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數萬精兵滅蜀漢,作擁“天府之國”,為何滅亡的如此離奇?

林梓源


第一,諸葛亮、姜維窮兵黷武,已經耗盡蜀國民力民心。

第二,蜀國君臣猜忌,使姜維出走而沓中屯田;

第三,姜維被鍾會粘在劍閣,而進退失據;

第四,鄧艾率偏師出奇兵,進行大縱深迂迴穿插,繞過蜀軍的正面防禦,攻陷綿竹,斬蜀將諸葛瞻,繼而攻陷雒縣,直搗成都。

鄧艾勢不可擋,成都無險可守,後主劉禪已成甕中之鱉,遂派人送上皇帝印綬,並致信鄧艾請降。


張鐵軍158


後期蜀國滅亡的如此快的原因主要是蜀國內部矛盾重重,宦官亂政,姜維又領兵在外,無人能主持內政,導致蜀國後期朝廷漸漸的腐敗,黃皓籠絡朝廷,後主劉禪又無力治理,所以蜀國已經從內部開始腐爛了,而且蜀國本身就是三國之中最為弱小的國家,本身它能建立起來主要是靠劉備和諸葛亮等人的努力,等到諸葛亮死之後蔣琬、董允等人只有守土而無擴疆的能力,所以慢慢的等到蔣琬、董允的人也死了之後,蜀中更加無人能夠主持大局穩定朝政。


雖然只有姜維這一人能拿得出手,但是姜維又長年在外征戰,朝中逐漸的被黃皓所控制。所以蜀國已經從內部開始走向衰敗了。

而鄧艾率精兵偷襲蜀國後方,這只不過是加速了蜀國滅亡罷了,與其說蜀國滅亡的非常離奇,不如說蜀國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結果,即使有姜維在外面力抗魏軍,但也不過是獨木難支罷了,縱使姜維依靠劍閣的地形優勢牢牢地拖住鍾會的伐蜀大軍。


但是鄧艾偷襲蜀國後方,姜維並不是沒有預料到的,其實姜維早有預感,要是當鄧艾翻越摩天鄰突襲蜀國後方的話,蜀國將徹底的陷入被動,所以他早早的就向後主劉禪上書直言,需要加強防備江油方向以防魏軍偷襲,但是劉禪身邊有黃皓這個小人在迷惑亂政,姜維的諫書要麼是不能送達劉禪的身邊,要麼是被黃皓所誣陷,所以劉禪根本不能做出正確的防範措施,即使是劉禪要加強江油方向的防範,但也無人能擔此重任,諸葛瞻在其父諸葛亮的光環之下成長,被蜀國給予厚望,但是也無法擺脫他是一個空有其名的人。

而且姜維作為蜀國的大將軍一直被黃皓所打壓和誣陷,居然還要逃到沓中來避難,以防黃皓的迫害,可見蜀國內部的矛盾已經激化到無法想象的地步了,他的滅亡是必然的,所以蜀國的滅亡並不離奇。


中流擊楫


鄧艾奇兵滅蜀,關鍵在於偷襲,姜維與鍾會相持於劍閣,蜀軍分兵不得,鄧艾出險招,偷渡陰平,避開與蜀軍主力交鋒。鄧艾疲兵之師進攻涪城,對從天而降的魏軍,後主劉禪驚慌失措,急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子諸葛尚丶尚書張遵丶尚書郎黃崇丶羽林軍右都督李球前去禦敵,到達涪城後,並無多少實戰經驗的諸葛瞻猶豫不決,不聽黃崇據險而守的良策,坐失戰機,前鋒被鄧艾擊敗,退守綿竹,諸葛瞻父子戰死,魏軍兵臨成都。江油守將馬邈投降令鄧艾疲師得以恢復元氣,軍力大增。綿竹失守,雒縣失守,魏軍兵臨成都,後主劉禪本就渾渾渾噩噩,不思進取,面對魏軍的到來,劉禪魂不守舍,光祿大夫譙周勸降之策令劉禪下決心投降,劉禪之子北地王劉諶主張死戰到底,南中監軍霍弋請求領兵據守成都,後主不允,劉諶憤而自盡於昭烈廟,劉禪向鄧艾獻國投降,並令遠在劍閣禦敵的姜維投降,姜維假意向魏軍主將鍾會投降,意欲用借刀殺人之計用鍾會誅殺魏將,興復蜀漢,並密信劉禪,等待時機,東山再起,但事情敗露,姜維丶張翼等被殺,蜀漢遂徹底滅亡。

