠流長。

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被稱為“萬古丹經王”。《參同契》曰:“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一)、“易者,象也。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十)、“於是仲尼贊鴻蒙,乾坤德洞虛。”(十一)、“知白守黑,神明自來。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二十三,此源出老子“知白守黑”章)、“若夫至聖,不過伏羲,始畫八卦,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結體演爻辭,夫子庶聖雄,十翼以輔之,三君天所挺。”

呂洞賓有《呂祖志》傳世,其“敲爻歌”、“百字碑”、“沁園春”等多為傳世名篇。其作“窖頭坯歌”(以燒磚喻煉丹)中曰“伏羲傳道至於今,窮理盡性至於命”、“聖賢三教不異門,昧者勞心休恁麼!《金碧》《參同》不計年,妙中妙兮玄中玄。”,

張伯端有《悟真篇》傳世,為丹家奉為圭臬。其詩云:“《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

張三丰著有《三豐集》,其中有“無根樹”等多丹道名篇。其“金丹詩”有云:“金碧參同與指玄,翠虛性命與忠仙。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貫五千。入藥境中推槖龠,悟真篇內究蹄荃。”

從以上諸位大家的詩文,不難看出,從伏羲、周文王、老子、孔子以後,是有代代傳承的,而其傳承,皆宗於《易》《道》,所以我說中華文化是從“玄”從“爻”的《易》《道》文化
。至於大家所說的“儒釋道”文化,一是“釋”文化是外來文化,二是“儒釋道”其理“一”也。《易》《道》主幹是純正中華文化的血統,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是先哲體悟實踐的智慧結晶!是哲學殿堂璀璨奪目的“皇冠明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源泉!


微妙玄通冰激凌


很高興能回答您的這個問題,剛好最近開始閱讀到了中華文化書籍,

因為已知中華歷史上、下有5千年,這五千年來所積累下來中華文化,不是靠某個人能簡單說的清楚滴……

自己只能用現階段瞭解的一點點文化知識來簡短回答一下了

*最早有記載:從上夏朝——清朝,光是各個朝代“君王”加在一起就有四百位,但不是每位“君王”的功績以及文化不都是給咱們後人所知,有很多“君王”可能還揹負著歷史的罵名!

自己就挑一部分知道的歷史文化來聊聊吧,

*夏朝、商朝、周朝

(公元前2007——800年)

夏朝,商朝歷史文化自己知道還很少,

只知道商朝一個有趣的記載:現在人們叫的商人、商品、這兩個詞起原於商朝,

周朝的文化記載的就開始多起來,其中很多人都知道的周天子分封諸侯國……

沿著歷史文化車輪往下↓

*東周

(公元前700——200年)

春秋、戰國、

中華文化在這個時期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那個時期就是中華文化到了鼎盛時期,

↓下面是這個時期文化巨匠;

鬼谷子:

縱橫之術、治國之道、經商之術等等

孫武:孫子兵法

孔子:儒家文化、《論語》

沿著歷史文化車輪往下↓

*西漢、東漢、三國、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隨朝(公元100——600年)

漢朝文化主要內容大致為:

“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

“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

“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漢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等等

三國:

自己現在所瞭解的這個時期能代表文化符號的還比較少,所以不舉例說明了,但這個時期戰爭事蹟非常精彩,值得我們深入瞭解……

沿著歷史文化車輪往下↓

*唐朝、宋朝、

(公元700——1279)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綜合國力最強、文化輸出強盛的時代之一。

↓下面兩點是代表唐代文化符號

學術;

當時執行前哲的思想。唐朝中期以後,思想上的重大改進發生,韓愈、柳宗元、李翱、劉禹錫等人的思想創見,承前啟後。還有,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思想價值同樣不能被忽略,他們不僅僅是詩人。

文學;

唐朝文學成就以詩歌最為發達。唐初詩人最為著名(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盛唐時期詩人可分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派和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派。其中集大成者為“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最為出名。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而杜甫的詩則更多體現現實主義之情懷。中唐時期最卓越的詩人是白居易,他的詩通俗易懂。此外還有元稹、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李賀等,晚唐詩人以李商隱和杜牧最為出眾

*宋朝:

宋朝文化是中國文化歷史中的豐盛時期,理學、文學、史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領域

↓下面幾點是代表宋代文化符號

理學;

朱熹,南宋時期重要的理學家、教育家、史學家,

史學;