蜀漢滅亡有鄧艾奇襲之大功,若諸葛亮在世,蜀漢不會亡國。諸葛亮在世之際,曾在陰平駐軍防守,諸葛亮死後,此地沒有駐軍,姜維曾上言後主,加強江油防守以防魏軍偷襲,但蜀漢政權奸臣黃皓當政,對姜維的奏章置若罔聞,諸葛亮在世之際,以嚴治國,以身作則,後蔣琬丶費禕丶董厥在世主政之時,奸倿小人無法立足,此等忠臣一死,黃皓敗壞朝綱,大肆打壓朝中忠義之士,大將軍姜維只能避禍於閬中。鄧艾奇兵進入,江油守將馬邈降魏令鄧艾的疲憊之師得以恢復元氣,補充物資,實力大增,若馬邈死守,鄧艾不會輕易得手。諸葛瞻雖有其父之忠而無其父之才,不聽黃崇拒險而守之言,貽誤軍戰,戰死沙場,劉禪畏敵如虎,納譙周投降之策,不惜國破家亡。三國後期,蜀漢僅有益州,人口少,戰略物資匿乏,地盤小,國力弱,人才短缺,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姜維九伐中原,雖以攻為守,令百姓怨聲載道,朝中黃皓亂權,打壓眾臣,劉禪不思進取,而魏國據守中國北方廣大富饒的地區,經濟發達,勞動力先進,國力強盛。吳國雖國力日微,但擁有江南漁米之鄉,國力尚存。眾多因素促使蜀國內憂外患,雖有姜維獨木相支,忠良志士苦守仍難逃滅亡的命運。


趙永志67


爛泥認為,即使沒有諸葛亮、姜維的持續北伐耗盡國力,蜀漢的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還是綜合國力弱小

1、資源匱乏

對一個國家而言,最重要的資源就是土地和人口。東漢末年,中國劃分十三個州,其中蜀漢丟失荊州後僅有益州一州,魏則佔冀州、青州、豫州等十州,吳佔荊州、交州、揚州三洲。並且隨著中原腹地政權穩定,生產恢復,益州的天府之國的稱號已經其實難副。另外,據學者估計,劉備稱帝那年,蜀漢大約20萬戶,佔三國總人口的12%。

可見,三國時期,蜀漢的國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資源也是最匱乏的。

2、人才斷層

劉備極富人格魅力,而且善於招賢納士,所以劉備的麾下聚集著不少人才。但是隨著劉備去世,老一代人才的凋零,蜀漢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而魏吳兩國後起之秀的持續湧現,愈加反襯出蜀漢的人才斷層。

3、地理侷限

蜀漢的戰略方針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需要佔有荊州、益州兩地,然後分兵出擊。其中荊州攻魏的橋頭堡是襄陽和樊城,可惜劉備佔據的荊州正好缺少這兩個地方,所以關羽急於開展襄樊之戰,可惜被東吳從後抄了老家。只剩下益州的蜀漢,已經只能混一天是一天了。益州的地理條件造就了易守難攻的優勢,可那是針對它防守時而言;當益州想要出兵進攻時,它地理條件的優勢反而成了劣勢,制約了蜀漢進攻魏國的多變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這三方面的劣勢越來越明顯,綜合國力越來越弱小。所以魏國統一全國時,就先挑了最弱的蜀漢下手。


爛泥伯伯


劉禪在位四十年風雨歷程,只能上對不起宗廟社稷,下要對得起黎明百姓。。。成都衛戍部隊就有一萬多,還有王室衛隊,地方武裝,難道消滅不了鄧艾三千人的疲憊之師。蜀漢還有江州、巴西、南中各地的衛戍部隊,南中少數民族部隊都可勤王。只是劉禪一念之仁,降了吧,做我的安樂公!!


劉坤忠120


劉備去世前,給諸葛亮說過,劉禪不行你就代替,結果是蜀漢確實亡於劉禪之手!當然諸葛亮早就死了。這個就是問題的所在,劉備看人還是很準的,這個劉禪雖是長子,卻無雄健之氣,這在亂世中是擔不起國君重任的。伐蜀之戰,姜維防禦策略有責任,漢中失守是很致命的,但鄧艾偷襲也是險棋,劍閣還有姜維數萬精兵。劉禪派出沒打過仗的諸葛瞻去對抗,應該準備有後手才行,但是沒有,完全沒有繼續抵抗的雄心,反被譙周等人左右,焉能不亡。


自由的鷹28185386


並不離奇,說實話當時蜀國的戰略就註定了自己滅亡一途。

以弱勝強,需要做到什麼樣的點?有人質疑北伐究竟正確與否,說這是錯誤的戰略,這我就不同意了,你不北伐你怎樣才能獲得出路?憑藉的蜀國和槽位之間實力上面巨大的差距。這仗你如果不北伐,安心發育,你等著到時候曹魏派出自己的大軍直接把你給壓垮壓死,然後把你攆的連雞粉都不剩!

這是什麼?這就是庸才。

不斷的進攻,一方面可以劫掠對方的人口,消耗敵人的資源,另一個方面也能夠轉移對方的注意力,如果向敵人是弱的話,蜀國接下來將會面臨曹魏的重點進攻,這對於蜀國來講簡直就是致命的,在這之後蜀國面對曹魏的全力進攻的時候,難以招架,也正是因為這一點。

但所謂富貴險中求北伐是一把雙刃劍,這就像一場賭博能夠獲得勝利的同時也能夠收穫失敗,由於數次北伐不成功,同樣也會消耗蜀國的國力,這一點是事實,歷史上面每一次以弱勝強不都是把自己置身於險境嗎?如果你按部就班了,你只能夠淪為別人的魚肉。

在這種情況之下,姜維數次北伐也是獲取了成果,如果堅持下去,那麼勝負仍未可知罪,起碼蜀國的滅亡不會像在這之後那樣憋屈,可沒有想到黃皓和劉善這傻子兩個一起聯合起來坑了自己的國家,尤其是劉禪。

自己的父親拼死拼活打下這偌大的江山,不是教他怎樣倒數自己的國家滅亡進行時的,而是教他如何能夠把自己的江山統一天下,(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但是呢?給自己人下絆子,這已經算得上是能笑死人的荒唐之舉了,在這之後昏招迭出。

蜀國背面其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蜀國有了這麼一個懦弱而且昏庸的皇帝,有這樣的一個君王在亂世之中就是一個罪過,他會讓這個國家不斷的消耗自己的實力,不斷地被其他國家超越,最終這個國家在為滅的時候,連一點兒水花都翻不起來。

鄧艾最後的奇襲是讓蜀國這次被滅之旅能夠有一點點經驗之舉,但是大家都會發現所有驚豔的目光全在曹魏那邊,蜀國一點兒力氣都打不了,姜維可以不用負任何責任,作為一個降將,能夠為蜀國最後工作至此,那已經算得上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也確實對得起自己的偶像,老師諸葛亮,咳,就如同《三國演義》上面劉備對諸葛亮說的那句話,如果這個人不行你就可以取而代之,我更加相信的是諸葛亮最後能夠取代劉禪,可惜從形式和各種條件尚這都不允許,這件事情從本身上來講,帶著劉禪這個鱉孫,也確實難以把這盤棋局給下活了!


漩渦鳴人yy


小學生打大人那是真心打不過啊,真要擼袖子幹一架,估計會給按地上摩擦的厲害,到時裡子面子都沒有,小命估計也不保了,美女佳釀更是奢求。 所以既然打不過是事實,自己也捨不得親族臣屬死絕,還想再接著過錦衣玉食的日子,不如投降算了,從此喝酒想喝多少喝多少,想睡幾點睡幾點😂😁 沒有攻擊安樂侯的意思,侯爺子孫勿噴我香水


80後建築設計大叔


蜀漢作為三國時期最弱的一個國家,不僅人口最少,而且軍事力量也是最弱的。但是這些都不是致命的,蜀漢最致命的就是不得民心了。下面小編就來總結一下蜀漢滅亡的幾大原因吧!

蜀漢政權不得民心

在三國時期蜀漢其實是貧瘠之地,百姓的收成是比不了魏國的中原地區的,也比不了東吳的漁米之鄉,所以蜀中百姓的生活是非常艱難的!