史學與前代相比,宋朝的史學特別發達

藝術;

中國畫特別是山水畫到了宋代發展已經非常成熟

字畫;

宋代繪畫藝術風格受宋代理學影響,從花鳥看精密佈局,所以注重寫實。花鳥畫代表作品,

瓷器;

宋代瓷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非常繁榮昌盛的時期。

宋詞;

詞是曲子詞之簡稱,它承襲漢魏樂府,受到外來音樂影響,是一種既可合樂歌唱又有獨特體制的詩歌體。

著名詞人;

晏殊、歐陽修

以上↑是自己所理解的中華文化最核心部分,……




樹懶讀書


中國文化,也可以說是中國人的文化,首先有中國人,才有中國文化。由於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所以文化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關於文化的書或者言論非常多,什麼都是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築文化、音樂文化,一直到廁所文化。

易中天說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中國人的人際關係靠血緣關係來維繫的,最重要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也就不難理解中國能成為一個禮儀之邦,“禮”就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國在很長時間,總是“在傳統內變”,主流文化始終還是在漢族文化傳統系統裡面作調整,這是因為在古代中國,無論是佛教、三夷教、伊斯蘭教,還是明清天主教,始終沒有任何文化可以挑戰和改變這個漢族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尤其是漢族中國文化——已經處在一個需要重新認識和重新理解、重新更新的時代。





內心很帥在巴黎


中華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易經》。易經對於中華文化的影響,體現在:精簡、比類、天人合一、聯想、取象……楊振寧認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易經影響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所以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也是我所以對於易經發生興趣。

第二、易經是漢語成為單音語言的原因之一。古代和近代,很多名人的名字都源於易經。

第三、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審美觀念。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易經》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易經九宮八卦


一、東方哲學文化

中國人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紅木傢俱作為中國特有的傢俱類型,把質地堅硬的紅木,根據紅木顏色、紋理、材性來設計與製作紅木傢俱,設計了多種榫卯結構進行連接,再不借助任何金屬釘子的情況下,製作出美觀大方、堅固耐用的紅木傢俱,是天人合一的具體表現。

中國人講求“中庸”之道是不爭的事實,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和諧、平衡是外國人不易理解的智慧和哲學。紅木傢俱,厚重但不顯沉悶,華美而不豔俗,名貴而不奢靡,很好地體現了中國人的“中庸”之道。以圈椅為例,圈椅的造型是方與圓的結合,圓是和諧,象徵完滿;方是穩健,象徵中正。坐過圈椅的朋友,都會感受到一種氣場十足又不張揚,寬闊大氣的感覺。

儒家文化對中國人影響深刻,對本質和外在形式都很重視。紅木傢俱的設計一向考慮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結合,製成的器型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於一體。比如羅漢床的三面圍板讓它可坐可臥,可倚可靠,又能在圍板上作鑲嵌、雕刻等裝飾,是實用與美觀的統一;再比如官帽椅的管腳棖做成“步步高昇”的形式,既在結構上起到穩定加固的作用,讓人坐下來時也可搭腳,又寓意仕途上步步高昇的美好願望,四出頭的設計,也蘊含著出人頭地的質樸願望,這些都是形式與寓意的統一。

二、中國宗教文化

道教和佛教對中國文化有巨大影響。紅木傢俱的設計與製作也受道、佛二教思想影響。國人席地而坐的起居習慣更迭到垂足而坐與佛教進入中國關係密切,紅木傢俱中的“羅漢床”“禪椅”“禪榻”名字直接與佛教相關;蓮花紋、卍字紋等佛教紋飾也被廣泛應用在紅木傢俱的裝飾雕刻上;佛教建築中的“壼(kǔn)門”造型也被應用在紅木傢俱的牙板上,紅木傢俱的“束腰”樣式來源於佛教的“須彌座”。

老子、莊子講求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的道家文化,也在紅木傢俱上有所體現。 明朝,嘉靖、萬曆等皇帝十分看重道教,使得明式紅木傢俱的設計與製作中融入了大量的道家思想,從而才形成了簡約、淡雅、不飾雕琢的獨特藝術風格。比如紅木傢俱中的八仙桌(方桌),明顯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響。

三、生活文化

紅木傢俱起初服務於宮廷,明清傢俱體現了宮廷文化。紅木傢俱上的龍紋、鳳紋、蟠紋、螭紋、獸面紋、雷紋、蟬紋等,體現了等級的高低不同;明式紅木傢俱所用黃花梨,清式紅木傢俱所用小葉紫檀,當時都屬於宮廷用木,不得僭越。

紅木傢俱體現和文人生活文化,尤其是在明代,文人參與紅木傢俱設計與製作,體現著濃郁的文人氣質,見物即見人,中國文人肅靜的內心世界和不事張揚的情懷都在紅木傢俱是有很好的體現。

紅木傢俱由宮廷走向民間,民間文化也對紅木傢俱有所影響。紅木傢俱的中的炕桌、條凳、圓角櫃、架子床等,都是十分實用的紅木傢俱;部分紅木傢俱上雕刻的牡丹、靈芝、鹿、仙鶴、元寶等圖案,體現了民間對衣食富足,健康長壽的質樸願望。

四、傳統建築文化

紅木傢俱和中式建築是相伴而生,共同服務於國人。在紅木傢俱結構上與傳統建築同宗同源;在裝飾上,如中式建築中的十字紋、化字紋、回形紋等,常應用在紅木傢俱床榻的圍子、櫃格的亮格等部位上,營造通透靈動的藝術美感。

明清時期,高宅大院,山水園林的大量興建,產生了紅木傢俱的市場需求,中式建築與紅木傢俱發展相輔相成。明代建築採光較差,採用淺色的黃花梨傢俱,而清代建築採光變好,小葉紫檀傢俱和大紅酸枝傢俱廣泛流行,可見紅木傢俱隨著建築文化變遷而更迭。

五、工匠文化

紅木傢俱基本算是手工製品,雖說目前很多雕刻都採用機器雕刻,但是榫卯結構、精細雕刻、造型設計等都還需要匠人親力親為,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匠人精神和手藝的傳承,才能使得紅木傢俱流傳至今,所以紅木傢俱背後的工匠文化淵源很深。








941紅木網老良


說起中國文化,我們首先要理解“文化”是什麼。“文化”乃是“人文化成”的縮寫,它本身是動態的,它是對一個歷史發展過程的總結。今天所發生的事,所總結的經驗,明天就會變成歷史,具有不可逆性。文化涵蓋了智慧族群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是各個族群基於自然的基礎上所有活動內容,是一個族群所有物質表象與精神內在的整體描述。因此,“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容在不斷擴充,族群之間對於文化也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基於此點,我們來細說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也可稱為中華文化,雖然新中國於1949年成立,但中國人所秉承的文明體系,卻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我們叫做“華夏文明”。由於歷史上也存在動盪及災難,有些文明甚至會出現斷層,或消失,例如“瑪雅文明”,而中國所秉承的“華夏文明”卻從未消失斷層,持續5000多年,連綿不斷,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明史,自從人類開啟智慧,有了種群區分及社交活動,即形成文化。

起源



考古學研究發現,在新石器時代的東亞大陸地區,雖然有著紅山、龍山、仰韶、大溪、良渚這五種文化區系,但是文化區系的差異更多地體現在平民使用的陶器上,而上層貴族使用的玉器都非常相似。最重要的禮器之一,玉琮,從東北到西南都有發現。這可能說明,新石器時代的中國,雖然平民有不同的遺傳和文化傳統,上層建築可能是同一套。那麼中國的帝王最早什麼時候出現的?這在中國人的遺傳譜系上發現了證據。我們發現中國人群,特別是漢族人群來自迅速的人口擴張,這從新石器時代中期就開始了。用Y染色體構建的中國父系遺傳譜上,我們發現了三個獨特的新石器時代個體節點,發生了突然的後代人口擴張。也就是說,有三個人,分別有特別多的兒子,他們的兒子又有特別多的孫子,兩三代內就迅速繁衍出了成千上萬後代。今天,近半數的中國男人都是這三個人的直系後代。根據積累的突變計算出這三個個體的年代,分別是大約6800、6500和5400年前。如果不是帝王級別,如何能有這麼多的子嗣?有趣的是,這三個年代正好分別對應考古文化中高廟文化、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鼎盛期的開始時間。

三皇五帝



要說中國文化,我們不得不提及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從那時起,華夏大地上,明確的出現了部族及首領,既然可以稱皇稱帝,也就意味著,那時便出現了高度文明。對於“三皇五帝”,人物說法雖不一致,但考古學考證發現,中華文明中,確實存在這一歷史時期。也就是說,從“三皇五帝”時期,中國這片土地上,就已經存在部族與部族之間的交互和爭鬥,也有了各自的領袖,文明得以發展和延續。