生活艱難的百姓最害怕的就是戰爭了,但是諸葛亮和姜維對外戰爭不斷,嚴重加重了百姓的賦稅,蜀中百姓一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蜀漢的百姓早就厭倦了蜀漢的統治,他們巴不得曹魏快點將蜀漢滅掉,好讓他們也可以吃飽肚子,可以說蜀漢的百姓在當時能吃飽肚子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了。


蜀漢士族對蜀漢政權非常不滿

蜀漢的高層大多都是荊州人,而蜀漢的當地人一直生活在蜀漢的最底層,所以他們對荊州派是非常不滿意的,甚至他們把蜀漢的統治者當成了侵略者來看的,他們是巴不得蜀漢政權儘快滅亡的,這樣他們就可以有更好的發展了。

本來劉備為了拉攏益州的士族,在託孤的時候是文拖諸葛亮的,武拖李嚴的。但是由於政見不一,李嚴被諸葛亮給罷官了,這也就意味著益州集團的士族更難向蜀漢政權高層發展了,所以他們根本不會在戰爭上面支持蜀漢政府。

蜀漢被魏國大軍壓境已經無力反抗了

劉禪心裡面是很清楚的,反抗是失敗,只是延緩一段時間而已;投降同樣是失敗,可能會落一個好的下場。

1.蜀漢的高層可能會有一個更好的下場;

2.蜀漢的軍民會傷亡更少,也可以說是一個好的下場吧。

劉禪是很仁慈的一位君主,在不可能驅敵的情況下,他為了自己,也為了軍民百姓,所以選擇了投降。

譙周的勸降動搖了軍心,為劉禪的投降下定決心

譙周建議劉禪投降,因為此時的蜀漢已經是避無可避,逃無可逃,而且打也打不過。他的這番言論不僅動搖了蜀漢君臣抵抗的決心,而且正好符合劉禪的心意。如果沒有譙周的力主勸降,可能蜀漢還不會投降的這麼快吧!

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蜀漢的統治根本就是不得民心的,所以說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民心所向,正好遇到了鄧艾的大軍壓境,再加上益州士族譙周的力主勸降,蜀漢政權就這麼滅亡了!


唐朝的長老


歷來對姜維的北伐貶多褒少,像《三國演義》篇末的長詩就有“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勳勞”之說。《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他的評價並不高,說他是“玩眾黷施”,也就是浪費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資治通鑑》的評註者胡三省更是斥責姜維“屢敗而不止,為亡蜀張本”,而大多數人也認為姜維的北伐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財力物力,致使日後被魏軍一攻即亡。歷史上的姜維是象後人所評價的“粗有才略,窮兵黷武”的人嗎?先讓我們來仔細的看一看姜維的北伐。


歷史上姜維一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而不是演義所說的九次。其中勝利五次,相持四次,兵敗兩次。戰線已從孔明時的五丈原、子午谷推進到金城、芒水及渭水南岸。以當時魏蜀的實力來看,能做到如此已經很不易了。以攻代守,積極北伐,以漢中為屏障,保衛成都的安全,這個戰略是諸葛亮在世時就定下的,如果說這是錯的話,那麼姜維只是在延續諸葛亮的錯誤而已。(實際上這種戰略也是完全正確的)況且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獨力支撐,他身邊可以稱之為將的也只有夏侯霸一人而已。通過11次北伐,將曹魏遏止於秦嶺一線,使其在30年裡沒有對蜀漢發動一次進攻,並且一直處於戰略防守,實在難能可貴。


有一種觀點,西川地險民強,易守難攻。只需死守消耗魏軍,不至於過早被滅亡。其實這種觀點實在是大錯特錯。東晉桓溫就憑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更不要說孟昶“十七萬人齊解甲,寧無一人是英雄”了。況且諸葛亮死後,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董允在世時,每見黃皓必怒斥之,所以黃皓不敢太過張狂。董允過世,姜維曾想出去黃皓,但為劉禪所阻。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而由黃皓的親信閻宇來替代,然後加以謀害。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姜維仍然能在戰鬥中不斷取得勝利,使司馬昭嘆日:“姜維屢犯中原……是吾心腹之患也!”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指責他呢?