《易經》



《易經》的產生,可以說,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對於易經的產生年代,目前說法不一。關於它的起源,傳統上一般認為是來自於《河圖》《洛書》,由伏羲所創“先天八卦”。

《易經》成書是在商末周初,周文王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後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

到了春秋時期,孔子於知天命的年紀,研究《易經》,並寫下了《易傳》,對易經進行了系統的解讀。

現在人研究《易經》,其所涵蓋的意義,已經不僅僅是預知和推算了,它也包含了哲學的理論和思想,其講述的為人處世之道,更是意義重大。對後人的影響,尤為深遠。

有道是“不讀易者,不可為相;不通易者,不可行商”,足見《易經》對於中國人的意義。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是精通《易經》,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發展,有著深刻的理解,從而帶領中國人民成立新中國,成就一代偉人的光輝形象。

孔子

孔子生於春秋時期,他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時也創立了儒家學說。他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人物之一。中國人深諳儒家思想,以至於,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交友待客之道,都與別國有所區別。中國人的禮儀,也是從孔子時代,開始自成一派,並得以廣為流傳。

時至今日,中國人扔堅守著儒學之道,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從孔子時代開始源遠流長。中華文化,也是從那時起,開始發揚光大,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體系,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


我們說中華民族,說中國文化,不得不提秦始皇。

他最傑出的貢獻,在於統一華夏,建立了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從那時起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從那時起,中國確立了疆土,此後兩千餘年,直至新中國成立,中國的領土面積,也是在此基礎上得以擴張和割讓。也可以說,我們之所以有中國人這一身份,也是從秦始皇時代,才得以正式開始。有了中國人這一身份,我們才可以談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才能被髮掘,被傳承。

秦始皇雖功高於過,我們還是要提及“焚書坑儒”。如果沒有“焚書坑儒”,中華傳統文化的流傳,或許更為昌盛,但即便出現了“焚書坑儒”,儒家思想及文化扔流傳至今,足見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學的魅力及影響有多麼的深厚。


縱觀中國文化的發展史,我們感慨祖先的過人智慧,也由衷敬佩先人的思想,對後人的引導及開示。

作為生活在現在的中國人,我們也應多學習中國的歷史及傳統文化,將其廣為流傳併發揚光大。



(本人對中國文化的一點拙見,如有不同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中式文化解讀


簡單表述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就是中土中道而發華。

首先要給不同文化分辨出不同屬性,文化在地理區域發生,人法地,地理區位不同,人種和文化就有差異。中華在大陸之東,在全球中央。東為木,中為皇極之土。木主生髮,發華也。土主中和,植木之根也。所以,中華就是文明在中土以中道發華。

這個中道的集中體理在易,易的核心就是尚中正。在五行中土性最中正,故土載萬物生長萬物。

中華之發源在伏羲聖皇,為人文始祖,他創造的河洛易卦為中華文化大道之源中華文明發華之根。伏羲以木德王,正應木之生,為元為始為春為仁。故為始袓。到黃帝時代,統一華夏,赤縣神州之名確立,文明的根基確立,中土的性質也得以顯明。經堯舜禹,道德文化充分得以彰顯,禪讓德政確立良政風範,為後代論政之根基。允執厥中出於大禹謨,中道文化明確記載,傳於後世。

經過夏商周三個朝代發展,到東周而有春秋戰國諸子文化。老子曰守中,孔子曰中庸。道儒互補,而都尚中,這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中道性質。

中道不是保守,不是柔弱。而是道的本質,是合理,是事物在其位,是健康,是合於生生的本質要求,是應物而中軌中矩。所以,中華文化可大可久,強健又不嗜殺,生生不息。經秦漢建立中華帝國形態,到隋唐融匯東方文明,再到宋元明而發生發展近代初步文化,顯示了文明的不斷髮華的能力。中間雖然西方崛起,衝突了中華的文明,但其他文明帝國形態受衝擊皆不存,包括西歐自己也已經過了帝國時代。而中華獨能據中華之本而融匯西方文明而生新。如今正在中國道路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而建設,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發展中華新文明。此種生生不息之力就是中華文化中道發華的最好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