公元263年,鍾會,鄧艾領大軍徵蜀。由於後主聽信師巫之言,不肯按姜維之言派廖化守陰平、張翼守陽安,只在宮中飲宴歡樂,而黃皓竟隱匿告急文表(此人後被凌遲真是死有餘辜),致使漢中天險被鍾會一攻及破。漢中已失,姜維採取廖化的建議合兵一處,死守劍閣天險。可惜他沒有聽從董厥之言派人回守成都。不過他也無人可派。自己這大將軍都只能在沓中避禍,何人又能在朝中調動兵馬?可惜呀可惜,夏侯霸死的早了一點,要不然……鍾會十六萬大軍在姜維八萬蜀軍的堅守下,寸步難進。就在鍾會幾乎想要撤軍的時候,素有膽略的鄧艾偷渡陰平得手,在江油收降馬貌之軍,綿竹擊敗諸葛瞻的部隊後,順利進至成都城下,劉禪當即投降,使得姜維在劍閣死守的努力化為泡影。《晉陽秋》的作者孫盛指責姜維應該在鄧艾奇襲江油、綿竹的時候迅速回兵成都,保衛成都,不該坐視蜀漢滅亡。


我認為這個指責太過牽強。綿竹一破,天險已失,姜維此時撤保成都無異於自掘墳墓。況且成都投降之後,姜維才知道情況,如何能撤兵回救呢?應該受到指責的是那個江油守將馬貌和死後贏得忠烈之名的諸葛瞻。鄧艾出摩天嶺時不過兩千疲憊之師,江油守將馬貌只需略有提防或束兵嚴整,鄧艾必死無葬身之地。再說諸葛瞻,他不僅沒有繼承孔明的謹慎的優點,而且不識兵法。當江油城破後,他應該是據險死守,堅壁清野,根本不該迎戰鄧艾,也無須向東吳求救。只要姜維得知後,派廖化、張翼等帥各自本部之兵死守劍閣,自帥本部大軍數萬來救,棉竹之圍自解。鄧艾不過自帥本部3萬人馬孤軍深入,且翻重山,越天線,在江油也沒有休整,已是疲憊之師,只憑一口力氣。鄧艾只能依靠速戰,疾入成都,從而佔據主動。他害怕正是蜀人據前山之險以待姜維。他說:“……倘被蜀人據往前山,何能成功耶?如遷延日久,姜維兵到,我軍危矣”。所以他寫勸降書激怒諸葛瞻,誘其決戰。兩軍對決,諸葛瞻那裡是老謀深算、舊經沙場的鄧艾的對手。鄧艾一擊而勝,然後輕取成都。唉!諸葛瞻呀諸葛瞻,你一死以留全名,只是辜負了你父親一生的心血呀!


後主既降,劍閣成了孤軍。姜維不服輸,他要兌現與諸葛亮的承諾。在國破主降的情況下,他唯有利用鄧艾和鍾會不合這個唯一的條件來博一下,作為一名智將,來施展他個人舞臺上最後的一次奇謀!詐降!!!借鍾會之手除去鄧艾,然後策動鍾會謀反,抵抗司馬昭派出的增援部隊,最後除去鍾會,復興蜀漢。由於鍾會行事不密,軍士譁變,姜維、鍾會、張翼皆死於亂軍之中。而姜維更是死後被剖屍。姜維那絢爛的一生也就此結束,時年五十有九。姜維其實可以有許多的選擇,國君都降了,他本來就是魏將,他為什麼不可以降!但姜維沒有降。姜維也可以像北地王那樣自殺來博個忠烈的名聲。他沒有。他已經五十九歲了,在當時已算垂垂老矣,投降可以換來平安的生活,自刎可以博得忠臣的讚譽。但是他沒有!他還要奮起一博,雖事敗身死,三族盡滅,姜維始終都沒有放棄希望,他奮鬥到了最後一刻,正確地說直到姜維倒下的那一刻,蜀漢才算是真正滅亡……


歷史是公平的,它讓那些酸腐文人的筆墨無法阻擋我們看到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忠信智勇皆備的,為蜀漢獻出自己畢生才能的姜維——姜伯約。


西蜀之亡,非亡於他人之手,正是亡在被魯訊先生稱為“智而近妖”的諸葛武侯手上。


當年劉玄德在日,仁義之名滿播天下,雖然他本身只不過是個虛偽的偽君子,但無可非議他在當時吸納了一大批頂尖人才。徐州城破,關雲長投降後被漢相曹操封以高官厚爵,日日宴賞,可是在聽到劉備的消息之後依然拋下好友張遼、徐晃等人奪關斬將而去;張永年、法孝直等人都是西蜀重臣,但卻主動向劉備拋出繡球,引他入蜀滅亡舊主劉璋,其號召力可見一斑。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劉備前半生雖然窮困潦倒,東投西靠,卻始終未如二袁、呂布等無能之輩般被曹操逐一殲滅。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自稱如魚得水,在開始的時候,諸葛亮確實為他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當時武侯只能出謀劃策,決定權依然掌握在劉先主手上,所以當時劉備陣營中的諸多名將得以人盡其用,如張翼德義釋嚴顏、黃忠定軍山大破夏侯淵、趙子龍威震漢水、關雲長水淹七軍等戰役,張、黃、趙、關等人接到作戰指令之後自行決策出戰,靈活自如,所以當時西蜀建國後形勢一片大好。


好景不長,呂子明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魏吳聯兵大破關羽。對荊州來說,防衛更加穩固,既可以為蜀中的諸葛亮爭取準備時間,也逼迫魏國必須以更多的兵力、更大的關注來防守其都城許昌,從而削弱魏國在隴西的統治力量,戰役的目的已經達到。此時若回軍荊州,蜀國不但佔盡天時,而且可以威懾吳國,荊州一旦重軍把守,呂蒙豈敢“白衣渡江”?而關羽的自大使其認為“滅魏興漢,非吾其誰?”不願甘當配角,這就註定了麥城之敗。


劉備出兵伐吳卻被陸伯言火燒連營全軍覆滅,臨死前託孤給諸葛亮。諸葛亮上臺之後大包大攬,文治武事事事親力親為,嚴重影響了接班人的培養,他又痛感於漢之覆滅,提出了“親賢臣,遠小人”的主張,可是他矯枉過正,令蜀漢的人才政策出現了嚴重失誤,不但沒有糾正劉備時期重出身的毛病(典型就是趙子龍,終其一生,戰功無數,出征時的職務卻都不過是中護軍之類,打仗有份,分功無份,而且不單劉備在日封官遠比不上與劉備有兄弟之情的關張、出身名門的馬超,就連劉禪在諸葛亮死後封諡舊日文臣武將也沒有他的份,到最後還是姜維等人連名上書才為他爭取到身後的榮譽),而且將人才品行放到了才幹之上,重用的董允、蔣琬等文官雖然不是無能之輩,而且一個個清正廉明,但距離治國之才卻相去甚遠。馬謖是當時蜀少有的智謀之士,可以成為一流的軍師,可武侯卻讓他和自己一樣當了大將,失了街亭明明是自己用人不當,卻推罪馬謖,上演了一出“揮淚斬馬謖”。而他帶兵出征時每每故弄玄虛,搞得手下眾將只能聽令行事,毫無自由發揮的餘地,像魏延獻計奇襲關中就被他斷然否決,結果六出祁山而無功,最後自己也被司馬仲達拖死在軍中,臨死還疑心魏延有謀反之心,遺計給楊儀殺了魏文長。李嚴本是蜀中大將,因為犯了過失被諸葛亮打入冷宮,諸葛亮死後李嚴自嘆終身不能再得複用,可見諸葛亮的家長作風,他貶的人就算自己死了也沒人再敢起用。


諸葛亮死後,因為他的人才政策,蜀中除了姜伯約之外,已經再沒有其他出類拔萃的人才。反觀曹魏,當年曹操用人唯才是舉,陳孔璋為袁本初作檄文大罵他一家三代,袁紹被沒後,孟德卻以“此可愈頭風”為由將他收入帳下。當年為敵兵所敗時他說:“唯魏種且不棄孤。”魏種卻偏偏舉全城向敵軍投降,及至之後他生擒魏種,左右請殺之,他卻說:“唯其才也。”又釋而用之。雖然在對待張松的態度上出現失誤,令自己一統天下的願望始終未能實現,但他成功的人才政策卻一直在魏和之後的晉得到了延續。鄧士載出身貧寒,在魏卻連受提拔,總督諸軍抗蜀,令姜維不得越雷池一步。到晉伐蜀伐吳時,晉依然人才輩出,遙遙領先於蜀吳。


在人才對比如此失調的情況下,姜維以一省之力以攻代守,力抗擁有全國領土三分之二的魏,而且勝多負少,足可稱得上是一代將才,可惜武侯遺毒太深,西蜀終於滅亡。

雪ウ若


所以蜀漢滅亡的真正原因不能算到人家姜維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